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然娩肩法对预防产科肩部难产及新生儿产伤的价值,以指导选择分娩方案。方法选择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2013~2014年经阴道分娩的5 466例产妇为观察组,等待宫缩后行自然娩肩法助产;将该院2011~2012年经阴道分娩的5 7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未予特殊处理。比较两组肩难产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率、肩难产产妇产程及出生体重、自胎头娩出到胎儿前肩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率、其他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产妇会阴Ⅲ度裂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肩难产5例,对照组肩难产22例;新生儿产伤:观察组3例,对照组18例;自胎头娩出到胎儿前肩娩出时间:观察组(77.3±10.5)s,对照组(90.5±11.5)s;产妇会阴Ⅲ度裂伤:观察组0例,对照组17例。上述各项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肩难产产妇产程及出生体重、其他新生儿并发症及入住NICU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待宫缩后自然娩肩法助产能够有效预防肩难产及新生儿产伤,且不会增加新生儿窒息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肩难产产妇不同体位分娩方式的分娩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2019年6月本院肩难产孕妇分娩资料,根据其娩体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半卧位屈大腿抱膝法)和观察组(手膝支持俯卧位法),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年龄、孕周、孕次等混杂因素影响,最终纳入46对肩难产孕妇,对比两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产后2 h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助产法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比较1 940例改良助产法(实验组)与1 706例采用传统方法助产产妇(对照组)的分娩结局,比较两组在新生儿窒息、肩难产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与传统方法分娩的产妇组相比,改良助产法分娩的产妇组新生儿窒息、肩难产及新生儿产伤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助产法有助于防止新生儿窒息及肩难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手膝俯卧位分娩与平卧位分娩对有产科异常情况的产妇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历史资料前后临床对照研究。实验组29例采用手膝俯卧位接产,与实施前3个月平卧位接产的历史资料对照(对照组83例)。入选的产妇均有产科异常情况,主要有骨盆异常、羊水问题、枕后(横)位、胎心异常等。两组待产过程均为自由体位。结果:实验组正常产25例(86.21%),无产钳助产,转剖宫产4例(13.79%);对照组正常产40例(48.19%),产钳助产3例(3.61%),转剖宫产40例(48.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P=0.00),实验组正常产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产钳助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在产科异常情况种类、产次、年龄、孕周、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平均出血量多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0);新生儿窒息共1例,是在对照组,两组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结论:产程中的自由体位,结合手膝位分娩,比平卧位分娩有更多的机会正常产,不增加窒息率,平卧位产后出血更多,因为有更多剖宫产病例。研究结果支持手膝位自由体位分娩。推荐在有骨盆异常、羊水问题、枕后(横)位、胎心异常时,更要注意分娩体位,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儿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助产技术在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施行更加符合人性化的分娩及助产服务,让产妇的分娩过程回归自然属性。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头位低危初产妇6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情况及产妇的要求和意愿,选择无创助产法分娩的317例为无创助产组,选择传统助产法分娩的316例为传统助产组,探讨两种不同助产方式对产妇及围生儿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无创助产组会阴Ⅱ度裂伤的发生率、复杂性裂伤率、会阴Ⅲ度及以上裂伤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助产组,产后轻度、中度会阴水肿发生率低于传统助产组,产后会阴部轻度疼痛发生率高于传统助产组,Ⅱ级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助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会阴Ⅲ级疼痛的病例出现。无创助产组第一、二产程的时间均略长于传统助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助产组产后缝合会阴使用的可吸收缝和线(快薇乔2/0)的消耗明显少于传统组,产时出血量少于传统助产组,羊水粪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助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助产组均自然顺产,无产钳助产及胎头吸引助产操作,无肩难产病例出现;而传统助产组产钳助产2例、胎头吸引助产1例、发生肩难产1例,阴道助产率及肩难产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二产程因出现宫缩不良而需要应用宫缩剂加强子宫收缩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助产组发生产后尿潴留比率明显低于传统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助产组发生新生儿轻度窒息5例,传统助产组出现新生儿轻度窒息5例,重度窒息1例,但两组间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助产组入新生儿科29例,传统助产组入新生儿科3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助产技术对会阴损伤更小,更符合分娩的自然生理过程属性,经过系统培训和临床实践可以较为方便的实施于阴道分娩,保障母婴安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Gasbin法配合牵后臂处理肩难产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采用Gasbin法配合牵后臂助产的肩难产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用常规手法助产的肩难产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会阴损伤、产后出血、新生儿娩肩时限、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产伤等母儿结局.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4分无统计学差异(χ2=2.07,均P>0.05),而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4~7分有统计学差异(χ2=6.24,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臂丛神经损伤、皮下血肿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71,P<0.05),且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2,P<0.05).观察组娩肩时限显著短于对照组(t=6.45,P<0.05).结论 在分娩过程中发生肩难产时采用Gasbin法配合牵后臂,可以安全、有效、快速的娩出胎肩,减少产妇会阴侧切率和撕裂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避免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产伤,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导致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探讨肩难产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肩难产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产科2012年1月-2017年5月分娩时出现肩难产的200例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导致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并比较肩难产组与对照组(正常分娩)的母婴结局。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肩难产组和对照组在宫缩乏力、巨大儿、糖尿病、过期妊娠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在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宫缩乏力、巨大儿、糖尿病、过期妊娠均为导致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相比于对照组,肩难产组的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明显延长,其会阴切开率、产道裂伤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肩难产会对母婴结局产生不利影响,临床上应积极防治肩难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肩难产的助产方法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30例肩难产产妇,将其助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肩难产产妇中,10例行屈大腿法+压前肩法助产,6例行屈大腿法助产,7例行屈大腿法+牵后臂娩后肩法助产,7例行旋肩法助产。将不同助产方式出生的新生儿平均娩肩时间和Apgar评分进行对比,其中行屈大腿法+压前肩法助产的新生儿数据更具有优势,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2例新生儿出现臂丛神经损伤,1例新生儿出现骨折,经过治疗后均获得良好预后状况。结论:在肩难产产妇的助产方式中,采取屈大腿法+压前肩法助产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临床助产方法的选择中,应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助产方式,改善母婴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引起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寻求防治对策。方法:对2006年6月-2011年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经阴道分娩的7840例产妇所发生的21例新生儿锁骨骨折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为0.27%,高危因素有巨大儿、产力过强、手转胎头术、肩难产、复合先露等。结论:增强助产人员的专业培训,提早识别高危因素,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掌握熟练的助产手法,正确处理肩难产和选用适当的检查及治疗方法是防治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直立体位用力与手膝俯卧位两种自由式体位接产的应用效果. 方法 比较136例自由体位分娩者和136例仰卧位接产者第二、三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会阴裂伤、会阴侧切、宫颈裂伤、疼痛指数. 结果 自由体位组和仰卧体位组产妇产痛程度[(5.7±0.9)、(7.9±0.7)]、会阴1度裂伤率(40.4%、25.0%)、会阴侧切率(10.3%、3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体重、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顺产率、会阴完整率、会阴Ⅱ度裂伤率和宫颈裂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仰卧体位组产钳助产和中转剖宫产术分别占1.5%和1.5%. 结论 第二产程直立体位用力与手膝俯卧位接产能明显减轻产妇疼痛,降低会阴侧切率,增加会阴1度裂伤率,不增加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巨大儿对分娩的影响及产前预测。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于该院分娩的巨大儿24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248例出生新生儿正常体质量儿组作为对照组,分析巨大儿对分娩方式和母婴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25.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50%(P〈0.05);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分别为66.13%、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6%、2.02%(P〈0.05);巨大儿经阴道分娩发生会阴Ⅲ度撕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肩难产率显著高于剖宫产(P〈0.05)。结论巨大儿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剖宫产率明显增加,产妇及围产儿并发症增加,因此产前预测巨大儿,选择合理分娩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优生水平。  相似文献   

12.
汪海芹  马婕 《现代医院》2014,(10):67-69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对腹内压及腹腔灌注压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ICU的有腹内压监测适应征的78位患者分别在0°、15°、30°、45°采用测量膀胱压的方法监测腹内压,并计算腹腔灌注压。结果在腹内高压者,30°(21.46±3.91 mm Hg,p=0.001)及45°(25.69±4.09 mm Hg,p<0.001)时腹内压比0°(16.31±3.38 mm Hg)时明显升高,而腹腔灌注压45°(51.92±10.05 mm Hg,p=0.03)时明显低于0°(60.54±9.86mm Hg);在腹内压正常者30°(11.17±3.24 mm Hg,p=0.002)及45°(15.59±4.13 mm Hg,p=0.001)时腹内压比0°(7.23±2.14 mm Hg)时明显升高,而腹腔灌注压45°(60.78±9.13 mm Hg,p=0.004)时明显低于0°(71.28±8.86mm Hg)。结论危重病人不同体位对腹内压及腹腔灌注压有影响,床头角度越高,腹内压越高,腹腔灌注压越低,提示测量时应考虑体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足月乳房按摩对促进宫颈成熟及分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00例初产、单活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无明显阴道分娩禁忌的孕妇分为两组,两组孕38+5周确定胎儿成熟后首次记录宫颈评分,研究组50例孕妇在专人指导下进行双侧乳房按摩(手持温湿布交替按摩双侧乳房,每天3次,每次1h);对照组50例常规产检组。观察两组至临产后宫颈成熟情况、临产的孕周,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新生儿情况。结果研究组宫颈Bishop评分增加总有效率为100%.临产时宫颈Bishop评分(8.9±3.8)分,延期妊娠1例,剖宫产率为18%,平均产程为(7.92±4.10)h,新生轻度窒息1例;对照组宫颈Bishop评分增加总有效为76%,临产时宫颈Bishop评分(5.5±2.87),延期妊娠7例,过期妊娠2例,剖宫产率36%,平均产程为(12.28±4.18)h,新生儿轻度窒息2例,重度窒息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足月乳房按摩对促进宫颈自然成熟,促进阴道分娩,更加简便、安全、有效,同时能有效降低因延期妊娠、过期妊娠造成的剖宫产率.对适时分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行剖宫手术中体位调节对纠正术中低血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剖宫产手术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人),全部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A组)麻醉用药后取仰卧左倾20°-30°,对照组(B组)取常规仰卧位,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麻醉用药后2、5、8 min血压、患者自觉症状的变化。结果麻醉用药后,患者取左倾20°-30°后2、5、10 min发生低血压综合征的患者明显低于传统仰卧患者(P〈0.05),产妇麻醉后血压变化也较传统仰卧患者平稳(P〈0.05)。讨论剖宫产手术中麻醉后取左倾20°-30°能有效降低麻醉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乐分娩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在我院定期做产前检查并且入院后经全身检查没有剖宫产指征拟阴道分娩者500例,随机抽取250例作为导乐分娩组,余下250例作为传统模式分娩组。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导乐分娩组产妇第一产程(8.78±1.03)h,第二产程(0.80±0.19)h;对照组第一产程(11.83±1.24)h,第二产程(1.13±0.43)h。导乐分娩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量导乐分娩组(110.67±10.83)ml,对照组(130.24±10.46)ml,导乐分娩组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导乐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率为1.6%,对照组为6.4%,导乐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乐分娩大大缩短了产程,减少了产后出血情况,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率,有利于母婴健康,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肩难产的发生率,并发症及高危因素,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1例肩难产病例,并随机抽取同期阴道分娩的7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各项指标.结果 ①两组产妇的宫高、腹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两组B超测定胎儿双顶径、头围及股骨长无明显差异(p>0.05),B超测定胎儿腹围、腹围-头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③两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损伤率及产妇产后2小时出血≥250ml比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肩难产的发生率随胎儿体重增加而升高,通过高危因素预测并正确处理肩难产是降低围产儿及产妇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何飞霞  陈可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62-1463
目的:根据持续性枕后位产程进展情况处理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分娩的3 683例产妇资料,将宫口扩张7~10 cm的21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分为两组:A组109例经阴道内诊检查确定枕后位且已破膜者,取孕妇胎儿脊柱方向同侧俯卧位、徒手转胎头、产后常规静滴缩宫素2 h;B组109例取随意卧位、无徒手转胎头、产后未常规静滴缩宫素。结果:A组第二产程延长减少23.0%,自然分娩率增加48.6%,产钳助产减少24.8%,剖宫产率降低23.9%,新生儿窒息率减少9.2%,产后出血率减少12%,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的难产率增加,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可减少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对一”全程陪伴责任制助产的临床优越性。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传统助产模式下分娩的l44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作为对照组,以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实行“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的2040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产程时间及产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U分别为-10.97、-2.95、-2.78、-4.22,均P〈0.05),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活跃期与第二产程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U分别为-31.37、-11.55,均P〈0,05),产妇满意度也有所提高(U=9.57,P〈0.05)。结论“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是一项非常适宜的产科技术,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密切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To determine whether asymmetric macrosomia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body size in comparison to head circumference) could be demonstrated in a population of infants suffering shoulder dystocia during delivery relative to those that did not suffer from shoulder dystocia.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as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ver 3 years at a large maternity hospital in an urban setting. Among infants over 4,000 g, those that suffered from shoulder dystocia during delivery had a smaller mean head circumference than infants of a similar size that did not suffer from shoulder dystocia.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also present when cases of documented gestational diabetes were excluded. Asymmetric macrosomia is more likely to be present in a population of infants who suffered shoulder dystocia during delivery. This knowledge could be used in designing tools to predict which pregnancies are at highest risk for shoulder dystocia during deli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