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用~(51)Cr-铬酸钠释放法分析了由PBL、SPC和THC制备的LAK细胞免疫活性变化规律。证明LAK细胞的NK活性和LAK活性与IL-2有非常明显的正向依赖关系,与培养细胞密度有明显的负向依赖关系。无IL-2诱导,不表现LAK活性,在低细胞密度条件下少量的IL-2即可激活LAK细胞,细胞密度增大,IL-2剂量需要相应增加,用2×10~6/ml细胞密度制备LAK细胞,诱导LAK细胞活性的最佳IL-2剂量为1000 IU/ml。单用IL-2激活LAK细胞,NK活性高峰时相在48h左右;LAK活性高峰时相在60h前后。LAK细胞杀伤活性可以在培养液中维持1~2天时间,要在较长时间内维持LAK细胞活性,须定期更换培养基,添加IL-2。LAK细胞杀伤活性与细胞形态学变化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诱导方法对LAN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体外诱导LAK细胞,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LAK活性。结果;(1)PBMC诱导3h后,LAK活性高于或至少不低于24~72h者;(2)PBMC诱导3h后洗去游离的rIL-2,并不影响继续诱导LAN细胞活性;(3)PBMC分离后以清洗2次为佳;(4)PBMC用正常人血浆培养比用肝炎病人自体血浆培养诱导的LAK活性高。结论:在本试验系统中,PBMC分离后,清洗2次,以正常人血浆经IL-2诱导3h为最佳回输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 18)联合白细胞介素2(IL 2)对自然杀伤细胞系NK92抗卵巢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L 18联合IL 2(5?U/ml)体外诱导刺激NK9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观察刺激前后NK92细胞及培养上清对SKOV3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ELISA测定NK92细胞杀伤活性最大时IFN γ、TNF α含量。结果:IL 18(25?ng/ml)+IL 2(5?U/ml)刺激后的NK92细胞与对照组比较,S期细胞增多,G0/G1期减少(P<0.05)。效靶比为10∶1时,诱导后NK92细胞对SKOV3细胞作用4?h杀伤活性最高,IL 18+IL 2刺激前后的NK92细胞杀伤率分别为(42.3±4.82)%、(77.63±5.27)%。NK92培养上清36?h对SKOV3杀伤作用达到最高峰,刺激前后上清杀伤率分别为(21.2±3.49)%、(37.14±2.69)%。NK92细胞杀伤活性最大时,上清中IFN γ、TNF α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IL 18联合IL 2可提高NK9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为临床应用NK92细胞免疫治疗卵巢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济南假单胞菌菌苗(PJV)在体外对小鼠脾LA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PJV对YAC-1肿瘤靶细胞在3.9-62.5μg/ml浓度范围内对单个核脾细胞有明显的刺激增殖作用,此增殖细胞对肿瘤靶无杀伤作用;2.PJV在LAK细胞的诱导阶段可增加其诱导数量和增殖活性,提高伤活性,但PJV在LAK细胞杀伤阶段对其活性无影响,3.PJV不能单独促进脾产生细胞IL-2,但可促进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的IL-2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和IL-10对人树突状细胞(DC)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和CD80表达及IL-12p40转发洋和分泌的影响。方法:通过粒细胞-巨噬细胞型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获得DC,细胞表面HLA-DR和CD80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L-12p40转录和分泌分别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ELISA法。结果:雷公藤多甙(5-20ug/ml)、IL-10(50-200ng/ml)能下调DC表面HLA-DR和CD80的表达,同时雷公藤多甙、IL-10能抑制DC内IL-2p40mRNA的转录和分泌。结论:雷公藤多甙、IL-10能通过抑制表面分子的表达和细胞因子的合成而干扰DC的成熟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AG490对正常人外周血NK细胞杀伤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实验,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NK细胞杀伤活性及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AG490能抑制IL-2及PHA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的作用,并抑制NK细胞杀伤活性。结论 AG490作为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对正常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离淋巴细胞(PBLs)(主要包括T细胞和NK细胞)或纯化NK细胞。体外应用白介素 2(IL 2)诱导PBLs 72?h产生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将PBLs, LAK或NK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给予不同浓度的TSA处理12、24、48?h。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和T细胞的凋亡;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NK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TSA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诱导PBLs和LAK细胞凋亡,TSA处理组淋巴细胞及LAK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SA同样可诱导静止期NK细胞的凋亡,0.1?μmol/L TSA作用于NK细胞24?h后,36%NK细胞凋亡,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0.05);0.1?μmol/L TSA作用于NK细胞12?h后,其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TSA能够诱导人外周血静止期NK细胞及LAK细胞发生凋亡,并影响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物活性检测法,观察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自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白细胞分化抗原3(CD3)单克隆抗体(McAb)诱导下的T细胞功能。结果表明:IPF患者IL-6自泌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在体外CD3McAb诱导下,IPF患者T细胞对抗原免疫应答能力与T细胞在体内的活化过程大致相符,且对IL-6分泌呈异常高表达。提示IL-6分泌水平与IPF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研究了LAK细胞/IL—2过继输入对L_(615)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并用细胞毒试验研究了影响LAK细胞/IL—2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若干因素。实验结果表明,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有治疗作用;急性白血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生的LAK细胞活性极低,其血清对LAK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用同种异体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胎儿脾脏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诱生的LAK细胞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活性,是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可靠的LAK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用标准的~(51)Cr 释放法观察了12例急性白血病及白血病前期(MDS)患者的外周单个核细胞(PBMNCs)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诱导3~4周后 NK活性及 LAK 活性的变化。结果诱导前 NK 活性(5.3±4.5%)较健康人(56.2±9.9%)明显减低(P<0.01)。rIL-2(1000u//ml)诱导3~4周后 NK 活性(46.9±8.6%)较培养前显著提高(P<0.01)。LAK 活性由0.80±0.83%升高到49.4±9.6%。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也观察到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而白血病幼稚细胞逐渐减少。这提示 rIL-2在体外能够逆转急性白血病及 MDS 患者 NK 杀伤功能缺陷,其 LAK 活性的诱导过程也是对白血病细胞的清除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内皮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s)的功能,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了其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的情况。结果表明,细菌脂多糖(LPS)可诱导HUVEC释放IL-1,增加LPS的浓度或延长其诱导时间,可提高IL-1的释放活性。γ干扰素(IFNγ)可协同LPS促进HUVEC释放IL-1。协同诱导的动力学表明:IFNγ对LPS诱导HUVEC释放IL-18h之前无明显效应,24h后,协同促进效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促进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淫羊藿总黄酮325,650和1300 mg/(kg@d)与羟基脲320 mg/(kg@d),ig小鼠,同时以正常和模型小鼠作对照,实验第11天用3H-TdR掺入法和同位素释放法检测各组小鼠IL-2和NK细胞活性,并计算脾脏指数.结果淫羊藿总黄酮有拮抗羟基脲抑制模型小鼠IL-2和NK细胞活性的作用,尤以650 mg/(kg@d)剂量组效果最为显著.模型组小鼠体重和脾脏指数与正常组和治疗组相比显著减少.结论淫羊藿总黄酮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有良好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瘤体直接注射IL-2重组腺病毒对G422皮下荷瘤的治疗作用,对体内基因转染效率及治疗的免疫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LacZ,IL-2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到皮下接种的G422胶质母细胞瘤瘤体,X-gal染色检测基因转染的效率,观察肿瘤的大小和荷瘤小鼠的存活期,采用4h^51Cr释放法检测荷瘤小鼠脾细胞诱导的NK、LAK、CTL的杀伤活性,对治疗后的肿瘤进行常规病理分析。结果:采用瘤体注射腺病毒具有较高的体内基因转染效率,瘤体注射IL-2重组腺病毒对皮下建立的胶质母细胞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肿瘤的生长受抑制,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显延长,但没有长期存活小鼠。IL-2基因治疗组小鼠脾细胞的LAK、CTL杀伤活性显增强,肿瘤局部出现更多的坏死和炎性浸润细胞。结论:采用瘤体直接注射IL-2重组腺病毒对胶质母细胞瘤皮下荷瘤有治疗,其机制可能是增强了宿主的局部和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D3AK(抗CD3单克隆抗体)的活化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以不同的肿瘤细胞为靶细胞,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抗CD3单克隆抗体和/或IL-2进行激活,用MTT法观察细胞毒杀伤作用。结果:CD3AK的扩增率较LAK高一个数量级,且对不同的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其18h杀伤均大于4h。结论:由于CD3AK较LAK对IL-2的需要量少,扩增率高,而比LAK更有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体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观察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GM-CSF及IL-4诱导DC产生,用TNF-α和PGE2促进其成熟,并用肺癌细胞系GLC-82可溶性抗原致敏。将成熟DC与自体LAK细胞混合培养(DC-LAK),用MTT法检测DC-LAK细胞及LAK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系的杀伤作用。结果 经GM-CSF,IL-4,TNF-α,PGE2作用后,细胞表达CD1a阳性率为71.0%,CD8350.0%,CD14阳性率低于10.0%,高表HLA-I,HLA-Ⅱ和CD45,为典型的DC表型特征。DC-LAK和LAK细胞对4种肿瘤细胞(GLC-82,A549,moser和MCF-7)的杀伤率,前为84.7%,66.9%,49.3%和56.0%,后为43.5%,31.3%,45.0%和32.4%。结论 成功的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增强LAK细胞杀伤活性的DC。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联合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诱导出DC、LAK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表型上变化鉴定这两种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抗原冲击和未经抗原冲击后其表型变化;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法把DC-LAK细胞和DC-LAK-A549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肺腺癌A549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杀伤试验。结果:①体外诱导单个核细胞培养出DC和LAK细胞。②共培养后DC-LAK细胞的免疫表型表达增加。抗原致敏DC联合LAK细胞(DC-A549-LAK)组的免疫表型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更有显著性意义。③共培养细胞在增殖倍率上有显著意义。④MTT显示共培养后的L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增强,抗原致敏后DC-A549-LAK抗肿瘤效应增强更显著。结论: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出具有典型形态和免疫表型的DC和LAK细胞。DC和LAK细胞共培养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表型、杀伤活性方面高于单纯培养的LAK细胞。抗原致敏后DC-A549-LAK抗肿瘤效应增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肿瘤患者PBMC及肿瘤标本IL—4及IL—10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物活性测定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患者的单个核细胞(PBMC)、癌性腹水及肿瘤组织中IL-4及IL-10的活性和表达。淋巴瘤和鼻咽癌患者的PBMC分泌IL-4、IL-2及IFNγ活性低下,而IL-10增高。卵巢癌腹水中IL-10的阳性率为846%,但IL-4均为阴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食管癌及乳腺癌肿瘤组织中IL-4及IL-10的表达,结果两种因子均可在3种瘤组织表达,两者阳性率无明显差别,波动在40%~7O%。IL-10在PBMC、癌性腹水及瘤细胞中活跃表达,提示在某些肿瘤患者,除了上调正向因子外,尚需控制负向因子IL-10的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人脑胶质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效果,探讨治疗脑胶质瘤的新途径。方法:用CD3和rIL-2共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新型抗胶质瘤效应细胞CD3AK细胞,并与LAK细胞在某些生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组效应细胞增曲线均于第6天达高峰,峰值可见,CD3AK细胞>LAK细胞(P<0.05);CD3AK细胞扩增倍数明显高于LAK细胞(P<0.05);两组效应细胞于培养的第6、8、10天所测得的杀伤胶质瘤细胞BT325活性可见,CD3AK细胞>LAK细胞(P<0.05或P<0.01)。结论CD3和rIL-2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使CD3A细胞成为较LAK细胞增殖能力、杀伤活性更强的免疫效应细胞,且rIL-2用量减少,有胶质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低氧对复合培养的平滑肌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低氧对复合培养的平滑肌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低氧处理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培养的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常氧组、低氧2、6、12h组IL-6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IL-6的活性。结果:低氧复合培养2h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IL-6 mRNA表达水平升高,在低氧6h组达最高,低氧12h组有所降低,但与常氧组比较有明显差别。低氧复合培养2h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清中IL-6的活性明显升高,6h组细胞上清中IL-6的活性水平最高,12h组的活性降低,24h组的水平低于2h组。IL-6活性水平与其基因表达的水平一致。结论:低氧可以增强复合培养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IL-6基因的表达,使细胞培养上清中IL-6活性升高,进有可能激活其它一些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调节细胞的低氧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过继免疫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模型对照、LAK细胞注射、LHRH-a注射四组。观察异位病灶变化,并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腹腔液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子宫内膜抗体(EMAb)的水平。结果:LAK细胞治疗组异位内膜萎缩,NK细胞活性提高,IL-6水平与子宫内膜抗体含量下降,各项指标与模型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LAK细胞能调整子宫内膜异位症紊乱的免疫机制,提示过继免疫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