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针刺对偏头痛大鼠颈静脉血浆中血栓素B2 (TXB2 )和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eb -PGF1α)的影响。方法 :将 4 0只大鼠随机分成 4组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采用电刺激三叉神经节诱导偏头痛大鼠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颈静脉血浆中TXB2 和 6 -keto -PGF1α的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TXB2 显著降低 (P <0 .0 5 ) ,6 -keto -PGF1α显著升高 (P <0 .0 1) ,TKB2 / 6 -keto -PGF1α比值显著降低 (P <0 .0 5 ) ;针刺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TXB2 显著升高 (P <0 .0 5 ) ,6 -keto -PGF1α显著降低 (P <0 .0 5 ) ,TXB2 / 6 -keto -PGF1α比值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针刺可以调节偏头痛大鼠TXB2 和 6 -keto-PGF1α的代谢 ,维持血浆中TXB2 和 6 -keto -PGF1α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偏头痛1号对大鼠血浆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心钠素(atrial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和脑组织中5-羟色胺(5-hydroxtryptamine,5-HT)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Csillik造模法造成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给予偏头痛1号灌胃6d后,采用放免法(radioimmanoassay,RIA)测定大鼠血浆中NT、ANP的含量,采用荧光光度法测定脑组织中5-HT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NT和5-HT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 ANP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偏头痛1号低剂量组大鼠血浆NT和5-HT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ANP含量明显下降(P<0.05);高剂量组大鼠NT和5-HT含量非常明显升高(P<0.01),ANP含量非常明显下降(P<0.01)。结论:偏头痛1号可通过有效调节NT、ANP和5-HT的含量来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味中药白芷、吴茱萸、川芎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白芷治疗组、吴茱萸治疗组、川芎治疗组、西比灵治疗组。各治疗组分别灌胃药物,于末次灌胃1h时,硝酸甘油10 mg/kg皮下注射方法制备大鼠偏头痛模型。4h时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5-羟色胺(5-HT)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干组织CGRP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含量显著增高(0.05),5-HT含量显著降低(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O含量降低(0.05),5-HT含量及CGRP阳性率显著增高(0.05);川芎组CGRP阳性率高于吴茱萸组(0.05)。结论三种中药均能改善偏头痛动物行为学表现,减少NO分泌,增加5-HT含量,降低CGRP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丹珍头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药理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丹珍头痛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丹珍头痛胶囊,连续7 d,末次给药30 min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 mg/kg造模。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珍头痛胶囊高、中剂量可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清中NO、NOS水平(P 0.05),升高脑组织中5-HT、NE的水平(P 0.05)。结论丹珍头痛胶囊可能通过调节NO、NOS、5-HT、NE等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肝郁SD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和脑中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3组,10只/组,雌雄兼用。采用鼠笼水平震荡、冰水游泳、拍打、悬尾、绳子捆绑四肢等方法对大鼠进行连续不定14 d刺激,建立肝郁证模型。治疗组用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进行治疗,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蒸馏水。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NO和5-HT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5-HT含量升高(P0.01),血清NO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脑5-HT含量降低(P0.05),血清NO含量升高(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能够升高肝郁SD大鼠血清NO水平和降低脑中5-HT的含量,此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参麦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及NO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锐敏  周羽竝  熊爱华  扬钦河 《广东医学》2004,25(12):1382-1384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 (SMI)预处理可能对大鼠心肌缺血及NO形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机分为对照组 (生理盐水 )、模型组 (单纯心肌缺血 )、处理组 1(心肌缺血 低剂量SMI)、处理组 2 (心肌缺血 高剂量SMI) ,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以心电图ST段偏移值作为心肌缺血损伤指标 ,心肌缺血 4 0min时 ,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的NO。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各时间点的心电图ST段均显著抬高 ,并于缺血 2 0min时达到高峰 (P <0 0 0 1) ,血清和心肌组织的NO含量均显著降低 (P <0 0 1) ;与模型组比较 ,两个处理组于缺血 2 0、30、4 0min时的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显著降低 (P <0 0 5 ) ,血清和心肌组织的NO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处理组 1和处理组 2比较 ,血清和心肌组织的NO含量及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参麦注射液可能是通过升高NO水平达到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捻转补泻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及血浆中内皮素(ET)、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调控的作用机制,为捻转补泻效应差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60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对照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除正常组外,各组采用电击足底结合噪声刺激法制备应激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除正常组、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用不同的手法针刺“太冲”穴1周后,取血、取脑,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NE、5-HT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下丘脑中ET含量,比较各组间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E、5-HT,血浆及下丘脑ET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针刺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泻法组血清NE、5-HT、血浆及下丘脑ET含量较模型组、针刺对照组、针刺补法组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和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刺泻法可使应激性高血压大鼠血清NE、5-HT含量下降,血浆及下丘脑ET含量下降.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调节与中枢和外周ET、血清NE、5-HT含量变化有关,其机制是外周交感神经系统、血管内皮功能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针刺肝经腧穴对偏头痛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针刺肝经腧穴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肝干组织G蛋白亚基(Gsa和Gia)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建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运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1ot)检测脑干组织Gia和Gsa的含量.结果皮下注射硝酸甘油4h后脑干组织Gsa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Gia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Gsa/Gia蛋白比值升高;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脑干组织中Gsa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Gia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Gsa/Gia蛋白比值降低.结论偏头痛发作可能与大鼠脑干组织G蛋白信号传导系统功能障碍有关,针刺介导的G蛋白信号通路可能是其防治偏头痛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5-羟色胺(5-肿)、β-内啡肽(β-EP)和P物质(SP)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自血穴注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自血穴注3组。按照经典硝酸甘油造模方法,观察自血穴注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中5-HT、β-EP和SP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自血穴注组5-HT、β-EP含量显著降低,SP有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自血穴注组的5-HT、β-EP有明显提高,SP有所降低(P<0.01);结论自血穴注可明显提高5-HT、β-EP含量,降低SP含量,对偏头痛发挥明显的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预针刺和针刺治疗对模拟失重大鼠肝脏组织结构、功能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时机介入电针治疗对模拟失重大鼠肝脏损伤的防护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针刺组和针刺组,每组5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自由活动饲养4周;模型组、预针刺组和针刺组大鼠尾部悬吊4周制造模拟失重大鼠模型,预针刺组在尾吊前1周,电针刺激双侧"肾俞""脾俞"和"三阴交"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次;针刺组针刺治疗与尾部悬吊同时开始,大鼠尾部悬吊过程中,电针刺激"肾俞""脾俞"和"三阴交"穴,每次30 min,隔日治疗1次,共针刺14次。采用HE染色法物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变化,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及肝脏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肝脏组织HE染色切片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中央静脉周围出现大面积的肝细胞变性;经电针治疗后,大鼠肝脏组织结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且预针刺组疗效优于针刺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活性和肝脏组织NO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针刺组大鼠血清ALT活性及肝脏组织NO含量显著降低(均P0.05),针刺组以上指标变化不显著。与预针刺组比较,针刺组ALT活性有升高趋势,NO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预针刺较针刺治疗更能有效地缓解大鼠尾部悬吊引起的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其机理可能与NO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干预卒中后抑郁(PSD)大鼠神经递质及受体的调节和影响,从分子生物水平,阐述针刺干预卒中后抑郁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其中空白组10只,模型组30只,药物组和针刺组各4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法复合制备卒中后抑郁模型。药物组予以氟西汀2 mg/kg溶入生理盐水灌胃,针刺组选取百会、风府、神门、太冲穴20 min,期间行针1次,以上治疗每日1次,共27d,每7 d之间休息1 d,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中缝核、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NEα_2R)、5-羟色胺1A受体(5-HT_(1A)R)和5-羟色胺转运体(5-HT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中缝核、蓝斑核5-HTT蛋白表达非常显著减少(P0.01),NEα_2R蛋白表达非常显著增加(P0.01);海马、中缝核中5-HT_(1A)R蛋白表达非常显著增加(P0.01),蓝斑核5-HT_(1A)R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与药物组海马、中缝核、蓝斑核5-HTT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NEα_2R蛋白表达非常显著减少(P0.01);海马中5-HT_(1A)R蛋白表达非常显著减少(P0.01),中缝核、蓝斑核5-HT_(1A)R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海马、中缝核以及蓝斑核5-HTT蛋白、5-HT_(1A)R蛋白、NEα_2R蛋白表达无显著增加(P﹥0.05)。结论针刺能降低PSD大鼠脑内单胺神经递质5-HT_(1A)R和NEα_2R的表达量,提高5-HTT的含量,进一步提示针刺能调节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和去甲肾上腺(NE)的含量或转运率。从而发挥针刺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齐广平 《吉林医学》2010,(35):6419-6420
目的:研究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NO、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硝酸甘油法复制大鼠实验性偏头痛模型,观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NO、CGRP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血浆NO、CGRP含量明显升高(P<0.001),各给药组动物血浆NO、CGRP也有所升高。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高、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O、CGR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动物NO、CGRP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结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能降低血浆NO、CGRP含量,提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可能与抑制NO、CGRP的大量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补肾开窍方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肾精亏损证的疗效及对血清中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感音神经性耳鸣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54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天1次,每次10 mg;谷维素,每次20 mg,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腹针和中药内服。两组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听阈水平、耳鸣响度、耳鸣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血清中5-HT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频率(1 k Hz、2 k Hz、4 k Hz)听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耳鸣响度和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2.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6%(P0.05)。治疗后15 d和30 d,治疗组血清中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结论:腹针联合补肾开窍方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肾精亏损证疗效明显,下调血清中5-HT水平可能与其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芷总香豆素联合白芷挥发油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0.1 mL·10 g-1),偏头痛模型组(生理盐水0.1 mL·10 g-1),白芷香豆素组(100 mg·kg-1),白芷挥发油组(100 mg·kg-1),低(25 mg·kg-1)、中(50 mg·kg-1)和高剂量(100 mg·kg-1)白芷总香豆素和挥发油组合物组(组合物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 d,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 mg·kg-1)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行为表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偏头痛模型组大鼠甩头、前肢挠头和后腿拍脸次数增加(P<0.05或P<0.01),血清及脑组织中NO水平、血浆中CGRP和ET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偏头痛模型组比较,白芷总香豆素、白芷挥发油、各剂量组合物组大鼠甩头、前肢挠头和后腿拍脸次数减少(P<0.05或P<0.01),血清和脑组织中NO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偏头痛模型组比较,白芷挥发油和中、高剂量组合物组大鼠血浆中CGRP和ET水平降低(P<0.05)。结论:白芷2种活性成分总香豆素和挥发油组合物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偏头痛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和功能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针刺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IMA及下丘脑、脊髓5-羟色胺(5-HT)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分析比较不同强度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疗效的差异。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轻手法针刺组、重手法针刺组。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5-HT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电住值、血清IMA含量、5-HT阳性表这均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针刺组与之比较显著降低,但仍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Z(P〈0.01);重手法针刺组与轻手法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能降低MIRI大鼠血清IMA含量,降低MIRI大鼠下丘脑、脊髓背角5-HT阳性袁达,抑制应激反应的发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且重手法针刺组的疗效优于轻手法针刺组。  相似文献   

16.
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内皮素 - 1 ( ET- 1 )的影响 ,并与电针组比较。方法 :Wistar大鼠 5 0只 ,随机分正常、假手术、模型、电针、头皮针五组 ,每组 1 0只 ,后四组均于造模后 72小时、1 0天、1 5天取血测 ET- 1 ,并与手术后 6小时测定值进行比较 ;前三组不治疗 ,后两组造模后分别用电针与头皮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 ET- 1测定值。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 ,术后 1 0天与 1 5天 ,治疗组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0 .0 1 ) ,电针组与头皮针组 ET- 1测定值无明显差异。对ET- 1的影响 ,术后 72小时及 1 0天时 ,治疗组 ET- 1明显低于模型组 ( P<0 .0 5 ) ,头皮针组明显低于电针组 ( P<0 .0 5 )。结论 :头皮针可在脑缺血早期就明显降低血浆 ET- 1含量 ,这可能是头皮针减轻脑缺血损伤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甘麦大枣汤加味方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信号转导cAMP-蛋白激酶A(PKA)途径的影响。方法:以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中等刺激所致抑郁症大鼠为模型,灌服甘麦大枣汤加味方,通过旷场行为测定、糖水消耗试验观察行为变化,放免法测定海马cAMP含量以及原位杂交法测定海马5-HT1A受体、PKA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垂直活动、水平运动及糖水消耗显著下降,海马cAMP、PKA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1)。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水平运动及垂直活动上升,糖水消耗增加,cAMP含量显著下降,PKA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且呈量效关系。结论:甘麦大枣汤加味方下调抑郁症大鼠海马信号转导cAMP—PKA途径可能是该方纠正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对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干预作用及是否涉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以揭示针刺的相关抗抑郁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空白阻断剂组、模型组、模型阻断剂组、针刺组、针刺阻断剂组,阻断剂为JNK通路阻断剂SP600125,每组6只,采用强迫游泳应激结合孤养方法造模,针刺干预选取百会、印堂穴,每次20min,每天1次,治疗2 d。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JNK信号通路的底物c-Jun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凋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aspase-3基因表达、c-Jun蛋白表达,空白阻断剂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阻断剂组、针刺组、针刺阻断剂组Caspase-3基因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模型阻断剂组、针刺组、针刺阻断剂组c-Jun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5、P0.01)。结论针刺干预治疗可能通过抑制大鼠海马JNK信号通路活性,降低c-Jun的蛋白水平,减少促凋亡蛋白Caspase-3基因表达,从而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这可能是针刺抗抑郁作用所涉及到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