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了解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70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6例,大脑前动脉瘤19例,头颅CT均显示前纵裂积血;脉络膜前动脉瘤40例,后交通动脉瘤82例,多数在CT上显示广泛鞍上池积血,病变同侧积血多于对侧;大脑中动脉瘤32例,CT多显示病变同侧外侧裂积血;后循环动脉瘤11例,头颅CT多见鞍上池及脑室系统积血;出血量较大时,除具备上述特征外,积血部位更广泛,特异性相对较小。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根据头颅CT所示积血部位可初步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血管检查顺序的选择及治疗方法的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方法 、手术时机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检查方法 、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 结果 32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均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3例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8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32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35次.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均采用翼点人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术后并发脑积水行V-P术5例.32例中死亡1例,恢复良好22例,生活自理6例,扶拐行走、需人照顾2例,卧床、靠他人护理1例.对其中27例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发生,无死亡.结论 DSA检查应作为诊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式;除了对I~Ⅱ级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外,对其它患者可推迟到出血2~3周以后手术;掌握一定的显微手术技巧,对于顺利夹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预防和控制术中破裂出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析。最终以DSA及手术资料对3D—CTA在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81例蛾H患者,3D—CTA共发现143例共166个动脉瘤,DSA及手术证实动脉瘤144例共170个。3D—CTA对SAH患者中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7.6%,对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66.7%,对直径大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接近100%。此外,3D—CTA还可清晰确切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64排3D—CTA对SAH患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敏感、快捷、无创、经济等优点,与DSA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ICAs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3D-CTA结合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09~2009-08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69例,行3D-CTA、DSA检查,研究比较CTA、DSA影像特点。结果69例患者,阴性3例,余66例患者共检出72个动脉瘤。3D-CTA与DS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DSA各有优势。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病之一,并呈逐年增高趋势。随着神经介入影像学的发展,对急性SAH患早期(72h内1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使SAH的早期病因诊断及病因治疗成为可能,患的预后也得到显改善。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96例SAH患行早期DSA检查并给予相应的病因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资料与临床治疗总结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DSA、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致死率高,早期诊断、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DSA检查以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的优点.一直被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可动态观察血流情况,并可进行血管内治疗。但由于DSA属有创检查,操作复杂,不适合危重病人。CTA检查相对无创,成像迅速,可用于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及随访观察,还可同时显示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设计及评估预后。两种检查方法互为补充,可为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更详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仿真3D-CT血管内镜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记载完整的4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其中男29例, 女17例, 年龄17~69岁, 平均(45.3±13.0)岁, 并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和DSA检查.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多层面重建(MPR)和仿真3D-CT血管内镜(Fly-around, Fly-through)三种后处理技术, 所得3D-MSCTA和DSA图像分别由2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神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结果 Fly-around成像方法共检出37例患者的39个脑动脉瘤, 并经DSA和/或手术证实.SVR、Fly-around和DSA三者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3%、98%和95%, 它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Fly-around图像显示6例单发的动脉瘤内附壁血栓(6/39), 瘤体直径范围为9.5~19.9 mm.结论仿真3D-CT血管内镜成像技术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具有无创性、高敏感性和准确性.对疑似脑动脉瘤患者可首选3D-MSCTA检查, 且应把仿真3D-CT血管内镜列为常规, 它还能清晰地显示血管腔内结构和瘤腔内血栓.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46~74岁,平均58.4岁。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结果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MSCTA发现34个,DSA发现35个,准确率分别是89.5%和92.1%。两者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配对χ2检验,P>0.05)。结论与DSA相比,MSCTA不仅可以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并能精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方向,以及与邻近血管和骨质的空间解剖关系,可弥补DSA检查的不足,对指导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造影检查是揭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主要手段,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因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而被漏诊。动脉瘤内及瘤周的复杂病理、生理改变,及某些人为因素如术前准备不足,术者操作不熟练等,均可导致首次造影呈阴性。本文即就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阴性的原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行微弹簧圈栓塞的治疗经验.结果 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33例,次全栓塞2例,动脉瘤颈部有残留2例.术后死亡1例.18例病人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显示:复发1例,行手术夹闭;余病人未见动脉瘤复发迹象.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针对性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对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vasospasm,VS)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e,ICU)住院治疗的高分级(Hunt-Hess分级Ⅲ-Ⅴ级)的伴有或不伴有迟发性VS的a SAH患者35例,运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仪来检测MEP刺激阈值的变化,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作为判定是否存在确定性a SAH后迟发型性VS的金标准。并对MEP诊断V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进行计算。结果出现大脑皮质运动区供血动脉迟发性VS的患者,MEP的刺激阈值最小增加值为45 m A,平均增加值为61.55 m A;在未出现迟发性VS的患者,MEP的刺激阈值最大增加值为25m A,平均增加值为12.59m A;二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MEP的刺激阈值增加45m A或以上对诊断迟发性VS有临床意义,其敏感性为0.85,特异性为0.86,阳性预测值为0.85,阴性预测值为0.86。结论 MEP检查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a SAH后迟发性VS,其可以作为一种床旁实时诊断VS的较为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和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头颅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阴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临床表现出现头痛43例,恶心呕吐36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3例,癫痫发作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9例。头颅CT显示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5例,其余8例通过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确诊。35例患者中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者21例。其余14例为非PNSH。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7d内行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发病14-21d后全部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或CTA,41例仍为阴性;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例发现脊髓血管畸形,且均为非PNSH患者。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对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符合PNSH的患者,应避免重复造影。但对于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可能的非PNSH患者,应积极复查DSA或高质量的CTA或MRA以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5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9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结果 34例栓塞成功;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死亡。术后发生严重血管痉挛2例,经积极抗血管痉挛、保持脑灌注、改善脑循环等综合治疗,对侧下肢乏力好转。34例术后随访0.5~1年,均无复发或再出血。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池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PNS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7例患者均无意识障碍,Hunt - Hess分级Ⅰ~Ⅱ级,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出院时GOS评分均为优.3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46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患者均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结论 PNSH患者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特点独特,康复期短,并发症少,预后良好.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DSA检查及不必要的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均经CT、MRI及腰穿脑脊液证实。结果 25例SAH中,颅内动脉瘤12例(48%),血管畸形7例(28%),动脉硬化3例(12%),动脉炎1例(4%),正常2例(8%)。结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SAH病因的经典确诊手段,有条件者均应在SAH后3d内或3周后进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CT对SAH定性、定位,对急诊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科2001年1月~2002年9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12例,其中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夹闭5例,保守治疗7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38~64岁,平均50.1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4例。1.2脑血管造影11例入院后行DSA检查,1例病人因2年前在外院行“前交通动脉瘤GDC栓塞术”,入院后未行DSA检查。造影共发现动脉瘤14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眼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1个。动脉瘤最大直径为4~11mm,平均为7.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小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直径2mm以下4例,2~3mm3例。选用合适的微弹簧圈填塞瘤囊,其中1例采弹簧圈跨动脉瘤壁栓塞。结果5例成功填塞,2例弹簧圈未能牢固地存留于瘤囊内,栓塞失败。术后2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5例,2分1例,3分1例。其中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5个月行CTA或MRA,显示动脉瘤闭合良好。结论直径在3mm以下的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难度及风险大,合理选择弹簧圈型号,综合运用各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安全性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43例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而再出血病死率更高。我院自1998-2004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13例,其中有43例发生再次出血,现将脑血管造影(DSA)及临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再次造影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至2012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63例患者,其中62例遵医嘱第二次行3D-DSA检查,1例等待复查期间再出血死亡。结果其中5例复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因动脉瘤微小观察随访治疗。结论血管痉挛、微小动脉瘤是SAH首次造影阴性的重要原因,SAH的患者首次造影阴性应重复血管造影检查,3D-DSA在复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入院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情况。结果 72例患者经DSA检查及手术中共发现81个动脉瘤。CTA检查共发现动脉瘤79个,其中破裂动脉瘤71个、未破裂动脉瘤8个,其检出敏感性97.5%(79/81);漏诊颈内动脉床突旁的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和椎动脉破裂的夹层动脉瘤各1个。CTA提供的动脉瘤瘤径、动脉瘤深径以及动脉瘤最大径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在动脉瘤的指向、瘤颈部位、毗邻血管显示方面良好,尤其显示动脉瘤与骨结构的空间关系上优于DSA。结论 CTA是一种快捷、无创的脑血管检查方法,能迅速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确切信息,对动脉瘤的夹闭或栓塞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