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ACI患者125例,常规做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将84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抗Hp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x-LDL和SOD变化,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随访半年、1年统计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125例ACI患者中Hp感染率为67.2%。随着Hp感染程度加重,血清ox-LDL水平升高(F=16.143,P0.01),SOD水平下降(F=55.686,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ox-LDL水平较对照组降低,SOD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半年及1年脑梗死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p感染是ACI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抗Hp治疗,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并可降低其短期内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指标pentraxin-3的变化,并了解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03年7月到2005年9月期间8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25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其血浆pentraxin-3水平,并进行比较。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了解pentraxin-3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entraxin-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且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三种病变类型患者血浆pen-traxin-3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作为炎性指标,pentraxin-3与冠心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密切相关,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类型无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对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4~2016-11该院收治的44例单纯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50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资料,晨起采集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及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检测尿素14C呼气试验,对两组Hp感染情况及其与血糖、血脂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0.45% vs 50.00%,P<0.05);观察组中Hp阳性患者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5),但两者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后血脂水平增高,可能是Hp感染促进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过程中,炎症与其发生和发展的所有阶段有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特殊疾病谱,新近研究证实,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粥样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炎症与易损斑块的形成有关;临床试验证据支持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的病因学地位;炎症标志物的使用,也提供了一个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窗口。因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以认为是一种心血管急性炎症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87,自引:2,他引:87  
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一级预防 (WOSCOPS)和二级预防 (如 4S ,CARE ,LIPID等 )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其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 ,即使在平均胆固醇水平的冠心病患者也可收到显著裨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他汀类药物治疗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基线水平及治疗后水平如何 ,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只产生很少影响。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如稳定斑块 ,改善内皮功能 ,减少炎症反应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显然也与心脑血管事件的降低相联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各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早期,应用强化降脂治疗能否改善患者近期预后.方法将112例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无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否,在入院24h内随机分为对照组(n=56)和辛伐他汀组(n=56),后者开始口服辛伐他汀治疗,发病当日和3个月后分别测定血脂,并随访3个月内所有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结果入选时二组一般情况及血脂水平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3个月时辛伐他汀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明显降低(P<0.05),同时总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将入选时血总胆固醇水平正常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辛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总心血管事件亦显著降低.结论辛伐他汀在ACS的早期应用能显著降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将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丽珠维三联口服,疗程12 d,观察治疗后近期临床疗效、HSP60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心血管事件再发率.结果 随访1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40%,其中观察组因心绞痛入院占6.7%,对照组占16.7%.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幽门螺杆菌HSP60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能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发挥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中的作用,连续观察了7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上述指标的变化,随访7~12个月,记录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新发生的心血管事件。结果发现,随访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者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未发生者,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对照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浓度无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是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有用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对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无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处于不稳定斑块破裂或者表面糜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医生开始利用炎症因子来确定不稳定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炎症因子的升高不仅表现在血管壁上而且表现在外周血液中。目前认为联合这些炎症因子可以帮助诊断和判断以后。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生素B6及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再发冠心病事件及血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将伴Hp感染的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A组加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默。疗程均为10d。观察再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检测血HpIg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L-6。结果随访12个月,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再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7.9%、15.7%、11.94%。治疗A组和B组HpIgG、hsCRP及IL-6水平显著降低,治疗B组更明显。结论维生素B。及抗Hp治疗可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血炎症介质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血浆血红素加氧酶1(HO-1)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9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143例)和冠心病组(149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46例)和多支病变组(65例)。所有患者均行13C呼气试验、血浆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及血浆HO-1水平测定,并计算冠心病组Gensini积分,同时收集疾病史,测定血尿酸、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评价幽门螺杆菌感染值、HO-1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吸烟人数及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值和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O-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值和Gensini积分随着病变血管数增加而升高,HO-1水平则降低(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值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869,P0.01),而HO-1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952,P0.01),幽门螺杆菌感染值与HO-1呈负相关(r=-0.858,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值和HO-1水平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将 93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5 1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4 3例。分别测定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 (IgG和IgM)浓度 ,并同步观察血浆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同时与 3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组幽门螺杆菌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 ,IgM阳性率及吸光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未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时 ,幽门螺杆菌IgG阳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具有相关关系 (OR为 3.0 4 7,95 %CI为 1.0 5 5~ 8.796 ,χ2 为 2 4 .2 4 1,P =0 .0 3) ,校正后二者仍有相关关系 (OR为 3.2 6 2 ,95 %CI为 1.0 15~ 10 .4 85 ,χ2 为 2 3.94 ,P =0 .0 4 7)。急性心肌梗死组幽门螺杆菌Ig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纤维蛋白原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P <0 .0 0 1) ;C反应蛋白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P <0 .0 5 )。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幽门螺杆菌 (+)者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 ( )者 (P <0 .0 5 )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幽门螺杆菌 (+)者 (P <0 .0 0 1) ;并且IgG与纤维  相似文献   

13.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髓过氧化物酶是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部分巨噬细胞分泌的,是中性粒细胞活化的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及其氧化产物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参与斑块的不稳定,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髓过氧化物酶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预测因子,并可预测其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屏氧酶1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屏氧酶 1活性变化 ,探讨血清屏氧酶 1活性变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以苯乙酸作为屏氧酶 1的底物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6 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32例稳定性冠心病和 2 4例正常健康者血清屏氧酶 1活性。结果表明 ,正常对照组血清屏氧酶 1活性为 136± 6 4μmol (L·min) ,急性心肌梗死组为 95± 42 μmol (L·min) ,不稳定心绞痛组为 80± 36 μmol (L·min) ,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稳定性冠心病组 [133± 2 9μmol (L·min) ]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血清屏氧酶 1活性与甘油三酯 (r=0 .496 ,P =0 .0 0 1)及载脂蛋白B(r=0 .34 2 ,P =0 .0 0 2 )呈正相关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性。结果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屏氧酶 1活性降低 ,推测抗氧化能力下降可能参与该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分为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轻度、中度和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以Gensini评分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并分析Gensini评分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6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各组间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三个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高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1),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却明显低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1);合并中度和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高于轻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P<0.01),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则明显低于后者(P<0.01).Gensini评分合并中度和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明显高于另两组(P<0.01),且合并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的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P<0.05).Gensini评分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成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成负相关.四组患者6个月内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35%、22.58%、32.26%和43.33%,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的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5),其他各组间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分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中、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能是加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会增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近、中期预后的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尤其是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可溶性CD40配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可溶性CD4 0配体变化及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 0配体浓度。结果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CD4 0配体水平 (3.17± 2 .84 μg 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 (1.19± 1.0 5 μg L ,P <0 .0 1)和稳定型冠心病患者 (1.6 1± 1.4 6 μg L ,P <0 .0 5 )。可溶性CD4 0配体水平受甘油三酯 (r=0 .2 3,P <0 .0 5 )、载脂蛋白B(r=0 .2 4 8,P <0 .0 5 )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的影响 (r=- 0 .2 5 3,P <0 .0 5 )。以上提示可溶性CD4 0配体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及多种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冠心病组 (10 1例 )和非冠心病组 (5 3例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 ,确诊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两组白细胞介素 6及内皮素 1,同时测定冠心病组血糖、血脂。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4 5 .5 %比 2 8.3% ,P <0 .0 5 ) ;冠心病组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浆内皮素 1水平明显高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P <0 .0 5 )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脂、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年龄、性别、饮酒史以及冠心病家族史无关。结论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冠心病有关 ,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 ,可能是其导致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髓过氧化酶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血清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下降没有相关性(r=0.124,P=0.068)。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髓过氧化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其可能部分解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血脂和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确诊的159例冠心病患者且近期无感染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疾病,采用呼气试验来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根据呼气试验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感染阴性组、轻度感染组和重度感染组,同时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水平。结果与感染阴性组患者比,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甘油三酯水平降低(P<0.05);重度感染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感染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从而加重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在冠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