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司长峰  项燕  张万峰  王佳 《吉林医学》2012,33(21):4487-448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节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58例,62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可调节缝线术,对照组30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试验组的早期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浅前房、脉脱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可调节缝线术在抗青光眼手术中操作简单,早期并发症少,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杨乔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253-253
目的分析角膜侧切口联合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青光眼的作用,探讨其减少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住院的22例(28眼)实施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尤其是浅前房的情况。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28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2眼,发生率为7.14%,无脉络膜脱离。出院时滤过泡扁平弥漫者24眼,占85.71%,束状泡者4眼,占14.29%。术后6.18个月,眼压控制稳定。结论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施行透明角膜侧切口及可调节缝线,不仅可以在术中人为形成前房,而且可以减少甚至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3.
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将2004年6月~12月间住院的55例(58只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9例29只眼(A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26例29只眼(B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观察两组术后有无浅前房形成、术后眼压的变化及住院天数。结果:A组8人(27.6%)发生术后浅前房,B组无浅前房发生,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为(12.9±0.9)mmHg;B组术后2周平均眼压为(13.2±1.0)mmHg,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11.5±4.6)天,B组(8.0±2.3)天,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梁切除手术加用可调节缝线与传统滤过性手术降眼压效果相当,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何红涛   《中国医学工程》2011,(10):52-52,54
目的探讨最常用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缝线的应用对术后早期浅前房的控制作用。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根据病情使用不同时间的0.4﹪的丝裂霉素,切除1×2mm小梁,行虹膜根部切除,将巩膜瓣两个角处固定缝合两针,于瓣一侧缝可调节线一针,为活结,可拉开一端留线较长,从角膜缘结膜切口引出,以便随时拆除,术后主要观察一周内眼压及前房情况。结果 209眼术后一周内眼压均在12-21mmHg,于一周后拆除结膜缝线时将调节线外露端剪除。26眼眼压在22-26mmHg,15眼于术后第二天拆除可调节缝线,7眼于术后第三天拆除可调节缝线,4眼于术后第五天拆除可调节缝线,均配合按摩,眼压于拆除可调节缝线后降至14-20mmHg,无一例非计划二次手术,无1例感染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其操作简单,在手术同时完成,解决了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若眼压控制不理想可随时拆除可调节缝线并按摩,增加滤过,得到理想的眼压,是简单,易学,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将1999年1月-2004年12月间住院的88例(10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6例54只眼(A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42例48只眼(B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的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计算手术的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后6个月A组有51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94.44%;B组有39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81.3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49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90.74%;B组38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79.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发生浅前房3眼,占5.56%;前房出血1眼,占1.85%;黄斑水肿1眼,占1.85%。B组发生浅前房14眼,占29.17%;前房出血8眼,占17.66%;黄斑水肿6眼,占1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多地改善患者视力、视野,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易开展、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陈丽 《中外医疗》2011,30(16):78-78
目的 观察改良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疗效.寻求提高青光眼手术疗效新途径.方法 将80例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40眼行小渠切除术应用巩膜瓣可调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40眼行常规小渠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增减1例,视野基本不变.试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在滤过性手术中,用可调缝线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术由Cairns于1969 年首先应用于临床, 成为目前应用最多的抗青光眼手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持续性浅前房和低眼压, 这是导致小梁切除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我们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2008年本院66例(76眼)的各种类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MMC)和巩膜可调整缝线的病例,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较好,功能性滤过形成良好,前房形成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可调整缝线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将1999年1月 ̄2004年12月间住院的88例(10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6例54只眼(A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42例48只眼(B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的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计算手术的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后6个月A组有51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94.44%;B组有39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81.3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49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90.74%;B组38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79.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发生浅前房3眼,占5.56%;前房出血1眼,占1.85%;黄斑水肿1眼,占1.85%。B组发生浅前房14眼,占29.17%;前房出血8眼,占17.66%;黄斑水肿6眼,占1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多地改善患者视力、视野,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易开展、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可调节缝线对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及前房深度等的作用.方法 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调整缝线组(26只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术;常规组(22只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术眼眼压、前房情况等.结果 调整缝线组26眼术后第2天浅前房2例,发生率为7.6%,眼压均值(13.2±2.1) mmHg,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能明显提高青光眼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有效降低早期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对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82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可调整缝线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5.42±3.69)mmHg,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4.08±3.19)mmHg,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较仅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切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切口联合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48只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这些患者均施行双切口联合术,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成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患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2,P〈0.05)。眼压由术前(23.4±2.6)mmHg,降至术后最末次随访(14.3±3.1)mmHg,平均下降(8.9±4.5)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15,P〈0.05)。Ⅰ型滤过泡11只眼(22.9%),Ⅱ型滤过泡24只眼(50.0%),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为72.9%。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早期轻度角膜水肿和前房内炎症渗出反应及一过性高眼压,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切口联合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缩短疗程,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简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远航 《中外医疗》2013,32(15):187-188
针对白内障和青光眼治疗方法存在较多争议和分歧的现实,探讨了该病症的诊断要求和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并对常用治疗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晓东 《中外医疗》2016,(12):174-17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择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采取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视力分别为(12.86±3.27)mmHg、(3.05±0.34)mm和(0.36±0.08),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和青光眼联合手术后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变化。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7月间同时患有白内障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32例32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手术(1组),对老年性白内障44例44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组)。UBM检查比较术后两组的人工晶状体偏移和倾斜,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随访6~16个月,1组14例和2组15例术后发生人工晶状体倾斜,第1组14例和第2组19例人工晶状体中心明显偏移,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手术不会引起人工晶状体明显的倾斜和偏移。  相似文献   

16.
王海梅 《河北医学》2011,17(4):441-44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7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39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36例39眼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  相似文献   

17.
苏小龙  赵奋图 《黑龙江医学》2009,33(11):838-840
目的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作随访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6例87只眼,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压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结果,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0例2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上方角膜缘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向两侧扩剪切口摘除白内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随访7~24个月,眼压控制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青光眼所致神经损害。结论:对青光眼、白内障患者施行联合手术,可有效控制眼压,改善视力、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可调整巩膜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成伟 《黑龙江医学》2004,28(2):148-149
目的 探讨可调整巩膜缝线对小梁切除术的效果及防止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用 1 0 - 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两角各 1针 ,两侧做 1对可调整巩膜瓣缝线 ,外露端距角膜缘 6mm于球结膜穿出 ,单道活结。结果 前房深度 :术后第 1d未见浅前房发生 ,第 4d拆除可调整缝线 ,前房出现浅Ⅰ级 ,经处理前房恢复正常 ,1 4d拆线 ,无浅前房发生。眼压 <2 73kPa 30眼 ,>2 73kPa 3眼。结论 采用可调整缝线在小梁手术中可主动调节滤过功能 ,控制眼压 ,防止浅前房发生 ,并能减少因眼压性浅前房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该院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对所有患者对采取联合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视力恢复<0.3病例2例(7%),0.3~0.4病例10例(33%),0.4~0.6病例18例(60%);对照组视力恢复<0.3病例15例(50%),0.3~0.4病例10例(33%),0.4~0.6病例5例(17%)。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视力恢复>0.3的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取联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