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并发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或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入院的202例女性SLE患者(SLE组)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同期的女性肾移植供者和妇产科送检标本共203例作为对照组; 根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EB病毒DNA和巨细胞病毒DNA结果,分析、比较SLE组和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结果 SLE患者中EBV-DNA的阳性率(11.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8,P<0.01); SLE组CMV-DNA的阳性率(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1.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4,P<0.05)。128例育龄期SLE患者EBV-DNA的阳性率(10.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5); 育龄期SLE组CMV-DNA的阳性率(7.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结论 SLE患者易并发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提示SLE与病毒感染可能具有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疹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661例确诊的SLE患者,根据皮肤有无皮疹损害分为皮疹组及非皮疹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和疾病活动等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的例数及实验室结果异常的例数,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疹与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661例SLE患者中338例(51.1%)出现皮疹损害。皮疹组患者的发热、口腔溃疡、脱发、关节炎发生率均高于非皮疹组(38.5% vs 30.3%;27.8% vs 19.2%;39.3% vs 25.1%;63.0% vs 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28;χ2=6.800,P=0.009;χ2=15.366,P<0.001;χ2=9.124,P=0.003];皮疹组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低于非皮疹组(56.8% vs 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46)。免疫学结果显示,皮疹组患者血清C3水平低于非皮疹组[(0.47±0.27)g/L vs (0.55±0.27)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9,P<0.001);皮疹组患者血清抗双联DNA抗体、抗Sm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皮疹组(84.3% vs 77.7%;41.7% vs 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7,P=0.030;χ2=13.94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发生皮疹的危险因素为口腔溃疡(OR=3.523,P<0.001)、脱发(OR=4.549,P<0.001)、关节炎(OR=1.758,P=0.002),起病年龄大(OR=0.502,P=0.006)、无贫血(OR=0.613,P=0.012)及补体C3水平正常(OR=0.472,P=0.006)是保护因素。 结论皮疹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皮疹损害可能预示SLE疾病过程中更易发生多系统损害,SLE患者发生皮疹损害与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抗核小体(ANuA)、抗双链DNA(Anti-ds-DNA)、抗核糖体P蛋白(anti-P)和抗Sm抗体(Anti-sm)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肾损害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LE患者1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肾损害分为SLE组(n=55)与SLE伴肾损害组(n=108)。收集两组患者血清进行ANuA、Anti-ds-DNA、anti-P和Anti-sm检测,比较两组上述抗体单一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并绘制ROC曲线分析上述抗体指标对SLE伴肾损害的诊断价值。结果 SLE组Anti-ds-DNA、Anti-sm抗体单一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SLE伴肾损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360、10.513、8.010,P<0.05);SLE组ANuA、anti-P检测阳性率均低于SLE伴肾损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94、4.28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uA(β=2.284,OR=9.816...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湖州地区初次献血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状况,为制定精准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初次献血者,在健康检查合格后,采集末梢血进行HBsAg项目的筛查,从年龄和户籍不同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初次献血人数为65 354人,HBsAg初筛阳性率为0.63%(413/65 354),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68%(258/37 905)和0.78%(215/27 4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P>0.05)。不同年龄之间HBsAg初筛阳性率明显有差异(χ2=68.56,P<0.05),阳性率最高的为46~55岁年龄组,最低的为18~25岁年龄组。外地户籍人口的HBsAg初筛阳性率明显高于本地户籍人口(χ2=75.19,P<0.05)。18~25岁、26~35岁、36~45岁的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HBsAg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0.30、91.93、14.6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2021年度成都地区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四川省成都市2021年度由于呼吸道感染而进行MP抗体检测的患者10 012例,采用MP抗体被动凝集法进行检测,观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性别下感染情况的差异。结果 呼吸道感染患者标本中,MP阳性患者3 084例,总阳性率为30.80%;从性别差异来看,男性患者阳性率(25.84%)低于女性(3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0,P<0.05);从年龄阶段区分,未成年MP阳性率为43.53%,高于成人(33.83%)和中老年人(14.03%),各年龄组间M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13,P<0.05);0~18岁MP感染患者中呈现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MP阳性率最高的是15~17岁青少年(61.61%),MP阳性率最低是<1岁组的婴儿(4.08%),各未成年年龄组M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27,P<0.05);从不同季节比较,MP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380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八种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2018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就诊于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的38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行八种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IgM抗体的定性检测,对结果分析。结果 八种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为73.95%,MP(18.16%)最多见,2种以上混合阳性率21.58%,最常见的混合感染为MP+LP;春秋季IgM抗体总检出率与冬季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0、5.86,P<0.05),其中春季、夏季CP IgM抗体检出率高于冬季,夏季PIVs IgM抗体检出率高于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8.43、5.48,P<0.05);14~18、19~45年龄组MP IgM抗体检出率高于46~65、66~99年龄组,66~99年龄组INFB IgM抗体检出率低于其他三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25.21、5.78、20.63、17.67,P<0.05);女性I...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丙肝病毒(HCV)载量及肝功能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168例丙肝患者自身抗体、丙肝病毒载量以及肝功能结果,并选取和检测129例健康对照者的自身抗体,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分析丙肝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分析丙肝患者中自身抗体、病毒载量以及肝功能三者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自身抗体检出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丙肝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5.12%(59/168),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抗核抗体(ANA)33.93%,抗平滑肌抗体(SMA)2.98%,抗线粒体M2抗体(AMA-M2)1.80%,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1.20%。抗胞浆抗体和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未检出阳性。丙肝患者自身抗体总检出率及抗核抗体检出率较健康对照组高(χ2=23.179,P=0.000; χ2=21.360,P=0.000)。丙肝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丙肝病毒载量、总胆红素、谷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3,P=0.945; Z=-1.087,P=0.277; Z=-1.356,P=0.175; Z=-0.153,P=0.878); 自身抗体检出率与性别无关(χ2=2.897,P=0.089),而与年龄相关(t=3.274,P=0.001)。HCV RNA阴性组与阳性组间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以及年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430,P=0.000; Z=-6.123,P=0.000; t=-3.152,P=0.002),HCV RNA阴性组年龄低于阳性组(44.17岁 vs 55.27岁)。结论 丙肝患者容易发生自身免疫,自身抗体的产生与年龄有关,而与体内丙肝病毒载量的高低无关,也不能预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情况。HCV载量与患者年龄及肝损伤相关,高龄组病毒载量较高,肝损伤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原学特点及流行趋势,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对2013—2022年送检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朝阳区流感监测数据。结果 共收集哨点医院送检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27 928份,检测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4 415份,总核酸阳性率为15.8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高峰以冬春季为主,不同亚型交替流行。不同季节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698.274,P<0.001),甲型流感冬季阳性率最高(H1N1χ2=1 238.712,H3N2χ2=1 317.144,P<0.001),乙型流感冬春季阳性率明显高于夏秋季(χ2=1 526.712,P<0.001)。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5~岁病例阳性率最高(21.13%);不同性别流感样病例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5,P=0.2...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宁市江南区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IgM抗体检测结果及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该院及其分院的5 632例患者的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并从年龄、性别和季节等方面分析其抗体的检出情况。结果 5 632例标本的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总阳性率为18.04%(1 016/5 632),单一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为15.48%(872/5 632),混合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为2.56%(144/5 632);其中肺炎支原体(MP)为IgM抗体阳性率最高的病原体,其次为副流感病毒(PIV)。从年龄分组来看,0~12岁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12~59岁组,最低为>59岁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23,P<0.05);从性别来看,女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χ2=63.58,P<0.05);各季节之间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72,P=0.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连结素(Titin)抗体检测在重症肌无力(MG)并发胸腺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石家庄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MG患者56例,其中并发胸腺瘤患者(MGT)36例,不伴胸腺瘤MG组(NTMG)56例,其他疾病患者(OND)30例,健康对照组(HC)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Titin抗体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Titin抗体在MGT组、NTMG组、OND组和H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8.9%,10.7%,6.7%和2.0%。MGT组的Titin抗体阳性率较NTMG组、OND组和HC组均显著升高(χ2=52.1,41.1,63.2,均P=0.000),而NTMG组、OND组和H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821,χ2=1.993,P=0.158)。Titin抗体诊断MG并发胸腺瘤患者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9.3%。按照Osserman临床分型,Ⅰ,Ⅱ,Ⅲ及Ⅳ型MG患者的Titin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8%,47.6%,83.3%和100%。Titin抗体阳性率与MG患者临床分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9,P=0.028)。结论 Titin抗体是MG并发胸腺瘤特异和敏感的血清学诊断指标。Titin抗体阳性率越高,可提示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HBV检测结果分析,探讨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从陕西省人民医院产前检查中筛选254例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两者HBV标志物,并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血清HBV-DNA。结果 254例HBsAg阳性孕产妇,其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5.12%和13.78%; HBeAg阳性组孕产妇的新生儿脐血HBV感染阳性率53.33%,远高于HBeAg阴性组的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eAg阳性率随孕产妇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W秩和检验,P<0.001); HBeAg阳性孕产妇的HBV-DNA检测阳性率100.00%,远高于HBeAg阴性孕产妇的阳性率1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结论 孕产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对于没有实时定量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和妇幼保健院,HBeAg筛查就尤为重要; 对育龄妇女孕前进行HBV的干预和治疗,使HBV-DNA和HBeAg转阴后妊娠,是降低HBV宫内感染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情况,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西南医院健康体检者27 6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胶体金法进行HP感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7 662例检测者中,HP感染率24.58%(6 798/27662),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5.80%(4 222/16 366)略高于女性的22.8%(2 576/11 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4,P=0.000); 按年龄不同分为<30岁组,30~45岁组,46~60岁组和>60岁组,HP感染率依次为14.31%,23.7%,28.29%和31.36%,随着年龄增长HP感染率呈现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831,P=0.000); 各组内不同性别之间的HP感染率比较,30~45岁组,男性HP感染率为25.04%,明显高于女性感染率2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2,P=0.001),其余几组内男性与女性的HP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12,1.672,0.826,均P>0.05)。结论 重庆地区体检人群HP感染率与年龄、性别有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HP感染率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载量水平与血清学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HBVM)分组模式以及前S1抗原(Pre-S1 antigen,Pre-S1Ag)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来院就诊的18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载量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表面抗体(抗HBs)、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并归纳受检样本的HBVM分组模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re-S1Ag。分析HBV-DNA载量水平、HBVM分组模式和Pre-S1Ag水平的关系。结果:180例血清样本,HBsAg+/抗HBe+/抗HBc+模式85例(47.22%),HBsAg+/HBeAg+/抗HBc+模式70例(38.89%),其他模式25例(13.89%)。HBsAg+/HBeAg+/抗HBc+模式组HBV-DNA、Pre-S1A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sAg+/抗HBe+/抗HBc+模式组及其他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55、46.809,P<0.05)。将HBV-DNA阳性作为判断HBV复制的金标准,HBeAg的灵敏度为87.23%,特异度为65.12%,阳性预测值为73.21%,阴性预测值为82.35%;Pre-S1Ag的灵敏度为90.35%,特异度为86.36%,阳性预测值为91.96%,阴性预测值为83.82%。依据HBV-DNA载量检测水平,分成<103 copies/mL、103~105 copies/mL、105~107 copies/mL、>107copies/mL的4个亚组。随着HBV-DNA载量水平升高,Pre-S1Ag阳性率逐渐升高,分别为41.18%、64.00%、77.78%、9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250,P<0.05)。结论:HBV血清学标志物和Pre-S1Ag均可用于辅助诊断是否感染HBV以及HBV复制水平,但尚不可取代HBV-DNA定量检测,三者联合检测能为临床诊断、病毒复制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不同类型慢性肝炎人群戊型病毒性(Hepatitis E/HE)肝炎(戊肝)感染现状,为戊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收集2013年7月~2015年6月来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体检及就诊的无肝炎正常人群1 746例为对照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人群1 320例为乙肝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人群615例为丙肝组,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戊肝抗体-IgG(抗HEV-IgG),分析不同类型肝炎人群戊肝感染情况,并比较不同组间戊肝感染率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 1 746例对照组血清中抗HEV-IgG阳性率为3.49%,其中男性4.22%,女性2.68%; 1 320例乙肝组为10.9%,其中男性12.29%,女性8.23%; 615例丙肝组为10.2%,其中男性12.35%,女性7.64%。乙肝组和丙肝组抗HEV-IgG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3~9.405,P<0.05),乙肝组与丙肝组抗HEV-IgG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4,P>0.05),戊肝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873~4.025,P<0.05)。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人群抗HEV-IgG阳性率高于无肝炎正常人群,戊肝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因此,加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人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降低戊肝感染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Hp感染的相关性,及口腔Hp感染对Hp根除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择216例上消化道不适患者,均给予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HPS),13C-UBT检测,以13C-UBT为金标准,对HPS法检测结果用贝叶斯定理方法进行评价。选择13C-UBT阳性患者168例,经PPI三联或四联7天疗法规范的抗Hp治疗后4周和3个月,复查13C-UBT,并对两者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利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得出:在口腔感染Hp发生的条件下胃感染Hp发生的概率为84.1%。HPS的灵敏度为66.1%,特异度为56.3%,阳性预测值为84.1%,阴性预测值为32.1%。②216例上消化道不适患者中,HPS阳性率为61.1%,13C-UBT阳性率为77.8%,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38,P<0.01).13C-UBT阳性者,HPS阳性率为66.1%; 13C-UBT阴性者,HPS阳性率为4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7,P<0.01)。③治疗后4周,HPS阳性者(n=75),胃Hp根除率为93.3%; HPS阴性者(n=27),胃Hp根除率为92.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3个月后,HPS阴性者(n=42)胃Hp根除率(63.2%),明显高于HPS阳性者(n=19)(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8,P<0.05))。结论 口腔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密切相关,胃Hp的感染复发率受口腔Hp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273例乙肝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比较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间HBV-DNA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HBsAg(+)HBeAg(+)HBcAb(+)组的HBV-DNA阳性率最高,为88.9%,HBV-DNA高浓度组CD3+ CD4+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3+ CD8+比值低于HBV-DNA阴性组(P<0.05),CD3+ CD8+细胞百分比高于HBV-DNA阴性组(P<0.05); HBV-DNA拷贝数与CD3+ CD8+细胞百分比及HBeAg(r2=0.550,0.657,P<0.01)呈正相关,与CD3+ CD4+细胞百分比(r2=-0.602,P<0.05),HBeAb(r2=-0.473,P<0.01),HBcAb(r2=-0.151,P<0.05)呈负相关。结论 HBV-DNA与T淋巴细胞及HBeAg检测相关性较好,联合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HBV-DNA能提高乙肝的检出率,有助于全面监测乙肝病情及评价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HBsAg低值血清样本的检测,评价ELISA方法的检测性能。方法 收集化学发光法(CMIA)检测结果为0.05~9.99IU/ml的HBsAg低值血清样本305份,采用ELISA方法进行复孔检测。结果 HBsAg低值样本占HBsAg阳性样本的18.12%,主要分布于中老年人群。ELISA方法的总检出率为87.87%,其中0.05~0.11,0.12~0.20,0.21~0.50,0.51~1.00,1.01~5.00 IU/ml和5.01~9.99 IU/ml水平的检出率分别为36.00%,61.11%,78.38%,84.62%,99.11%和100.00%,各水平检出率之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99.84,P=0.000)。ELISA方法检测HBsAg低值样本的S/CO结果与CMIA方法检测结果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874,P=0.000)。结论 ELISA方法检测HbsAg低值血清存在漏检的情况,临床实验室应根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TB-IGRA)对于并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确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387例(其中男性320例,女性67例; 年龄15~81岁); 根据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三期四组:HIV感染Ⅰ期组(58例,CD4+细胞计数≥500 cell/μl); HIV感染Ⅱ期组(54例,CD4+细胞计数200~500 cell/μl); 艾滋病期A组(108例,CD4+细胞计数50~199 cell/μl); 艾滋病期B组(167例,CD4+细胞计数≤50 cell/μl)。按照《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标准,各组确诊并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数分别为14,15,26和39例。采用TB-IGRA检测各组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γ-干扰素体外释放水平,判断试验的阴阳性结果。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TB-IGRA在艾滋病病毒并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HIV感染者中确诊的结核感染率平均为24.29%,各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0,P=0.932,95%可信区间0.928~0.938)。HIV感染四组的TB-IGRA试验阳性率分别为25.86%,27.78%,25.00%和14.37%,其中艾滋病期B组阳性率(14.37%)显著低于确诊感染率(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36); 艾滋病期B组TB-IGRA试验阳性率低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7~5.047; P值均<0.05)。TB-IGRA试验对艾滋病并发结核感染的诊断灵敏度四组分别为92.86%,86.67%,88.46%和53.85%,前三组显著高于艾滋病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4~8.547; P值均<0.05); 特异度分别为95.45%,94.87%,95.12%和97.66%; 诊断效率分别为94.83%,92.59%,93.52%和87.43%,TB-IGRA试验诊断特异度和诊断效率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1,4.626; P=0.736,0.201)。结论 TB-IGRA对艾滋病感染者并发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对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50 cell/μl的患者诊断灵敏度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