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手机依赖者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和学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学业倦怠问卷和SCL-90,对1191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①青少年手机依赖者与非手机依赖者在生活事件、学业倦怠和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手机依赖者各变量得分显著高于非手机依赖者;②生活事件、学业倦怠与心理健康三个量表得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③学业倦怠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作用于青少年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学业倦怠间接作用于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本科生手机成瘾及学业倦怠状况,并探讨自我控制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学业倦怠量表对239名医学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手机成瘾和自我控制均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348,0.614;P0.01);手机成瘾和自我控制对学业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β=0.335,0.704;P0.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和学业倦怠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与低自我控制能力人群相比,高自我控制人群较少出现手机成瘾导致的学业倦怠(χ~2=29.22,P0.01)。结论:手机成瘾通过降低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学业倦怠,高自我控制个体能够免于手机成瘾导致的学业倦怠。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学业自我妨碍与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以及学习倦怠、家庭亲密度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学业自我妨碍量表、手机成瘾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家庭亲密度量表对150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学习倦怠部分中介了学业自我妨碍与中学生手机成瘾间的关系。(2)家庭亲密度调节了学业自我妨碍和学习倦怠间的关系。对家庭亲密度较高的中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更显著。结论:学业自我妨碍对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15名大学生,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以及学业拖延量表(PASS)进行测量,使用回归分析、Bootstrap程序及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结果:手机依赖得分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r=0.22,P0.01);与自我控制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r=-0.29,P0.01);学业拖延与自我控制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r=-0.19,P0.01);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业拖延有显著的影响,自我控制是重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在依恋和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贵州某高校784名大学生,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S)、成人依恋经历量表(ECR)以及学业拖延量表(PASS)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A-MOS结构方程模型以及Bootstrap检验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结果: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应对方式、情感体验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情感体验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二、三年级300名本科生完成应对方式问卷、情感力量表和学业倦怠的测量。结果:①应对方式的各维度与学业倦怠相关,其中,解决问题,求助与学业倦怠呈负相关(P<0.01),自责、退避和合理化与学业倦怠呈正相关(P<0.01)。情感体验的两个维度与学业倦怠呈负相关(P<0.01);②假设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指数,CMIN/DF=0.060,NFI=0.958,RFI=0.863,IFI=0.982,TLI=0.938,CFI=0.981,GFI=0.979,RMSEA=0.054,③通过对假设模型的修正,发现解决问题和求助通过正性情感影响学业倦怠,自责和退避通过负性情感影响学业倦怠。解决问题和退避也直接影响学业倦怠。结论:大学生应对方式、情感体验对学业倦怠都有预测作用,应对方式通过情感体验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心理弹性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以及核心素养和手机依赖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和手机依赖性量表对254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学业挫折感(r=-0.20,P<0.001)和手机依赖(r=-0.07,P<0.01)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核心素养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62,P<0.001);②高中生心理弹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挫折感(t=-0.09,P<0.01),显著正向预测核心素养(t = 0.72,P<0.001);③核心素养和手机依赖在心理弹性对学业挫折感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结论: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学业挫折感、手机依赖和核心素养存在相关性,核心素养和手机依赖在心理弹性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验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MBI—GS杨惠贞修订版)的信、效度,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学业倦怠结构。方法对MBI—GS(杨惠贞修订)进行修订,施测于375名大学生,进行信效度分析;运用修订量表施测于1317名大学生,探讨学业倦怠的内部因素关系。结果总量表α系数为0.820,情绪衰竭、讥诮态度、低个人成就感的α系数分别为0.769、0.759、0.802;分半信度为0.757;总量表与3个分量表之间,均显著相关(P&lt;0.01);总量表和3个分量表与效标呈显著性相关(P&lt;0.01)。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拟合指数χ2/df=3.041,GFI=0.92,AGFI=0.89,NFI=0.87,RMSEA=0.07,CFI=0.91,RER=0.21。学业倦怠内部结构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拟合指数为χ2/df=3.025,GFI=0.92,AGFI=0.89,NFI=0.87,CFI=0.91,RMSEA=0.07。结论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包含情绪衰竭、讥诮态度和低个人成就感3个因素,适用于国内大学生学业倦怠领域研究;大学生学业倦怠3维度关系是递进的,情绪衰竭预测讥诮态度,讥诮态度最终导致低个人成就感。  相似文献   

9.
MBI-学生版的信效度检验及影响倦怠的学业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检验Maslach倦怠量表一学生版(MBI—SS)的信、效度,并对影响学业倦怠的学业特征因素进行探讨。方法:以353名大学生为被试.施测MBI—SS和学业特征量表,以BDI作为效标。结果:CFA显示学业倦怠量表的三维度结构得到验证.拟合指数较高.信效度指标良好。EFA显示学业特征量表可以被分为六个维度,因素结构清晰,信效度指标良好。回归分析显示学业特征可以解释44.4%的学业倦怠总分。结论:本研究支持学业倦怠的三因素(衰竭、讥诮态度和效能感降低)划分,学业特征量表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压力、与老师的关系和与同学的关系四个方面对于学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交叉滞后模型探讨青少年心理症状与学业倦怠共存的机制。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学业倦怠问卷为测量工具,对河南省四所中学的359名青少年进行为期6个月的纵向追踪调查。结果:(1)前后测心理症状之间差异不显著,前后测学业倦怠之间差异显著,心理症状在性别上差异显著;(2)心理症状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对男生来说,前测的心理症状对后测的学业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对于女生来说,前测学业倦怠对后测心理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青少年心理症状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对海南省某高校209名新办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倦怠、专业承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倦怠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在各因子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业成绩与学业倦怠和专业承诺呈正相关,并且学业倦怠和专业承诺对学业成绩有一定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学校气氛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方法:使用学校气氛问卷和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对深圳市两所市级中学(N=266)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师生关系、学业压力对身心耗竭产生影响,这两个因素可以解释23.4%的身心耗竭。师生关系、发展的多样性、秩序纪律负向预测学业疏离,总共可以解释62.3%的学业疏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纪律负向预测低成就感,这些因素可以解释57.4%的低成就感。学习倦怠是一个过程,身心耗竭使学生产生了学业疏离,最后导致了低成就感。结论:学校气氛对初中生学习倦怠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教师职业认同对公费师范生学业倦怠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自尊量表以及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对602名省属公费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教师职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自尊均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教师职业认同分别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业倦怠;教师职业认同还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学业倦怠。结论: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教师职业认同对公费师范生学业倦怠影响中起序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业压力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模型.方法:对674名中学生分别采用中学生学业压力源量表、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和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进行测量,进而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学业压力对学习的低效能感、师生疏离以及生理耗竭有直接的影响(直接效应值分别为-0.22.0.12,0.27),同时还通过影响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而导致学习的低效能感(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155和-0.264)、师生疏离(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66和0.299)和生理耗竭(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89和0.233).而学业压力对情绪耗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的中介作用来实现(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33和0.387),是一种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学业压力不仅直接导致学习倦怠,还通过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导致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学业压力与学业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业压力量表》、《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和《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94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业压力、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r=-0.21~-0.46,P0.01),学业压力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07~0.23,P0.05)。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自我评价负向预测学业倦怠各因子(β=-0.16~-0.46,P0.01);学业压力正向预测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β=0.18~0.22,P0.01);核心自我评价在学业压力与行为不当、学业压力与成就感低两者中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β=-0.09,P0.01)。结论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促进学业倦怠的产生,但核心自我评价能够缓解学业压力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性别、学校层次及社会支持对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301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水平较高,其中行为不当最为严重;②在性别上,学业倦怠的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③在学校层次上,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两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④在社会支持的不同水平上,学业倦怠的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性别、学校层次及社会支持对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激源对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法:采用学业倦怠、应激源、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量表测试,以790名中学生为被试,运用路径分析等实证方法构建影响效应模型.结果:①学业倦怠的学业疏离(t=4.36,P<0.001)维度,应激源的自我身心压力(t=-4.08,P<0.001)等因子呈显著性别差异;②应激源与学业倦怠有直接的关联:中学生应激源的强度越大,学业倦怠的程度就越高(r=0.30,P<0.001);③应激源中学习压力(B=0.17,P<0.001)、教师压力(B=0.19,P<0.001)和社会文化压力(B1=0.13,P<0.001)因子对学业倦怠起显著的直接影响作用;④在应激源对中学生学业倦怠的间接影响效应中:社会支持(B=-0.27,P<0.001)、消极应对方式(B=-0.14,P<0.001)和积极应对方式(B=0.24,P<0.001)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结论:应激源对中学生学业倦怠存在直接和间接影响,其中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因素,确定其相对重要性排序。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RTS)、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CLAS)、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PCUS)、学业倦怠量表(LBS)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ASEQ)对来自北京、江苏和湖南共518名大学生实施调查,并进行优势分析。结果:隐性逃课与自我控制、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53,0.72;P0.01),与学习适应、专业承诺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0.67,-0.49,-0.47;P0.01);优势分析的全模型由学业倦怠、学习适应和专业承诺构成。按相对重要性,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因素依次为学业倦怠(贡献率为45.76%)、学习适应(贡献率为37.29%)和专业承诺(贡献率为16.95%)。结论:学业倦怠、学习适应和专业承诺是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心理因素。其中,学业倦怠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预测力大于学习适应和专业承诺,学习适应的预测力大于专业承诺,提示缓解学业倦怠是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重要途径,而提高学习适应和专业承诺也对此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出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方法依据倦怠理论文献、访谈和问卷,编制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并对1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是由情绪耗竭、低效能感、学习怠慢和学习动机不足4个因素构成。结论国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结构有必要引入学业动机不足这一维度。问卷的信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父母心理困扰对青少年学业倦怠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320名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由家长完成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由学生完成青少年学业倦怠量表、父母教育参与量表、亲子亲和量表。结果:(1)父母心理困扰正向预测青少年学业倦怠;(2)父母教育参与和亲子亲和在父母心理困扰和青少年学业倦怠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心理困扰可以通过父母教育参与和亲子亲和对青少年学业倦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