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寻找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有效解剖标志.方法:将35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为分3组,术中以甲状软骨下角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软骨下角组)119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8条;以甲状腺下动脉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5条;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67条.结果:甲状软骨组喉返神经损伤12条,损伤率为7.59%;动脉组喉返神经损伤8条,损伤率为5.16%;气管食管沟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损伤率为1.2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识别喉返神经可以有效地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与区域保护对喉返神经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42例甲状腺手术随机分成喉返神经显露组(Ⅰ组)和区域保护组(Ⅱ组),每组各171例。Ⅰ组在术中切断、结扎甲状腺峡部后,向上提起腺体,在其下背侧沿气管食管沟向甲状软骨下角方向游离,显露喉返神经。Ⅱ组在处理甲状腺下动脉前后2支时紧贴腺体结扎切断,不分离显露喉返神经。结果:Ⅰ组喉返神经损伤1例(0.58%);Ⅱ组喉返神经损伤7例(4.09%)。结论: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对预防该神经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30具(60侧)成人颈部尸体标本,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并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喉返神经横径为(1.92±0.35)mm。(2)喉返神经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但也有少部分离开一定距离斜行人沟内,尤以右侧常见。(3)87.0%喉返神经分支形态呈树枝状;13.0%喉返神经分支与分支或分支与交感神经间吻合成袢状。(4)喉返神经在喉外一般有2-5条分支,以3、4支型多见,占71.7%。(5)93.3%喉返神经的喉支在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16.5±7.2)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其下10.5~70.2mm范围内发出。前、后支可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端的前下、后下和直接下方入喉。(6)61.7%喉返神经分支发出部位在甲状腺下极平面以上,距甲状腺下极(10.2±7.1)mm;4.0%分支发出部位与甲状腺下极相平齐;31.7%在其平面以下,与之距离为(8.5±5.6)mm。(7)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之后者为多见,占46.7%;但左右有明显差异,左侧神经位于动脉之后的多见,而右侧神经位于动脉之前的多见。结论在颈部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各种变异,通过显露和辨认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  相似文献   

4.
喉返神经在颈部的局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避免在甲状腺手术中误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5具(男30具,女15具)成人尸体的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进行解剖,以观测二者的解剖关系。结果:喉返神经平均横径为1.93±0.35mm。喉返神经入喉支以2~5干型的为多见,占68.9%。甲状腺下动脉的直径为2.61±0.23mm。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左右侧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喉返神经横径平均在1.93±0.35mm之间;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峡平面分支的最为普遍;神经行于动脉主干之后的有48.9%,为多见;神经行于动脉前及动脉分支的例数差不多,左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后的多见,而右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前的多见,左右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外科颈部手术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1458例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1974侧(其中6例为喉不返神经,均位于右侧),经甲状腺下动脉径路显露1915侧,占97%,经喉返神经入喉处及峡部至气管食管沟径路各显露38侧和21侧,分别占1.9%和1.1%。结果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7例,占0.5%,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4例,占1.6%。结论甲状腺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是安全的。显露应从甲状腺下动脉附近开始,至神经入喉处全程显露。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术中喉返神经的观察与测量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术中观察和测量接受甲状腺手术病人的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及其"区域解剖变异",总结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措施及保护技巧。结果勾绕动脉后上行的喉返神经多数(62.54%)位于气管外侧缘中下1/3的深面;左侧喉返神经与气管侧壁距离为(5.63±0.58)mm;右侧喉返神经距离为(6.47±0.98)mm。走行于甲状腺背侧叶的喉返神经大部分(63.96%)位于左右侧叶中内2/5。喉返神经分叉大部分(67.14%)位于甲状腺下极的后外下方与甲状腺下极水平距为(0.624±0.021)cm。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喉返神经显露,掌握喉返神经的显露技巧,能够有效的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再次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与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甲状腺疾病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问隔较近再次手术或甲状腺癌外侵的患者从带状肌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在上纵膈气管食管沟外侧区或入喉处显露喉返神经,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从肿大淋巴结旁显露喉返神经;再次手术间隔时间较长、良性或肿瘤未外侵的甲状腺癌从颈前中线显露甲状腺,从甲状腺中静脉平面的侧后方或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喉返神经。结果全组共解剖显露喉返神经344条(右侧188条,左侧156条),单侧显露84例,双侧显露130例。喉返神经入喉处显露44条,甲状腺中静脉平面的侧后方显露104条,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40条,上纵膈气管食管沟外侧区124条,肿大淋巴结旁32条。其中首次手术于外院,术后当天即声音嘶哑的2例,入院再次手术时发现喉返神经在入喉处被缝线结扎。全组喉返神经分支损伤0.87%(3/344)。结论甲状腺再次手术时,熟悉并识别喉返神经正常、变异或病理状况下的解剖,避开粘连、疤痕组织,选择适当的解剖途径显露喉返神经,可降低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文  谢明均  马昌义 《四川医学》2009,30(11):1728-1730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及其对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甲状腺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显露组(64例)和未显露组(62例),分别进行显露喉返神经的手术和未显露喉返神经(保护喉返神经解剖区域)的手术,经甲状腺下动脉径路显露60例(93.8%);经喉返神经入喉处及峡部至气管食管沟径路各显露3例(4.7%)和1例(1.5%)。结果显露组喉返神经损伤0例,未显露组损伤4例。显露组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显著低于未显露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能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露应从甲状腺下动脉径路,全程显露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52具中国成年人尸体上对103例喉返神经和50例喉上神经外支进行了观察和测量。重点观察了喉返神经与甲状软骨下角、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下极、甲状腺侧韧带及气管食管沟的关系,以及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极和甲状腺上动脉的位置关系。1、甲状软骨下角平均长0.49厘米(0.30—0.84厘米),喉返神经入喉处距下角尖0.62厘米(0.16一1.13厘米),并且总是经过环甲关节后方入喉。2.甲状腺下动脉缺如者9例(8.7%)。左侧喉返神经多位于动脉后方,右侧多位于动脉前方,有75例(81.5%)神经与动脉交叉位于下极之上1.36±0.78厘米,有15例恰位于下极平面,有2例位于下极之下(0.4厘米和0.13厘米)。3、发现6例甲状腺上动脉行经甲状腺表面,供应胸腺组织,过去来见有报导,可能系胸腺动脉的另一来源。4、每一例均具有甲状腺侧韧带。喉返神经大多数位于该韧带后方,少数穿过韧带后份。5、左侧喉返神经(52例)均沿气管食管沟直行向上,右侧喉返神经有2/3在沟内直行,有1/3在气管外侧斜行向上,在颈根部神经位于沟外0.2—1.0厘米。6、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标志,按其可靠程度分别为:甲状软骨下角(或环甲关节)、甲状腺侧韧带最佳;其次是甲状腺下极、气管食管沟和甲状腺下动脉。 7、50例喉上神经外支,有15例紧贴甲状腺上极,穿出血管神经鞘。50例平均距上极0.30—0.54厘米,多在动脉内侧穿出血管神经鞘(46例,占92.0%)。  相似文献   

10.
许玲娟  李思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16-4018
目的:为颈前部手术提供相关血管、神经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16具(32侧)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解剖观测颈前部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及分布。结果:甲状腺左叶平均长度为(49.5±8.2)mm,右叶平均长度为(50.1±7.8)mm,有锥形叶者7例,占44%;16例中有1例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为6%;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伴行,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相交叉。喉上动脉入喉处在甲状软骨上角的前下方左侧为(13.91±2.83)mm,右侧为(14.96±2.56)mm,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P<0.01);喉上神经喉内支入喉处在甲状软骨上角前下方左侧为(11.80±3.42)mm,右侧为(12.24±2.68)mm;喉下神经在甲状软骨下角后下方入喉,距离甲状软骨下角左侧(5.38±1.56)mm,右侧(5.69±1.77)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8,P<0.05)。结论:本研究对颈前部手术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的走行和入喉点。方法在50具(10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喉的神经与甲状腺的血管及甲状软骨上角、下角的位置关系。结果①喉上神经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上角尖的前下方约13mm;②喉返神经入喉点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的后下方7mm;距喉结最突出点水平线下方约3. 5cm。结论术中以甲状软骨上角、下角和喉结为标志,是显露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容易、安全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先富  韩福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328-1329,1332
目的: 比较甲状腺手术中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的效果。方法: 120例甲状腺手术中, 根据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方式不同分为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组65例(99条次)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组55例(57条次)。分别比较2组寻找喉返神经时间(即游离好甲状腺开始寻找喉返神经至找到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即寻找喉返神经时的出血量)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 2种方法寻找喉返神经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一过性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甲状腺下动脉区显露法和甲状软骨下角区显露法显露喉返神经均能简便、有效地寻找到喉返神经, 并能够有效保护喉返神经不受损伤, 术中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直视下灵活采用2种方式解剖、寻找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非常规暴露喉返神经甲状腺切除方法,并应用于215例276次甲状腺病例,除8例因行颈淋巴清扫而暴露喉返神经外,97%手术中无需暴露喉返神经。除1例术后出现轻度甲状腺功能不足外,未发生与本手术方法有关的任何并发症。本文探讨甲状软骨下角、喉返神经、侧韧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喉返神经浅层解剖结构,从而确立本手术方法的理论依据。本文所测数据亦证实紧靠甲状腺体切断侧韧带极为安全,而无需常规暴露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保护喉返神经的方法。方法:术前经B超证实3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术中依靠一些解剖标志寻找和识别喉返神经并加以保护。结果:36例患者术后32例无声带并发症,4例术后声嘶,随访3~6个月,2~6个月声嘶恢复正常。结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必须遵循规范化操作原则,首先在甲状腺下极甲状腺下动脉周围寻找喉返神经,若有困难可在喉返神经入喉处,亦可在颈动脉鞘迷走神经附近寻找。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手术中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导致患者术后发声改变的情况并不少见,但相较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外支的术中识别和保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喉上神经外支纤细且解剖变异多样,导致术中肉眼识别喉上神经外支十分困难。术中神经监测技术被认为能够高效、可靠且安全地识别神经,已被逐渐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对喉上神经外支的术中监测,有效降低了术后喉上神经外支的损伤率及患者发声改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叶果  周晓红  陈瑜 《重庆医学》2012,41(1):49-50
目的探讨从甲状腺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防止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甲状腺手术中从腺叶侧背面寻找解剖喉返神经91例(A组)和甲状腺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104例(B组),观察两组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B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解剖喉返神经所需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在行甲状腺手术中从腺体下方气管食管沟寻找解剖喉返神经是更安全、简便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 RLN)显露的意义及技巧。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甲乳外科经RLN显露的220例甲状腺手术,手术中显露甲状腺腺叶,切断中静脉及上下级血管,将腺叶牵向内侧,在气管、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总动脉所组成的三角深面的气管食管沟内,将纤维疏松组织分数层透明薄膜,直视下清晰无误地层层打开、寻找RLN加以保护,在其内侧将甲状腺腺叶及峡部自气管前分离切除。结果220例患者中,2例出现暂时性RLN损伤,损伤率为0.90%,无永久性RLN损伤。结论甲状腺手术中解剖、显露RLN,可有效避免RLN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