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吕建峰  桑小银 《吉林医学》2012,33(2):253-254
目的: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4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24 h12导动态心电监测并记录结果。患者同时记录完整的动态心电图生活日志。对比分析缺血型ST段改变阵次及当时有无心绞痛症状。结果:有ST段改变116例(93.5%),其中有症状者19例(16.4%),无症状者97例(83.6%)。ST段压低共556阵次,有症状152阵(27.3%),无症状404阵(72.7%)。结论:24 h12导动态心电图能明确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演变规律,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者对应面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ST段抬高AMI患者根据对应面有无ST段下移分为2组:对应性ST段下移组(A组)、无对应性ST段下移组(B组),对每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合冠脉造影结果判断对应性ST改变的意义。结果A组患者在梗死部位对应面相应的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较B组增高。结论对应性ST段下移可能是对应面心肌存在缺血,并非以往认为单纯属于“镜像”现象。  相似文献   

3.
右心室缺血的心电图表现是右胸导联特别是V_4R的ST段抬高。作者曾报导合并右心室缺血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下壁AMI)患者,与没有合并右心室缺血者相比,前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较后者少。本文报导下壁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下壁ST段抬高的比值在早期识别右心室缺血的价值。 68例下壁AMI患者。均于出现症状3小时内入院,以往无心肌梗塞病史,亦无陈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男性58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7±12岁。31例冠状动脉注射链激酶治疗,余37例静脉注射链激酶治疗。全部病例于症状出现4小时内,使用链激酶治疗之前,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选择AVF代表下壁导联,V_2代表左胸前导联。ST段的测量在j点之后80毫秒,ST段抬高为正值,压低为负值。3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始心电图缺血分级对已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3年内在本中心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且行冠状动脉成形术术的患者188名。患者按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2级缺血组(GI 2,ST段抬高不伴有QRS终末部分扭曲)和3级缺血组(GI 3,在ST段≥2个相邻导联抬高伴有QRS终末部分扭曲),分析患者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与心电图缺血分级之间的关系,观察终点为院内心血管事件(死亡,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结果 GI 3组患者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后体表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的发生率高于GI 2。结论尽管已经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GI3仍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76例经核素心室造影证实有室壁运动异常的心绞痛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58例有缺血型ST段异常(76.3%),22例有三级以上室性早搏发生(28.9%),室壁运动异常区域多者ST段异常发生率、频率、持续时间及偏移程度均较大,室性早搏发生率也明显增高。EF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ST段缺血性异常发生率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2例,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24h持续监测,将无肌缺血症状的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有心肌缺血症状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率及心率失常发生率,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阈变异性(IV)。结果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心率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IV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罗晖 《吉林医学》2023,(12):3389-3392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利用ST缺血向量最大偏移方向和ST段偏移判断LAD(左前降支)梗死节段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诊断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单支血管病变也是犯罪血管的患者共60例,根据LAD梗死部位分LAD近段组44例、LAD中远段组14例和非LAD组2例。分析ST缺血向量最大偏移指向与梗死相关动脉(IRA)节段定位相关性。结果:60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ST缺血向量最大偏移方向指向左前,作为定位LAD犯罪血管的方向,该方法的灵敏度为98.3%,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8.3%,阴性预测值为100%。当ST缺血向量指向左前,结合AVL、III导联ST段偏移,提示LAD近端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最大缺血向量结合ST段偏移能辅助判断LAD梗死节段定位。  相似文献   

8.
分析72例下壁AMI(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表明出现ST—D(对应性ST段下移)时,病情严重,预后差,支持AMI时出现ST—D意味着较大范围梗塞或缺血的设想;对AMI时ST—D是梗塞区ST段上抬的镜象反映而无独立临床意义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建议应对AMI有ST—D者(尤其对女性患者)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张娜  舒萍 《吉林医学》2023,(8):2105-210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分级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参数及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Birnbaum等缺血分级标准,其中2级缺血52例,3级缺血37例,比较2级缺血和3级缺血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3级缺血患者入院时、溶栓后2h ST段抬高幅度分别为(0.81±0.26)mV和(0.48±0.19)mV,明显高于2级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缺血患者溶栓后2 h ST段回降≥50%比例为54.05%,明显低于2级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缺血患者梗死面积、CK-MB峰值分别为(19.05±3.72)%和(320.60±87.21)U/L,明显高于2级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为(41.18±10.02)%,明显低于2级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缺血患者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或休克发生比例分别为32.43%和29.73%,明显高于2级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及规律。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结果:172%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下移发生于轻体力和脑力劳动时,发作高峰位于上午6:00~12:00时(P<0.01),90.7%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P<0.01),缺血发作的最高心率与24h内最高心率差距很小,与ST段压低相平行(P<0.01)。2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抬高幅度及阵次以夜间为著,发作高峰位于1:00~6:00(P<0.01),心率减慢时ST段弓背抬高(P<0.01),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增高、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降低、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延长(P<0.01),缺血发作的最低心率发生于夜间,与ST段弓背抬高相平行(P<0.01)。结论:缺血阵次、ST段移位幅度、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可了解心肌缺血时耗氧水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冠状动脉张力的高低,是冠心病患者和各种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致耗氧量增加为缺血发作的重要机制,主张给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张给钙离子拮抗剂和硝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徐志红  沈卫峰 《上海医学》1997,20(11):621-623
记录23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时体表心电图(S-ECG)和单极冠状动脉心电图(IC-ECG)发现,前者显示ST段抬高14例(61%)而后者显示ST段抬高21例(91%)IC-ECG显示,随球囊充盈次数增加,其ST段抬高幅度逐渐减低,因此,PTCA期间作IC-ECG监测对检出心肌缺血和估价预适应,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108例心绞痛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636次缺血性ST段下移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在心绞痛患者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5%,发生次数是有症状性的3倍;(2)心肌缺血的发生77.2%与活动有关;(3)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以上午6-10时为发作高峰,占全天发作总次数的32.2%,提示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重视包括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内的总缺血负荷,并应结合缺血发生的昼夜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张卫泽  杜修海 《甘肃医药》1994,13(3):121-123
对700名就诊者分高血压、冠心病、其它疾病及青年体检组,以A和B两个标准分析三导动态心电图(DCG)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1)A标准:各组间ST下移或抬高次数无临床意义,其它疾病组的ST异常改变发生率达53.7%,假阳性率甚高;(2)B标准:心绞痛组缺血性ST改变的发生率为51.7%,而其它各组为9%~12.7%,前者ST缺血发作2.8h~(-1),而后者各组均≤1h~(-1)。B标准下DCG对SMI有一定价值但需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阈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监测,检测8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阈值、MIT的变异度、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问和ST段最大位移,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 共检出605次心肌缺血,92.5%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夜间心肌缺血闻值较低,但缺血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白天明显重于夜间。结论 应重视十二导24小时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检测中的应用,同时注意心肌缺血有不同的机制,应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1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分析,发现伴有相应导联ST段下移患者较无ST段下移患者的血清LDH、GOT峰值高,临床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时相应ST段下移是梗塞面积大、对应部位心肌缺血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艾司洛尔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发生心肌缺血的关系,探讨超短效β阻滞剂艾司洛尔缓解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CHD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分析不同程度冠脉病变CHD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持续时间、ST段下移幅度和发作时心率;对心肌缺血患者常规使用硝酸酯、吗啡等药物后未能完全缓解者,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以用药前和用药后4h作为评价时间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症状评分、心电图ST段压低、心率和血压。结果 163例中有126例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艾司洛尔治疗的103例患者中有86例有效,治疗有效率为83.5%,其中,59例显效患者用药(68±21)min后症状完全缓解(P<0.01),心率和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心电图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P<0.01)。结论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有关;艾司洛尔可迅速、安全、有效缓解冠脉病变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7.
诺迪康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诺迪康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 ,在结扎冠脉 15min后经十二指肠给药 ,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胸前多导联心电图 (9点 ) ,以 ST和NST来反映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 ;于结扎冠脉后 180min ,摘取心脏 ,用N -BT染色确定心肌梗塞面积。与空白对照相比 ,诺迪康 1 0 0g/kg、0 5 0g/kg在 30min时使 ST分别下降 2 9 92 %、2 6 81% (P <0 0 1) ;使NST分别降低 14 47%、8 82 % (P <0 0 1)持续 180min ,使梗塞面积由对照组的 15 14%分别降到 8 15 %、13 38% (P <0 0 1,P <0 0 5 )。诺迪康可降低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程度和缺血范围 ,减少梗塞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运动实验最大ST/HR斜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 拟诊冠心病(CHD)患者280例2周内行活动平板运动实验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2组活动平板运动实验ST/HR斜率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结果 运动ST/HR斜率[≥2.2 μV/(次·min)]值CHD组明显高于非CHD组,P<0.01;而METs明显低于非CHD组,P<0.01。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运动ST/HR斜率值逐渐增大,ST/HR斜率≥2.2 μV/(次·min),1支血管病变为28.98%;ST/HR斜率≥4.0 μV/(次·min),2支血管病变为32.60%;ST/HR斜率≥6.0 μV/(次·min),3支血管病变为38.40%,血管病变支数与病例比较,P<0.05。运动ST/HR斜率值与ST段压低值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运动最大代谢当量(METs)与ST段压低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结论 冠心病患者运动ST/HR斜率增大可反映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情况下循环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分析试剂盒检测62例冠心病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IL-6,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滑LP(a),并对心电图(EKG)ST段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血浆IL-6和血清LP(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T段异常组和ST段正常组血浆IL-6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ST段异常组血浆LP(a)水平显著增高(P<0.01),ST段正常组血清LP(a)水平有所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异常组血浆IL-6和血清LP(a)水平均显著高于ST段正常组(P<0.05,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IL-6和血滑LP(a)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循环中IL-6和LP(a)水平显著升高,高水平IL-6和LP(a)可能反映血管和心肌损伤的发生,LP(a)的增加可能与IL-6刺激肝脏合成LP(a)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