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核下性面神经瘫)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该病不仅影响病人的外观形象,也给患者生活上带来许多痛苦。作者自1994年以来采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ltravioletBloodIrradiationandOxygenation.UBIO)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35例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根据病因及病变部位的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上则多为以病发较急的”贝尔氏”麻痹(BellPalsy),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为多见,它是指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面神经管)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冬春季节好发。通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采用中药穴位割敷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运动疗法加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加西药、超短波、针灸综合治疗,对照组不作运动疗法。结果:面神经麻痹中度者,治疗组治疗时间为(12.3&;#177;1.8)d,对照组为(15.8&;#177;2.6)d(P<0.01);面神经麻痹重度者,治疗组显效率为85%,对照组为55%(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促进面神经麻痹中、重度患者早日恢复,提高显效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一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1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二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5.
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确切,笔者自1996年以来对采用微波治疗的4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确切,同时设对照组20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我们对55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治疗,显著提高了治愈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诊断明确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8例,患者每周接受2次SGB,30 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21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85%。结论: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SGB不失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种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能否应用电针或针刺,临床上认识不尽一致。我们自1999年至2007年以来对19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应用电针与针刺进行临床观察,均未发生病情加重的病例,证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应用电针与针刺治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0引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面瘫)的治疗以往多采用药物治疗,恢复期配合针灸治疗,病程长,有一定的痛苦且效果不很理想。为了探索出一种疗效快、无痛苦而又经济的治疗方法,采用联合法(即药物、超深声波、激光、生物电、局部按摩及功能锻炼)对25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1材料和方法1.1材料2001年以来入住本院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排除标准:发病后进行过针灸治疗者;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以上者;高热患者;青光眼患者。纳入标准符合2000年全国神经疾病会议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能否应用电针或针刺,临床上认识不尽一致。我们自1999年至2007年以来对19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应用电针与针刺进行临床观察,均未发生病情加重的病例,证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应用电针与针刺治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定量温度觉特点,分析定量温度觉与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另选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定量测定其耳前、颊部皮肤的温度觉和面神经传导速度。于患者病后2周、1个月、2个月和6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估系统评定预后。结果12例(40%)面神经麻痹患者出现QTT异常,其中8例有糖尿病(占66.7%),3例患侧局部有带状疱疹(占25%),1例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阳性(占8.3%)。QTT异常组病后2个月和6个月的H.B评分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T异常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冷觉阈值增高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面神经麻痹患者OTT异常与病因和预后有一定关系,OTT异常者预后较若。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0例疗效观察黄红虹刘文童邓菱梅陈新华作者单位:430061武汉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黄红虹,刘文童,邓菱梅);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新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病因可能是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受急性病...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面神经炎面肌功能恢复的观察(附53例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阜阳236001)苏西云刘晓武刘侠姚慧平自1993~1997年7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所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el's麻痹)53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资...  相似文献   

14.
环形针灸术配补阳还五汤加牵正散治疗面瘫11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93年以来,门诊随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患者118例.采用环形针灸术配补阳还五汤加牵正散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少中  俞澄  朱霖青 《现代康复》1997,1(2):106-10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核下性面神经瘫)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该病不仅影响病人的外观形象,也给患生活上带来许多痛苦。作自1994年以来采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ltrayiolet Blood lrradiation and Oxygenntion.UBIO)治疗面神经麻痹患35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叫贝尔麻痹(Bell palsy)。其治疗方法较多,如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穴位注射、应用激素等治疗,但其治疗效果不一。本文联合应用目前治疗效果较好的三种方法:靳三针针刺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面神经管周围注射(简称“三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并对全部病例进行面部微循环血流量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短波并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n=33)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超短波并低频脉冲电流治疗,B组(n=30)单纯采用药物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3周后行表情肌肌力测定并评定疗效。结果 A组患者痊愈者达81.8%,B组达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短波并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其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琴  张红星 《中国康复》2007,22(6):415-416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其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风池、翳风、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等穴治疗;药物组口服牵正散加减治疗;综合组则联合以上2种方法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综合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机体IgG、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与针刺组及药物组比较,综合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与免疫球蛋白有关,针药结合治疗对免疫球蛋白的改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接受减压术的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的电生理观察,证实完全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不是完全变性,可能残存一部分传导阻滞的纤维。 方法:选择2005-03/06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收治的31例单侧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平均病程97.3d,所有患者House-Braekmann分级(Ⅰ~Ⅵ级,评级越高,面神经麻痹程度越重)均为Ⅵ级,并接受了经乳突颞下人路面神经减压术。术前检测双侧降口角肌的动作电位和F波,比较振幅和时程,术后第7天复查,比较手术前后动作电位的参数变化,并评定House-Braekmann分级。 结果:3l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侧动作电位:术前26例检测到,术后均检测到,术后平均振幅较术前显著增高[(324.73&;#177;384.02),(94.48&;#177;88.15)μV,P〈0.01];术后平均时程较术前显著长[(11.64&;#177;7.86),(4.10&;#177;3.08)ms,P〈0.011。②F波:术前均未引出,术后3例(10%)引出。③术后7d内87%的患者(27例)出现运动恢复,22例患者达到House-Braekmann Ⅴ级,5例患者达到HouseBrackmann Ⅳ级。结论:①完全性面神经麻痹不等同于全部面神经纤维变性,大多数患者仍然残存着相当数量的传导阻滞的纤维,不能随便认定患者的面神经纤维100%变性。②F波消失的患者预后差,保守治疗无效,及时的面神经减压术能够有效解除传导阻滞,从而表现出术后早期的临床恢复过程。③术后早期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时,肌电图随意动作电位比F波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0.
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确切,笔者自1996年以来对采用微波治疗的4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确切,同时设对照组20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