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在恶性肿瘤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按随机表分别进入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EEN+PN)或完全肠外(TPN)营养组,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EN+PN组与TPN组相比: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4.8%(4/27)与33.3%(9/27),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3.9±1.2)d与(4.5±3.1)d、住院时间(12.3±4.3)d与(15.2±5.1)d及费用(31358±3114)元与(44650±11977)元,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术后胰瘘、胆漏、切口感染、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PD后的营养支持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4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支持,24~48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单独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略高于对照组患者,但无显著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患者术后体质量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持续时间与对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法简便、安全、价格合理、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开莲 《中国药业》2014,(15):77-78
目的:观察结直肠疾病术后应用新型肠内营养剂百普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结直肠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组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周期均为7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重、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记录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体重、外周血淋巴细胞、血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P ﹤0.05),肠黏膜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05),且并未增加吻合口瘘风险。结论结直肠疾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状态,减少肠黏膜损害,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不会增加吻合口瘘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肠外营养支持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体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5)。观察组术后的肛门排气、肛门排便、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刘伟  汤宏芝 《安徽医药》2012,16(2):271-27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 nutrition,EEN)支持的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观察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营养状况、体重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特点及护理风险情况、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结果 EEN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较TPN组显著提前(P0.05),EEN组术后营养指标优于TPN组(P0.05),EEN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PN组(P0.05),EEN组治疗费用少于TPN组,同时EEN的使用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护理风险。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鼻肠管或空场造瘘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是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的方法,有效的护理是减少EEN并发症,提高EEN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效果。方法将36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18例。EN组采用液囊空肠导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PN组给予常规的营养支持。比较2组间手术前后体质量、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转铁蛋白水平,并观察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间手术前后体质量、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转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用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可早期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通过空肠造瘘管给予百普力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流质饮食的时间、进半流质饮食的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术前1 d及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3.12±1.14)d与(4.69±1.32)d、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4.33±1.27)d与(5.69±1.54)d、进流质饮食的时间分别为(5.16±1.35)d与(6.32±1.65)d、进半流质饮食的时间分别为(8.11±1.67)d与(9.77±1.82)d、住院时间分别为(13.63±2.43)d与(13.63±2.43)d,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营养状况较术前1天明显改善,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不仅可以缩短消化道功能的恢复时间,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是胃癌根治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8.
刘顺芳  邹兰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26-162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鼻空肠管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一天以静脉支持为主,第二天开始经鼻空肠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瑞素,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质量、血红蛋白(HGB)、血清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七天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50%(9/40),明显低于PN组40.00%(16/40).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6例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6例患者,术后发生胰瘘2例(3.57%),切口感染2例(3.57%),及时处理后恢复,均未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无死亡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3.5±2.6)d,平均住院时间(8.4±3.8)d。有3例患者嘴唇发生干裂现象,给予唇膏或石蜡油涂擦后,裂口愈合。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方法简单、安全性高、经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的护理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45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患者的不同影响,对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血红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缩短,血红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指标的恢复速度比肠外营养组要迅速。肠内营养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胃癌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助于恢复小肠功能,加速改善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免疫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入院的SAP患者5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人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完全肠外营养;营养支持治疗前后测定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水平,观察两组的病死率、腹痛缓解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19^+比例明显增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腹痛缓解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146例胃肿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72例,肠外营养组(PN组)7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比较治疗后24h尿素(Urea)和肌酐排泄量(Cr)、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A、HB、TF和TLC、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3、2.143、2.204、2.195、2.263、2.187、2.248、2.177、0.752、2.011、2.137、2.141、2.136、2.077、2.056、2.033,均P〈0.05),治疗后两组PA、HB、TF和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3、2.148、2.177、2.185、2.063、2.107,均P〈0.05)。EN组与PN组比较,Urea、Cr、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9、2.231、2.357、2.211、2.173,均P〈0.05)。结论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肿瘤患者早期的营养状态的改善,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不同营养方式在胃癌根治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联合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58例,随机分成TPN组和PN+EN组,各29例。2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肠外营养或者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ld和手术后第8天检测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N+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少于TPN组(P〈0.05),感染发生率少于TPN组(P〈0.05)。结论2组营养支持均可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营养状态,但是,EN与PN相比,对患者肠道的康复和减少感染发生率有好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剂(安素)对高龄营养障碍患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血清蛋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高龄长期卧床并伴有营养不良或进食困难患者50例,在原有饮食基础上,加肠内营养剂,对比肠内营养剂使用前及用后30 d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水平,从而评价使用肠内营养剂安素前后患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血清蛋白及营养状况的变化。结果使用安素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分别为(9.82±10.65)mg/L和(7.81±6.68)mg/L,P>0.05;使用安素前后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77.83±62.37)mg/L和(210.48±64.81)mg/L;(61.31±5.69)g/L和(64.69±5.08)g/L;(32.75±4.66)g/L和(35.67±4.82)mg/L,P均<0.001;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25±0.67)和(1.31±0.91);(4.21±1.46)和(3.95±1.34),P均>0.05。结论对于高龄伴有营养障碍的患者使用安素能降低炎性反应,明显提高患者蛋白水平,同时对血脂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基于前馈控制的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每日唤醒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6.35±2.37)岁;试验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8.26...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腺癌术后早期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本院护理经验。方法:总结29例术后早期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经验,并与27例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比较治疗后体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值和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早期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治疗后体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值和淋巴细胞计数均较肠外营养组升高(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的满足患者术后营养供需,有效的护理配合,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任俊  余开焕  马鹏  陈辰 《中国医药》2012,7(2):166-16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58例SAP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阶段性肠外营养(TPN组),比较2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第2周末的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水平,第1、7天APACHEⅡ评分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病死率.结果 治疗第2周末EEN组和TPN组患者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5)g/L比(102±18) g/L,(6.0±1.8) mmol/L比(9.2±3.6)mmo]/L,均P<0.05];血钙、淋巴细胞计数、血Cr、胆固醇及血淀粉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7天时EEN组和TPN组CRP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5 ±30) mg/L比(120±33) mg/L,(7.8±1.7)分比(9.5±2.9)分,均P<0.05].早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早,且并发症、感染率、住院时间和费用低于阶段性组(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SAP的治疗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