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口服环丙沙星在小鼠三硝基苯磺酸(TNBS)肠炎模型中的作用,探讨Toll样受体4 (TLR4)在肠炎发生中的作用。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TNBS肠炎组(2t)只);环丙沙星干预组(10只)。评价下列指标:小鼠一般情况,肠黏膜病理学改变,远段结肠内容物细菌培养,结肠黏膜TLR4表达(免疫组化和RT-PCR法)和血清TNF-α(ELISA法)水平。结果环丙沙星干预组小鼠死亡率、肠道炎症(Ameho criteria结肠组织学评分)明显减轻,低于了NBS肠炎组(70%vs 20%,4.21±0.61 vs 1.54±0.71,P〈0.01)。菌落计数(×10^9 CFU/mL)环丙沙星组低于正常组及TNBS肠炎组(1.36±0.23 vs 1.83±0.28 vs 2.54±0.42,P〈0.01)。结肠TLR4表达情况(tlr4/β-actin光密度比值):TNBS肠炎组〉环丙沙星干预组〉正常对照组(0.76±0.05 vs 0.40±0.03 vs 0.24±0.02,P〈0.01)。小鼠血清TNF-α水平(pg/mL):TNBS组〉对照组(40.50±12.48 vs 20.41±2.11,P〈0.01),环丙沙星干预组0.05)。结论环丙沙星可以减轻小鼠TNBS肠炎,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肠道细菌、下调结肠TLR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Jiang J  Xue RY  Zhang SC  Zhou J  Zhou K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0):2149-2151
目的:研究腹腔内注射血吸虫卵对小鼠三硝基苯磺酸(TNBS)肠炎的预防作用及对肠道上皮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TNBS肠炎组(20只);血吸虫卵组(10只)。评价小鼠病死率,肠黏膜病理表现,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逆转录(RT)-PCR法检测结肠TLR4的表达。结果:血吸虫卵组小鼠病死率低于TNBS肠炎组(20%vs 70%,P〈0.05),肠道炎症轻于TNBS肠炎组(Ameho标准评分1.4±0.5VS4.2±0.6,P〈0.01)。结肠TLR4表达(TLR4/β-肌动蛋白吸光度比值):TNBS肠炎组〉血吸虫卵组〉正常对照组(0.762±0.054VS0.325±0.029VS0.237±0.021,均P〈0.01)。结论:腹腔内注射血吸虫卵可预防小鼠TNBS肠炎,可能与其下调结肠TLR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作用效果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组)、对照组(WT组)和EGCG干预组(EGCG组),其中Model组和EGCG组小鼠采用TNBS诱导结肠炎.造模成功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春胺(VC)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克罗恩病(CD)样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Wild-type (WT)小鼠(C57BL/6J,雄性),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WT组)、模型组(TNBS组)和VC干预组(VC组),每组8只;其中VC组经TNBS造模成功后给予VC干预(40 mg·kg-1·d-1,溶于1%吐温80,灌胃),WT组和TNBS组接受等量的1%吐温80;通过分析各组小鼠体质量改变、肠炎疾病活动度(DAI)评分、结肠长度、组织学炎症评分及肠黏膜炎症介质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评估VC对TNBS模型小鼠CD样肠炎的作用效果;采用SuperPred和DisGeNet数据库预测VC作用于CD的潜在靶点;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scape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VC与PTGS3、NFKB1及TLR4的结合情况,并于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壳寡糖对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以脱乙酰度为87%、分子量为140 ku壳聚糖为原料,经酶解制备壳寡糖(COS)。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结肠炎模型组(TNBS)、5-氨基水杨酸(5-ASA)治疗组(TNBS+5-ASA)、COS治疗组(TNBS+COS)。以50%乙醇溶液为溶剂,用100 mg/kg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实验过程中记录大鼠体质量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于第2周处死大鼠,实验结束后取出结肠组织进行病理染色并评分;通过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液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核因子kappa-B(NF-κB)表达水平。结果 与TNBS组比较,TNBS+COS组大鼠的DAI、组织学评分、血清中TNF-α及IL-6等炎症指标显著降低(P<0.01);杯状细胞损伤减少,数量显著恢复(P...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金雀异黄素(GEN)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砒啶组和GEN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均采用TNBS法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第2天,给予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对柳氮磺砒啶组、GEN组分别给予柳氮磺砒啶、GEN灌胃。造模后第2天评估各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于干预7 d后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评估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结肠组织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和p65蛋白表达量。结果 造模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开始出现大便异常,体重下降,但在药物干预后7 d柳氮磺砒啶组、GEN组小鼠上述情况逐渐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缩短,结肠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DAI和CMDI均升高,血清IL-1β、TNF-α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降低,结肠组织IκB-α、p65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均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B2(PCB2)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炎及肠屏障的保护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 法选取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建立TNBS结肠炎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PCB2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 10)。PCB2治疗组小鼠每日给予PCB2灌胃(100 mg/kg,0.2 mL),对照组每日给予0.2 mL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处死小鼠,采 用H&E、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法等评估疾病症状、肠道炎症、肠粘膜细胞屏障功能和结构及PI3K/AKT信号改变情况。结果 PCB2治疗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在干预第3周和第4周均低于对照组小鼠(P<0.05),而平均体质量在干预第3周和第4周均高于 对照组小鼠(P<0.05)。PCB2 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症评分及肠粘膜炎症介质白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而白介素-10高于TNBS组(P<0.05)。PCB2治疗组小鼠肠粘膜对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通透性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阳 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及半定量分析显示PCB2治疗提高了TNBS模型小鼠claudin-1及ZO-1的表达水 平(P<0.05)。同时,PCB2治疗组小鼠肠粘膜p-PI3K及p-AKT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B2 可能通过抑制肠道PI3K/AKT信号途径发挥抗炎及肠粘膜功能和结构保护作用,可能会成为克罗恩病治疗新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健康正常BALB/c、C3H/HeJ和C3H/SW小鼠Th1/Th2中5种细胞因子正常水平,比较三种小鼠的差异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及CBA试剂盒测定BALB/c、C3H/HeJ和C3H/SW小鼠血清中5种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三种小鼠5种Th1/Th2细胞因子呈正态分布,95%可信区间可以被认可;三种小鼠IL4、IL-5水平差异性不大(P〉0.05),INF-γ、TNF-α、IL-2差异性较大,其中BALB/c小鼠Th1细胞因子水平均比两种C3H小鼠高,其中INF-γ和TNF-α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了健康正常BALB/c、C3H/HeJ和C3H/SW小鼠Th1/Th2中5种细胞因子的正常参考值;BALB/c小鼠比C3H/HeJ、C3H/SW小鼠处于高免疫反应状态。  相似文献   

9.
10.
沈羽嘉  卞兆连  邵建国 《中医学报》2019,34(9):1916-1920
目的:观察金荞麦片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20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金荞麦片组,两组小鼠给予自由饮用30 g·L~(-1) DSS连续7 d,同时每日给予对照组双蒸水、金荞麦片组金荞麦混悬液,均连续灌胃给药7 d。记录每日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取材后测量结直肠长度及脾质量,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直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IL-1β和IL-10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金荞麦片组DAI评分在第5天和第6天显著降低(P0.01);金荞麦片组结直肠长度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且脾脏指数显著减小(P0.01);金荞麦片组结直肠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荞麦片可能通过下调促炎因子表达从而预防性的减轻DSS诱导的炎症模型小鼠的炎症性肠病的炎症症状及结直肠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旋毛虫感染免疫很复杂,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且多种细胞因子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在免疫攻击和病理反应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旋毛虫感染除对人体造成危害外,也有可能防治某些疾病。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IL-2对小鼠旋毛虫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不同时期IL-2的水平及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方法小鼠感染旋毛虫后,采用ELISA检测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2含量。取不同部位肌肉观察旋毛虫在鼠体内的发育。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5周IL-2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1d即可检出旋毛虫,以膈肌中检出数为高,其次为咬肌,舌肌最少。结论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早期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感染后35~42d幼虫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旋毛虫Ts43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编码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43000蛋白基因(Ts43)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河南省南阳猪源旋毛虫获得旋毛虫基因Ts43,克隆人pGEMEX-1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GEMEX—Ts43,进行测序、同源性比较及抗原性预测分析。结果:所获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所登录的旋毛虫Ts43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抗原性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南阳猪源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43000的蛋白分子上存在有4个明显抗原活性的结构域,分别位于距翻译起点第26~28、101~105、185~193、275~295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上。结论:成功构建了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43000蛋白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方法 20只雌性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根据温度不同分3组,共4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150条肌幼虫。实验组①组(低温1h组):肉样置于-18℃、1h;②组(低温4h组):肉样置于-18℃、4h;③组(低温24h组):肉样置于-18℃、24h;经低温处理的3组鼠肉取出后,室温下(16℃)彻底融化,磁力搅拌法(消化2h)收集幼虫。然后分别人工灌胃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50条肌幼虫。所有小鼠感染后28d剖杀,取膈肌压片镜检,并用磁力搅拌法收集肌幼虫、计数。结果对照组、低温1h组、低温4h组和低温24h组的肌幼虫均数分别为:5 490.40、2 397.60、319.60、0;低温1h组和低温4h组2组的肌幼虫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低温4h组的肌幼虫均数低于低温1h组(P<0.05)。结论低温(18℃)对旋毛虫具有杀伤作用,旋毛虫囊内幼虫的活力和感染性与冷冻时间和肉样厚度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旋毛虫感染小白鼠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白鼠的旋毛虫病模型,观察研究小白鼠经口感染旋毛虫的合适感染量。方法:将小白鼠分成7组,每只分别感染100,150,200,250,300,350,400个旋毛虫囊包,饲养8周,剖杀,取膈肌特定部位的肌肉,用电子天平称重,然后显微镜下记录囊包数。结果:感染100-400个旋毛虫囊包各组检出旋毛虫囊包数(个/克)依次为:6582±4010,9258±4038,9760±3123,9095±5050,13038±9946,9185±3983,8246±3796,其中,感染300,350,400三组各死亡小鼠一只。结论:小鼠经口感染旋毛虫的合适的感染量为每只小鼠感染150-250个囊包,感染量更高易引起小鼠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大鼠IgE水平的动态变化 ,探讨IgE在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免疫机理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 7、 14、 2 1、 2 8、 35、 6 0d大鼠外周血中总IgE水平 ,同时用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IgE ,并做了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IgE水平增高 ,在 14、 2 1d达到高峰 (P <0 0 5 ) ,第 3w后呈逐渐下降 ;特异性IgE在 14和 2 1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阳性率达 88 9%。实验组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阳性率达 6 6 7%。【结论】血清中IgE抗体参与了旋毛虫急性期的免疫 ,主要作用为快速排出肠道内的旋毛虫脱囊幼虫 ,并可致敏肥大细胞 ,使其在旋毛虫幼虫抗原的作用下发生脱颗粒 ,故说明IgE是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测定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的含量 ,探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8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 4 0只。实验组每只小鼠喂食感染旋毛幼虫 2 0 0条 ,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 ,分别于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第 1、2、3、4周随机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各 1 0只 ,常规眼眶静脉取血分离血清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IL - 2的值。结果 :①对照组IL - 2含量在各周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实验组IL - 2含量在感染后第 1周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在第 2、3、4周均低于相应对照组 (P <0 .0 1 )。③实验组IL - 2含量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实验组IL - 2含量在感染各期均低于对照组 ,表明宿主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且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呈不断下降趋势 ,提示旋毛虫在感染宿主后破坏和逃避了宿主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给其在宿主中的生存和发育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宿主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用蒙古长爪沙鼠建立旋毛虫动物模型及最佳感染幼虫数。方法 取含旋毛虫幼虫的沙鼠肌肉压片计数,按50、80、100、150、200、300条幼虫/只喂饲长爪沙鼠,观察其发病及死亡情况,并以同样数量喂饲小白鼠作对照组。结果 ①用长爪沙鼠建立动物模型感染所需的最适旋毛虫幼虫数为80条/只。②沙鼠感染超过150条/只,则在感染后45d内全部死亡,而小白鼠喂饲300条/只旋毛虫幼虫几乎无任何症状。结论 长爪沙鼠不仅可以作为旋毛虫病的动物模型,且症状典型,故用长爪沙鼠建立旋毛虫的动物模型进行教学及科研较为合适,小白鼠则更适合保种。  相似文献   

19.
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及炎性细胞反应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毛虫感染小鼠后,幼虫在鼠体内的发育、分布及密度上的差异,以及外周血细胞动态变化。方法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第21d、28d、35d、42d解剖,观察鼠体各组织内幼虫的发育,分布以及密度。采集血液进行细胞计数。结果旋毛虫幼虫在鼠体的分布和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以膈肌和咬肌中的密度为高。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于第14d后逐渐上升趋势,21d、28d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一定数量旋毛虫幼虫感染适宜于旋毛虫保种,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变化与宿主免疫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旋毛虫感染小鼠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时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总IgE水平变化,探讨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方法】取雌性、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单纯过敏性哮喘组,C组为感染旋毛虫后哮喘组。C组经灌胃感染旋毛虫囊包幼虫200~300条;4周后,以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分别对B组和C组小鼠进行致敏激发,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8周后,取小鼠血清、肺泡灌洗液,检测总IgE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中A、B、C组小鼠总IgE水平分别为(61.79±25.79)、(437.08±75.68)、(251.64±107.27)ng/ml。与B组相比较,C组小鼠总IgE水平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中A、B、C三组小鼠总IgE水平分别为(43.70±29.49)、(387.49±148.32)、(102.50±49.55)ng/ml。与B组相比较,C组小鼠总IgE水平降低(P〈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具有降低过敏性哮喘小鼠总IgE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