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8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218例,其中合并假性膜部瘤34例.结果:30例经右房切口,4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剪开隔瓣后完全显露真正的室间隔缺损,室缺直径在0.5~1.8cm,直径>1cm用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结论:术中完全显露真正室间隔缺损,才能完整修补缺损, 避免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126例,其中假性膜部瘤26例。结果 26例均经右房切口手术。在增加回心血量时可见呈瘤样向右室内突出,残留的小孔直径在0.2~0.5cm,可见单孔、双孔、多孔,5例直接缝合,20例剪开隔瓣后见真正的室间隔缺损,直径在0.6~2cm,用涤纶片修补。结论 手术中探查确定真正室间隔缺损的位置,才能完整封堵缺损,矫正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2005-12/2008-12月,采用国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37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37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全部成功行封堵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1例采用封堵瘤体法,26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3例,3个月随访时消失。结论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术中要根据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室缺合并室间隔膜部瘤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间隔缺损(室缺)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有部分室缺的病人合并有室间隔膜部瘤,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特别是超声心动图广泛应用,室间隔膜部瘤的术前诊断率相当高。我院自1992年~1998年共收治室间隔缺损病人171例,合并有室间隔膜部瘤33例,其中真性室间隔膜部瘤6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27例,均手术根治。并且根据室间隔膜部瘤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3例病人,男21例,女12例;年龄1岁~34岁,平均6.9岁;真性室间隔膜部瘤6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27例。临床表…  相似文献   

5.
陈荣林 《安徽医学》1998,19(2):42-43
<正>自1989年12月~1994年6月我们行室间隔缺损(下称室缺)修补16例,其中3例合并室间隔膜部瘤(下称膜部瘤)。现将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真性,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1984-1998年本院全组真性或假性室间隔膜部瘤手术39例,从病因学,病理解剖学,术前UCG检查,可中所见几方面进行比较,对全部31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患进行术后随访。结果;假性室间隔膜部瘤诊断从病因学,病理解剖学,术前UCG检查,术中所见等均可确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真性、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19841998 年本院全组真性或假性室间隔膜部瘤手术39 例,从病因学、病理解剖学、术前UCG 检查、术中所见几方面进行比较,对全部31 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假性室间隔膜部瘤诊断从病因学、病理解剖学、术前UCG 检查、术中所见等均可确立。术前诊断主要手段是UCG。术中所见最后确定真性和假性膜部瘤,并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全部手术治疗无死亡,无合并症。术后对31 例假性膜部瘤患者随访6 ~15 年(平均11.6 年),近期、远期疗效均满意。全部恢复正常人生活。结论:(1)术前、术中鉴别出假性膜部瘤对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2) 对假性室间隔膜部瘤应采用改进的手术方法,其疗效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膜部瘤(AM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统计VSD合并AIMS手术118例,合并其他畸形21例。采用切开隔瓣与未切开隔瓣对室缺进行修补,观察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情况。结果切开隔瓣致术后残余分流者2.91%,明显低于未切开隔瓣者6.67%。结论手术治疗VSD合并AIMS,应切开隔瓣,修补真正的室缺,可显著降低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腋下直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的临床应用经验,并与正中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初步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右腋下直切口,在心脏跳动中对26例室间隔缺损进行修补.其中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7.1岁,均为膜部及围膜部室缺,直径0.4~0.8cm.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长5~10cm,体外循环时间21~42min.术后6~10天均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及死亡.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等与正中切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经腋下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采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对48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8%,未成功的2例均因多出口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其中36例封堵右心室面破口,10例封堵左心室面破口,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3个月随访时均消失;术中出现脑栓塞1例,2个月后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术后6d出现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治疗3d后传导阻滞完全消失。结论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应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 (AVP)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和与主动脉窦瘤的鉴别。方法  18例VSD合并AVP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 ( 2DE)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检查并被手术确诊。结果  18例VSD以干下型多见 ,其次为膜周部。超声测定VSD大小与手术相符者 6例 ,略小于手术 7例 ,大于手术 5例。AVP中右冠瓣 16例 ;无冠瓣 2例超声漏诊。脱垂的主动脉瓣不同程度突入VSD并部分或完全遮挡VSD ,当AVP明显时 ,超声表现为瓣叶延长、变形、移位 ,瓣体呈“瘤样”经VSD口突入右室。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评价主动脉瓣病变程度 ,对外科手术修复VSD和AVP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成功进行导管封堵术治疗VSD的183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别于封堵术前1d及术后1周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由同一心电专业人员分析.结果 183例中,25例(13.7%)于术前检测出右束支传导阻滞.封堵术后检测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95例,新发心律失常70例(包括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并以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在术中及术后迟发为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围术期处理与转归。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需要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4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为结扎34例,从肺动脉腔内缝闭2例(术前漏诊)。结果:无住院死亡病例。ICU停留时间3~20 d,平均5 d。术后住院时间为8~25 d,平均10 d。并发症为灌注肺1例,肺不张6例,气胸3例,肺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而导致灌注肺,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不是手术禁忌证,只要加强围术期管理,仍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均可以正中切口一期完成,并行循环下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明显优于经肺动脉腔内缝合。  相似文献   

14.
自1977年12月至1991年11月,在体外循环下共施行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术522例,其中103例为干下型室缺,占同期室缺病例的19.7%。合并主动脉瓣脱垂36例,22例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室缺直接缝合15例,补片修补88例,2例伴有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施行主动脉瓣折叠术和关闭室缺。干下型室缺无自然闭合可能,可导致主动脉瓣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手术不受年龄影响,主张早期诊断,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23例采用VS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均常规治疗,彻底清除切口内炎性水肿和坏死组织,生理盐水和稀释碘伏纱布条反复清洗切口,干纱布条将切口擦拭干净,于切口表面或切口内置VSD,术后俯卧位48~72 h。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完全愈合,未出现再次手术修补病例。其中17例置VSD 5~7 d后,换药7~10 d拆线出院;6例第一次VSD术后5~7 d,切口仍有少量渗液,再次置VSD 5~7 d后,换药4~5 d拆线出院。随访6个月~2年,所有病例无头晕、头痛、恶心及胸腰背部疼痛等症状,有2例发现较小的脑脊液囊肿,因无腰痛及神经症状而未处理。结论:VSD是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脑脊液漏有效而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VSD与PDA二者合并在血液动力学上为两个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所以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失去了典型PDA的杂音特点而易漏诊,也会酿成术中被动局面,甚至因低心排、灌注肺而死亡。本文对两者合并的诊断要点,术式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引流(VSD)技术在骶尾部潜行褥疮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2011年间在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骶尾部潜行褥疮的患者,行一期清创后应用VSD7~10d,同时行抗感染及全身治疗,观察褥疮的愈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经1~3次VSD治疗,单纯切除缝合7例,二期行组织瓣转移5例,创面均愈合,随访一年半,褥疮无复发。结论VSD技术可减少褥疮的感染、促进创面的愈合,为后期的缝合及组织瓣的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院1982年~1985年收治的145例VSD中合并AP者8例,合并AI者5例。通过对13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分析,作者提出术中判定AP的标准和根据一般临床资料判断AI严重程度的方法。VSD+AP及VSD合并轻~中度AI者,均可采用单纯闭合VSD的方法进行治疗,修补方法以采用补片修补为佳。  相似文献   

19.
报告25例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_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李小兵  张儒舫  关嫩洁 《西部医学》2011,23(9):1686-1688
目的总结婴幼儿右腋下小切口微创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经验。方法在142例婴幼儿右腋下小切口微创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溶液、红细胞、血浆、20%人血白蛋白、万汶等预充,血液稀释后红细胞压积20%~30%。CPB采用常温60例,浅低温67例,中低温15例。心肌保护应用高钾晶体停搏液。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0~45(26.28±7.55)min;CPB时间20~65(39.28±10.6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5~8(3.6±1.38)h;监护时间8~48(34.01±11.00)h。术后胸引量10~100(37.35±21.72)ml。60例不停跳、82例停跳手术均自动复跳。5例出现皮下气肿,无其它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婴幼儿右腋下小切口微创心内直视手术术中注意重要脏器保护、选择合适流量和个体化管理是手术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