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娟  徐燕 《上海护理》2011,11(4):24-26
目的了解上海市医院骨科病区康复护理工作的现状。方法 2010年5—9月我们对上海市15所医院共33个骨科病区进行现场调查,内容包括骨科康复护理的组织形式、人员配备、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质量控制、人员培训与考核等。结果上海市骨科病区康复护理的工作模式呈多样化,目前尚无统一的方式。护士与床位比例平均为0.28±0.04,显著低于卫生部规定的0.4标准;康复护理工作内容局限,大部分病区没有规范的康复护理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标准;骨科护士的培训和考核也很少涉及康复护理的内容。结论医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骨科康复护理开展的工作模式;骨科病区要增加护士的配置数量;要建立骨科护士的专业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骨科康复护理评价指标,旨在为临床评价骨科康复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6月—8月,课题组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型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制订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全国10个省市的23名专家进行问卷函询,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结果 共开展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60%、92.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09和0.91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72和0.318。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65~5.00,变异系数为0~0.22,最终构建的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9个二级指标(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设施设备、护理评估、护理实践、健康教育、随访管理、护士结局、患者结局)和56个三级指标。 结论 构建的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内容科学、合理、全面且具有针对性,对评价骨科康复护理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骨科亚专业化的护理模式,适应学科发展,不断提高骨科护理服务质量。方法根据学科发展,从各病区护理单元中选拔亚专业护理小组成员,构建骨科亚专业化护理组织结构,通过对人员培训并运行亚专业化护理模式,突出亚专业专科特色护理。结果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能得到了提高,护理质量考评、患者的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较实施前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在骨科实施亚专业化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促进学科发展和护士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意向评价量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南省长沙市、衡阳市和永州市三级19所甲等医院的600名骨科护士进行康复护理行为评价,并对其中63名护士重复测量,考察《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意向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意向评价量表》的内在信度Cronbachα总体系数为0.951,重测信度Pearson总体相关系数为0.833;因子分析显示结构效度较好,与所依据理论的结构基本一致,6个公因子(包括直接态度和间接态度、主观规范、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行为意向)能解释问卷全部内容的61.605%。结论《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意向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择期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为评价心脏康复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要素-环节-终末"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 通过文献分析拟订择期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 于2022年6—8月选取16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 确定指标内容。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88;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62、0.211(P<0.01)。最终构建的择期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7项和三级指标41项。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择期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为评价心脏康复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尝试建立骨科康复护理模式并观察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开始,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组建康复护理团队,确定康复护理内容,通过实施一对一康复护理,发放骨科康复护理温馨指导册,播放骨科康复护理电视宣教片等干预措施,尝试建立骨科康复护理模式并观察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实施康复护理后,骨科住院患者压疮(II期及以上)、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骨科平均住院日与实施康复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7.85,4.52,4.60,49.92;t=9.17,均P<0.05)。结论骨科康复护理模式的建立及实施能明显减少骨科住院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骨科术后康复训练周期较长、快速康复模式下平均住院日缩短、社区康复资源不足等原因,大部分骨科术后患者选择居家康复训练,骨科术后患者互联网居家护理具有便捷性、即时性、灵活性等优势。该文对骨科术后患者居家护理的实施模式、内容形式、质量管理、实施效果进行综述,为构建骨科术后患者居家护理平台和提高居家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抽取长沙市和永州市共13家医院,整群抽取236名骨科护士,运用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问卷和一般情况表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康复护理行为总均分为(4.13±0.54)分,3个维度均值按降序依次为态度、行为意向和感知控制;回归分析显示,医院等级、骨科工作年限及康复专科继续教育是影响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的因素(P<0.01),其中康复专科继续教育对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的影响最大(B=0.270,P=0.001)。结论护士康复护理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态度维度得分最高,感知控制得分最低。护理管理者可通过规范化继续教育,加强对骨科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同时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业务专长,从而提高骨科护士的康复护理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9.
骨科阶段性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骨科阶段性病房护理工作模式,满足患者住院期间阶段性需求.方法建立阶段性病房组织管理系统,包括阶段性病房护理的组织管理、护理人员的合理开发使用及健康教育的量化管理.结果阶段性病房护理工作模式开展的两年中,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康复知识掌握程度比常规病房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骨科阶段性病房护理工作模式是护理工作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配合骨科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最佳护理模式。方法:选择80例进入骨科临床路径的病人,按单病种和年龄段随机化双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由临床专职康复护士负责康复护理,对照组由各班责任护士负责。统计、分析变异与护理相关性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随访6~12个月,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JOA下腰痛评分。结果:实验组变异明显减少,功能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临床专职康复护士在骨科临床路径实施中有减少变异、增进康复功能、提高病人满意度的作用,临床专职康复护士配合临床路径实施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我市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与态度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我市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与态度的现状,为加强骨科康复护理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我市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82名骨科护士进行抽样调查。结果骨科护士对康复护理的态度较好,但对康复护理知识掌握欠缺,不同学历和工作年限的护士在康复护理知识和态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欠缺的现状,加强康复护理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注重骨科护理人才梯队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德州市骨科康复护理训练的现状和相关性因素,提高和规范骨科医护人员对康复护理的认识.方法 设计"骨科康复护理训练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德州市公立医院2014年8~12月的500名护理人员进行群体性调查,通过方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德州市骨科康复的护理现状.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83份,其中有效问卷359份,有效率93.73%.康复护理活动现状调查中,护理态度良好,平均(43.65±15.32)分;医护合作情况较差,平均(18.21±4.35)分;康复护理知识掌握情况低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平均(57.34±15.32)分.结论 骨科康复训练的护理工作还存在很大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应该从加强护理人员的康复相关专业知识普及、医护合作、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改进,为骨科患者的康复提供护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全方位护理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全方位护理对创伤后骨科患者的身心影响.方法 吸取了以往研究中关于护理理念的合理成分,提出全方位护理理念,对100例干预组患者进行干预,并以接受单纯的康复训练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和心身状况.结果 干预组的功能恢复6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抑郁和焦虑状况较对照组轻,疾病认识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 全方位护理理念作为对当前护理的深入发展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全方位护理对创伤后骨科患者的身心影响。方法吸取了以往研究中关于护理理念的合理成分,提出全方位护理理念,对100例干预组患者进行干预,并以接受单纯的康复训练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和心身状况。结果干预组的功能恢复6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抑郁和焦虑状况较对照组轻,疾病认识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全方位护理理念作为对当前护理的深入发展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五常法规范骨科急救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骨科急救护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分析,运用五常法改善急救环境,改进急救工作流程,从而有效地规范了急救护理程序,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了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6.
芦山地震发生后4周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400人次,其中入院治疗325人,手术238台(骨科手术202台),危重伤员28人,重症伤员1人。为了避免和减少伤员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减少残疾,实现早日康复,自震后28h起,该院康复医学科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早期康复护理流程:成立早期康复护理应急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职责;筹备早期康复护理技术人员,并进行科学化管理;建立早期康复护理信息平台,做到信息畅通;加强与专业人士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使地震伤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和治疗。截至震后4周,伤愈康复出院178人次,占总接诊伤员人次的44.5%;69例在医院温江院区住院的骨折术后伤员零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骨科患者需人住康复护理床位的病种,并制定各病种患者人住、转出评准。方法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对6名骨科专家、1名康复学专家和2名护理学专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Delphi法对15名骨科专家就骨科患者需人住康复护理床位的病种及入住、转出标准进行2轮专家函询。结果经过质性访谈,初步选定骨科患者需人住康复护理床位的病种,并制定各病种的入住、转出标准;经过专家函询,最终确定病种及评估标准。结论通过明确各病种入住、转出评估标准,为骨科康复护理床位的顺利运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满意度状况,分析疼痛管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取56例患者于出院前3d采用“患者对术后疼痛管理的满意度问卷”修订版进行问卷调查。患者疼痛程度评分采用“简易疼痛评估尺”0~10级计量制评分。结果患者围手术期疼痛评分<5分;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4分;影响疼痛管理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疼痛评分、镇痛剂的按时应用、疼痛教育、年龄、过去对疼痛的体验。结论创伤骨科患者对术后疼痛管理较为满意;手术后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受多方面影响。建议针对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特点制定个体化对策,同时实施医生-护理-病患模式的疼痛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管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2005年6-9月,将101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即采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放松、幽默、皮肤刺激等方法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结果舒适护理前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适护理后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术后72h止痛药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适护理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使患者舒适地度过疼痛期,促进了患者术后顺利康复,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