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指稳定性差及存在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急性心脑血管缺血事件主要是由易损斑块的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与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常同时发生,一些炎症因子在发病早期即可在外周血中被检测到。诊断易损斑块的临床手段有很多,笔者就冠状动脉、头颈部血管粥样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及相关血清炎症因子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及随后发生的血栓形成和心肌坏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危险主要取决于易损斑块的组成成分而不是血管的狭窄程度。易损斑块具有如下特征:纤维帽较薄、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凋亡、斑块内出血及新生微血管生成。以凋亡细胞、巨噬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因子、αvβ3整合素和微钙化为靶向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探针已用于易损斑块的诊断研究,并表现出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早期诊断易损斑块对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尤为重要。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可无创监测AS相关的生物过程,PET示踪剂能够从糖代谢、巨噬细胞病理改变、斑块微环境及AS继发性改变等多方面甄别易损斑块。基于PET的多模态示踪能同时反映AS易损斑块的结构、功能和分子水平变化。就不同PET示踪剂以及基于PET的多模态成像技术在AS易损斑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内易损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而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性易损斑块向功能性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不依赖于其降血脂特性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抗炎性反应、促进斑块稳定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等.基于以上作用机制,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下面我们主要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重要事件是血栓的形成,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重要机制。VirmaniR等观察易损斑块病理学形态发现,钙化结节是其形态之一,但是钙化对斑块的具体作用一直存在争议,现在认为钙化对斑块的破裂是把“双刃剑”,钙化初期即形成过程中,由于肩部受力不均,导致斑块易破裂,而当钙化呈弥漫性时,则可增加斑块的稳定性。但是钙化仍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的预测因子。Huang等认为钙化不是影响了某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表明,导致管腔狭窄程度小于50%的粥样硬化斑块由于重构效应,冠状动脉造影常难以发现,而这种粥样斑块可能为易损斑块。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是造成急性冠脉事件的重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无创性影像学方法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成分。本文就磁共振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分类,把易损斑块定义为有破裂倾向斑块。研究旨在评价1.5T MR成像对于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特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12个颈动脉内膜剥除术的样本进行体外高分辨力1.5T MR成像。选择34个横断面图像进行以像素-像素为基础的分析,用以显示最显著的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诱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及时识别斑块的易损性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高分辨力MRI作为一项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直观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特征,并可以对斑块的形态和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判断不同类型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性,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支持。本文主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和MRI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张锐 《兵团医学》2011,(4):25-2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其共同的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病变血管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逐年上升,死亡率较高,而且相当比例的患者事先没有临床症状。尸检研究表明,易损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了急性冠状动脉阻塞,尽管这些易损斑块并没有引起冠状动脉管腔明显的狭窄,但却是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的首因。  相似文献   

11.
易损斑块的破裂常常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造成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早期监测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分子影像技术能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疾病进行早期检测,其中,用于监测易损斑块的分子影像技术有核医学分子显像、超声分子成像、MRI和光学成像等。近年来,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由于结合了多种分子影像技术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多解剖与生物代谢信息,因此在监测易损斑块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多模态分子探针的制备与构建对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至关重要,寻找合适的靶点、增强分子探针的靶向性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为更敏感地检出早期易损斑块提供可能。纳米颗粒因其特殊的性能与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模态分子探针的研究中,然而,此类探针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中。笔者针对易损斑块在组织学以及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变化中出现的各种生物标志物,综述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在动物模型易损斑块中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据报道,亚洲人群中40%以上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1].其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导致的管腔狭窄和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病因.通过影像学方法研究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机制、早期检测易损斑块,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有效指导临床治疗[2].因此,笔者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颅内动脉易损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模态MRI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冠状动脉易损与非易损斑块冠周心外膜脂肪衰减指数(FAI)与主动脉根部心外膜脂肪CT值(AOEATV)比值间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2021年2月—2022年1月258例患者503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根据易损斑块CCTA特征分为非易损斑块组(A组)182根、1项易损特征斑块组(B组)173根、≥2项易损特征斑块组(C组)148根,比较各组斑块体积差异;计算人工智能所测冠周FAI与人工测量AO-EATV比值;比较各组间FAI、AO-EATV及FAI/AO-EATV的差异,并采用LSD-t检验对各组FAI/AO-EATV进行事后两两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FAI与FAI/AO-EATV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 各组间斑块体积、冠周FAI及AO-EATV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FAI/AO-EATV分别为0.75±0.08、0.73±0.06、0.72±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P=0.001);事后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t=27.58,P=0.006),A组&...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糜烂及破裂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发现对于有效预防和管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可无创地监测与AS相关的生物过程,放射性示踪剂能够从炎症、微钙化、缺氧、新生血管生成、淀粉样变、趋化因子受体等多方面反映病变发生机制,对诊断斑块性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就各类新型正电子放射性示踪剂用于PET探测AS易损斑块的作用及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算厚壁斑块、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评估新生血管,为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怀疑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1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根据MRI平扫图像对斑块进行分类,其中厚壁斑块15个,薄壁斑块9个,破裂斑块11个。根据DCE-MRI图像后处理获得各型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结果:厚壁斑块与薄壁、破裂斑块Ktran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Ktrans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trans值反映了不同类型斑块新生血管及炎性浸润的不同,可作为早期评估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血管生物学进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症是全世界死亡和残疾的最重要及常见原因,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焦点,特别是降脂、抗血栓形成、溶栓和基于导管疗法。动脉粥样硬化是弥散的、多系统全身慢性炎症,不仅累及血管,还影响免疫、代谢系统。临床上,具有相同特点的斑块可能有不同的预后,这可能源于血液凝固性的差异或者心肌是否具有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特性。因此,评价易损害病人总易损负荷应包括总的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冠脉易损斑块以及各种血液和心肌易损因子的综合风险评分(即易损指数),这有利于全面评估心血管病患者的易损风险和制定治疗方案,这也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就其血管生物学进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动脉炎症、血管重塑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系统性疾病。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综述血管生物应力的基本概念和剪切应力在斑块进展和破裂中的作用,并重点探究基于影像的计算流体力学的相关进展和在识别高危斑块中的应用,以提高识别未来罪犯斑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如何对携带易损斑块的高危病人在缺血事件发生之前进行筛查和诊断成为目前影像学诊断的新挑战。综述对易损斑块形成及其不稳定因素的新观点以及MRI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低剂量CT心脑血管一体化成像[即同时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通过分析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为临床提供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方法前瞻性选择包头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临床上需要同时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CTA的患者, 连续纳入614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 最终选择500例患者, 其中, 男性245例、女性255例, 年龄(57.8±14.2)岁。根据CTA特征, 将500例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200例、稳定斑块组97例和正常组203例, 其中稳定斑块组和正常组合称为非易损斑块组。通过对易损斑块患者发生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进行随访, 构建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评价斑块易损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U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分析易损斑块与危险因素、MACCE的相关...  相似文献   

20.
易损斑块在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研究易损斑块已经成为心脏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易损斑块的基本特点、主要机制、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