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勇鹏  侯文仲 《吉林医学》2010,31(21):3456-3458
目的:通过视神经管及相关解剖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为手术提供解剖学根据依据。方法:显微镜下模拟额下入路及经翼点入路的联合解剖视神经管及相关结构的解剖结构并测量解剖数据。结果:视神经管外侧壁长度分别为(7.85±1.63)mm,前床突根宽(11.66±2.35)mm,前床突全长(9.87±1.34)mm;眼动脉均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25%的标本可见锐利硬膜折返后缘压迫视神经并留有切迹;视神经管颅口至眉间的距离为(64.18±4.83)mm;视神经管颅口至翼点距离为(52.32±2.83)mm。结论:视神经管的详尽解剖对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鼻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亮  周斌  朱磊  邓世山  王松  张林  李瑞祥 《四川医学》2004,25(11):1239-1240
目的 研究中国成人视神经管解剖学特点。方法  10例无颅眶疾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尸头 ,测量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宽度、高度及管顶、底、内侧壁长度 ,并观察筛窦、蝶窦气化情况。结果 视神经管颅口宽 (7.75±1.0 1)mm ,高 (5 .46± 0 .65 )mm ;眶口宽 (5 .2 3± 0 .47)mm ,高 (6.5 6± 0 .63 )mm ;管顶长 (8.87± 1.44 )mm ;底长 (5 .2 1± 1.5 2 )mm ;内侧壁长 (10 .18± 1.41)mm。结论 掌握视神经管解剖学特点 ,对防止蝶窦、筛窦手术时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损伤 ,以及成功地进行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管 (opticcanal,OC)为颅眶沟通的重要通道 ,视神经 (opticnerve,ON)及眼动脉由此入眶。该部的肿瘤、外伤以及邻近结构的病变均可累及视神经和 (或 )眼动脉造成视力损害。本文通过研究国人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特点 ,为颅底神经外科提供解剖学资料。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35例无颅眶疾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尸头 ,分为成人组 ( 2 0例 )和小儿组 ( 1 5例 )。1 .2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各组标本视神经颅内部分的形态、直径、长度 ,视交叉宽度及视交叉与视神经管颅口距离 ,视神经管颅口硬膜返折部长度…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进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是一微创手术,对该区域的应用解剖和微解剖学研究实有必要。本研究结合对视神经管这一特殊解剖区域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应用需要,对局部进行解剖观测,并将断层解剖切片与CT扫描影像进行对照研究,为临床上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手术路径和边界,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神经管与气化程度不同的蝶窦的相关性,为经鼻蝶入路和扩大经蝶视神经管区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经处理的成人湿性尸头标本20例(40侧)。矢状位中线切开并观察蝶窦、蝶窦外侧壁和视神经管等相邻结构。结果本组标本中有5.0%的蝶窦为未发育型,15.0%为甲介型,10.0%为鞍前型,20.0%为半鞍型,35.0%为全鞍型,15.0%为枕鞍型。蝶窦只有1例为单房,其余均有中隔,占95.0%。多数偏于一侧,居中线者占10.0%;有蝶筛气房7侧,占17.5%。22.5%为视神经管型隆起,30.0%为半管型,47.5%为压迹型。测量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到蝶窦前壁的距离为(11.62±4.50) mm。视神经-颈动脉隐窝出现率为82.5%。结论视神经管区手术前对蝶窦发育及相邻结构的分析,能有效地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和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视神经管(optic canal,OC)因其包容着整个视觉通路中最重要的器官——视神经,而成为眼眶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中之重。是眶与颅内沟通的重要渠道,是视神经通向颅内的最狭窄部位,视神经因炎症或外伤等引起的水肿最容易在视神经管内因范围受限而导致损伤,很多颅内的疾病亦可通过视神经管以及眶上裂、眶下裂,影响到眶内,故其临床意义重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管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8个成人尸头的 76例神经管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视神经管的口径 ,管壁的厚度和长度。观察了视神经管的走行特点 ,计算了视神经管横截面积。结果 :中部是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 ,横截面积为( 1 8.74± 3.95 )mm2 ;视神经管管壁最薄之处在视神经管内壁中部 ,厚度为 ( 0 .5 2± 0 .40 )mm ;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 ( 38.2 6± 5 .35 )°,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 ( 1 9.93± 4.2 6)°。结论 :视神经间接损伤后 ,视神经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最强 ,视神经减压术开放管的中部较为重要。视神经管走行的特点是视神经间接损伤常合并于颞额部挫伤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个外观无异常的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依经鼻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手术路径相同的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观察视神经管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结果:视神经管内侧壁最长、最薄,视神经管内侧壁全部与同侧筛窦毗邻占43.3%,与同侧筛、蝶窦毗邻占26.7%,与同侧蝶窦毗邻占23.3%,其它毗邻关系占6.7%。在视神经管颅口处,大多数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到了眶口,多数眼动脉绕行至视神经的外下方。结论:视神经管减压术应打开其内壁,术中应注意该壁复杂的毗邻关系。确定视神经管隆突和颈内动脉隆突,并了解眼动脉在管内的走形特点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经颅视神经管显微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颅视神经管显微减压术的疗效.方法作冠状头皮切口或改良翼点手术入路,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开放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壁,剪开视神经鞘膜和总腱环,显露视神经不少于1/2周径.结果施行手术14例,术后视力改善10例,有效率71.4%.结论经颅入路视神经管显微减压术减压充分、安全可行、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卓  常秀华 《吉林医学》2004,25(10):61-62
目的:应用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方法:对6例视神经管损伤病人分别进行了经鼻外筛蝶窦进路,鼻内窥镜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6例中伤后无光感2例,且手术时间在伤后10d,术后视力无改善。伤后8h、1d、2d即手术的4例,术后视力恢复到0.1~0.3。结论:经鼻外筛蝶窦进路和鼻内窥镜进路为不同的病人和术者提供了适合自身的选择,治疗效果与视神经损伤程度和手术时机有关,CT检查和综合治疗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手术及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卓  常秀华 《吉林医学》2004,25(5):61-62
目的应用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方法对6例视神经管损伤病人分别进行了经鼻外筛蝶窦进路,鼻内窥镜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6例中伤后无光感2例,且手术时间在伤后10d,术后视力无改善.伤后8h、1d、2d即手术的4例,术后视力恢复到0.1~0.3.结论经鼻外筛蝶窦进路和鼻内窥镜进路为不同的病人和术者提供了适合自身的选择,治疗效果与视神经损伤程度和手术时机有关,CT检查和综合治疗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手术及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经鼻内镜蝶窦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影象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40例(80侧)鼻、鼻窦正常的受试者行蝶窦、视神经管有关解剖数据的影象学测量。结果:两侧视神经管各壁长度均值为:内侧壁12.08±0.62 mm,外侧壁10.16±1.73 mm,上壁9.16±1.17 mm,下壁10.24±1.35 mm。两侧视神经管及蝶窦有关径线均值为:视神经管颅口处:左右径5.57±0.95 mm,上下径4.53±0.78 mm;中部:左右径4.40±0.67 mm,上下径4.36±0.67 mm;眶口处:左右径5.09±0.85 mm,上下径5.90±0.98 mm;鼻小柱前缘中点到蝶窦前壁中点的距离:7.08±0.54 cm;蝶窦最大左右径:17.83±4.38 mm,最大上下径:18.40±3.76 mm,最大前后径:23.19±6.73 mm。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地测量蝶窦、视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对经鼻内镜手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所致视力障碍的诊断要点,应用视神经管减压术术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9例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继发视力障碍的患者,经眶尖部CT检查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鼻外筛蝶窦进路及鼻内窥镜下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结果:眶尖部CT检查视神经管骨折的阳性率为71.4%,无假阳性结果.伤后立即出现视力障碍者,术后有效率为46.2%;伤后24 h内出现视力障碍者有效率为66.7%;伤后48 h以后出现视力障碍者有效率为87.5%.术中明确发现有视神经管骨折者有效率为42.9%;无骨折仅见或无视神经水肿者有效率为100%.手术时机愈晚,疗效愈差.结论:眶尖部CT检查对视神经管骨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但CT检查阴性不能除外该病;术后疗效与患者视神经损伤程度及手术时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视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相关数据。方法对30例健康成人行视神经管区薄层螺旋CT横轴位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视神经管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横轴位、矢状位和垂直于视神经管的斜矢状位对于观察和测量视神经管的管壁长度及管径各有优势。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的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活体视神经管结构。  相似文献   

15.
视神经管骨折HR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神经管骨折的HRCT表现及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骨算法重建,2 mm层厚,行轴位加冠位眼眶HRCT扫描.结果 13例病人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8例,下壁骨折5例,外侧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2例,分别占61.5%,38.5%,23.1%,15.4%.其中6例病人为多发骨折.结论 早期行眼眶HRCT扫描,可明确诊断视神经管及眼眶骨折,为临床早期治疗,挽救病人视力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显微镜下经额硬膜外入路视神经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外伤性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经额硬膜外入路显微镜下视神经减压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36例中显效15例(41.67%),有效15例(41.67%),无效6例(16.67%)。全部患者无继发性脑出血、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额硬膜外入路显微镜下视神经减压术创伤小,减压充分,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在视神经管区解剖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椎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头部螺旋CT水平位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对视神经管及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用运MPR技术成功测量了以下各项空间距离及平面角度,并进行了性别、侧别的统计学分析.前鼻棘到蝶窦前壁最近距离;前鼻棘到垂体窝最近距离;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该平面与鼻底平面所成上仰角,该平面与蝶窦窦底平面所成上仰角,该平面与正中矢状面的外偏角;蝶嘴到视神经眶口连线的距离;蝶嘴到视神经眶口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外偏角;蝶嘴到颈内动脉隆突最突点距离;蝶嘴到颈内动脉隆突最突点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外偏角.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能从任意角度清晰显露视神经管区结构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行视神经管区术前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业辉  叶赤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2024-2025
视神经管X光摄影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常规摄片方法多采用视神经孔后前斜位(Rhese’s位):患者俯卧在摄影床上。两上肢屈肘,两手置于胸旁,并使两肩高低相等。将头侧转,使患侧颧骨,鼻尖及颏部,均与暗盒靠紧:使头的正中面与暗盒成53&#176;角,使听鼻线与暗盒垂直。将患侧眼眶放在胶片中心[1]。由于不易掌握角度以及患者头型不同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废片率高。因此许多放射科工作人员想出各种办法改良投照方法[2,3,4],但各执一词,难以定论。为此,我们观测了30例整颅,使其视神经管垂直台面时,寻找颅骨的体表标志,以期为临床提供理想的投照体位。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采用随机选用的30个整颅,量角器、直尺、游标卡尺及自制固定工具等。1.2方法将颅骨按仰卧的姿势平放桌面,调整头颅矢状面与台面的角度及屈仰程度,使一侧的视神经管与台面垂直时固定颅骨。测量眶耳线(同侧眼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与台面中心线的夹角;弓乳线(同侧眉弓与对侧乳突的连线)与台面中心线的夹角;视神经管的中轴到眼外眦的距离。对测得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资料采用x-&#177;s表示,左右两侧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眶耳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额底及翼点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外伤后神经性视力减退患者地视神经管减压术的疗效。所有的病人均随外眼球本身损伤,术前视力全盲者16例。手术在伤后15天内进行,术后常规给予抗炎,止血,激素,脱水治疗。结果:视力全盲者中,8例于伤后2周内视力部分恢复,视力仅为光感者术后恢复至0.1-1.0,手术总有效率为65%。结论:视神经客平片有无神经骨折,不能作为是否手术的唯一指证。头部外伤后,有神经性视力下降,均应早期行视神经管减压术。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neuronavigation in the transpetroal approach, and to provide anatomic data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nerves in the facial nerve canal (FNC) during surgeries. METHODS: Simulated surgery through the transpetroal approach was performed on 16 sides of 8 adult cadaver heads with the assistance by neuronavigation. The anatomy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related structures were observed and the distances from the utmost external edge of the mastoid to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FNC were measured. RESULTS: Neuronavigation was successful with all the FNC, with the mean error of less than 0.9 mm. The FNC could be divided into 3 segments, the labyrinthine, the tympanic and the mastoid segments, stretching 3.6+/-1.2 mm, 11.2+/-2.5 mm and 16.1+/-3.6 mm respectively and with diameters of 1.2+/-0.3 mm, 1.4+/-0.1 mm and 1.7+/-0.2 mm,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Neuronavigation may help protect the FNC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anatomic features of the FNC can be significant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