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Ⅰ.体外研究目前一般认为,机体对血吸虫的免疫主要是针对皮肤内的早期童虫,而不是在门脉寄生的成虫。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吸虫童虫的皮层对宿主的免疫攻击起着靶子的作用。有关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机制,首次由Clegg等(1972)提出,他们证明,当培养液中含有曼氏血吸虫免疫的罗猴血清时,曼氏血吸虫早期童虫在体外培养后4天被杀死,起作用的抗体为IgG类,似乎是补体依赖的。Perez等(1973)用来自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罗猴的抗体和细胞首次证明抗体和细胞对血吸虫的杀伤有协同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Butterwo-  相似文献   

2.
小鼠初次和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皮肤内的细胞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常和慢性感染鼠,经耳廓皮肤分别初次和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15b后,慢性感染鼠皮肤内的嗜酸粒细胞(EOS)较初次感染鼠明显增加.两组鼠炎症细胞在童虫附近或包围完整及解体的童虫,形成粒细胞性微脓肿。超微结构显示,扁平的EOS紧贴童虫表面,并脱颗粒。粘附处局部皮层可见破坏现象。中性粒细胞(NEU)的粘附不如EOS紧密,未见脱颗粒现象,童虫皮层完整。结果提示,EOS是对日本血吸虫皮肤期童虫有效的杀伤细胞.  相似文献   

3.
尾蚴钻入皮肤,转变为童虫是宿主与寄生虫相互关系的第一个作用阶段。血吸虫尾蚴钻入正常宿主的皮肤内很少引起明显的反应,而非寄生人体的血吸虫如禽类血吸虫钻入人体后则引起皮炎。小鼠感染大量尾蚴,9~14周后进行攻击感染,皮肤的免疫应答表现为早期水肿续之以多形核及单核细胞浸润;而未经感染的对照组,虽有水肿但很少有细胞浸润。上述细胞反应也可因注射尾蚴浸出液而诱发。将尾蚴抗原制品(CAP)加福氏  相似文献   

4.
蒿甲醚是青蒿素的一个衍生物,不仅是有效的抗疟药,而且对血吸虫特别是血吸虫童虫亦有效,并已在20世纪末被发展为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为了了解蒿甲醚的抗血吸虫作用,除观察其对血吸虫生化代谢的影响外,还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蒿甲醚对感染人体的主要3种血吸虫,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蒿甲醚不仅损害血吸虫的皮层、感觉器和皮层结节,而且对虫的肌层、实质组织、肠上皮细胞和卵黄细胞等亦引起广泛的损害.该文综述了蒿甲醚对这3种血吸虫超微结构损害的观察结果,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作者为了验证关于宿主对血吸虫童虫的白细胞反应及其与自然和获得性免疫关系的推论,对CD/F大鼠,LVG仓鼠,C_(57)BL/6和CBA小鼠皮肤接种或静脉注射童虫后定量和分析肺内童虫的细胞反应。按Smithers和Terry(1965)法以曼氏血吸虫尾蚴(波多黎各株)经腹部皮肤接种动物。取尾蚴穿透过大白鼠皮肤膜后获得的童虫,用含1%胎牛血清的Earle 氏乳白蛋白水解物洗涤后注入小鼠尾静脉及仓鼠和大鼠的阴茎背侧静脉。用作攻击的尾蚴或童虫数每只小鼠为1,000;仓鼠为4,000和大鼠为  相似文献   

6.
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的皮肤组织细胞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紫外线减毒血吸虫尾蚴免疫宿主的皮肤组织在抗攻击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88只小鼠分为 4组 ,1、2组分别以 50± 3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或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 ,5wk后以 10 0 0± 10 0条尾蚴进行攻击感染 ;3、4组分别以减毒尾蚴或尾蚴 10 0 0± 10 0条免疫或初次感染。各组均于感染或接种后 6- 12 0 h定时取局部皮肤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 :( 1)免疫攻击组皮肤组织内炎症细胞杀伤童虫现象最明显、炎症反应最强且持续时间最长 ,嗜酸性粒细胞( EOS)浸润百分数最高 ;( 2 )感染攻击组呈现相似炎症反应但程度略轻 ;( 3)免疫对照组减毒童虫在皮肤内滞留时间延长 ,至 12 0 h皮下仍可见较多童虫 ;( 4 )感染对照组皮肤内的童虫数于 72 h后明显减少 ,童虫周围轻微炎症反应。电镜观察可见免疫攻击组童虫内部结构破坏 ,虫体周围 EOS、淋巴细胞增多 ,肥大细胞颗粒溶解。结论 :提示皮肤组织的细胞免疫反应在血吸虫减毒尾蚴免疫的宿主抗攻击感染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辅助T细胞对血吸虫表面的反应是血吸虫病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必要条件。为此,本文以辅助T细胞接触抗原对血吸虫童虫表面成分的反应,分析了11种曼氏血吸虫抗原性控剂的载体效应。小鼠静脉注射抗原制剂3周后,再注射涂以三硝基苯酚(TNP)的血吸虫童虫,4天以后用小鼠的脾脏作对TNP空斑形成细胞(PFC)的分析。本文比较了静脉注射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童虫和尾蚴、活的毛蚴和虫卵后的反应,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随着血吸虫及虫卵的发育,肝脏内产生相应的细胞反应。感染后第七天,肝窦及小叶间静脉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开始增加,在28天小叶间静脉周围开始出现浆细胞。提示宿主对童虫-成虫的反应是免疫反应。虫卵发育成熟后,肝窦内嗜酸性粒细胞再次升高,小叶间静脉周围各类细胞继续上升,提示宿主对童虫-成虫的反应与对虫卵的反应是分阶段的。本研究还发现,虫卵一旦发育成熟,肉芽肿迅速形成,推测虫卵成熟前宿主已处于致敏状态,宿主对童虫-成虫的免疫反应可能参与虫卵肉芽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Calpain抗体介导的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钙离子激活的中性蛋白激酶 (Calpain)的保护性免疫力和免疫保护性机制。方法 用重组纯化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 ,制备抗Calpain血清 ,将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和同种鼠激活的嗜酸性粒细胞共同培养 ,观察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黏附及对童虫的杀伤效果。结果 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后 ,产生了极高的抗Calpain特异性抗体 ,并介导了同种鼠的嗜酸性粒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黏附。在 3 7°C ,5 %CO2 培养 48h后 ,3 3 .8%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被杀死 ,与对照组 14 .5 %的自然死亡率相比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Calpain特异性抗体介导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 ,提示Calpain可能是日本血吸虫的一个疫苗候选分子 ,该分子的重组抗原有可能应用于血吸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道一种铬~(51)标记曼氏血吸虫童虫以估价细胞参与对童虫的损害的方法。本法虽已广泛用于测定对单细胞的细胞毒性,而尚未用于多细胞的寄生虫。此法比显微镜检测较为客观,而且可处理大量样品。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定量检测依赖性细胞抗体对血吸虫童虫损害的方法,以及观察曼氏血吸虫感染的狒狒血清中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性的活性的发展过程。一株曼氏血吸虫采自B. pfeifferi扁卷螺,通过小鼠保种。取其尾蚴按不同数量分别感染狒狒,而后取血。效应细胞取自正常狒狒  相似文献   

11.
在曼氏血吸虫感染过程中,T-细胞对肉芽肿的形成起主要作用。但对T-细胞在血吸虫童虫时期的反应尚未作过研究。本实验用曼氏血吸虫童虫作为半抗原三硝基酚(TNP)的载体,将其注入正常及感染动物体,观察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血吸虫保护性免疫研究的主要进展有:1) 发现肺是入侵童虫的主要免疫性清除部位;2) 确立了 T 细胞介导的巨噬细胞杀伤机制是宿主保护性免疫的重要效应机制;3) 观察到 T 辅助细胞和 T 抑制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着宿主的免疫反应水平及阻断抗体在体外对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杀伤童虫机制的阻断作用;4) 肉芽肿形成是 T 细胞依赖性的,并受到多种淋巴因子的调节,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引起的肉芽肿有所差异;5) 照射减弱活虫疫苗的制备和应用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利用单克隆抗体筛选的保护性抗原作为疫苗的研究及可溶性抗原联合佐剂免疫宿主,提高抗感染免疫水平的研究取得进展。本文对上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日本血吸虫感染病人与正常人血清体外诱导小鼠白细胞杀童虫的作用,了解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在血吸虫感染宿主的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体外诱导小鼠白细胞杀童虫作用,日本血吸虫感染病人血清,无论是成人组还是儿童组,初次感染组还是重复感染组,均明显地强于正常人血清,表明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可以诱导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证明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体内存在着ADCC机制,该机制对于抵抗再次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是日本血吸虫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组分.  相似文献   

14.
吡喹酮与蒿甲醚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尽管二者对血吸虫成虫均有杀灭作用,但对童虫的作用有所不同,吡喹酮除对成虫有效外,对刚钻入宿主皮肤的童虫亦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而对第21d童虫和第3~14d童虫的作用较差或无效。蒿甲醚对第7d童虫有较好的疗效,对第35d成虫次之,而对其它发育期的血吸虫的作用则较差或不明显。因此将两种药物伍用,以期增强它们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在大鼠体内的发育及其引起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japonicum ,Sj)在大鼠体内的发育及其引起的病理变化。方法 以小鼠为对照 ,光镜下比较感染后第 4d、7d、14d大鼠与小鼠体内童虫的形态学及第 4 5d虫卵肉芽肿反应 ,用电镜观察两种鼠系肺内 4d龄童虫的体表特征。结果 感染后 4~ 7d ,大鼠肺期童虫周围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 ,虫体体壁可见不同程度的损伤 ;感染后第14d ,大鼠体内童虫的形态及大小与小鼠体内的童虫相似 ,炎症反应减轻。感染后第 4 5d大鼠体内的雌虫比雄虫小 ,但雌雄虫均显著小于相应小鼠体内的成虫 (P <0 0 0 1)。经测定 ,大鼠肝内单个虫卵引起的肉芽肿平均直径明显小于小鼠肝内的相应病变 (P <0 0 1)。结论 Sj在大鼠体内发育差 ,引起的病理损害较小 ,这些特征可能与大鼠先天抗血吸虫感染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童虫是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重要靶标,包括皮肤型、肺型和肝门型童虫。宿主分子对童虫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童虫生长发育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信号转导、性别发育及凋亡等。肌动蛋白、组织蛋白酶、烯醇化酶和葡萄糖基转移酶等分子为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分子。本文对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蒿苯酯预防动物血吸虫病的实验结果。小鼠、免及犬在单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7d开始服蒿苯酯,每wkl次,连服4-6次,对宿主体内的血吸虫童虫有明显杀灭效果,减虫率达90%—100%,该药对不同感染度小鼠体内血吸虫童虫的杀灭作用相同。对连续感染14d(每d1次)的家兔减虫率亦达93.5%,蒿苯酯皮下注射给药效果比口服好,但毒性大。比较蒿苯酯、呋喃丙胺和吡喹酮3种药物杀灭血吸虫童虫的效果,以蒿苯酯为最佳。同样,蒿苯酯优于其他两种青蒿衍生物一蒿甲醚和还原青蒿素。  相似文献   

18.
作者等探究了人类的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TNF)诱导增加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粘附和有关调节这些细胞毒性产物释放的作用。日本血吸虫日本株以小鼠为终宿主和片山钉螺为中间宿主维持其生活史,通过机械转化制备童虫。抗日本血吸虫的鼠单克隆IgE抗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日本血吸虫-C_(57)BL小鼠及日木血吸虫-CFW小鼠系统,证明吡喹酮不仅对成虫而且对入侵童虫亦有杀伤作用。扫描及透射电镜检查显示在给药后6~48小时,虫体表皮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对2周龄童虫的作用则差,认为宿主免疫状态及虫体结构本身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吡喹酮具有预防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作用,表现为既能杀死侵袭宿主皮肤的血吸虫尾蚴,又能杀死侵入宿主皮肤内的童虫(乐文菊1985,肖树华1986,中国药理学报).本文报道吡喹酮对已侵入小鼠皮肤组织内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 方法 药物吡喹酮溶解于聚乙二醇(PEG 400)中,浓度为40~60mg/ml。 光学显微镜观察取18~22g的雌小鼠,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300~4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3h后给服吡喹酮400mg/kg。给药后0.5、2及24h,取接种部位皮肤收集童虫,滴加0.03%美蓝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体的形态变化及虫体着色情况;或将皮肤固定于10%福尔马林中,制备厚度为7μm的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