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调节外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5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31例具有同样屈光不正但不伴有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AC/A比率、融合功能、立体视觉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斜视组的AC/A比率正常,融合功能下降,尤以融合性分开功能下降明显;不伴有斜视组的AC/CA比率低,融合功能正常。两组患者均有立体视功能降低,我们认为,单纯由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过量的调节并非一定形成内斜视,而AC/A比率的高低和融合性分开功能正常与否是决定远视性屈  相似文献   

2.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临床特征及转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219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平均发病年龄2.45岁,多为+10°~+20°内斜视,平均用光度+5.46D,74.88%戴镜4个月内斜消失,73.52%伴斜视性弱视。平均8年的观察中,83.11%眼位良好,79.91%弱视治愈,70.50%获得立体现功能;部分患儿眼位不稳定,最终19例回退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5例呈连续性外斜视,3例呈微小内斜视。内斜视发病年龄小、治疗晚、两眼较大的屈光参差、重度弱视、双眼视功能不良可能是引起眼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眼位回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眼位回退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518001)刘雄深圳市横岗人民医院李良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由远视性屈光不正所引起,戴镜作光学矫正是消除内斜视,恢复双眼单视的有效方法,多数患者能矫正内斜,有些患者则出现眼位回退,即最初戴镜能矫正内斜...  相似文献   

4.
部分调节性内斜是儿童斜视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不仅有调节集合的不平衡,还伴有眼外肌的不平衡,患儿多为中度远视性屈光不正,靠单纯配镜不能完全矫正斜视还须采取适当的手术治疗,以解决剩余部分的斜视。现将我院及总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治疗的63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探讨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我院1990-2003年经住院治疗的77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7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平均年龄10.32岁。远视者483眼,构成比为62.40%;近视者131眼,构成比为16.93%;12岁以前年龄组中发生远视470眼(占87.69%),5岁以前219眼(占97.77%);12岁以后年龄组中,发生远视13眼(占5.46%);12岁以前组发生近视者25眼(占4.66%),12岁以后组的近视构成比为44.54%;重度内斜视组中,中、高度远视占58.13%。结论 (1)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远视屈光不正者比正常人群远视患病率高;(2)内斜视斜视角大的中、高度远视比例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内斜视组(P〈0.01);(3)调节性内斜视伴发的远视屈光多为中、高度远视,较其他类型内斜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平均屈光度为+4,72D,明显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P〈0.01);(4)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远视屈光度平均为+3.65D,明显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P〈0.01)。且半数以上为中、高度远视,亦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P〈0.01),推测屈光不正所引起的调节作用在先天性内斜视的病因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5)非调节性内斜视伴有远视者占41.17%,多为轻、中度远视,平均屈光度为+1.96D;(6)共同性内斜视伴有近视者占22.54%,较正常人群近视患病率高,且中、高度近视超过半数,这一关系值得重视;(7)共同性内斜视12岁以前组远视屈光状态高于12岁以后组(P〈0.01);近视屈光状态低于12岁以后组(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功能治愈情况和其远近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颜氏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测定正常儿童、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和具有同样远视屈光度但不伴内斜视的儿童弱视治愈后的远近立体视锐度。结果 正常儿童的远近立体视锐度测定结果无差异。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远近立体视锐度均优于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远近立体视锐度。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和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远立体视锐度均优于近立体视锐度。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远视性弱视治愈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的差异与其治疗前的屈光状态和眼位有关。儿童远视应尽早进行光学矫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320例儿童共同性斜视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后进行屈光状态分析。结果 320例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278例,其中远视为265例(95.32%);外斜42例,其中远视为26例(61.90%),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更为密切,内、外斜中均以远视居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方法对35例部分词节性内斜视的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与调节因素无关的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结果35例中.眼位矫正满意32例占91.43%,良好3例占8.57%;功能治愈有立体视19例占54.29%。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其由解剖因素所致的斜视需手术矫正。当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恢复正位时,可尽早手术矫治其残存的内斜度,手术量按裸眼与戴镜平均斜视度设计,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内斜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9.
斜视弱视儿童远视的屈光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远视是形成弱视及斜视的主要病因之一。研究斜视及弱视患儿远视屈光状态的演变,有利于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工作。现将作者在这方面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随机选择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5a,屈光性质为远视的斜视、弱视儿童157例(30只眼),其中男69例,女88例。初诊年龄4~8a,平均年龄6.08a,其中外斜视33例,内斜视53例(调节性内斜视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2例、非调节性内斜视11例);单纯性远视72只眼,夏性远视散光234只眼。1.2方法所有病例经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眼病,采用睫状肌麻痹门%阿托品眼膏点眼,每日1次…  相似文献   

10.
任兵  罗英  刘世情 《眼科新进展》2001,21(2):102-102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屈光调节性内斜或非屈光调节性内斜加上非调节性因素所致 ,故称为混合型内斜。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主要以戴矫正眼镜后残留的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其手术治愈率低 [1 ] 。我科眼肌组 1992~ 1996年手术治疗 10 7例 ,以裸眼及戴矫正眼镜后其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0 7例 ,男 49例 ,女 5 8例 ,年龄 3~13a,平均 7.8a,患者均经眼肌门诊常规检查后 ,用 10 g· L- 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经过戴矫正眼镜 6~ 12 m o,同时进行综合弱视治疗 ,对剩余的内斜视度以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配戴完全远视矫正眼镜对正视化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990~1997年期间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66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95例远视不伴有内斜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共计161例,322只眼,全部患者用1%Atropine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将远视性屈光不正完全矫正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患者66例(132只眼)归为足矫组,远视性屈光不正部分矫正的普通远视患者95例(190只眼)归为欠矫组,采用重复测量资料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3、5、7、9岁时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变化趋势.结果 足矫组患者,3岁屈光度(+5.45±2.22)D,5岁屈光度(+5.64±1.99)D,7岁屈光度(+5.48±2.05)D,9岁屈光度(+5.30±1.93)D.欠矫组患者,3岁屈光度(+3.98±2.14)D,5岁(+4.26±2.48)D,7岁(+3.97±2.43)D,9岁(+3.44±2.48)D.3~5岁,足矫组的远视屈光度增加+0.19 D,欠矫组增加+0.28 D(P <0.05);5~7岁,足矫组的远视屈光度下降+0.16 D,而欠矫组下降+0.29 D(P <0.05);7~9岁,足矫组的远视屈光度下降+0.18 D,欠矫组下降+0.53 D(P<0.05).将两组患儿的研究始末的屈光度改变作比较,足矫组从3~9岁远视屈光度平均减少了+0.15 D,欠矫组则平均减小了+0.54 D.结论 配戴足度远视镜的3~9岁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正视化过程比远视欠矫的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慢.  相似文献   

12.
调节性内斜视是后天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主要类型,约占1/3。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为完全由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的内斜视。此型调节性内斜视如果早期发现的及时配戴合适矫正眼镜,均可消除内斜。但戴镜后眼球能否长期维持正位,以及屈光度与视力、双眼视功能如何,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就随访5年以上的64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作一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3.
186例共同性斜视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186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眼屈光比较。结果共同性斜视儿童,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完全调节性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为中、高度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以轻度远视为主。共同性外斜视以远视为多。结论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视更为密切,近视性屈光参差可能是导致外斜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与调节有关的内斜视矫正规律。方法随机选择36例内斜视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进行散瞳检影、验光、戴镜和弱视治疗,首次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检影验光1次,检查内斜矫正度。结果治疗6个月后内斜度数基本稳定。结论与调节性有关的内斜视戴镜治疗6个月后,即可考虑手术矫正非调节部分内斜视  相似文献   

15.
王京辉  卢炜 《眼科》2008,17(2):130-133
目的 了解共同性内斜视各类型分布的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共同性内斜视患者586例.方法 对586例欲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斜视类型、视力及斜视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指标共同性内斜视的类型,视力与矫正视力,AC/A比率,斜视度等.结果 58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先天性者72例(12.29%),非屈光性调节性65例(11.09%),部分调节性55例(9.39%),非调节性189例(32.25%),知觉性79例(13.48%),连续性24例(4.10%),残余性41例(7.00%);共同性内斜视伴有非共同性垂直斜视55例(9.39%);急性共同性内斜视6例(1.02%).斜视度>60△者先天性内斜视占77.78%,知觉性内斜视者占59.49%,非调节性内斜视者占52.91%;斜视度≤40△者残余性内斜视占60.98%,连续性内斜视者占75.00%.共同性内斜视除外知觉性内斜视,视力或矫正视力≥0.9者367例,占62.26%.共同性内斜视屈光不正者357例(60.92%).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257例(71.99%).结论 在共同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者中,非调节性内斜视占首位.先天性内斜视及知觉性内斜视斜视度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共同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主要是远视性屈光不正.(眼科,2008,17:130-133)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弱视的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不同类型弱视1765例的屈光状态进行分析,斜视弱视占58.1%,屈光不正性弱视占28.9%,屈光参差性弱视占13.5%,斜视弱视中内斜视弱视占全部弱视的42.3%,其中以调节性内斜视为最多,占内斜视中的80%。斜视弱视中并有屈光不正者,先天性内斜视占90%,调节性内斜视占100%,非调节性内斜视占72.3%。  相似文献   

17.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矫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调节性内斜视范畴 ,此类斜视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远视 弱视 、 、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旁中心注视 给予正球镜矫 ,正后 斜度减少 但不能完全消失 视远视近 , , ,均有内斜 斜度比较稳定 非调节因素引起的 , ,斜视需手术矫正[ 1, 2] 但是 在手术时机选 。 ,择问题上 各家意见不一[ 3-5] 本文观察了 78 , 。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觉建立情况 分析了各种因素对部分调节性内斜 ,视患儿的立体视觉建立的影响 进而…  相似文献   

18.
远视性屈光参差与内斜视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雪亮  赵堪兴  常敏 《眼视光学杂志》2009,11(4):272-272,277
目的 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与内斜视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远视度>+2 D、资料完整的儿童136例,其中有屈光参差者50例,无屈光参差者86例;有内斜视者61例,无内斜者75例.年龄2~14岁,随访至少2年(24个月),观察屈光参差与无屈光参差两组间内斜视发生的频度,以及内斜视戴镜矫正的情况.结果 ①屈光参差组内斜视的发生率为38.0%(19/50),而无屈光参差组(即单纯远视组)内斜视的发生率为48.8%(42/8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0,P>0.05).②内斜视戴镜矫正满意度:屈光参差(13/19)与无屈光参差(30/4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结论 屈光参差不会直接引起内斜视增多,但屈光参差影响内斜视的戴镜矫正.  相似文献   

19.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38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进行手术,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平均值做斜视度的矫正。手术方式按远近斜视度来设计:辐辏过强型者行内直肌徙后术;基本型者行内外直肌手术;分开不足型者行外直肌缩短术。结果 38例中治愈34例占89.5%,4例良好占10.5%,21例术后获得立体视。结论 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由于存在调节与非调节因素,先从调节因素着手,戴全矫镜;与调节因素无关非调节因素存在的内斜,按戴镜以及裸眼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以矫正眼位并尽可能恢复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对山东省1031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弱视患病调查。弱视患病率为3.21%,弱视首次检出率为73.41%。男女之间,各年龄组之间弱视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检出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0.1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31.72%,斜视性弱视占13..60%,形觉剥夺性弱视占1.81%,其它占2.72%。在屈光不正性弱视眼中,远视占81.33%,近视占4.22%,混合散光占14.46%;远视程度愈高,弱视程度愈重(P<0.005);散光程度愈高,弱视程度愈重(P<0.005)。弱视程度随远视性屈光参差程度增高而加重(P<0.005,Pearson相关系数=0.61)。在斜视性弱视中,内斜视占75.56%,外斜视占24.44%,内斜视与外斜视的弱视程度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文资料证明,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是形成弱视的最常见原因,对其中能引起弱视的最小远视屈光度值及两眼屈光度最小差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