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8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银杏叶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阿司匹林100mg口服,均1次/d.观察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15d.治疗前后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测定及凝血功能测定,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均未发生梗死灶出血转化事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治疗后均有进步,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PLT、 PT、 INR、 APTT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并且患者恢复的情况满意 相似文献
2.
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5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碟脉灵加奥扎格雷纳治疗方案,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碟脉灵加奥扎格雷纳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总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降纤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34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1例和对照组113例,对照组应用碟脉灵、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同。 相似文献
4.
陈其瑞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6):485-485
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茶色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81例高血脂伴心脑血管病变患者,口服茶色素125mg,tid,疗程一个月,结果用药后血小板聚集率(PAG)下降幅度〉10%54例,总有效率66.67%,用药后罗用药前升高16例,下降幅度〈10%11例,无效率33.33%。服药期间除少数出现失眠外未见其它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HI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脏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AC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伴发血栓形成,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成为其主要的药物治疗手段。目前ACS的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标准还存在不少局限,作用有限而出血并发症发生比例较高。现在有关新标准与新药物的大量研究正在进行。现综合近期公布的研究结果,对一些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理化特性和临床研究结果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高润霖,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长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总编辑。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心内科重点在冠心病及介入心脏病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单独抗血小板治疗与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 年1 月~2010 年12 月收治的确诊为心源性脑梗塞患者60 例,其中观察组38 例(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22 例(单独治疗组),观察8 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达44.73%,与对照组相比较,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 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 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对运用抗血小板聚集方式对患有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2例患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36例。A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B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方式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病情好转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能力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A组;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实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结论:运用抗血小板聚集方式对患有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卒中(I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抗血小板治疗在IS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都被广泛用于IS预防,治疗方案各异。研究发现在IS的一级预防中,主要推荐使用的是阿司匹林,而在IS的二级预防中,第一治疗应当给予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或者单用氯吡格雷。现就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在预防IS的主要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寻找抗血小板聚集药预防IS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叶林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3):478-480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急症,其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笔者现主要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4.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无明显的临床效果。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cerebrovascular balloon forming carotid stenting,PTAS)广泛应用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2-3]。为进一步分析PTAS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特选取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聚集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乌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结果经过10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P<0.05).结论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聚集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加用替罗非班)和双联组,所有患者均正规使用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出血并发症、血小板计数、5d内复合终点事件。结果血小板聚集率三联组明显下降(36.21%与45.74%比较,P〈0.05),出血并发症比双联组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5.3%vs 2.6%);5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三联组低于双联组(1.8%vs 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有助于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 IA)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因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短暂性缺血,导致脑部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发病后可在短时间内到达高峰,并可持续5~30 min[1].瘫痪、短暂性失语、感觉障碍等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且呈不可逆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研究显示,采用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对T IA治疗,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浆比黏度降低,避免血栓形成,进而改善患者病情[2].本研究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部分 T IA 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T IA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2次/天,连用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和凝血功能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脑梗死进展率和出血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进展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2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