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病因,通过“治未病”思想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意义进行探讨,以望提高该疾病的预防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诊治——类风湿关节炎辨治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若未及时诊治,多发生关节强硬变形,2年内可有5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致残,尚无特效疗法,有“不死的癌症”之称。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疗效肯定,毒副作用不明显。为了开拓本病的中医治疗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我们特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医风湿病专家,就本病的辨治谈谈其治疗特色和独特经验,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证观察,认为《内经》“心痹”理论与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密切相关。结合“心痹”理论的内涵,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损伤以营卫失调为发病关键因素,初期为“邪居脉道”,后期以“邪痹于心”为病机特点;同时辨析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脉痹”“心痹”证候的相关性,提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损伤可用“豹刺”大陵、调和营卫法以益心通痹,以及巧用化瘀补虚诸药、少用辛燥之品以祛邪外出。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目前,中医学“治未病”既是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重要途经,也是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试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3个阶段探讨其针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病的有效干预、及时治疗和预后防变,说明“治未病”理论在风湿免疫病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细胞焦亡属于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机体重要的天然免疫反应,在抗击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医药在防治类风湿关节炎中具有独特优势,如何利用细胞焦亡理论指导中医药有效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是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该文从细胞焦亡理论概述、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基于细胞焦亡理论的中药活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发现细胞焦亡的发生与胱天蛋白酶-1(Caspase-1)依赖的经典型炎症小体通路和Caspase-1非依赖的非经典型炎症小体通路有关,细胞焦亡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将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对中药干预细胞焦亡发挥生物活性的整理发现,诸如苗族药验方四大血、独活寄生汤、石榴苷、芍药苷单体衍生物等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均能够通过调节细胞焦亡发挥抗风湿等生物活性,为细胞焦亡理论的深入研究及指导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理论了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炎症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RA病程长,在不同的阶段其病机各异,急性期以寒热错杂、湿毒痹阻为主;稳定期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晚期以痰瘀互结、痹阻经络为主.而瘀血阻络则贯穿疾病的始终,故临床上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对其进行辨证论治。分阶段治疗RA,体现了中医药治疗RA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顾护脾胃和调节情志。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风湿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检索近五年国内外文献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从不同途径参与免疫应答,提高RA的发病率;单味中药及其复方均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恢复肠道稳态,减轻炎症反应,对RA起到防治作用。从肠道菌群与RA发生的相关性及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RA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RA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目前有许多临床医生的诊断存在误区,大多数的情况就是单凭"类风湿因子"一项标准来决定取舍,阳性者就肯定诊断,阴性者就否定诊断。实际上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或者漏诊,或者误诊,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即使诊断正确,也不过是碰巧,偶然侥幸而已。所以,我们必须尽快而彻底地走出这个误区。  相似文献   

9.
马武开  唐芳  安阳  黄颖  王莹  钟琴  姚血明  刘正奇 《中医杂志》2011,52(22):1913-1915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关节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大量生成,继而形成血管翳,破坏骨质,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功能丧失。抑制滑膜细胞炎症、促进滑膜细胞调亡和血管新生、阻断滑膜细胞信号传导是RA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通过多途径协同作用于多个部位和靶点,集中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精华。以RA关节滑膜为切入点,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药治疗RA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充分发挥中药治疗RA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怀君 《广西中医药》2003,26(1):47-48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周围关节对称性非化脓性炎症为主 ,慢性病程伴反复发作的系统性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在关节滑膜 ,其次是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笔者在对本病急性期治疗中应用清热解毒法 ,屡获良效 ,兹就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作初步探讨。1溯源早在《内经》就有“其热者 ,阳气多 ,阴气少 ,阳遭阴 ,故为痹热”的记载 ,华佗、吴鞠通、叶天士、顾松园等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湿热之邪或风寒之邪郁久化热皆可导致热痹之说。汉·张仲景描述其症状为“诸肢节疼痛 ,身体王羸 ,脚肿如脱。”《诸病源候论》载“…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较难治愈。本文中,作者以"毒邪致病证"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及体会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难治的原因,并提出了从毒论治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属"痹证"范畴,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本文从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可通过内治法、外治法及内外合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法多样,如分...  相似文献   

14.
高芳 《光明中医》2014,29(1):88-89
目的观察类风湿散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类风湿散剂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93.75%,对照组有效率占76.67%,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散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风湿病,骨破坏是导致RA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残疾、甚至丧失正常劳动能力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随之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而中医药在治疗骨破坏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基于本病肾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发挥补肾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慢性全身性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从事本病的临床研究已有多年,现将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临床上常见的以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病因至今不明,致残率高,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属难治之症.RA属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痹证”范畴,因其证候的特点,又有“顽痹”、“厉节风”之称.中医药治疗痹证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效果,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并就其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专方加减、单方、单药治疗及实验研究叙述了类风湿关节炎 (RA)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认为对临床确有良效的中药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中医药治疗RA将会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傣医理论诊治类风湿关节炎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分析傣医诊治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理论与方法。傣医认为 RA 的病因病机是体内四塔失衡,加之外感风寒湿热诸邪,内外合邪引起关节肌肉局部四塔功能失常而发病。RA在傣医学中辨证分为拢蒙沙喉菲想、噶想与喃想3型,采用内、外验方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武华 《湖北中医杂志》2005,27(4):56-56,F00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病变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常为对称性,呈慢性过程,发作与缓解交替,对人体损害大,致残率高。RA属中医学之“痹证”、“历节”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取得了明显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