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水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分析史俊清,胡文彪天水市辖7个县、区,300多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地区,曾是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高发区,仅1989年武山县暴发脊灰59例,占全省发病总数的48%。根据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天水市开展了消灭脊灰口服脊灰...  相似文献   

2.
宽城满族自治县曾是脊髓灰质炎 (脊灰 )高发县 ,自 196 3年建县有疫情记录以来 ,至 1985年共报告脊灰 10 3例。最高发病的 1970年报告 75例 ,发病率 4 2 2 7/ 10万。自 1974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 ,脊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1991年以来又对 0~ 4岁儿童实施了口服脊灰疫苗 (OPV )强化免疫。自1985年 5月报告最后 1例脊灰至今 ,已连续 15年未发现本土和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为了消灭脊灰 ,建立了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和技术保障机构。县政府将消灭脊灰作为考核目标进行管理 ,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消灭脊灰策略和措施。从 1991年开始建立了急…  相似文献   

3.
1995年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及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全国脊髓灰质炎(脊灰)报告发病数为168例,分布于150个县,发病数分别较l993年和1994年下降了74%和45%。l995年仅在云南省发现1例缅甸籍脊灰Ⅰ型野病毒病例,全国木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消灭脊灰的后期关键阶段,今后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免疫仍然是我国消灭脊灰工作的重点。1993年以来,我国脊灰发病的季节性高峰逐年消失,脊灰发病的聚集性缩小。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发病却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5~10月的发病数约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7%。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逐年提高,报告范围逐年扩大,l993~l995年报告AFP病例的县分别占全国总县数的刀%、45%和的%,全国共有2226个县(78%)在3年内至少报告1例AFP病例,约覆盖总人口的87%,另有611个县(22%)连续3年未报告AFP病例,表明我国部分地区的监测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1994年和1995年AFP病例口服脊灰疫苗(OPV)≥3次的接种率高峰均集中于2~6岁,且均>80%,但是<1岁儿童始终是历年含未免疫儿童数最多的高危人群,l995年全国约有6l%<l岁的儿童服苗≤2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延安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策略与效果,为保证消灭脊灰提供依据。方法描述1956年以来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状况和流行特征,分析不同时期该病防制策略。结果随着脊灰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消灭脊灰活动的深入开展,延安市脊灰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14年无确诊病例发生;防治对策主要采取常规免疫、强化免疫与扫荡免疫相结合,病例报告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结论延安市已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脊灰疫情控制后,免疫策略应作相应调整,以控制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决议。同年全球脊灰发病35万例,分布在125个国家和地区。至2000年,全球消灭脊灰取得了很大进展,脊灰发病下降了99%,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且1999年以后全球未再发现Ⅱ型脊灰野病毒病例,但全球未能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近年全球报告脊灰发病的国家数和病例数分别为:2005年16个国家1 951例,2006年17个国家1 997例,2007年截至7月3日,9个国家256例。尽管脊灰发病已大幅度下降,但目前消灭脊灰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和挑战:①循环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引起的爆发不断出现:印度…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实现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目标的卫生经济学效果 ,对山东省 195 6~ 2 0 0 0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消灭脊灰活动的实施 ,成功地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循环 ,全省自 1991年 7月后已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口服脊灰疫苗 (OPV)接种率一直 >95 %,人群脊灰中和抗体保持在高水平。按脊灰发病和控制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推广使用疫苗时期 ( 196 5~ 1978年 )和无特异免疫预防时期 ( 195 6~ 196 4年 )相比 ,计划免疫时期 ( 1979~ 1990年 )和推广使用疫苗时期相比 ,消灭脊灰活动时期 ( 1991~ 2 0 0 0年 )与计划免疫时期相比 ,其成本 效果比分别为每减少 1例脊灰需投入经费为 5 810 0 2元、10 94 86元、2 35 94 73元 ;消灭脊灰活动还可带来长远效果 ,2 0 0 1~ 2 0 10年不仅无脊灰病例发生 ,同时可节约大量的经费投入。消灭脊灰活动的成本 效果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背景历史上,在WHO西太平洋区(西太区)的35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是脊髓灰质炎(脊灰)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之一。50年代由于无有效的控制手段,当时有些省(区)流行严重,全国平均发病数逾万例。60年代研制成功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并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尤其自80年代实施计划免疫以来,脊灰病例数逐年下降,至1988年发病数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为667例。1988年,为积极响应WHO提出的2000年全球消灭脊灰的号召及WHO西太区提出的1995年消灭脊灰的目标,我国卫生部制定并下发了“1988~1995年全国消灭脊灰工作规划”。1991年3月,李鹏总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延安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策略与效果。方法:描述1956年以来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状况和流行特征,分析不同时期该病防制策略。结果:随着脊灰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消灭脊灰活动的深入开展,延安市脊灰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13年无确诊病例发生;主要采取常规免疫、强化免疫与扫荡免疫相结合,病例报告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的防制策略。结论:延安市已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脊灰疫情控制后,免疫策略应作相应调整,以控制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990年,我市计划免疫工作实现了两个85%的目标,冷链装备已基本完成,计划免疫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相应传染病大幅度下降。为如期实现我市消灭脊灰的目标,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了《哈尔滨市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对我市1995年消灭脊灰提出了具体要求。1 1990~1995年全市脊灰发病概况及流行特征 1990~1995年全市报告发病5例,发病率波动在0.02~0.047/10万之间,其中,1992、1994、1995年无脊灰病例。病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2004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成功率及疫苗效价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的开展,江苏省自1991年起已连续多年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强化服苗,1993年以后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消灭脊灰工作进入无脊灰证实阶段。实现无脊灰目标后,还将面临许多问题,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江苏省从1995年开始,每年在全省抽查两个点进行正常人群免疫成功率和免疫水平的监测,连续多年的监测指标显示江苏省已形成良好的免疫保护屏障,现将2004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WHO提出了全球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规划,1991年中国政府庄严承诺要在1995年消灭脊灰,安徽省于1990年建立了脊灰监测系统,10年来该系统在查明脊灰的发病情况,确定消灭脊灰策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全省疫情资料、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旬报、AFP病例个案调查表、省脊灰实验室及国家脊灰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及AFP病例临床诊断结果、各地常规免疫及强化免疫接种率报告等. 1.2 统计方法用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2006年-2008年脊髓灰质炎免疫成功率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的要求,江苏省自1991年起已连续多年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1993年以后就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当前全球消灭脊灰行动计划已取得巨大成就。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证实3个区(美洲区、西太平洋区、欧洲区)为无脊灰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南平市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的效果与效益。[方法]描述1955年以来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状况和流行特征;分析从1983年来正式实施脊灰免疫、强化免疫、应急接种对消灭脊灰所取得的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南平市脊灰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自1994年后已连续10年无脊灰确诊病例发生;所得总效益为3477万元,总投入的成本费为724.64万元,效益为成本的4.8倍。[结论]使用疫苗消灭脊灰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回顾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历史上是脊髓灰质炎 (以下简称脊灰 )的高发省份之一 ,在无有效预防措施前 ,每年均有病例发生 ,并时有局部暴发。广泛使用脊灰疫苗后 ,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制定消灭脊灰策略后 ,全省自 1993年起已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为系统总结、评价江苏省所采取的消灭脊灰策略 ,并为其它疾病的控制提供借鉴 ,特对江苏省消灭脊灰的进程及采用的策略进行回顾和分析。1 资料来源  脊灰疫情资料来自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 AFP病例监测系统 ,脊灰疫苗免疫接种资料来自全省接种率报告系统 ,脊灰免疫监测和病毒学监测资料来自江苏省卫生防…  相似文献   

15.
襄樊市是湖北省脊髓灰质炎 (以下简称脊灰 )高发地区之一 ,历史上发生了 4次较大范围的流行 ,在广泛使用口服脊灰疫苗 (OPV )和实施消灭脊灰工作策略后 ,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自 1995年起连续 6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报告。为巩固消灭脊灰工作的成果 ,现对襄樊市消灭脊灰工作的策略进行回顾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疫情资料  195 4年以来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 1991年以来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资料。1 2 脊灰疫苗免疫接种资料来自襄樊市历年计划免疫工作总结 ,人口资料来自襄樊市统计局。2 结果2 1 发病概况及特征 …  相似文献   

16.
<正>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玉林地区是该病的高发区,每年发病逾数百例,从60年代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成功并在玉林市逐步推广应用,脊灰发病有所下降,但仍有暴发,为了进一步控制和消灭该病。从1991年起玉林地市采取多种措施,经过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市连续10年保持高水平免疫覆盖率,有效地控制了脊灰的发生和流行,1993年以来,玉林地市连续9年没有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病例发生,提前达到了消灭脊灰的标准,有效地保护了儿童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新罗区 195 2~ 1981年报告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例 119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1 62 / 10万 ,1963年和1972年曾发生两次流行 ,分别发病 19例和 5 8例 ;1982~ 1990年报告 5例 ,年平均发病率 0 143/ 10万 ;1991年以后已连续 9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报告。现对新罗区消灭脊灰工作情况进行分析 ,以促进今后的工作。1资料与方法疫情资料 1990年及以前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1991年后来自急性迟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 ;免疫资料来自新罗区卫生防疫站接种率年度统计报表 ;病原学资料来自福建省脊灰实验室及国家脊灰实验室 ;人口资料来自新罗…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 1999~ 2 0 0 1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病毒 5 3株 ,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5 3例AFP病例分布在全省 8个地区 (州、市 ,下同 )的 31个县 (市、区 ) ,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 3岁儿童 4 8例 ,占 90 .6 % ;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 38例 ,占 71.7%。其特点是 :全省 9个地区中 8个有病例 ,病例呈散在分布 ;分离出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 (32例 ,占 6 0 .4 % ) ,3年分离的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数均超过本年Ⅰ型和Ⅲ型的总和 ;病例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发病 6 0d后仍残留麻痹的占 82 .4 % ;8例高度怀疑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均为 <3岁儿童 ;免疫史为零剂次和 1剂次 ;麻痹时伴发热 ,为不对称麻痹 ,发病 6 0d随访仍残留麻痹并有肌肉萎缩。提示贵州省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疫苗病毒的病例 ,集中在 <3岁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因此要高度重视VAPP病例 ,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 ,巩固AFP病例监测质量是保持无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1995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13例,分布在70个县(市、区,下同),占全省县数的66.4%,其中脊髓灰质炎(脊灰)5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为1.61/10万,脊灰皇散发。AFP病例14天内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70%,48小时内调查率为96%;全年共分离6株脊灰疫苗病毒,已有3年末发现脊灰野病毒所致病例。此结果显示:江苏省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做好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开展强化免疫,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加强管理等,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及时随访率等都较低,尚须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云南省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0年疟疾疫情报告数据,用Excel 2003软件及ArcView GIS 3.3软件进行常规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93 745例,死亡226例;间日疟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2.76%,恶性疟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4.07%;云南省本省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96.02%(90 011/93 745),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9.82%(203/226),90%以上病例分布于边境州(市);外省外籍病例病死率是本省的2.7倍;2006-2010年平均年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比2001-2005年分别下降59.20%、73.66%和35.45%;各县、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5-8月和10-11月;10年发病数和年平均发病率顺位前10名的县(市、区)除隆阳区和梁河县(二线边境县)外,其余全为一线边境县;发病率1/万以上的县(市、区)前5年有47个,占全省总人口的29.42%,发病数占全省的95.07%,后5年减少至32个,占全省总人口的19.42%,发病数占全省的90.55%;各年报告的恶性疟病例比例在18.29%~25.75%之间,报告恶性疟的县(市、区)数和病例数前5年呈上升趋势,后5年呈下降趋势.结论 自2006年以来,云南省的疟疾流行已由上升趋势成功扭转为稳步下降趋势;但占病例数90%以上的年发病率> 1/万的边境和内地高发县(市、区)仍然是云南省未来有效遏制和消除疟疾的重点防控地带;切实抓好各项监测工作应是其他地区的首选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