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MR加速器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流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15例采用MR加速器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 探讨肝脏肿瘤采用MR加速器治疗的流程, 分析患者肿瘤的图像识别率、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15例患者中肝细胞癌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8例、乳腺癌肝转移1例;肝内1个病灶10例、2个病灶4例、3个病灶1例;中位肿瘤最长径2.4 cm (0.8~9.8 cm)。MR加速器大体肿瘤体积(GTV)识别率达13/15, 2例患者GTV显示不清, 采用肿瘤周边大血管或胆管识别辅助仍可达精准配准。全组患者均接受体部立体定向放疗。肝细胞癌患者中位分割次数9次(5~10次), GTV或计划靶体积(PGTV)中位单次剂量6 Gy (5~10 Gy), 中位总剂量52 Gy (50~54 Gy), α/β=10的中位2 Gy等效剂量(EQD2Gy)为72 Gy (62.5~83.3 Gy)。肝转移瘤患者中位分割次数10次(5~10次), GTV或PGTV的中位单次剂量5 Gy (5~10 Gy), 中位总剂量50 Gy (40~50 Gy), α/β=5的中位EQD2Gy为71.4 Gy (71.4~107.1 Gy)。放疗后1个月野内总有效率8/13, 疾病控制率13/13, 放疗后3~6个月野内总有效率6/6。全组患者中位随访4.0个月(0.3~11.6个月), 4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分别为15/15、11/15和15/15。放疗不良反应轻微, 未见≥3级不良反应。结论 MR加速器对肝内肿瘤显示率高, 且可通过周边大血管或胆管的显示辅助精准配准, 在肝脏肿瘤的精准治疗上初步展现优势, 局部疗效肯定, 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MR加速器应用于乳腺癌术前放疗的应用流程和注意事项, 并报告不良反应。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开展一项单臂、Ⅱ期临床研究, 入组患者实施MR加速器下术前瘤床补量, 2周内进行保乳手术, 术后6周内接受辅助全乳照射, 研究终点为≥2级急性不良反应。首例应用MR加速器术前放疗乳腺癌患者43岁, 为右乳外象限浸润性癌, cT_(2)N_(0)M_(0)期, AJCC第8版ⅡA期。患者接受CT和MR定位、MR指导下靶区勾画、Monaco系统计划设计, MR加速器下摆位并基于位移适应调整, 单次8 Gy照射。患者的剂量计算考虑了1.5 T磁场存在下的电子回旋效应(ERE)及电子束效应(ESE)。结果首例患者治疗顺利, 计划的正常器官满足限量要求, 因ERE及ESE导致的皮肤剂量增加幅度不大(D_(max) 8.44 Gy), 下颌及右上臂受量均很低(D_(max) 28.5、17.8 cGy), 无>1级急性不良反应。患者放疗后第7天接受保乳术, 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 伤口愈合及时。结论 1.5 T磁场对皮肤、下颌和手臂的剂量影响较小, 放疗及放疗后手术均无明显并发症增加。MR加速器下乳腺癌的放疗尚需更大样本的经验积累, 以不断优化治疗流程。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根治性治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YP  Mao WM  Ma SL  Jiang YH  Liu JS  Sun XJ 《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2):925-92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性治疗后局部复发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例食管癌根治性治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法比较生存率,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9.8%、5.9%和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PS评分、首次根治性治疗后与复发的间隔时间、首次治疗方案以及复发后的治疗方案与患者的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首次治疗方案和复发后治疗方案为独立预后因素.复发后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单纯放疗、单纯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0、7.0、6.0、4.0和3.0个月(P=0.000).93例既往未曾接受过放疗而复发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中,放疗剂量≥60 Gy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放疗剂量<60Gy者(P =0.000).结论 首次治疗方案和复发后治疗方案为食管癌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建议对复发患者予以积极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对于局部复发既往未曾接受过放疗的患者,放疗剂量应该≥60Gy.食管癌根治性治疗后复发者的预后差,有必要对其他的治疗方法(如手术、靶向治疗等)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陶华  陆进成  陆昕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8):1371-1374
  目的  比较并分析调强放疗伴或不伴同步化疗治疗胸段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共49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 均经胃镜病理证实且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17例接受单纯调强放射治疗(单放调强组), 32例接受调强放疗同步FP方案化疗治疗(同步放化组)。同步化疗方案为复方氟尿嘧啶80 mg/m2, d1~5, 奈达铂70 mg/m2, d1。放疗从化疗第1天开始, 单放调强组方案为6MV-X线IMRT放疗GTV 60~70 Gy, CTV 54~63 Gy, 同步放化组方案为6MV-X线IMRT放疗GTV 60 Gy, CTV 54 Gy。分次剂量为GTV 2.0 Gy/次, CTV 1.8 Gy/次。6~7周完成。  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不良反应小, 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 随访率为97%单放调强组与同步放化组1、2、3年局控率分别为93.3%、60.9%、25.4%和90.3%、78.7%、58.1%(χ2=3.198, P=0.074),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2%、44.1%、29.4%和93.5%、71.1%、55.9%(χ2=4.733, P=0.030)。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 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单纯调强放疗组高, 经对症处理后,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无一例因不良反应终止或延长治疗时间。  结论  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组较单纯调强放疗组能提高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生存率,不良反应能耐受。   相似文献   

5.
朱卫国  于长华  韩济华  李涛  周锡垒  陶光洲 《癌症》2009,28(12):1265-1269
背景与目的:对于颈及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并不一定都能满足临床要求,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IMRT)又会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定义了一种简单调强放疗技术(simplified IMRT,sIMRT)。本研究中我们应用sIMRT联合同期化疗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并分析急性放射反应和近期疗效。方法:对30例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MRT计划设计。定义2个靶区:PTV1,给予64Gy(2.13Gy×30次)的照射;PTV2,给予54Gy(1.8Gy×30次)的剂量,设计等角度5野sIMRT计划。在开始放疗的第1~5天和第29~33天给予顺铂(DDP)+氟尿嘧啶(5-FU)方案同期化疗2个周期,放疗结束后28天原方案重复2个疗程。结果:患者可在6周内完成治疗计划,5野sIMRT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分布,剂量分布和IMRT相似,但明显优于3D-CRT。所有患者完成了治疗计划,治疗中仅1例发生Ⅲ级放射性气管炎,无因放疗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患者。食管病灶达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者27例(90%),部分缓解(partialremission,PR)3例(10%),总有效率达100%;淋巴结病灶达CR者13例,PR4例。毒性反应主要为Ⅰ-Ⅱ级白细胞下降。结论:sIMRT较复杂调强计划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剂量分布相似,明显优于3D—CRT,近期疗效满意,急性放射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及组织损伤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MR加速器呼吸导航引导肝癌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的流程、可行性及应用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9—12月10例使用MR加速器接受呼吸导航引导,行SBRT的肝癌患者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行CT模拟定位和Unity MR定位,采集平扫、增强和4D CT,及T1 3D、T2 3D MR影像。选择4D CT呼气末端图像设计参考计划,治疗前采集呼吸导航(呼气末端)T2 Navigator MR图像,并结合实时监控2D MR影像调整或修改靶区位置和形状,选择合适的在线自适应计划流程。目测定位CT、T2 3D MR和T2 3D Navigator MR图像显示肿瘤的清晰度;统计靶区体积变化;比较自适应计划和参考计划的剂量学差异;评估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自由呼吸状态下,T2 3D Navigator MR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T2 3D MR图像,可更清楚显示肿瘤及其边界。10例患者采用位置适应(ATP)和形状适应(ATS)自适应计划分别为37分次和22分次,3例患者肿瘤消退明显。自适应计划的靶区平均适形指数(CI)与参考计划无差异,但靶区外剂量跌落稍慢(P<0.05),尤其是ATS计划较明显。ATP自适应计划的正常肝平均受量与参考计划基本一致,但平均机器跳数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S自适应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平均子野数和正常肝Dmean和V10 Gy比参考计划有所降低,V5 Gy轻微增加,但均无显著差异。7例患者进行放疗后1个月和3个月疗效评价,野内病灶控制较好,放疗不良反应轻微,未见≥3级不良反应。结论 MR加速器的呼吸导航提高了自由呼吸状态下肿瘤和MR影像的目测清晰度,在肝脏肿瘤的精准自适应放疗特别是立体定向自适应放疗中展现了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挽救性放疗在食管鳞癌根治性手术后发生区域淋巴结寡复发患者再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6年间确诊的胸段食管鳞癌,首程治疗接受根治性手术且根治术后发生局部区域淋巴结寡复发(1~3个),病例资料完整可分析者共7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法行组间对比。结果复发后全组中位总生存(OS)期9个月(2.5~43个月),复发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4个月(1~33个月)。挽救性放疗、未放疗分别为47、27例,治疗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7%(36/47)和30%(8/27)。挽救性放疗组比未放疗组有更好的OS(P=0.042)和PFS(P=0.01)。挽救性放疗患者中累及野放疗和选择野放疗有着相似的OS(P=0.963)和PFS(P=0.599);放疗剂量≥60Gy比<60Gy有着更好的OS(P=0.001)和PFS(P=0.001)。结论对于局部区域淋巴结寡复发的食管鳞癌术后患者,局部挽救性放疗比未放疗有更好的OS和PFS。建议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放疗的作用并规范放疗靶区和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内镜检查及疗效评价。方法 分析 45例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内镜检查的结果与临床有关资料。病灶部位 :食管上段 2 7例 ,中段 13例 ,下段 5例 ,病灶长度 <3cm 8例 ,3~ 5cm 12例 ,>5cm 2 5例。病理类型 :鳞癌 43例 ,腺癌 2例 ,采用直线加速器或6 0 Co等中心三野照射或四野照射。结果  45例经放疗后的食管癌患者 ,内镜下食管粘膜炎症表现 2 8例 ,未控 5例 ,复发10例 ,遗漏病灶 2例。结论 根治性放疗对早中期食管癌可得到较好效果。病变位于胸上段或颈段 ,病变长度 <5cm ,照射量 50~ 70Gy范围 ,内镜下以食管粘膜炎症表现的患者 ,其疗效及生存率明显高于病变位于胸下段 ,病变长度 >5cm ,内镜下表现管腔狭窄、溃疡、肿物 ,照射量 <49Gy范围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T4期胸段食管鳞癌探查术后的预后及挽救性放化疗的疗效.方法:搜集了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31例T4期食管癌患者,12例接受了剖胸探查术(探查组),19例未行探查术(非探查组).非探查组均接受了同步放化疗或序贯放化疗,探查组有5例患者接受单纯放疗,另7例接受同步放化疗或序贯放化疗.放疗方式为调强放疗,照射剂量范围为36 ~ 64Gy,化疗方案以紫杉类联合铂类为主.结果:探查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41.7%,中位生存期为8.0个月,1年生存率为16.7%,仅有1例患者生存时间超过2年,食管瘘发生率为66.7%.而非探查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73.7%,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1年生存率为63.2%,2年生存率为36.8% (P =0.03).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探查术后即使接受挽救性放化疗,其预后仍较差,生存率明显低于单纯根治性放化疗,并且食管瘘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根治性3DRT±化疗在≥70岁食管癌患者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3年收治的116例接受根治性3DRT±化疗的≥70岁食管癌患者,其中同期放化疗32例、序贯放化疗24例、单纯放疗60例。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2、3年样本量分别为102、77例。1、2、3年OS率分别为59.1%、38.4%、23.2%,PFS率分别为61.9%、37.9%、0%。同期放化疗、序贯放化疗、单纯放疗的中位OS分别为22.3、18.0、12.4个月(P=0.044);放疗60 Gy、<60 Gy的中位OS分别为24.7、10.9个月(P=0.036),60 Gy、>60 Gy的中位OS分别为24.7、18.7月(P=0.938)。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否联合化疗及放疗剂量为OS的影响因素(P=0.003、0.042、0.037)。结论 老年食管癌能耐受根治性3DRT±化疗且可取得与<70岁患者相似疗效,根治性同期放化疗预后优于序贯放化疗及单纯放疗,放疗60 Gy较<60 Gy可明显提高生存,60 Gy为最适宜的放疗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65~75岁老年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4年5月至2018年5月接受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的68例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4~6周开始放疗,靶区包括术后瘤床和高危淋巴引流区,总剂量为50~54Gy,其中19例患者接受术后同步放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时间(OS)、无病生存时间(D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时间(LRFS)以及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DMFS),影响OS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随访截止于2018年5月15日,随访率为98.5%,中位随访27.7个月。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65.2%和50.4%,中位OS为61.2个月;中位DFS为48.8个月,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1%、55.8%和37.2%;中位LRFS为54.4个月,1、3、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1.6%、60.4%和47.8%;中位DMFS为60.5个月,1、3、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4.8%、62.4%和50.2%。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量和TNM分期与OS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HR=3.626, 95%CI:1.610~8.167,P=0.002)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全组常见不良反应为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黏膜反应、疲劳、出血和吻合口狭窄,以1~2级为主,3级不良反应10例。全组死亡40例,肿瘤原因死亡22例,非肿瘤原因死亡15例,另外3例死因不详。结论可耐受手术的老年(65~75岁)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进行术后放疗可延长OS,不良反应可耐受,TNM分期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患者放疗后肺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放疗后肺纤维化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对得到病理证实的100例接受根治性外放射的食管癌患者密切随访。以胸X片及CT了解有无肺纤维化发生,并以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不同情况下肺的受量。结果11例患者分别在放疗结束后不同时间内发生肺纤维化。11例均为中胸段患者,均未有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表现。TPS显示上胸段食管癌放疗时肺窗容积剂量较中胸段患者要低。结论中胸段食管癌放疗后约10%的患者可发生放射性肺纤维化,这与肺容积剂量有关,可不经过急性放射性肺炎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分析食管癌根治性调强放疗+化疗时放疗靶区范围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2015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调强放化疗的360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ENI)者131例,累及野照射(IFI)者229例。化疗均以铂类为基础的方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随访至2018年12月底,随访率96%,中位随访时间64个月(95%CI为53~7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4.0个月(95%CI为19.77~28.23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76.1%、38.7%、21.0%。倾向评分配比法后均131例,ENI组和IFI组1、3、5年OS率分别为83.9%、48.6%、26.8%和74.0%、33.8%、17.5%(P=0.011)。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6岁、颈胸上段、肿瘤长度≤7 cm、肿瘤体积≤50cm3、T1-3期、放疗剂量>60 Gy和同期放化疗者均可从ENI中获益(P<0.05)。ENI组总失败率、局部区域复发率和内脏转移率均低于IFI组(P<0.05),≥3级骨髓抑制高于IFI组(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调强放化疗时,分期偏早及颈胸上段者可从ENI中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在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中靶区移位的变化及放疗过程中复位对靶区剂量学、正常组织剂量学的影响,讨论3DCRT中复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15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接受40Gy治疗后进行复位,利用图像融合观察肿瘤靶区移动范围。制定定位和复位两套放疗计划,对比复位后对靶区D100、D95及肺平均、心脏平均、脊髓最大剂量的影响。结果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在放疗40Gy后,肿瘤计划靶体积(PTV)边缘头脚方向平均移位0.5cm(0.41~0.45),前后方向平均移位0.2cm(-0.3~0.6cm),左右方向平均移位0.2cm(-0.7~0.5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脚方向回缩最明显。肿瘤靶区D100及D95两个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肺平均、心脏平均、脊髓最大剂量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数值上比较,复位计划(plan 2)中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均比定位计划(plan 1)小。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在三维适形放疗中进行复位可减少靶区移位影响,同时更改放疗计划可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有必要进行复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68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治食管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对预后生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与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原发灶治疗后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33例,无变化(NR)9例.全组锁骨上转移淋巴结治疗后CR 49例,PR 19例,总有效率为100%.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1.4%、31.0%和15.0%,中位生存期15.0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病变部位、病变长度、原发灶放疗剂量、腹腔淋巴结转移、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及化疗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其中病变部位、原发灶放疗剂量、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及化疗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食管胸下段癌患者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最低.结论:放化疗联合者可作为中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胸上段食管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应归为区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6.
SIB-IMRT技术在颈及胸上段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全程局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SIB-IMRT)技术的生物效应剂量具有可行性,但目前有前食管癌SIB-IMRT临床疗效的研究相对有限.本研究旨在观察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SIB-IMRT的急性毒副作用、生存情况及治疗失败原因.方法 收集2006-01-01-2012-08-0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63例颈及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接受SIB-IMRT,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处方剂量50.4~60.0 Gy/28~30次(1.8~2.0 Gy/次),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处方剂量60~66 Gy/28~30次(2.00~2.27 Gy/次),1次/d,5次/周,全程放疗时间为5.5~6周.观察其近期疗效、急性毒副作用、治疗失败方式及1、3、5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结果 随访率98.4%,随访结束后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全组近期总有效率96.8%(61/63).全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8.8%、57.1%和47.2%,生存率分别为82.5%、45.7%和31.6%,中位生存期24个月.全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瘤体最大直径是影响生存的因素,x2=8.75,P=0.003;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造影长度、N分期、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和化疗与生存无明显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瘤体最大直径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x2=7.33,P=0.007.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2.7%(8/63)和3.2%(2/63),1、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8.7%(37/63)、6.3%(4/63)和1.6%(1/63),无4度骨髓抑制的发生.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占总治疗失败的58.3%(21/36).结论 SIB-IMRT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有效,且患者耐受性好,瘤体最大直径为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仍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长期生存及远期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胸段食管癌患者微创手术后的总复发率及治疗失败模式, 评估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6—2018年直接行微创手术及新辅助化疗后行微创手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其基于术后病理的淋巴结转移率、疾病总复发率和治疗失败模式, 采用Cox回归模型筛选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术后放疗组与未行放疗组生存情况。结果纳入患者443例, 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2.0%, 全组疾病总复发率为34.8%, 最常见的复发模式是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24.2%和19.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pT3-4期、pN+期为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清扫淋巴结总数目≥12枚及颈部锁骨上+上纵隔清扫淋巴结数目≥7枚可降低肿瘤复发风险。术后放疗组与未行放疗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5%、66.8%、60.7%和79.2%、61.6%、57.2%(χ2=0.13, P=0.715), 两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0%、72.0%、67.5%和84.0%、6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直线加速器机头结构和性能参数是影响患者治疗的重要因素.比较瓦里安加速器调强计划(Varian-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V-IMRT)与医科达加速器调强计划(Elekta-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E-IM-RT),分析其在治疗不同部位食管癌时的优缺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2012-01 01-2014-10-3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食管癌患者40例,其中颈段、胸上段、胸中段和胸下段各10例.用核通Oncentra 4.1计划系统在瓦里安23EX和医科达Synergy(R)2349加速器上分别设计IMRT计划,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处方剂量60 Gy,分30次.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统计PTV和危及器官受量,以及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用SPSS 19.0对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2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与V-IMRT相比,E-IMRT在颈段(0.730±0.036vs 0.646±0.039,P=0.004)、胸上段(0.720±0.078 vs 0.680±0.080,P=0.02)和胸下段(0.742士0.072 vs 0.702±0.082,P=0.05)时PTV的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值较好.与E-IMRT相比,VIMRT在胸中段时PTV的D2[(64.70±1.07) Gy vs (65.22±0.93) Gy,P=0.038]、D50[(62.53±0.63) Gy vs (62.89±0.67) Gy,P=0.009)]及平均剂量[(62.48±0.68) Gy vs (62.89±0.63) Gy,P=0.006)]更好.同时,V-IMRT在颈段、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治疗时间比医科达加速器分别减少14.7%(241 s vs282 s)、23.6% (237 s vs 310 s)和20.8% (246 s vs 311 s),而对胸下段食管癌无明显区别.结论 对于胸中段食管癌应首选V IMRT,可减少治疗时间提高PTV剂量;对于胸下段食管癌应首选E-IMRT,可以提供更好的适形性;对于其他部位食管癌,E-IMRT可以增加适形性,而V-IMRT可以减少治疗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和/或抗 EGFR 单克隆抗体治疗局部晚期下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和/或抗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30例.下咽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根治性放疗计划剂量均为70 Gy/33 F、PTV160 Gy/33 F、PTV254 Gy/33 F.结果:47%患者发生了3~4级急性反应,未发生≥3级的晚期反应.30例患者放疗过程中除2例死于原发部位大出血,其余2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5(3~41)个月,1和2年的原发病灶控制率、淋巴结控制率、远处转移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63%和35%、84%和61%、89%和81%、8%和50%.全组患者治疗失败11例,原发病灶进展为最常见的失败原因.结论:螺旋断层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和/或抗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能很好地耐受,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颈及胸上段食管癌同时整和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颈及胸上段食管癌实施同时整和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intensity-modulated radimion therapy,SIB-IMRT)计划,并分析急性放射反应和近期疗效。方法对27例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B-IMRT计划设计。定义2个靶区:PTV1为需要加量照射的原发灶靶区,给予66Gy(2.2Gy×30次);PIV2为预防照射区,给予54Gy(1.8Gy×30次)的剂量,设计等角度5野调强计划。结果所有患者均在6周内完成治疗计划,治疗中仅1例发生3级放射性气管炎,但未有因放疗反应而中断治疗患者。近期疗效:食管病灶CR者达85.2%(23/27),PR达14.8%,总有效率达100%,淋巴结病灶CR者达70.6%(12/17),PR者达29.4%(5/17)。结论5野调强照射野即可使上段食管癌的同时整和加量(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SIB)治疗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尤其对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克服了既往治疗的不足,近期治疗效果满意,急性放射反应可耐受,远期治疗效果及组织损伤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