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玉东  张宪国  张涛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69-1670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13/34),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9/34)、小肠憩室(7/34)、血管病变(4/34)及异位胰腺(1/34)出血。分别有11例、3例和2例患者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确诊,18例剖腹探查确诊。全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结论小肠出血的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治疗方法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肠出血的原因、检查方法、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8例已诊断明确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先行胃镜、结肠镜检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选择应用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选影(DSA)、核素扫描(ECT)、胶囊内镜等检查。结果经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20例(52.6%),其他原因依次为小肠憩室7例(18.4%)、血管病变5例(13.1%)、crohn病3例(7.8%)、小肠溃疡2例(5.2%)、小肠结核1例(2.6%)。分别有11、5、8和7例患者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胶囊内镜及核素扫描确诊,7例剖腹探查确诊。结论肿瘤为小肠出血最常见原因之一,其次分别为小肠憩室、血管病变、crohn病、小肠溃疡。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胶囊内镜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对以上检查仍难以确诊又考虑小肠出血的可早期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急胜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对60例下消化道出血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包括肠息肉、肠肿瘤、非特异性炎症、克隆氏病、血管畸形等。全组中有16例术前诊断清楚,44例术前未能完善检查或确诊,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对控制出血有效,未见复发。结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以内镜及血管造影为最佳选择,对于部分小肠出血难以确诊者,术中配合肠内镜检查会有满意的效果,若在无肠镜检查条件或出血原因不明确时,可在术中进行分段肠管灌洗以确定出血部位。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的出血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避免不必要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肠CT造影(CTE)在炎性肠病及小肠肿瘤早期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疑似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小肠CTE检查,并获取病理组织。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小肠CTE与病理诊断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分析小肠CTE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检出炎性肠病89例,小肠肿瘤早期病变27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肠息肉3例;小肠CTE检出炎性肠病86例,小肠肿瘤早期病变25例。小肠CTE对炎性肠病和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检出率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CTE诊断炎性肠病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7.67%、86.11%、94.38%、93.94%、94.26%、0.8832、6.06%、5.62%;小肠CTE诊断小肠肿瘤早期病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6.00%、96.91%、88.89%、98.95%、96.72%、0.8784、1.05%、11.11%。结...  相似文献   

5.
陈晨  高群  卢贤映 《安徽医药》2015,36(6):731-732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脐孔切口对5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治疗, 于脐孔置入单孔腹腔镜 Trocar, 探查肠管, 找到憩室或重复畸形肠段后, 行憩室楔形切除术、肠重复畸形囊肿剥离或病变肠管切除及肠吻合术。结果 50例患儿的手术中, 48例发现小肠畸形, 行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 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0 min;平均住院天数为5 d。术中发现并病理检查证实为梅克尔憩室45例、小肠重复畸形3例、2例未发现病变肠管。术后24 h进流质饮食, 术后3天换药, 切口无红肿出院。无脐疝、肠瘘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孔腹腔镜对因梅克尔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诊断与治疗价值, 且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汪连根  赵孟 《江苏医药》2001,27(2):150-150
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结肠炎性病变占首位 ,其次为结肠息肉和结肠癌。我们从 1989年~1999年 1986例纤维结肠镜检查中 ,发现 13例较少见的下消化道出血疾病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结肠憩室病 :本组 5例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50~ 60岁。临床表现反复多次血便 ,内镜检查诊为结肠憩室病。病变部位 :3例在回盲部 ,1例在升结肠 ,另 1例在乙状结肠 ,憩室孔 1~ 3个。其中 1例患者在作内镜检查时看到憩室孔内向外渗血 ,另4例患者分别作全消化道造影或及同位素检查 ,均排除小肠病变及血管异常所致的出血。二、肠结核病 :本组 2例 ,均为女…  相似文献   

7.
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5年间收治的29例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患者病程长,2~5年19例(65.5%);青壮年发病率高,20例(68.9%)。病变部住主要在空肠,18例(62.0%)。临床主要表现为黑便或便血。6例(20.6%)出血量大的患者,均有血流动力学改变。26例行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阳性率为100%。29例接受手术治疗,除1例术后死于心肺功能衰竭,余28例治愈。术后随访1~9年,均无再出血。结论 小肠血管畸形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是病变定位诊断的首选方法。术中经肠系膜血管造影管注入美蓝是减少手术盲目性、缩短手术时间的重要手段。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根除出血病灶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朱丽丹  王恒建  汪宏 《安徽医药》2013,34(2):134-136
目的探讨小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小肠憩室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诊断,归纳小肠憩室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法。结果均经手术诊断,病理为憩室。结论小肠憩室主要并发症为急性憩室炎或伴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对于原因不明的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应考虑小肠憩室,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小肠肿瘤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至2008年10月经手术证实的62例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是小肠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腹部CT结合小肠钡剂造影可提高其诊断率;病理类型以恶性肿瘤(79.0%)为主;良性肿瘤行局部肠段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结论小肠肿瘤术前确诊困难,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合是提高其诊断率的重要手段,手术切除是小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肠血管病变与消化道大出血(附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7例小肠血管畸形合并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急诊手术,采用内镜、血管造影、手术探查等方法检查,其临床表现为反复间断性出血,发生部位为空肠7例,回肠7例,混合型3例,均行手术及病理证实,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认为反复黑便是其主要临床特征,血管造影和手术探查或术中内镜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抗休克冶疗、及时的手术和适宜的肠段切除及或畸形血管缝扎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杜向阳 《中国当代医药》2011,(31):36+38-36,38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导致的外科急腹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16例由克罗恩病引起的外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10例患者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4例患者表现为肠穿孔,2例患者表现为消化道出血。术前仅诊断5例,误诊率为68.8%。手术方法主要有病变部位肠切除,肠切除+造瘘术,肠切除加小肠旷置术。治疗后15例痊愈出院,1例围术期死亡。结论:克罗恩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常以急腹症出血,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手术方式以切除病变肠管为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出血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1990-2010年收治的11例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病情,比较不同的检查方法如胃镜、结肠镜、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数字减影肠系膜动脉造影、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全消化道钡餐及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超声在诊断技术中应用情况,分析确定诊断比例及病程与预后关系。结果全消化道造影、内窥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诊断和定位小肠肿瘤的主要手段。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对于小肠肿瘤早期病灶定位诊断成功率高,恶性小肠肿瘤病程长短与预后相关。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除非有明确的小肠肿瘤病灶,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是发现小肠肿瘤出血病灶的最佳方法。小肠肿瘤出血治疗应首选手术切除,手术方案、手术方式一般依据肿瘤性质及明确的病变部位来决定。对高度怀疑小肠肿瘤的患者及早剖腹探查可改善预后;对体质弱、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要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规避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68例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3年7月~2008年7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及血管造影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结肠镜检、病理检查及血管造影证实病因分别为结肠癌28例,息肉22例。炎症性肠病8例,血管病变5例,憩室3例,其它病变2例。按出血病灶部位分别为41例位于左半结肠,13例位于右半结肠,12例位于小肠,2例其它病变。经用立止血肌注、去甲肾上腺灌肠、支持治疗后,51例3d内出血停止,其中3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出血立即停止(1例行选择性动脉栓塞致肠坏死死亡),14例5d内出血停止,3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67例治愈后脉率60~100次/min、血压90~140/60-85mmHg、大便潜血阴性。结论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病例通过结肠镜检、体格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用立止血肌注、去甲肾上腺素灌肠取得较好疗效。选择性动脉栓塞止血效果确切.但有肠坏死危险。有手术指征则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10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8例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80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黄疸、肠梗阻等。行手术治疗104例,良性肿瘤行肿瘤局部肠段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或短路手术,无1例手术死亡。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诊断困难,综合运用不同的辅助检查,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张伟  李晋平  杜滨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625-2626
目的 探讨小肠胶囊内镜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小肠胶囊内镜诊断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消化道出血主要以阿弗他溃疡(9例)、溃疡伴有狭窄(9例)为主,血管病变主要是血管发育不良(7例)、黏膜下肿瘤(3例).结论 小肠胶囊内镜是一种有效、安全、准确率高的检查手段,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肠(空肠和回肠)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近10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有小肠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包括憩室5例,平滑肌瘤3例,血管平滑肌瘤2例、平滑肌母细胞瘤、神经鞘瘤、血管畸形及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各1例;平滑肌肉瘤3例,腺癌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恶性间质瘤各1例。结论 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临床出血患者首选检查应注意是否有活动出血及肿块。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DSA)可以准确定位,小肠钡餐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及腹部CT对肠腔有病变累及和小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小肠部分切除是基本的选择,对于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短路或造瘘等是可选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魏早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1):3291-3292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克罗恩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男性,多见于青壮年,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及腹块为主;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病变常累及小肠和结肠.结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克罗恩病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及内镜检查,手术为获得病理诊断的主要方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黄克伟 《黑龙江医药》2010,23(2):294-29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小肠肿瘤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肿瘤发病部位以回肠多见,其次为空肠、十二指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良性肿瘤行局部肠或肠段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24例恶性肿瘤均得到1~5年的随访,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5%、62.5%和29.2%。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综合采用各项检查是提高术前诊断率的关键。手术治疗是主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8例胃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肠恶性间质瘤成年人多见,50岁以上占71.4%(20/28),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贫血以及疼痛.病变部位:胃19例,小肠8例,结肠1例.行根治性切除22例,局部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1例,其中3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论 胃肠恶性间质瘤诊断的主要手段是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国产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4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胶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共检出病变39例,包括血管畸形22例,小肠肿瘤5例(间质瘤2例,小肠癌2例,淋巴瘤1例),新鲜出血3例,小肠多发及孤立溃疡3例,小肠钩虫病2例,小肠糜烂2例,Meckel憩室1例,结肠息肉1例。结论国产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率可达84.8%,安全且易被患者接受,成为了这类疾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