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预测冠心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Q -T离散度 (Q -Td)。方法 观察 16 4例冠心病与Q -Td的关系。结果 Q -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 (99.4 7±2 0 .13)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 (6 7.39± 14 .2 1)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 (4 8.75± 2 9.93)ms。三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 <0 .0 1=;Q -Td≥ 10 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Q -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中Q-Td是指不同导联间Q-T间期差异的程度,它代表心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如果这种不均匀性持续增加,易形成多性折返,导致心肌传导性和自律性异常,促发各种  相似文献   

4.
在12导联心电图中,QT离散度的不同可反映阶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程度。急性心肌梗死后QTd明显延长,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对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的观察,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72例AM I患者QTd结果及其衍变过程。结果QTd、JTd及QTCd在有室性心律失常组及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及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组(P均<0.01);在心律失常死亡组亦高于心律失常生存组(P<0.05)。结论AM I患者Q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程度愈严重,病死率亦越高。QTd可作为预测AM I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昌福  李金生  吴强  成功 《四川医学》2002,23(7):730-73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探究其与室速和室颤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18例AMI患者于入院后第1,2,3,7,14,21,28天的心电图QTd进行测定,并将其分为室速和室颤组与非室速的室颤组对比分析。结果 AMI患者QTd入院后显著升高,第3天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室速和室颤组的QTd在各时点的明显高于非室速室颤组,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QTd的动态变化类型与室速和室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72例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分析QTd ,QTcd以及室性心律失常 (VA)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AV)组 ,P <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d≥ 6 0ms者 ,其VA发生率显著高于QTcd <6 0ms者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冯绍津 《中原医刊》2006,33(22):55-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AM I患者中检出的室性心律失常者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与Q-T离散度以及血钾浓度的关系。结果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增加、血清钾浓度降低密切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常规检查血清钾浓度,以便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从而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 I病人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 2004~2008年住院AMI患者66例,男49例,女17例;年龄30~80岁.平均58.53±14.83岁。均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并描记12导联体表ECG。共分两组,1组为无心律失常组41例;2组为心律失常组25例(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多源窄性早搏,成对性窄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窄颤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血钾浓度与校正QT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AMI的患者 82例 ,于入院即刻抽血测血清钾浓度 ,记录体表心电图 ,测量QTcd ,同时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82例AMI患者血钾浓度平均为 (3.5 1± 0 .6 5 )mmol/L ,低血钾共 36例 ,占 43.9%。低血钾组QTcd平均为 (6 1.3± 15 .1)ms,正常血钾组QTcd平均为 (34 .1± 15 .3)ms。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低血钾组为 80 .5 6 % ,正常血钾组为 19.5 7%。结论 AMI后早期血钾浓度降低者QTcd明显增大 ,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不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 (QTd)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的差异 ,反映在体表心电图导联为QT间期的差异。本文分析了我院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住院AMI患者的QTd及动态变化 ,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之间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82例患者 ,男 116例 ,女 66例 ,平均年龄66.4岁 (3 8~ 76岁 )。其中前间壁心肌梗死 61例 ,前壁心肌梗死 45例 ,下壁心肌梗死 45例 ,广泛前壁 18例 ,下后壁及下后壁并发右室心肌梗死 13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10 8例 ,其中频发室性早搏 (室早 ) 94例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8例 ,尖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 Q- 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1 1 6例分成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预适应组 )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无预适应组 ) ,测定 Q- T离散度值 ,结合临床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Q- Tcd值 5 5 .1 3ms± 1 2 .71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69.2 2 ms± 1 0 .41小 ,两组比较 ,P<0 .0 1 ,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低 ,P<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使 Q- Tcd值变小 ,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降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研究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d,旨在探索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 T离散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现有三组 ,第 1组AMI 136例 ,第 2组心绞痛病人 6 4岁 ,第 3组 5 0例为对照组。同步采样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ECG)。心绞痛组取发病 2 4h内首次心电图。同时所有Q T间期的测量均以TP段为等线电位线。测 8个以上导联 ,其中胸导联不少于 3个 ,每一导联不少于 3个间期 ,取平均值 ,以不同导联中最长的Q T间期 (Q Tmax)减去最短的Q T(QTmin)为Q T离散度 (Q Td)。数据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三组 (Q Td)检测 ,1组 136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与 2组 6 4例心绞痛患者的Q T离散度 (Q Td)与 3组 5 0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1)。死亡 2 8例 ,生存 10 8例 ,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t=2 2 2 6 ,P<0 0 0 1)。结论 :所测AMI患者 ,梗死或缺血区导联的Q T期间最长 ,非梗死区最短 ,Q Td显著增加 ,在心肌内发生折返的机会多 ,心律失常率发生增高。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率高 ,主要原因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为了解心肌梗死各种心律失常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 ,现将我院的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的心电图作如下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95~ 1998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70例 ,男 40例 ,女 30例 ,年龄 35~ 70岁 ,平均年龄 (45 0± 9 5 )岁。其中前壁AMI 10例 ,下壁AMI 18例 ,前间壁AMI 17例 ,广泛前壁AMI 2 0例 ,下壁合并正后壁AMI 5例。按其合并心律失常的程度分为Ⅰ组为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组 (频发室性早搏、多源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心室晚电位(VLP)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LVH、QTd、VLP.结果高血压病伴LVH时QTd为58.04±17.13ms,VLP阳性率为30.30%;无LVH者QTd为47.02±16.09ms,VLP阳性率为7.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病伴LVH时QTd大于60ms,VLP阳性与VA发生密切相关,且VLP阳性者QTd多在70ms以上,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伴LVH时如检测到异常长QTd、VLP阳性则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蒙秋云 《广西医学》2006,28(11):1718-17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MI病人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心电图Q-Td、Q-Tcd的变化及差异。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部位与Q-Td、Q-Tcd无明显关系(P〉0.05);②猝死组Q-Td、Q-Tcd显著高于非猝死组(P〈0.01);③再发组在亚急性期、陈旧期Q-Td、Q-Tcd显著高于首发组(P〈0.05)。结论Q-Td、Q-Tcd可作为预测AMI后猝死发生和再发梗死的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AMI后QT离散度(QTd)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观察38例AMI患者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中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和AMI死亡组的Q-Td、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AMI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AMI死亡组的Q-Td、Q-Tcd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其差异性对判定AMI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