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心绞痛发作次数。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兼顾西医起效快的特点和中药固本除根的优势,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具有进行性恶化趋势,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笔者采用自拟益气舒胸通洛汤配合西医治疗32例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2组均常规应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或钙拮抗剂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天2次脐旁皮下注射,连用7d,口服辛伐他汀10~20mg,晚上服用1次,连用14d。治疗组加用川芎嗪注射液160mg加入生理盐水或者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2组均监测心肌酶、血常规、凝血4项、血糖及肾功能情况,心绞痛改变时间及次数、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心电图、BP、HR及心肌耗氧量均有改善。治疗组心电图变化HR及心肌耗氧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T与心肌耗氧量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所谓中间综合征,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文献报道13%~4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在3个月内发展为心肌梗死.而30%~65%的心肌梗死先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故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达到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我院应用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多见于男性,多数患者在40岁以上,多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引发。近年来,本院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7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以期有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正>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用川芎嗪静脉滴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atable angina,UA),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9例UA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的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经常规抗心绞痛(包括阿司匹林、肝素)治疗12d,心绞痛未控制,心电图仍有缺血性ST段偏移者。男64例,女25例,年龄56.3±6.1岁(39~79岁),病程2.3±1.8年(1.1~4.0年)。其中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26例,恶化劳累性心绞痛28例,自发性心绞痛19例,变异性心绞痛7例,梗死后心绞痛9例。均经酶学检查除外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规范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2.65%)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丹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疗效。方法 :将108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佐250ml静滴 ,每日1次 ,10天1疗程。观察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及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心绞痛及心电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丹佐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急性发病的临床表现,发生死亡的危险率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之间,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易损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或糜烂,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而形成血栓所致[1]。目前临床西医一般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治疗。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1]: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冠脉成形术后心绞痛、冠脉旁路术后心绞痛。符合上述类型的心绞痛,经常规抗心绞痛治疗3~5天,无效者方可入选。本组56例均为住院者,男39例,女17例,年龄28~76岁, 相似文献
11.
郭明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165-16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单日、双日)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实验中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优势较大;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发作次数为(3.4±1.5)次/周、持续时间为(3.4±1.0)min,明显低于患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结论 医护人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脉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赵新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7):48-48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片,10mg/d,睡前口服,治疗3个月.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高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改善患者症状,稳定斑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14.
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以扩冠、降脂、抗凝为主要治疗手段。笔在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从2009年10月至2013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均观察2周。结果对于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辅以加味失笑散治疗的实验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心电图改善情况,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在临床应用中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通心络是一种纯中药制剂,通过益气、活血、通络作用治疗冠心病。本研究观察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结果治疗组中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中有效20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无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明显肌痛、无力及转氨酶、肌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改善血脂正常UA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具有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小,患者易耐受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