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疟原虫裂殖了表面主要蛋白-1(MSA1),又称P195,与人红细胞具有结合作用,这种结合是裂殖子主只别红细胞的基础,为了确定P195蛋白与识别的位点,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达了MAD20株恶性疟原虫的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种段蛋白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对裂殖入子侵红细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蛋白-1(MSA1),又称P195,与人红细胞具有结合作用,这种结合是裂殖子识别红细胞的基础。为了确定P195蛋白与识别有关的位点,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表达了MAD20株恶性疟原虫的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段蛋白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对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P195蛋白中氨基酸序列为384-595的一段蛋白(M6),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入侵人红细胞,且M6对疟原虫生长无细胞毒性作用。这表明M6可能含红细胞结合位点,该位点与裂殖子竞争性结合红细胞,而使感染率下降  相似文献   

3.
构建以恶性疟原虫红内期重要的疫苗候选抗原-裂殖子表面蛋白羧基端编码分子量42000蛋白的基因片段为外源基因的可用作候选核酸疫苗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目前对疟疾核酸疫苗的研究仅见于鼠疟,将恶性疟原虫FUP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羧基端编码42000蛋白的基因片段用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分别克隆入非分泌性真核表达载体VR1012和改建后的分泌型载体VR1012/TA中,通过PCR和酶切鉴定出重组克隆。  相似文献   

4.
我国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MSP-2的抗原表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恶性疟原虫株MSP-2基因序列,检索我国虫株MSP-2是否具有国外已鉴定的MSP-2抗原表位。结果显示,我国虫株MSP-2具有已鉴定的FC-27等位基因型可变区抗原表位STNS和DTPTATE。同时应用计算机辅助抗原表位分析技术对MSP-2进行抗原表位分析预测,并以合成肽技术鉴定了预测表位的免疫原性。抗原指数分析表明,MSP-2分子亲水性指数和侧链易曲性指数最高的区域分别位于aa153~166和aa65~72,而aa53~60可能是我国虫株特异的抗原表位。用4个合成肽进行免疫学鉴定,证实预测的表位可以诱导抗肽抗体反应,免疫血清可识别重组MSP-2和恶性疟原虫全抗原中MSP-2抗原区带,且合成肽可与我国流行区高度免疫人群免疫血清反应。由于这些表位存在于我国海南、云南、安徽株MSP-2序列中,可以作为研制我国恶性疟重组多价表位疫苗的候选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5.
将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SA1第二区基因(MSA1R2)和MSA2全基因克隆入pWR450-I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MSA1R2和MSA2与β-半乳糖苷酶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72kD和94kD,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5—30%和5—8%。用兔抗恶性疟原虫血清进行Westernblot分析,诱导的pWR-MSA1R2和pWR-MSA2工程菌分别在72kD和94kD处出现与抗恶性疟抗体反应的特异染色区带,而未经诱导的工程菌和pWR450I转化菌则无反应。对MSA2-pWR工程菌在诱导后出现的工程菌生长缓慢、表达量低、表达产物分子量偏大等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将我国恶性疟原虫PCC-1/HN株MSA1第二区基因(MSA1R2)和MSA2全基因克隆入pWR450-1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MSA1R2和MSA2与β-半乳糖苷酶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72kD和94kD,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5 ̄30%和5 ̄8%。用兔抗恶性疟原虫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诱导的pWR-MSA1R2和pWR-MSA2工程菌分别在72kD和94kD处出现与抗恶  相似文献   

7.
本对5株恶性疟原虫海南株MSP1基因5'端(第1~第4区)进行体外扩增,其中2株的目的基因扩增产物直接用末端标记循环测序法测定其DNA序列,另3株虫株的目的基因片段用pGEM-T载体克隆化后再测序,结果获得了6个MSP1分子第1~第4区的序列片段,与已报告的MSP1分子比较,证明属MAD20等位基因型。同时发现,6个序列片段中,除了HN3和HN5株的序列彼此完全一致,其余株序列的保守区(第1和第3区)也一致外,可变区的第2区和第4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与MAD20的序列也略有不同,序列分析也证明海南株的MSP1也存在基因内重组现象,此外,3株经克隆化处理的虫株中,发现1株含2种不同的MSP1等位基因,本研究初步提供了我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MSP1存在多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以恶性疟原虫红内期重要的疫苗候选抗原——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羧基端编码分子量42000蛋白的基因片段为外源基因的可用作候选核酸疫苗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目前对疟疾核酸疫苗的研究仅见于鼠疟,将恶性疟原虫FUP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羧基端编码42000蛋白的基因片段用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分别克隆入非分泌性真核表达载体VR1012和改建后的分泌型载体VR1012/TPA中,通过PCR和酶切鉴定出重组克隆。结果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VR1012/MSP1-42和VR1012/TPA/MSP1-42。结论目前对疟疾核酸疫苗的研究仅见于鼠疟红外期,该研究对研制有效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核酸疫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其免疫保护作用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的 17区片段基因为基础的复合核酸疫苗(分泌性的VR10 12 /TPA/HG MSP1 17和非分泌性的VR10 12 /HG MSP1 17)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和免疫血清对疟原虫生长的抑制能力。方法 以 2 0 0 μg/10 0 μl或 1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VR10 12 /HG MSP1 17或VR10 12 /TPA/HG MSP1 17肌注免疫BALB/c或C5 7BL/6小鼠。用ELISA间接法测定小鼠血清的特异性抗体 ,用体外抑制试验检测免疫血清抑制疟原虫生长效果。结果 经 3次 1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VR10 12 /HG MSP1 17免疫后 ,BALB/c小鼠和C5 7BL/6小鼠均产生了明显的HG和YMSP119抗体。但总体抗体水平不高。BALB/c小鼠经 3次 2 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的VR10 12 /HG MSP1 17免疫后 ,产生了较高的HG抗体 ,但MSP1 17的抗体无明显变化 ,经 3次 2 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VR10 12 /TPA/HG MSP1 17免疫后 ,仅产生较低的HG抗体 ,无MSP1 17抗体的产生。用 2 0 0 μg/10 0 μlVR10 12 /HG MSP1 17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做体外抑制试验 ,结果抑制效果明显。结论 VR10 12 /HG MSP1 17比VR10 12 /TPA/HG MSP 17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 ,其免疫鼠血清能明显地抑制疟原虫生长  相似文献   

10.
粘附分子在疟原虫子孢子(sporozoites)粘附入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子孢子表面的粘附分子CSP、SSP2/TRAP与肝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HSPGS能特异结合,结合部位在CSP、SSP2/TRAP的Region Ⅱ-plus区与HSPGS的GAAG区。保持Region Ⅲ-plus与GAG分子结构的完整性是子孢子入侵肝细胞的分子基础。研制阻止子孢子粘附肝细胞的粘附抑制剂,在疟疾预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裂殖子表面抗原 2基因 (Merozoitesurfaceantigen 2 ,MSA2 )是恶性疟原虫的一种保护性抗原 ,为研究其重组BCG疫苗的保护作用 ,首先探讨携带有恶性疟原虫FCC 1 HN株MSA2基因的重组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质粒pBCG MSA2在卡介苗 (BacillusCalmetteGuerin ,BCG)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电穿孔转化法将重组质粒pBCG MSA2导入BCG中 ,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并经PCR鉴定的重组BCG培养于Middlebrook 7H9Broth (M7H9)培养基 ,并添加 10 %M7H9EnrichmentADC和 0 0 5 %Tween80 ,4周后于 4 5℃进行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odiumdodecylsulfate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SDS PAGE)及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SDS 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均显示在约 31kDa的位置上可见明显的蛋白条带 ,并与MSA2基因编码序列推断的分子量相符。结论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 2可在BCG中表达 ,这些结果将为恶性疟原虫多价BCG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裂殖子表面抗原2(merozoitesurfaceantigen2,MSA2)基因重组BCG疫苗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电穿孔转化法将重组质粒pBCG/MSA2导入耻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mc2155中,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并经PCR鉴定的重组M.smegmatismc2155培养于middlebrook7H9broth(M7H9)培养基,并添加10%M7H9enrichmentADC和0.05%Tween80,48~72?h后于45℃进行30?min的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均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31×103的位置上可见明显的蛋白条带,并与MSA2基因编码序列推断的Mr相符.结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2可在M.smegmatis中表达,这些结果将为恶性疟原虫多价BCG疫苗的研制提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14.
为获得大量有活力的伯氏疟原虫裂殖体,本研究对伯氏疟原虫ANKA虫株的体外培养条件主要从培养基的用量、培养基胎牛血清的含量、培养的细胞浓度、培养时间及培养的气体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当小鼠体内虫血率达到1%~3%,在红内期疟原虫处于环期或早期滋养体阶段时取血分组培养,观察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裂殖体的状态并检测其活力。与既往的体外培养方法相比,优化后的培养方法,可将裂殖体的成熟率提高到80%,每个裂殖体含12~16个裂殖子,裂殖体尾静脉注射重新入侵红细胞4 h后的虫血率为1?57%,与对照组相比裂殖体的活力提高3?4倍。优化的方法可以提高裂殖体的得量和活力,为伯氏疟原虫的转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有效的抗疟药的研制和各种防治措施的实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大降低。然而,还远没有消灭,在许多地区仍十分流行。某些新的抗药性疟原虫株的出现,使药物治疗更为困难。因此,人们开始了许多新的研究,试图找出新的防治办法。对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机理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疟原虫的生活史中,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机理知道不多。近几年来,由于疟原虫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和红细胞膜生化研究的成就,在研究入侵机理方面有所进  相似文献   

16.
IL-8是很强的中性粒细胞调节因子,它具有趋化、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作用,与急、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许多细胞经细胞因子(IL-1的TNF)或脂多糖(LPS)刺激后释放IL-8。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上有IL-8受体已为人所知,近来发现红细胞上也存在大量的IL-8受体(即Duffy血型抗原),该受体能将全血中的IL-8等趋化因子迅速地从血浆中清除掉,它在调节炎症过程中以及疟疾发生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红细胞IL-8受体的基因、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入侵wistar大鼠肝内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接种大鼠10-30min后,通过大鼠的肝脏冷冻断裂,对其断裂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接种后10min就可见较多子孢子被枯否氏细胞捕获,有些子孢子正侵入肝细胞;子孢子与肝细胞膜接触时,膜内凹,随着侵入继续,内凹加深;部分子孢子似可直接与肝细胞膜接触。  相似文献   

18.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辅调节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核受体(nuc lear receptor,NR)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其成员众多,构成了一个大家族,可分为三大类:类固醇激素受体、非类固醇激素受体和孤儿核受体。核受体与相应的配体及其辅调节因子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从而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细胞分化及体内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受体的功能障碍将导致一系列疾病如癌症、不育、肥胖、糖尿病。核受体能结合经药物设计而被修饰的小分子,从而调控相关疾病如癌、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它们是有希望的药物设计靶标。因此,寻找孤儿受体的配体和信号通路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约氏疟原虫子孢子能否诱导DC成熟,并探讨其机制。方法GM-CSF常规诱导小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足量的DC,然后,解剖按蚊唾液腺子孢子与DC共培养,分别于2、4和24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子孢子与DC的相互关系,同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DC表面的MHC-Ⅱ类分子、CD80和CD86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最后转染重组pFLAG-CMV8-CSP质粒后24 h,检测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共培养后2h,子孢子便逐渐向DC迁移甚至黏附于DC表面;4 h后部分子孢子便进入DC且仍然保持子孢子的弯月形形态;24 h后DC内的部分子孢子逐渐变圆,类似肝期裂殖体的形态。流式检测发现共培养2 h后对DC共刺激分子表达无明显影响,而共培养4 h和24 h后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均上调。转染pFLAG-CMV8-CSP重组质粒至DC中后同样能诱导DC的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上调。结论在体外共培养的情况下,大部分子孢子可以主动侵入DC而少部分可以被DC吞噬,主动入侵DC的子孢子可能是通过其表面的CSP由纳虫空泡进入胞浆内后诱导DC成熟。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组成特点,重新优化并合成FCR3S1.2株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表膜蛋白1(PfEMP1)DBLα区基因序列,利用PCR的方法,将优化后的基因序列分为3段.分别将全长基因和3个基因片段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通过重组蛋白与血型抗原的亲和试验,分析功能区与血型抗原是否具有亲和力.结果表明,重组的PfEMP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