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在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异常及其影响因素并评估规范化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12月间于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8~44岁初次诊断为A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资料。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提取患者年龄、性别、出院诊断、Killip分级等一般临床资料及高血压、糖尿史、肥胖、吸烟、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和心脏超声检查中LVEF。结果 共纳入青年初发AMI患者1466例,其中男性1418例(96.7%),平均年龄(38.9±4.7)岁。LVEF平均水平(58.1±8.7)%,1247例(85.1%)患者LVEF≥50%;174例(11.9%)患者LVEF介于40%~49%;45例(3.1%)患者LVEF<40%。347例(23.7%)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其中1.7%(25/1466)为LVEF减低的心衰(LVEF<40%),16.0%(253/1466)为LVEF保留的心衰(LVEF≥50%),4.7%(69/1466)为LVEF中间值的心衰(LVEF 40%~49%)。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尿肽(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Killip分级及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评价BNP对AMI患者心功能和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120例AMI患者和120例对照组血浆BNP水平,同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测LVEF、LVEDV,比较AMI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LVEF、Killip分级和不同梗死部位亚组间的血浆BNP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BNP和LVEDV显著升高,LVEF显著降低(均P<0.01)。与LVEF>50%组比较,LVEF<40%组BNP、LVEDV显著升高(P<0.05);与Killip I、II级比较,Killip III、IV级组BNP显著升高(P<0.05),Killip IV级组LVEDV显著增大(P<0.05)。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相比,下后壁、前壁梗死患者BNP显著升高(P<0.05)。BNP与Killip分级成正相关(r=0.97,P<0.05),与LVEF成负相关(r=-0.33,P<0.05)。结论:AMI患者血浆BNP显著增高,尤以LVEF<40%、Killip IV级、前壁心肌梗死者为甚。  相似文献   

3.
张欣  周静  张宗棨 《心脏杂志》2019,31(3):274-277
目的 探讨内皮微粒(EM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入组AMI患者90例,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2组:轻度病变组(n = 48)和严重病变组(n = 42)。对AMI患者随访一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n=23)和预后不良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n = 67)。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浆EMP,分析EMP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冠脉病变程度不同的两组间EMP、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复流发生比例均有显著差别;EMP、无复流、LVEF是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因素;对AMI患者随访1年左右,发现预后不良组LVEF值更低、EMP值更高、Genesini积分更高、3支病变及无复流现象更常见,3支病变、EMP、Gensini积分、LVEF、无复流是AMI预后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EMP在评价AMI冠脉严重程度、冠脉血流恢复情况及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恢复期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MI患者140例,依据SvO2数值将患者分为SvO2>60%组(A组,70例)和SvO2≤60%组(B组,70例),测定患者SvO2、心脏指数(C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随访4周时,与B组比较,A组的SvO2值较高[(68.7±404)%比(55.8±4.1)%],LVESV及LVEDV较小,LVEF较大,CI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B组比较,A组再灌注例数较高,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恢复期测定SvO2可以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接受血运重建术(PC I,CABG)的患者左室功能与病死率、心源性再住院率的关系,从而了解血运重建术是否能改善左室衰竭患者的预后。方法:分析我院1999-012003-02住院患者102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成3组,LVEF≤40%(15例),40%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复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术后极短期内的心脏超声,评估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效果以及与CRT术后中长期反应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行CRT-P/D,术后平均5 d内(简称术后)复查了心脏彩超、心电图、脑钠尿肽前体(pro-BNP)等相关检查,且完成起搏器门诊首次随访(随访1,平均术后2个月)和二次随访(随访2,平均术后6个月),包括心脏彩超、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的18例患者。 结果 18例入选患者平均随访6个月时,4例(22%)为超反应,7例(39%)为无反应,11例(61%)为有反应(包括超反应)。CRT有反应和无反应组在性别、年龄、扩心病、心脏大小和心功能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CRT有反应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随访1和随访2的LVEF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而无反应组以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提示术后LVEF与随访1和随访2的LVEF值显著正相关,与体质量指数(BMI)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术后极短期心功能LVEF值的变化与CRT术后中长期的反应性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7.
探讨影响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心肌梗死后HFpEF患者共486例,患者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HF症状再住院、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心肌梗死后HFpEF患者MACE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29.43±16.69)个月后,共有128例患者发生MACE事件。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75, 95%CI:1.058~1.093)、女性比例(HR:1.603, 95%CI:1.090~2.358)、心率(HR:1.030, 95%CI:1.022~1.038)、白细胞总数(HR:1.056, 95%CI:1.039~1.073)、高血压史(HR:1.556, 95%CI:1.100~2.2.202)及糖尿病史(HR:1.820, 95%CI:1.197~2.768)、NT-proBNP(HR:4.138, 95%CI:2.231~7.6758)、eGFR(HR:1.005, 95%CI:1.004~1.007)与心肌梗死后HFpEF患者MACE事件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71, 95%CI:1.041~1.103)、心率(HR:1.022, 95%CI:1.007~1.038)、NT-proBNP(HR:1.971, 95%CI:1.035~3.755)、eGFR(HR:1.005, 95%CI:1.001~1.011)与心肌梗死后HFpEF患者MACE事件独立相关(P<0.05)。结论 年龄、心率、肾功能异常、NT-proBNP是心肌梗死后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窦性心律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变化,及其对AMI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50例AMI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分析入选者临床资料、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并分别计算HRT的两个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AMI组内又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动态心电图及随访中是否发生的终点事件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 AMI组的TS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AMI高危组TS值低于低危组(P<0.05),前者低于后者.多变量回归分析TO、TS、左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变异度(QTV)、TOTS相结合(TO、TS均为异常),结果显示TOTS相结合、LVEF、QTV、TS四个指标对终点事件的预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OTS相结合的预测强度显著高于LVEF、QTV及其他指标,成为预测价值最高的指标.结论 HRT指标预测价值优于LVEF及其他传统指标,HRT可能成为独立预测AMI后高危患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任海舟  马龙乐 《山东医药》2009,49(41):50-5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96例AMI患者(AMI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BNP、左室舒张末期横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分析BNP与AMI不同梗死部位相关性。结果AMI组血浆BNP、LVE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前壁梗死者较非前壁梗死者BNP、LVEDD显著升高而LVEF显著降低(P均〈0.05);BN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687,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639,P〈0.01)。结论BNP水平与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对AMI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早期被动运动模式构建与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检查并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7例,均接受PCI治疗,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7例,术后常规干预)和观察组(40例,术后常规干预结合早期被动运动),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模式的应用意义。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6 min步行距离(6MWD)、Bathel指数(BI)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C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与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身体角色(RP)、生命力(VT)、总体健康(GH)、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早期被动运动干预具有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效果,具有确切可行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AMI的患者131例,男性75例,女性56例,年龄范围45~7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66)。两组的治疗均按急性心肌梗死指南进行,治疗组在指南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200 mg/d,疗程7 d。分别在入院时(D0),入院第3 d(D3)、第7 d(D7)和第14 d(D14)进行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B型脑钠肽(BN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计数(WBC)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检测。比较两组住院30 d内死亡率及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在D3、D7时,治疗组血清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7、D14时,治疗组LDL-C和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在D3、D7、D14均低于对照组,在D3和D7时,治疗组WBC高于对照组,D14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4例和5例(6.2%vs.7.6%)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各有8例和6例(12.3%vs.9.1%)发生频发室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30 d内分别有8例死亡(12.3%vs.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治疗组和对照组住院天数中位数分别为10d和13 d,治疗组低于对照组,通过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078)。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炎症反应,同时还具有降低TC和LDL-C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根据既往有无心肌梗死(以下称心梗)病史,分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血运重建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血运重建成功CTO患者32例,根据血运重建的闭塞血管供血范围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分为2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周均行RT3DE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RT3DE测量,非心梗患者术后LVEF由(49.9±7.2)%增加至(57.5±8.7)%(P〈0.05);心梗患者LVEF由(48.6±6.1)%增加至(50.1±6.4)%(P〉0.05)。结论RT3DE可准确、方便地评价CTO患者的心功能。对既往无陈旧性心梗病史的CTO患者成功地进行再血管化治疗,可以提高左室心功能;而有陈旧性心梗病史的CTO患者心功能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年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STEMI患者245例,根据年龄分为5组:≤50岁组(49例)、51~60岁组(70例)、61~70岁组(62例)、71~ 79岁组(50例)、≥80岁组(14例);对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超急性期及急性期ST段抬高导联数、入院时及入院12~72 h肌钙蛋白、Killip分级、LVEF、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住院期间死亡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VEF与年龄(P<0 05)和肌钙蛋白(P<0.05)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LVEF降低;随着肌钙蛋白的增加,LVEF降低.在≤50岁组LVEF显著高于其余各年龄组(均P< 0.05),而≥80岁组LVEF则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均P<0.05).≥80岁组KilliP分级≥Ⅱ级者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均P<0.05).≥80岁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50岁组、51~60岁组、61~ 70岁组(均P<0.05).结论:年龄可作为影响急性STEMI患者心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γ-心功能仪和γ-照相机静息核素心室造影术,测定20例冠心病患者和13例正常人左心功能的有关参数做对照性研究。结果显示γ-照相机静息核素心室造影技术优于静息γ-心功能仪检查,但后者结合运动试验则略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1977年至1990年8月期间,我院对38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小于25%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重建和(或)左室室壁瘤切除。1977年至1985年底死亡率31.3%,1986年至1990年8月死亡率4.5%。本文通过对38例患者术中、术后观察分析,对本病的特征,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处理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除了室壁瘤切除外冠状动脉重建要充分,术中和术后加强血液动力学及氧运送的监测,以便调整治疗措施,并强调术后心功能不全和缺血者心脏辅助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后螺内酯干预对左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螺内酯干预对于左室重构(LVRM)的影响。方法 4家医院共入选AMI患者88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对46例AMI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40mg/d(螺内酯组),对照组(n=42)常规治疗。在6个月干预期内检测两组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脑钠肽(BNP)及超声心动图,以评价左室纤维化、左室功能和左室容积。结果 88例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3例,螺内酯组23例、对照组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45例,螺内酯组23例、对照组2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在治疗3、6个月时螺内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ⅢNP和BNP明显降低[PⅢNP分别为( 260 .2±59. 9 )ng/L比( 328 .0±70 .3 )ng/L, P=0 .001, ( 197 .1±46 .3 )ng/L比( 266. 7±52 .4 )ng/L, P<0. 001 ,BNP分别为( 347 .4±84 .0)ng/L比(430 .1±62 .9)ng/L, P<0 .001, (243 .7±79. 7)ng/L比(334. 6±62. 8)ng/L, P<0. 001]。治疗6个月时螺内酯组较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降低[分别为(51. 0±5 .5)mm比(55. 6±4 .5)mm, P=0 .005, (35 .7±4 .6)mm比(39 .1±5 .6)mm, P=0 .04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在治疗6个月时螺内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ⅢNP、BN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并且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12导心电图aVR法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超声心动图(UCG)所测的LVEF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近10年来心肌梗死患者14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7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QMI)66例,并与81名正常人为对照组。计算12导心电图aVR导联电压之和,据公式LVEF=β1aVR+β2age(β1=2.264,β2=0.645)求出LVEF,并与UCG所测的LVEF对照。结果对照组两种方法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范围较窄。AMI组、QMI组两种方法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一致性范围相对较宽,但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心导管法与UCG法对照的误差。结论用12导心电图aVR法预测LVEF是较UCG法更加经济、简便、快捷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与QT高散度(QTd)的相关性。方法:对于18例伴有不程度心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同步12导心电图测量其入院时,入院后第1、2周的QTd,并分析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入院时心功能(Killip)为Ⅱ~Ⅲ级,QTd为87±18.62ms,入院后第1周的QTd为60.76±12.23ms,入院后第2周心功能为Ⅰ级,QTd为42.26±12.31ms;与入院时QTd比较,入院后第1、2周的QTd显著改善(P分别<0.01、<0.001);心功能与QTd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与QT离散度呈负相关关系,心功能越差,QTd值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 5 8例 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DM AMI)与 49例无糖尿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NDM AMI)患者 ,经同样的方法治疗后分别于 4周和 6月做超声心动图 ,比较 2组心功能差异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  结果 DM AMI组梗死后 6月左室舒张末容量 (LVEDV)及收缩末容量 (LVESV)明显高于NDM AMI组 (P <0 0 1) ,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低于NDM AMI组 (P <0 0 1) ,2组肌酸磷酸激酶 (CPK)峰值及心电图QRS记分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DM AMI组较NDM -AMI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 ,提示DM AMI者左室功能及预后较NDM AMI者差 ,可能与合并糖尿病性心肌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后延迟病变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AMI病例 16 0例 ,分为静脉溶栓再通 (A )组和静脉溶栓未通 (B)组 ,于 AMI后 3~ 15日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 ,随访 6个月 ,均于随访前后查超声心动图 (UCG) ,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结果  A、B两组均有很高比例的梗死相关血管(IRA)和一定比例的非梗死相关血管 (non- IRA)残留严重狭窄。IRA狭窄程度 B组比 A组严重 (P<0 .0 5 )。成功置入支架 15 2例 (95 % ) ,A、B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138例 (90 .7% )随访 6个月 ,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与 B组比较 ,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P<0 .0 5 ) ,A组随访期间 L VEF较随访前增加 (P<0 .0 5 ) ,较 B组高 (P<0 .0 5 )。结论  AMI病例溶栓后存在严重的 IRA和 non- IRA残留狭窄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必要的、安全的 ,手术成功率高 ,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