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传递伤害性刺激信息的C纤维终末与SP受体(SPR)阳性结构间的关系,用I-B4组织化学法和SPR免疫组织化学法,光镜下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内I-B4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和SPR阳性胞体及其树突的分布。结果显示:被I-B4特异标记的阳性纤维及其终末主要分布于腰骶髓后角I、II层以及内、外侧束。另外,在腰骶髓的后连合核区(DCN)也有相当数量的I-B4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分布。说明了伤害性刺激信息主要传递至腰骶髓内的后角I、II层,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至腰骶髓的DCN区。传递至DCN区的I-B4阳性纤维主要通过沿后角内侧缘走行的内侧束,从而为DCN区参与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及其调制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SPR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分布于腰骶髓的后角I层、I~Ⅳ层,后角侧缘的内、外侧束也有少量分布。此外,DCN区也有大量的SPR阳性树突和散在的阳性胞体。双重反应的结果显示两者在I、II层及DCN区的分布相互匹配,从而推测被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维及其终末可能含有P物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方法和FOS免疫组化法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内的NOS阳性结构的分布及其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FOS表达神经元的关系。结果发现NOS阳性纤维和终末密集分布于后角I层和Ⅱ层,其它部位稀少;NOS阳性神经元胞体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在腰骶髓(L6 ̄S1)分布区域较相似,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号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3.
骶髓后连合核接受盆内脏伤害性信息传入的形态学证明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为阐明投射至骶髓后连合核的盆内脏初级传入中是否含有传递伤害性信息成分,本研究综合运用特异性标记初级传入C纤维的BSI-B4-HRP跨节追踪技术,神经干局部涂抹C纤维毒素CaPsaicin并结合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猫投射至骶髓后连合核的盆神经初级传入纤维中是否含有传递伤害性刺激的成分;同时观察了秋水仙素处理的骶2后根节内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与SP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关系。结果如下:(1)向盆神经注入BSI-B4-HRP,骶1~3后根节内出现平均直径34μm的标记细胞,后连合核内出现密集的标记终末,电镜下证明通过Lissauer氏束进入脊髓内的标记纤维均为无髓纤维;(2)对盆神经进行局部Capsaicin处理,引起后连合核内的SP免疫阳性纤维和终末明显减少;(3)骶2后根节内BSI-B4-FITC标记细胞有17%同时呈SP免疫阳性;(4)骶2后根节内BSI-B4-HRP标记的盆内脏初级传人神经元的39%同时呈SP免疫阳性。本研究结果在形态学上证实了骶髓后连合核接受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入,它可能是中继和整合盆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低级中枢。  相似文献   

4.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技术与FOS免疫组化(ABC法)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及其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证明,浓密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I和Ⅱ层,阳性成分呈蓝黑色的带状分布,而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其余核区内很稀疏。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胞体与面部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主要分布在此核的Ⅰ、Ⅱ层,Ⅰ层多于Ⅱ层;10%福尔马林刺激大鼠口周区后诱导的F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此核的Ⅰ~Ⅳ层及其内侧的网状结构,但主要集中在Ⅰ、Ⅱ层,Ⅱ层多于Ⅰ层;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维及其终末也密集地分布于此核的Ⅰ、Ⅱ层,且Ⅱ层多于Ⅰ层。多重反应的结果显示:在Vc的Ⅱ层和Ⅰ层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和FOS阳性神经元胞体的周围可见许多BSI-B4标记的纤维及终末;部分SP受体阳性神经元也呈FOS阳性,少数SP受体和FOS的双重阳性神经元周围也有BSI-B4标记的纤维和终末。以上结果说明:(1)传递面口部痛信号的C纤维主要终止在尾侧亚核的Ⅰ、Ⅱ层,与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区重叠,提示这些C纤维可能含SP;(2)参与西口部痛信息传递的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Ⅱ层,它们与初级传入C纤维终末的分布区重叠,其中的部分POS阳性神经元也呈SP受体阳性,从而进一步地证明了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  相似文献   

6.
用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后免疫金电镜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内P物质受体(SPR)免疫反应神经元与GABA能终末的突触联系。SPR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胞膜下。双重标记电镜结果表明,约有46%的SPR阳性树突和胞体与GABA能终末形成对称性突触。其中绝大部分为轴树突触,个别为轴体突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SPR阳性神经元可能接受GABA能终末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方法和FOS免疫组化法相结合的双重反应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内的NOS阳性结构的分布及其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FOS表达神经元的关系。结果发现NOS阳性纤维和终末密集分布于后角Ⅰ层和Ⅱ层,其它部位稀少;NOS阳性神经元胞体与膀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在腰骶髓(L6~S1)分布区域校相似,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号传递过程密切相关的后角Ⅱ层、中央管周围灰质(包括骶髓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在此三部位分别有18.7%、11.6%和22.6%和NOS阳性神经元同时呈FOS阳性;有5.56%、2.67%和3%FOS阳性神经元同时是NOS阳性。结合文献和本文结果讨论了NO可能参与脊髓伤害性信号传递和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吕岩  丁玉强 《解剖学报》1997,28(4):355-358,I004
用包埋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后免疫金电镜技术,研究了大鼠腰骶后连合核内P物质受体(SPR)免疫反应神经元与GABA能科末的突触联系。SPR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细胞膜下,双重标记电镜结果表明,约有46%的SPR阳性树突和胞体与GABA能终末形成对称性突触。其中绝大部分为轴树突触,个别为轴体突触。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SPR阳性神经元可能授GABA有终末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 种亚型(m GluR1, 1α, 2, 3, 5, 7, 8)在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的分布。结果如下:(1)骶髓后连合核含有少量大、中型m GluR1 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但几乎看不到阳性纤维和终末;(2)m GluR1α样阳性胞体较少,且多为小型,阳性纤维和终末却十分致密;(3)骶髓后连合核可见一些中、小型m GluR2/3 样阳性胞体,阳性纤维和终末比较稀疏;(4)骶髓后连合核可见少量小型m GluR5 样阳性胞体,而阳性纤维和终末却十分致密;(5)骶髓后连合核内淡染的m GluR7 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均较少;(6)骶髓后连合核几乎看不到m GluR8 样阳性胞体和纤维,只能见到少量阳性终末样结构。另外,在外侧脊核内可见到一些m GluR7 样阳性胞体和纤维;在脊髓背角浅层内可见到许多m GluR7 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以及少量m GluR8 样阳性结构。骶髓后连合核是后肢躯体非伤害性信息和盆内脏伤害性信息传递的重要汇聚点。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谷氨酸是参与躯体和内脏感觉信息传递的重要神经递质。它可通过与在骶髓后连合核大量分布的m GluRs(m GluR1, 1α, 2, 3, 5  相似文献   

10.
庄志业  刘大庸  李云庆 《解剖学报》1998,29(4):370-373,I008
为了探讨三叉初级传入路径中传导伤害性信息的小神经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用植物凝集素(Bandeiraeasimplicifoliaisolectin-B4,BSI-B4)法在光镜,电镜水平观察了三叉初级传入路径中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及形态特征,光镜结构表明: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终末只分布于三叉神经尾侧亚核的Ⅰ层和Ⅱ层,尤以Ⅱ层密集,标记终末光滑不呈串珠状。三叉神经节中的BSI-B4标记神经为中  相似文献   

11.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技术与FOS免疫组化(ABC法)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分布及其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证明,浓密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Ⅰ和Ⅱ层,阳性成分呈蓝黑色的带状分布,而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其余核区内很稀疏.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胞体与面部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在此核簇内的分布节段非常相似,都主要存在于与伤害性传入传递和调控有关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并且二者都主要分布于与痛觉调控有关的浅层.约有10~15%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同时呈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在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的Ⅲ~Ⅴ层仅出现散在的阳性细胞,除在吻侧亚核的背内缘与孤束核交界处有少量一氧化氮合酶同性神经元外,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其余核区两者均几无表达.本文及文献结果提示,一氧化氮可能对面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三叉尾侧亚核(Vc)内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直接投射的神经元与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和SP能传入的关系,本研究用四甲基罗达明(TMR)逆行追踪与Fos和SP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方法研究了Vc向VPM投射的神经元。结果表明:(1)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c浅层(Ⅰ、ⅠⅠ层);(2)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也主要分布在Vc浅层;(3)TMR注射入一侧VPM,逆标神经元仅见于对侧Vc和双侧延髓网状结构(MRF);(4)VcⅠ层内TMR逆标神经元总数的22.3%为Fos阳性,11.7%为SPR阳性;(5)Vc深层内TMR逆标神经元总数的13.1%为Fos阳性,8.5%为SPR阳性;(6)MRF内TMR逆标神经元总数的43.3%为Fos阳性,5.1%为SPR阳性。上述结果提示:(1)Vc及MRF内直接向VPM投射的部分神经元感受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2)VcⅠ层内直接向丘脑投射的部分神经元可能接受外周SP能的初级传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δ阿片受体是否存在于初级传入C纤维内,为脑啡肽在痛觉切级传入调制中的突触前抑制提供更为可靠的形态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应用双标(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护林在鼠脊髓后角浅层(Ⅰ~Ⅲ层)凝集素I-B们 和δ阿片受体。结果:大量轴突及轴突终末呈δ阿片受体阳性免疫反应,特别是在双标切片上,观察到约40%的凝集素I-B4结合位点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内也含有δ阿片受体。结论:脊髓后角浅层内的  相似文献   

14.
大鼠“延髓内脏带”内SP受体的分布及其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文  刘惠玲 《解剖学报》1998,29(2):165-169,I012,I013
为了探讨SP受体(SPR)阳性结构在大鼠延髓内脏带(MVZ)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及其与TH阳性神经元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观察了大鼠延髓。结果表明,大鼠MVZ有较密集的SPR样阳性结构分布,与SP样阳性结构的分布基本一致。SPR样阳性胞体与纤维染色有浓有淡,胞体大小、形态各异,纤维大体分为3类,即羊毛型、光滑型和串珠型,有的SPR阳性终末伸入第四脑室和延髓中央管及血管腔,说明SPR阳性终末与脑脊液、血液之间存在某种信息交流。用SPR和酪氨酸羟化酶(TH)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有的神经元为SPR/TH双重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CGRPmRNA、PPTAmRNA和NOS在伤害性刺激后大鼠TG中合成和表达的变化,将4%鹿角菜胶(CAR)溶液注射到大鼠一侧口周皮下作为伤害性刺激模型,用NADPH-d组织化学法结合CGRP、PPTAmRNAs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对此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TG中约有32.2%、16.2%和10%的神经元分别呈CGRPmRNA、PPTAmRNA和NOS阳性。CAR刺激后,在刺激侧TG、CGRPmRNA、PPTAmRNA和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均增多,其阳性率分别达到了38.6%、22.8%和14.2%。TG中约有6.8%和7.3%的神经元同时呈NOS和CGRPmRNA或NOS和PPTAmRNA阳性,CAR刺激使得两种双标神经元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双标细胞占TG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分别达到了11.0%和10.9%,而且刺激后增加的NOS阳性神经元主要为双标神经元。上述结果提示CGRPmRNA、PPTAmRNA和NOS阳性神经元,尤其是共存神经元可能在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伤害性刺激所诱导的NOS合成的增加与CGRPmRNA和PPTAmRNA表达的增强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反应的方法研究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内SP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光、电镜下的特征及其与SP免疫阳性终末的突触联系。结果证明,SP免疫阳性终末和SP受体阳性胞体及树突均密集分布于后连合核区。在光镜下双重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显示二者重叠分布,且可见大量的SP样免疫阳性终扣与SP受体阳性胞体或树突紧密接触。电镜下证明SP受体免疫阳性产物不仅位于突触后部位而且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非突触部位,有42%的SP受体阳性树突与SP阳性终末形成突触连接。在此未发现SP受体免疫阳性终末。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腰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接受由SP介导的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入,且其主要为盆腔脏器内脏初级传入成分。  相似文献   

17.
将10%福尔马林150~200μl注入大鼠一侧后肢足底,用注入等量0.9%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刺激后5、15、30、60、90、120min和12、24、48h取材,进行免疫组化反应(ABC法),观察脊髓腰骶段后角浅层及后连合核区的SP、CGRP、L-ENK样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并随机抽样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在福尔马林刺激后,脊髓后角浅层和后连合核区的SP、CGR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在5~60min明显减少,而到1.5~12h却呈增加趋势,12h后逐渐恢复正常.而L-ENK样纤维和终末始终无明显变化.本文结合文献讨论了上述变化与痛与镇痛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将10%福尔马林150~200μl注入大鼠一侧后肢足底,用注入等量0.9%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刺激后5、15、30、60、90、120min和12、24、48h取材,进行免疫组化反应(ABC法),观察脊髓腰骶段后角浅层及后连合核区的SP、CGRP、L-ENK样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并随机抽样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在福尔马林刺激后,脊髓后角浅层和后连合核区的SP、CGR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在5~60min明显减少,而到1.5~12h却呈增加趋势,12h后逐渐恢复正常.而L-ENK样纤维和终末始终无明显变化.本文结合文献讨论了上述变化与痛与镇痛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神经激肽B受体(neurokininbreceptor,NKR)神经元在大鼠延髓的定位及其在腹膜伤害性传入信息整合中的作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显示NKR神经元的分布并观察它们对腹膜化学伤害性刺激的Fos表达。结果表明:NKR样免疫反应(NKR-LI)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孤束核(Sol)、延髓腹外侧区(VLM)、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浅层和三叉旁核(Pa5)。腹膜伤害性刺激激诱导的Fos表达神经元多数分布在Sol、VLM、Pa5和最后区。Sol、VLM和Pa5中约30.1%的NKR-LI神经元同时呈Fos样免疫反应。本研究提示:延髓内上述核团NKR-LI神经元与腹膜伤害性初级传入信息的整合有关,可能参与内脏伤害性刺激的抗伤害性感受(anti-noceciption)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将10%福尔马林1.0~1.5ml经尿道注入大鼠膀胱,于刺激后的0.5,1,2,8,24,48h取材,进行兔疫组化(ABC法)反应,观察脊髓腰骶段后连合核区的SP样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并随机抽样进行图像分析、另设对照组,向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0.5,2.0h后取材。结果显示:福尔马林刺激后,腰骶髓后连合核区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对照组相比,在lh内明显减少,而在2h时则呈增加趋势,8h又恢复正常。同时本文以同样动物模型,实验组分别于刺激后1,3,8,12,24,48h和5d取材,对照组于刺激后24h取材,进行原位杂交组化反应,观察腰骶髓背根神经节内SP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果显示:福尔马林刺激后3h即出现SPmRNA表达神经元数量的明显增加,24h达到高峰,并在48h以后开始下降,到5d后回落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