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文献的数据挖掘,初步探讨干预胃癌癌因性疲乏(CRF)的药食同源中药用药规律,并结合CRF中医病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分析。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筛选自建立数据库开始至2022年4月10日期间治疗胃癌CRF的临床文献,借助Microsoft Excel 2021及SPSS Modeler 26.0统计软件,以2018年卫健委公布的110种药食同源中药为参考,对收集文献所涉及的药食同源中药进行频数频率、性味归经、药效分类、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探讨药食同源中药干预胃癌CRF的用药规律。结果:收集文献中共有药食同源中药43味(占2018年卫健委所公布110种药食同源中药的39.09%),出现频数376次(占文献全部165味中药出现频数的49.41%);频数≥10次的药食同源中药共14味,按频数降序排列依次为黄芪、茯苓、当归、甘草、党参等;干预胃癌CRF的药食同源中药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以甘味药为主,归经以归脾经最多;发掘出21组治疗胃癌CRF的药食同源中药组合,支持度最高的组合是黄芪-当归;聚类分析提取获得3个核心聚类群。结论:药食同源中药干预胃癌CRF以健脾和胃为基本治则,辅以补肺滋肾,养血生津,理气燥湿为法,常用药食同源中药为黄芪、茯苓、当归等,可将这些药食同源中药用于胃癌CRF的治疗及保健食品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处方数据挖掘近二十年中医药方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配伍规律及为药食同源类中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2000~2019年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Apriori算法分析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归经、高频药及其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144篇临床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共涉及141首方剂。得到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全部中药187味,药食同源类中药42味。全部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半夏-陈皮,半夏-丹参,半夏-茯苓,药食同源类中药支持度最高的3组药对茯苓-陈皮,茯苓-山楂,茯苓-甘草。结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药性多寒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肝经为主,多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性多温平,药味甘苦辛,归肺脾经为主。  相似文献   

3.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药食同源类中药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应用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医临床诊疗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筛选1988-2012年治疗AD的临床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 Apriori 算法分析防治 AD 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归经、高频药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222篇临床文献。临床治疗AD最常用的5味药食同源类中药为茯苓、枸杞子、益智仁、桃仁、山药;最常用的5味中药为石菖蒲、远志、川芎、丹参、当归。临床治疗AD最常用的5对药食同源类中药为山药→茯苓、茯苓→陈皮、山药→枸杞子、枸杞子→益智仁、枸杞子→茯苓;最常用的5对药对为石菖蒲→远志、丹参→石菖蒲、川芎→石菖蒲、丹参→川芎、石菖蒲→黄芪。结论防治AD药食同源类中药以补益药为主,药性平和。  相似文献   

4.
殷娜  罗石任  李冬冬  张云芳  谢艳 《光明中医》2022,(20):3649-3652
目的 探索治疗产后痹的药食同源中药的使用状况,为促进母婴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筛选统计文献所记载的方剂中药食同源中药品种及使用频次,参照《中药学》及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药物功效类别、性味、归经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73篇文献,含中药方剂197首,筛选出药食同源中药37味,用药频次在50%以上的依次为当归、黄芪、甘草、肉桂。药物功效以补虚为主,药性以平、温居多,药味以甘、辛多见,归经多入脾、肺经。结论 药食同源中药在产后痹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可发挥益气养血、解表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与产后痹的基本病机相符,可在用药治疗中为保障母婴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种以中心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具有并发症多、治疗周期长等特点。药食同源类中药是传统中药中一类独特的兼具药用和食用功能的组分,可有效地运用到MS的长期干预中。目前尚缺乏该方面的系统性总结,故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药食同源中药应用于MS治疗的相关研究,探讨其干预MS的可行性和潜在优势,归纳了这其中发挥药效学作用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分析了其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点,同时对药食同源产品的开发进行展望,以期为药食同源中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奠定基础,为MS等慢性病探寻更具优势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苏琛  彭鑫  罗霞  邓谦 《四川中医》2020,38(1):106-108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法研究中药代餐饮食对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超重或单纯性肥胖的受试者,采用单中心、自身前后对照的设计,给予药食同源中药代餐粉不代替主食的减肥功能性试验,观察对比受试者治疗前以及疗后第10天的体重、腰围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良事件。结果:药食同源中药代餐粉对于超重及肥胖受试者在服用10天后,受试者体重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腰围长度有所减少,无统计学意义,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与本试验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药食同源中药代餐粉对超重及肥胖人群有明显减轻体重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吴玲  郑琴  张科楠  罗俊  郭园园  吴海霞  肖帅  李文静 《中草药》2019,50(10):2505-2512
药食同源中药是我国古人通过长期实践总结的既可以药用又可以食用的物质。虽然药食同源中药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有关其安全性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中国古代本草著作,尤其是食物类本草著作记载了大量的药食同源中药,并对来源、品种、功效、禁忌、用法与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木部类、果部类及草部类药食同源中药的安全性或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为其食疗和保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海昀  赵发全  崔元璐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621-1626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在老年群体中高发。近年来,PD患者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但是病理机制仍然不明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D治疗药物左旋多巴胺,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药食同源类中药因为其低毒特性以及对PD的神经保护潜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某些药食同源类中药可以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发挥抗PD的作用。药食同源类中药可能是具有前景的抗PD药物,因此文章对PD常见的的实验模型、药食同源类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可夫 《西部中医药》2002,15(3):81-81,F003
由于幽门螺杆菌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且价格昂贵,因此,寻求新的、符合国情的有效方法仍是今后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存在着很大潜力。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不少辨证分型,但大多采用专方治疗。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专方用药来看,黄连使用的机率最多,从药物分类看,使用最多的是清热药,尤其是清热燥湿药,还有补气、活气、理气药等。除专方治疗外,也有用单味中药及中成药治疗取得疗效的。1单味中药及中成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宋希仁[1]等人用大黄醇提片和呋喃唑…  相似文献   

10.
曹怡鸿  刘倩  杨孜  王妍 《新中医》2022,54(21):20-25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药食同源方药治疗痛经的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的文献,采用SPSS、Cytospace 3.8.2 等软件对治疗痛经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功效类别、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765 首,涉及中药270 味,药食同源类中药65 味。常用药食同源类中药有当归、甘草、桃仁、肉桂等;常用中药有当归、川芎、延胡索、甘草等。临床治疗痛经的中药多以补血药和活血止痛药多见,药性多为温、寒、平,以辛、苦、甘味药物居多,多归于脾、心、肝经。临床治疗痛经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多见补气、补血药,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以辛、甘味多见,常归于脾、心、肝经。临床治疗痛经的常用中药药对有当归-川芎、当归-白芍等;常用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有当归-甘草、当归-肉桂等。聚类分析得到5 对中药核心药物组合,主要功效有行气散瘀止痛、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止痛等;5 对药食同源类中药核心药物组合,主要功效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补益脾肾等。结论:治疗痛经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多见于补气血药物,临床常使用当归-甘草、当归-肉桂等药对配伍组合,治法多以补气养血为调补体质,辅以温里活血以止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通过中医辩证运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并观察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脾胃湿热型有效率91.7%,肝脾不和型有效率83.3%,胃络瘀血型有效率87.5%,脾胃虚寒型有效率92.9%,胃阴亏虚型有效率90%,总有效率87.5%。提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可观,与西医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药食同源中药调控氧化应激防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俣祯  陈芳  朱建平  向茗 《中草药》2022,53(17):5582-559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氧化应激密不可分,过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损害内皮细胞、血管,进而引起氧化和抗氧化功能的失衡,造成心肌缺氧、缺血等症状。在过去数十年中,中药中抗氧化成分已广泛应用于包括冠心病和高血压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食同源中药因其具有天然、健康、运用广泛等特点在医药和功能食品领域备受关注。综述了药食同源中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及信号通路预防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研究和研制具有预防冠心病的药食同源产品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多个电子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汇总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试验研究情况和一些质量相关特征,根据Jadad标准进一步评价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试验质量.但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系统疾病的RCT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4.
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抑杀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70味,进行体外幽门螺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抑菌杀菌浓度测定及联合药敏试验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对17味中药敏感,其中,对黄连高度敏感,对大黄、黄芩、丹参、玄胡、生地、牙皂、甘草中度敏感,对白花蛇舌草、陈皮、柴胡、石斛、白芨、吴茱萸、熊胆、连翘、知母低度敏感;大黄、黄连、丹参、黄芩、甘草、玄胡、生地等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而其余药物只有抑菌作用;敏感药物相互配伍,其抑菌作用多为协同或相加;而白芨、生地与它药配伍则多为无关,甚至拮抗。  相似文献   

15.
杨光  苏芳芳  陈敏 《中国现代中药》2021,23(11):1851-1856
药食同源物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其理论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我国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管理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到2021年11月,我国药食同源物质正式进入依法管理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药食同源物质相关产业正式成为中医药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药食同源物质可作为药粥、药酒、药茶、煲汤料、刺身等多种形式使用,预包装食品也将是今后药食同源物质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发展药食同源物质,不仅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需要,也契合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并能够促进中药产业多元化。药食同源物质的发展应注重安全性、可控性,需要建立可追溯的质量体系、药食同源物质的评价和标准,推动药食同源文化传播,扩大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评价消化内科患者实行中药治疗与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250例消化内科患者实行中药治疗与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中药治疗与健康教育后,250例患者痊愈210例,有效33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7.2%。幽门螺杆菌转阴220例,转阴率为88.0%。结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与中药治疗,培养了患者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复发率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7.
药食同源中药干预糖尿病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等。药食同源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的作用特点,在临床治疗和日常食疗保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目前,药食同源性降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大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而实验研究时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模型的判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且临床试验较少。未来的研究应使用现代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系统性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为药食同源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依据。(2)应明确各类药食同源中药的降血糖活性成分作用以及其对应治疗的中医证型,为临床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由于现有研究质量的局限,药食同源中药降糖产品目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今后,需要在辨证论治和辨证施食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探索药食同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十年来药食同源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应用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医临床诊疗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筛选2009-2018年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的Apriori算法分析防治冠心病的中药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性味归经、高频药对及其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83篇临床文献,103首方剂,122味中药。临床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5味中药为丹参、黄芪、川芎、红花、瓜蒌;最常用的5味药食同源类中药为甘草、当归、桃仁、人参、薤白、桔梗。结论:防治冠心病的药食同源类中药以补气活血养血类中药为主,药性平和。  相似文献   

19.
菜部类、谷部类和其他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玲  郑琴  张科楠  郭园园  罗俊  肖帅  李文静 《中草药》2019,50(16):3990-3996
药食同源是古人在食物和药物之间发现总结的智慧结晶。虽然药食同源中药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有关其安全性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古代本草,尤其是食物类本草著作记载了大量的药食同源中药,并对来源、品种、功效、禁忌、用法与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药食同源中药的安全性或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为其食疗和保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药素有“药食两性”,对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或防治疾病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符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养生理论观念。结合我国正处于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的时代背景,开发药食同源类中药来源的功能性保健食品已成为医药和食品领域新兴研究方向。目前多数药食同源类中药均含多糖重要活性成分,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已被作为中药类功能性保健食品研发的天然原料。而我国审批的保健食品功效成分以多糖、总皂苷、总黄酮等为主,完全由功效成分组成的保健食品较少,以中药多糖为功效成分的组方更少,并且部分药食同源类中药多糖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研发相关保健食品的实验或基础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故基于研发功能性保健食品角度,本文综述相关药食同源类中药多糖在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调节血糖血脂、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实现药食同源类中药多糖向功能性保健新食品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充分发挥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