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别嘌呤醇致严重药疹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我院收治别嘌呤醇致严重药疹死亡 1例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女性 ,79岁。因全身皮疹 4个月、加重半月于 2 0 0 1年 12月 4日入院。患者曾有痛风、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房颤史。曾于4个月前服别嘌呤醇后全身皮疹伴发热 (服药 2 9天后发疹 )收治我院 ,经甲基强的松龙、补钙、抗过敏等治疗好转出院 ,期间因激素减量过快 ,皮疹反复 4次。体检 :全身浮肿 ,颜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弥漫红斑、斑丘疹 ,斑片伴糠秕样脱屑 ,双手皮肤手套状脱屑。心肺 (一 ) ,腹 (一 )。期间出现会阴部及口腔粘膜糜烂、溃疡 ;反复后右上腹疼痛 ,腹部 CT示急…  相似文献   

2.
卡马西平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玲 《临床医药实践》2006,15(6):411-411
患儿,男,10岁,因发热伴全身皮疹15d就诊。15d前患儿因患“癫痫”口服卡马西平0.2g,每日3次,治疗4d后出现发热,体温38C左右,在外院静脉滴注青霉素等治疗4d后全身出现红斑、丘疹、疱疹等多形性皮疹,躯干部、面部较密集,遂停用“卡马西平、青霉索”等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8d,皮疹逐渐消退,体温降至正常。因抽搐再次服用卡马西平每次0.2g,口服2次后全身叉出现多形性皮疹,较前严重并伴颜面部充血、水肿,张口困难,治疗3d后转入我处。  相似文献   

3.
别嘌呤醇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嘌呤醇为临床常用的抗痛风药物之一,不良反应偶有腹泻、间歇性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增高、皮疹、齿龈出血、胃、唇及口部溃疡等,但严重的过敏性剥脱样皮炎尚少见。现将所见1例因服用别嘌呤醇而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反应,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a。因痛风po别嘌呤醇01g(上海延安制药厂,规格:01g,批号:980201)1d后出现全身红色皮疹,瘙痒;右眼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咽痛,发热,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收治入院。查体:T387℃,P85次/min,患者全身弥漫性分布暗红色粟粒到蚕豆大小斑疹、斑片,多数融…  相似文献   

4.
氨苯砜综合征是由氨苯砜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药物反应 ,临床少见 ,易误诊 ,病情重 ,死亡率高。我院近来收治氨苯砜综合征二例 ,现报告如下。例 1,男 ,2 5岁。因全身皮肤黄染 10天伴麻疹样皮疹 8天入院。 10天前 (入院前 ,下同 )出现皮肤黄染 ,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 ;8天前出现全身麻疹样皮疹 ,诊断“药疹” ,皮疹逐渐增多并出现水疱波及口唇口腔粘膜。 5天前出现狂噪兴奋视听幻觉 ,有自杀倾向 ,持续高热 ,病程中予对症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发病前 8周因寻常型银屑病服用氨苯砜 10 0mg/d ,出现上述症状时停药 ,停药前 3天有乏力厌食 ,两…  相似文献   

5.
可致剥脱性皮炎的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雪靖 《河北医药》2004,26(1):74-75
剥脱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严重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剥脱伴严重的全身症状,其常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本文就近期文献报道的病例作一介绍,以提请临床用药注意。 1 阿莫西林胶囊 施雁报道l例女性患者,因头痛、鼻塞等症状口服阿莫西林胶囊500mg治疗,于当日中午出现全身红色皮疹,立即停药,停药后症状未减轻,3d后出现发热、畏寒,皮疹呈片状分布并伴白色脱屑,无渗出,以“药物性皮炎”收住院。入院后给予5%葡萄糖500ml加氢化考的松150mg、维生素C 2g及5%葡萄糖盐水500ml加林可霉素1.8g静脉滴注,每日1次,1周后全身皮疹基本消退,体温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重症多形性红班性药疹在西藏罕见 ,现将 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2 0岁 ,藏族 ,未婚。因发热三天 ,皮疹一天 ,于 1 999年 7月 3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三天 ,因受凉后出现发热 ,体温 38℃ ,当日自服“阿斯匹林”1片× 2次 ,“感冒清”4粒× 2次 ,约 1 6小时后胸部出现散在针尖样充血性皮疹 ,伴瘙痒。曾在某医院按“药物过敏”予以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 ,症状无缓解 ,体温升高达 4 0℃ ,皮疹增多 ,伴头痛、咽痛、食欲下降 ,怀疑“麻疹”而转我院。既往接种过麻疹疫苗 ,有癫痫病 ,不规则服用苯妥英钠。无明确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联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重症药疹中的作用。方法总结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收治的2例重症药疹发病及转归。结果 (1)例1患者男, 52岁, 31 d前因右面部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 发热、全身皮疹, 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升高伴肝功能损害, 诊断:Stevens-Johson综合征。给予益赛普25 mg(首剂未加倍)皮下注射, 1次/3 d, 共4次, 糖皮质激素相应剂量为60、40、20、20 mg, 获得痊愈。首次注射后, 6 h内发热即控制;3 d后皮损开始脱屑, 5 d后表皮新生。注射1次后, 外周血白细胞、CRP、转氨酶开始下降, 1周内恢复正常。(2)例2患者女, 68岁, 3周前因痛风口服别嘌呤醇, 高热、少尿、全身皮疹伴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 诊断: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性症状(DRESS)。益赛普剂量同例1, 激素相应剂量为60、40、40、20 mg。首次注射后, 6 h内发热即控制;3 d后面部开始脱屑, 7 d后80%皮疹消退。注射1次后, 外周血白细胞...  相似文献   

8.
现将临床应用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变态反应1 1 红皮病型药疹 张峻等[1] 报道 ,患者男性 80岁 ,因感冒咳嗽服用阿莫西林胶囊 0 2 5g ,3次 /d ,服药后发现手臂、背部散在小片状红斑丘疹 ,伴瘙痒 ,即停药治疗无效 ,继之四肢、躯干红斑增多、密集对称性分布 ,似麻疹样 ,瘙痒明显 ,且口腔上颚、颊粘膜出现糜烂 ,伴畏寒、发热 ,经治疗后口腔溃疡愈合 ,距停药 1月时 ,患者全身潮红、肿胀 ,继之出现大片叶状鳞屑剥脱 ,瘙痒加重 ,最后以“红皮病型药疹”住院 ,经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织类药物局部对症处理治疗 ,患者…  相似文献   

9.
患儿女 ,16个月 ,因皮疹 2d ,皮肤片状剥脱 1d入院。于入院前 2d患儿因咳嗽、发热 ,在本地诊所给予安痛定 2mL肌注后 ,口鼻、颈部、躯干出现大量红色皮疹 ,伴痛疼、搔痒、烦躁哭闹。按“过敏性皮疹”给予维生素C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药物治疗 ,未见好转。入院前 1d ,皮疹融合成片 ,并有大片皮肤剥脱。查体 :T37.7℃ ,神志清楚 ,精神差 ,颜面潮红、浮肿 ,口唇及口腔黏膜充血糜栏 ,周身皮肤鲜红肿胀 ,有大片皮肤剥脱 ,周围有渗液及水疱。手心、足底有多个水疱 ,周围红肿。入院后按“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给予甲泼尼松龙、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  相似文献   

10.
张静  李军友  黄蓉  骆志成 《安徽医药》2024,28(3):628-630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药疹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1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伴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病人因“全身出红斑伴痒20 d”入院,入院前有复杂的用药史,入院后反复发热,查体面部水肿、淋巴结肿大、脾大,辅助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HIV抗体筛查阳性,明确诊断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予以糖皮质激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为主的治疗,病情缓解。结论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一种病毒激活相关的重症药疹,典型特征为发热、皮疹、面部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结肿大、肝酶异常和病情反复,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HIV感染可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别嘌呤醇致心室颤动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患者,男,70岁。因"痛风"于2008年11月25日至2008年12月2日口服"别嘌呤醇片0.1g,3次/d"治疗。于2008年12月25日全身出现散在红斑、无发热,遂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地塞米松针、葡萄糖酸钙针、扑尔敏针等治疗1周,皮疹未见明显缓解。于2009年1月4日到本院门诊皮肤科就诊,认为皮疹由别嘌呤醇引起,为进一步治疗,门诊拟"别嘌呤醇药疹、扩张型心肌病"收治入我科。患者"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服药,平时血压控制不佳;"扩张型心肌病史"8年。入院  相似文献   

12.
例1男,63岁。因“关节痛6个月,伴发热、全身皮疹7d”,于2006年3月19日入我院。患者于6个月前,因关节痛在我院诊治,并诊断为痛风,同时给予口服别嘌醇0.1g,3次/d治疗。7d前,患者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畏寒、发热,经当地医院用地塞地米松30mg/d治疗3d,因疗效差,诊断为“药疹”,并将患者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39.7℃,颜面红肿,口腔粘膜充血,舌尖及双侧颊粘膜处可见多个2cm×1cm至3cm×3cm大小溃疡。全身皮肤散在较密集的红斑,高出皮肤压之不退色。躯干部呈叶状大片脱屑,手足部呈破手套、破袜套样脱落,头发,指甲无脱落。肛门及会阴部未见溃烂。实验…  相似文献   

13.
谭正芝  余菊 《哈尔滨医药》2014,34(2):154-154
药疹为临床常见并发症,但是药物高敏综合征(DHS)临床较少见,表现为皮疹,发热、内脏多器官损伤.引起DHS的药物主要为抗痛风药物别嘌醇及抗惊厥药物苯妥英钠[1].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白血病患者合并痛风服用别嘌醇所致的DHS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0岁,因“发热5天,伴左侧大足趾红肿疼痛”入住当地医院.查血尿酸520 umol/L,给予别嘌醇口服(具体剂量不详),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尿酸恢复正常,仍发热,体温36.3~39.2℃.患者病程中逐渐出现全身皮疹,为进一步治疗急诊收治,入院后查体:患者面部肿胀,口唇破溃结痂,口腔黏膜可见溃疡、出血.全身皮疹,皮疹呈红色,稍高于皮肤,呈栗粒样,压之褪色.骨髓象检查报告提示:粒系增生,红系增生,血片中见原始细胞68%,诊断为急性白血病,M2或M4可能.病程中患者伴有咳嗽,痰多,为白粘痰.经皮肤科会诊后,确诊是别嘌醇所致药疹.停用别嘌醇,患者因高龄,未予白血病专科治疗,针对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治疗、护理后全身皮疹及口腔溃疡完全愈合,尿酸195 umol/L,予出院,共住院25 d.分类号:R47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8131(2014)02-0154-01  相似文献   

14.
青霉素致急性胃粘膜病变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4 2岁 ,因发热、咽痛 1周 ,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青霉素皮试阴性后 ,用青霉素钠 80 0万U加 1 0 %葡萄糖盐水 2 50ml,静脉滴注 ,2d后出现全身红色皮疹 ,伴瘙痒 ,诊为麻疹样型药疹 ,给予抗组胺药物 ,皮疹渐消退 ,但感觉上腹部不适 ,并呕吐少量暗红色胃内容物 ,伴黑便 1次 ,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体检 :T3 6.8℃、P 80次 /min ,Bp 1 3 5.3 /75.2mmHg。四肢及躯干皮肤散在充血性斑丘疹 ,上腹剑突下压痛 ( ) ,余(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 0 .7× 1 0 9/L、N 0 .75、L 0 .2 5、Hb 1 0…  相似文献   

15.
抗痨药物引起的药物反应已有较多报道,而光化性药疹则较为少见,在经典文献中未能记载。近来笔者在工作中治疗5例因抗痨药物引起的光化性药疹,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51~70岁,平均63岁,病程10~25d,平均11d,既往有药敏史1例。皮疹均为湿疹样及猩红热样表现,以暴露部位为主。有明确的服药史和光照史。致敏药物为利福平、利福喷丁及雷米封。1.2 典型病例患者,男,68岁,农民,1998-07-19因全身红斑、鳞屑、渗出伴痒半月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因咳嗽低热被诊断为“肺结核”,用利福喷丁等药治疗。在…  相似文献   

16.
1一般资料患者女,49岁,因全身红斑、水疱伴发热2d收住院。患者2d前因"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药物后,躯干部出现红斑及蚕豆大小的水疱,后红斑、水疱逐渐加重,融合成大疱,波及四肢及头面部,疱壁松弛,部分破溃,同时伴有全身瘙痒,疼痛,发热,体温最高达40℃,门诊以"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收住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头晕、腹痛、恶心、黑便等系统症状。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因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5例患者中有62.8%(91/145)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物。由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58例,其中青霉素类27例,其次是解热镇痛类药9例。重症药疹16例,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疹中重症药疹分别占66%(2/3)及80%(4/5),治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多为泼尼松80~120mg/d。病程较长。结论抗生素类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  相似文献   

18.
患儿 :男 ,4岁。因皮疹伴发热 3d于 2 0 0 0年 6月 2 5日入院。入院前 2周曾患感冒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 6月 2 2日晚左颈部突然出现风团样皮疹 ,伴极度瘙痒 ,搔抓后皮疹扩大 ,中央出现水疱。次日皮疹遍布全身 ,以躯干部为甚 ,皮疹呈多形性 ,部分皮疹有水疱和大疱 ,伴高热。曾在当地诊所按“水痘”给予抗病毒治疗 3d无效 ,病情加重 ,出现双眼红肿 ,口腔溃烂 ,不能张口进食 ,遂来我院治疗。既往体健 ,无药物过敏史。查体 :T39.6℃ ,热性重病容 ,精神差。全身皮肤可见对称分布的多形红斑、斑丘疹、疱疹和大疱 ,多数红斑中呈青紫色 ,疹间皮肤…  相似文献   

19.
头孢呋辛钠致药物热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因全身皮疹伴高热5 d于2006年7月25日入院。患者曾于2006年6月20日因体检发现尿酸升高,开始服用别嘌呤醇治疗,两周后先于胸颈部和足背出现散在黄豆大小的红色斑疹,伴有轻度瘙痒,自觉有发热(体温未测),当地  相似文献   

20.
别嘌呤醇药疹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别嘌呤醇所致药疹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2 7例别嘌呤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与同期住院的 112例其它药物所致的药疹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2 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 70 .2岁 ,重症药疹的发生率为 71%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剂量平均相当强的松 90 .5 mg/日 ,总疗程平均 35 .5天。与非别嘌呤醇药疹相比 ,老年人的发病率、重症药疹的发生率、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剂量及总疗程有明显差异 (P<0 .0 1)。结论 别嘌呤醇药疹多表现为重症药疹 ,常见于老年人。治疗中皮质类固醇激素用量较其它药疹大 ,及时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可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