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泽颖 《中医研究》1995,8(5):35-36
胃下垂治法举隅山东261200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王泽颖主题词胃下垂/中医药疗法胃下垂祖国医学多将其归属于“胃缓”,方药中等著《实用中医内科学》指出,治法多为补气升陷与濡养胃阴。笔者采用补肾、疏肝、降气等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举隅如下。纳...  相似文献   

2.
胃下垂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中医“胃下”、“胃缓”范畴。对于该病,历代医家多认为系“中气下陷”所致,宗《内经》“下者举之”之训,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治之。然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若遵“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之说,酌情予以“调气通腑、导滞醒胃”之品,则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面痛”“齿痛”范畴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临床上三叉神经痛患者多因西医治疗效果不好而求助于中医 ,从临床来看 ,中医中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医生对患者的病因病机把握不准 ,药不对证。由于造成本病的因素很多 ,故辨证准确是治愈本病的重要保证。现在的临床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 ,思路往往拘泥于先人的辨治方法 ,运用先人常用的活血化瘀或祛风化痰通络或祛风散寒或健脾益气 ,升举清阳或清利肝胃蕴热等等方法 ,屡屡不效。其不知先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于每个治疗对象 ,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灵活准…  相似文献   

4.
胃下垂之治不必率由升举074100河北省涞水县医院刘兴武胃下垂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祖国医学的“胃下”、“胃缓”范畴。其病名首见于《灵枢·本脏篇》:“脾应肉,……肉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院)约不利。肉因不坚者,胃缓。”对于该病,...  相似文献   

5.
李尚泽  惠建萍 《河北中医》2023,(10):1728-1731
“掣引”之法是在本虚标实的情况下,气虽虚但病邪仍存,应用挽回、引导等升举阳气的方法,导引阳气上升,补气升阳,使气机调和,补而不滞。胃癌前病变的病因复杂多样,病位在胃,但与肺、脾、肾气虚关系密切,胃气虚衰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因素,且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若治疗单纯使用补益剂,易引起气机闭塞,导致邪气留恋,故提倡采用“掣引”之法。本文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的理论论述“掣引”法在理论研究和临床施治中对胃癌前病变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低于正常(胃角隅或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胃下极位于髂嵴连线下6CE以上),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发于身体瘦弱、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现代医学对此病并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只是对症治疗,对于重者多采用放置胃托进行治疗。胃下垂一病在中医属“胃脘痛”、“痞胀”、“胃缓”范畴。在病因病机上中医多认为是“脾主升清”功能减退,单采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然疗效并不是很有效,根据临床观察,针灸配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疗效很好,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四逆散加味治疗反流性食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流性食道炎是胃液或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道引起的食道下段粘膜炎性病变,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呕吐”、“胃反”等。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发病。反流性食道炎的病因病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的升降必得肝胆的条达活泼之性加以疏泄,才不会阴凝板滞  相似文献   

8.
<正> 柴胡味苦、微辛,性寒,入肝胆经。功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清热截疟、升举阳气,是临床常用药。今阅贵刊1993年第3期,载朱鸿铭先生:“胃气壅滞不能用柴胡,因胃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为逆,认为柴胡能举清阳之气上升,只宜用于清阳之气下陷的病证,若胃气壅滞证或肝气犯胃,应用柴胡升举清阳之气,则有碍胃气下降”之论,不敢苟同。个人认为,叶氏所云“胃宜降则和”诚为至理名言,况且六腑皆是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不单是胃,清阳升、浊阴降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现象,而且只有清阳得升,浊阴方能得降。若清阳不升,阻遏气机,浊  相似文献   

9.
小儿脱肛临床多见。主要是小儿发育尚未成熟,骶骨曲未形成,直肠呈垂直状态,缺乏骶骨的有效承托,极易发生脱垂。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泻痢日久,中气下陷,肠胃薄弱,遂令肛门松弛,滑脱不收。故《诸病源候论》云:“小儿患肛门脱出,多因利久肠虚冷,兼用躯气,故肛门出”。根据《内经》“虚则补之”、“下举之”、“酸主收”的原则,补气升提固脱是治疗本病之大法,临床上常用补中益气汤升提举陷,真人养脏汤温补固脱,往往有效。  相似文献   

10.
穆绪超 《新中医》1993,25(11):9-10
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从临床实际出发,总结出治胃下垂6法:消食化积、益气升提法;燥湿化痰、健脾升阳法;辛开苦降、调气升清法;疏肝和胃、健脾升清法;温肾补中、升阳举陷法;益气养阴、补中升阳法。  相似文献   

11.
难治复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与免疫有关。本病隶属中医学的“虚损”“发斑”之范畴。笔者从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中医辩证为主,辩病为辅,病证结合,指导主张,临床为补虚益损为要,从虚劳论证,而以调补肺、脾、肾为其治疗关键,遣在配方,以“人”的整体为本,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及研究探索创获“益气养血升板汤”治疗本病.无一不效,旨在发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枳实临床较为常用,《中药学》谓枳实能“行气消痰、散结除痞、下气通便”,至于能否“升举中气”,笔者结合王怀平同志《枳实升举中气》一文(《中医药信息》1990;(5):46)谈谈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希同道指正。一升举中气概念的建立及沿革何谓中气,《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云:中气,通常是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  相似文献   

13.
陆康福 《河南中医》1996,16(2):28-28
肝病治脾六法陆康福安徽省马鞍山市冶金部十七冶医院(243000)主题词肝病(中医)/中医药疗法,肝病辨证/方法,温脾/方法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有“肝病治脾”之说。余遵前贤之论述,应用临床,颇获效验,现分述如下。1升脾运以疏肝...  相似文献   

14.
痞满辨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满辨治举隅吴永林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痞满/中医药疗法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不痛,外无胀形而言。仲景《伤寒论》明确指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就临床所见,痞满证以慢性胃炎为多,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  相似文献   

15.
肾病治验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型)、肾病综合征皆以浮肿、小便不利、蛋白尿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之“水肿”范畴。经云:“肾者水脏,主津液”。又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放为肘肿”。据此,以补肾温阳,行水固精为治则,以八味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猪苓汤三方化裁治疗本病,兹将病案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下者举之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下者举之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江西中医学院针灸系(330006)程立红主题词升提(中医),针灸疗法,选穴针刺补法“下者举之”一语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意指气虚下陷所致的各种病证,如中风脱证、虚劳冷惫、赢弱无力、泄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遗尿、...  相似文献   

17.
王勇 《世界中医药》2011,6(5):399-399
白细胞减少症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之一,属中医学“虚劳”“热毒”等范畴。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素体亏损,或外感病邪,或久病失治,或药物所伤,导致气血虚损,阴阳失调而发病。笔者临床多以阳气虚弱失之温煦,毒瘀互结立论,治以扶阳益气、化瘀解毒立法用药,多获佳效。举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体会长春市宽城区医院(130052)刘玉珍萎缩性胃炎属酉医内科消化系统难治愈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院痛”、“胃胀”、“胃痞”、“嘈杂”等范畴。本病的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运用医辨证分型治...  相似文献   

19.
诌议下法治疗黄疸韦湘林下法属八法之一,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的一种治疗方法。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以身黄、目黄、尿黄为特点,中医辨治多以化湿利小便为主,笔者根据脾升胃降及“肝木赖脾土之升,胆木赖胃土之降”的古训,临证中运用泻下通便法治疗黄疸,疗...  相似文献   

20.
胃粘膜脱垂是指胃窦部的粘膜过于松驰,甚则下垂于幽门管中,从而引起上腹部疼痛、幽门梗阻或上消化道出血等症,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反胃、痞满等病的范畴。本病是由于中气虚陷,升举无力,导致胃体的下垂,影响了胃气的通降,其特点是本虚而标实。临床表现既有胃痛、噯气、泛恶、呕吐等胃气上逆之症,又有痞满、纳呆、乏力、便溏等脾气不足之象,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根据“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笔者拟升陷降逆汤,以升降并调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的效果。升陷降逆汤组成;黄芪、枳实、乌梅、党参、白术、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