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培育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 (株 ) ,以供用于免疫预防研究。方法 :用外科方法从临床确诊的细粒棘球蚴患者的肝脏中取出包囊 ,以生发层和原头节为培养材料 ,采用RPMI1640、199和改良 DMEM培养液 ,用鼠尾胶原蛋白包被和不包被的培养瓶 ,对其进行初培养 ,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以胶原蛋白作为支撑材料 ,应用改良 DMEM培养液培养的人源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和原头节效果优于其他 ,已成功地培育了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 ,并传至第 2 0代。原代培养时间需 2 8d- 4 5d,3代以内细胞为多形态性。结论 :建立了适合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培育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 (株 ) ,以供用于免疫预防研究。方法 :用外科方法从临床确诊的细粒棘球蚴患者的肝脏中取出包囊 ,以生发层和原头节为培养材料 ,采用RPMI1640、199和改良 DMEM培养液 ,用鼠尾胶原蛋白包被和不包被的培养瓶 ,对其进行初培养 ,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以胶原蛋白作为支撑材料 ,应用改良 DMEM培养液培养的人源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和原头节效果优于其他 ,已成功地培育了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 ,并传至第 2 0代。原代培养时间需 2 8d- 4 5d,3代以内细胞为多形态性。结论 :建立了适合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他克林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方法 体外分离和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经浓度为4、8、10、20和40 μg/mL的他克林作用3 d后经0.1%亚甲基蓝染色观察,记录死活原头节的数目以计算原头节死亡率,另外用CCK-8试剂盒检测药物对生发层细胞活性的影响并计算细胞活性抑制率。同时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别观察药物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超微结构造成的影响。结果 经20 μg/mL和40 μg/mL的他克林体外作用3 d后,原头节的死亡率高达100%,其中死亡原头节的体壁出现轻微肿胀且伴随着外部轮廓的消失,同时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改变,原头节体壁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空泡和脂肪滴。当他克林浓度为40 μg/mL时,可造成生发层细胞全部死亡。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粘附于培养介质的基质消失、细胞发生聚集且数目减少。扫描电镜可观察到他克林作用3 d后的细胞出现塌陷或者萎缩。结论 他克林可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的活性,是潜在的包虫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获得能在体外稳定繁殖的细粒棘球蚴细胞系。方法:用研磨法将绵羊源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处理得分散的生发细胞,将其在含10%—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24孔培养板和包被胶原的24孔细胞培养板上交替培养至14代,随后在常规24孔培养板上连续传代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繁殖情况;将培养细胞接种BALB/c小鼠以观察其形成继发性包囊的能力;用ELISA法研究细胞系抗原的免疫学特征。结果:生发层细胞已在体外连续培养75代以上,生长良好;细胞系细胞呈圆形,具有形成合胞体乃至类组织块 的趋势,在4℃冰箱中至少可保存半个月,在液氮中至少可保存10个月;将细胞接种BALB/c小鼠后3个月至7个月,解剖未见细粒棘球蚴包囊生长; 细胞系抗原可和抗生发层体抗原、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囊液抗原的小鼠血清及人工感染原头节的阳性小鼠血清起反应。结论: 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系已经建立。  相似文献   

5.
棘球绦虫生发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伟 《地方病译丛》1993,14(4):1-3,F003
  相似文献   

6.
7.
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鉴定棘球地细胞系及棘球绦虫的遗传分类提供依据,本实验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拗染色体。从外科手术的包虫病人体内获取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按染色体的常规制备方法并加以改进,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对141个分裂像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在5~20条之间,14~18条占明显优势。每一核型有一对染色体呈大棒状,似呈中间或亚中着丝粒,其余染色体呈方点状,似呈端着丝粒。本实验建立了适合棘球蚴染色体制备的方法,在国内首次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甲苯达唑对小鼠不同期的细粒棘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3,5和12个月,1次ig甲苯达唑25mg.kg^-1,3组的血药含量基本相似。而3组之间囊壁的药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以3个月组的囊壁药含量为最高,5个月的饮之,而12个月组的则较低上述3组小鼠给予igMeb25mg.kg^-1,连给28d,其囊重抑制率分别为86.3,66.9和33.5%。且生发层细胞以3个月组损害较明显,5个月组次之,12个月组为最轻。结果提示体积较大  相似文献   

9.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其囊壁由角皮层和生发膜构成,角度层含有纤维基质和不规则形颗粒,生发膜又可分皮层区和细胞区。在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在细胞区主要有皮层细胞、肌细胞、含糖原细胞等,在有的含糖原细胞中还见到“核仁管系统。”  相似文献   

10.
人体细粒棘球蚴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虫囊的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国内已有较多的报道[1-4],但对包虫囊的组织化学观察尚少报道。作者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旨在进一步探讨人体细粒棘球蚴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材料与方法受检对象为我院1981-1994年经手术证实的包虫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体内、外细粒棘球蚴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均能引起生发层表面粗糙、间质疏松、空泡变性、生发细胞结构模糊、核伊红深染及细胞崩解等病变,均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重,发生率亦较高,而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组的相似,均较轻,发生率亦较低,停药后,一些生发层的损害逐渐恢复正常,以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组的较迅速,而甲苯达唑组的则较缓慢。  相似文献   

12.
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的抗包虫作用.方法将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分别配成不同浓度,加入RPMI-1640培养液中,体外培养棘球蚴,观察其每天的死亡率,比较维拉帕米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结果各用药组原头节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维拉帕米的杀原头节作用增强.结论维拉帕米在体外有明显的抗原头节作用,且与阿苯达唑联合应用时其杀原头节作用优于单用组,两药联合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十种中草药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仙鹤草、槟榔、山楂、鹤虱、苦楝皮、骆驼蓬、榧子、使君子、雷丸、南瓜子等10种中草药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的杀伤作用。其中骆驼蓬作用最强,在骆驼蓬浓度为0.2%的培养液中48小时内原头节的校正死亡率达90%。本文还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到骆驼蓬杀中心有效成分一生物硷可透过棘球蚴囊壁;另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到骆驼蓬作用主要破坏原头节的皮层和膜结构。  相似文献   

15.
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囊在含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阿苯达唑亚枫1及10μg/ml的培养液中培养l~7d时,囊壁所含各药物的量相近,但生发层的受损以甲苯达唑组较重,次为阿苯达唑亚砜和阿苯达唑组。感染小鼠ig上述3种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等效剂量1~14d后24h,囊壁的药物含量甚低,但生发层的损害仍以甲苯达唑组的较重,并认为阿苯达唑亚矾是阿苯达唑的有效代谢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了吡喹酮、甲苯达唑及阿苯达唑对NIH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组织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药物治疗3~14天,均能迅速引起生发层内糖原、AKP、ACP及ATP酶的减少、减弱或消失,以甲苯达唑组的为最明显,阿苯达唑及吡喹酮的较轻,但对生发层内DNA、RNA、蚤白质结合的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以及碱性蛋白质的影响仅见于7及14天。亦以甲苯达唑组的较为显著。停药后,上述变化的恢复时间,吡喹酮及阿苯达唑的分别为14~30及30天,而甲苯达唑组的则需90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亚砜消旋体(ASOX)、左旋体(L-ASOX)和右旋体(D-ASOX)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 方法 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随机分为8组(每组约6 000个),分别置含6 ml DMEM培养液(含15%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0 U/ml)的培养瓶中,ASOX、L-ASOX和D?鄄ASOX的各50 μg/ml和100 μg/ml组分别加入各药液150 μl和300 μl(配制液含0.1%二甲基亚砜和0.1%吐温-80的蒸馏水),DMSO组中加入等量配制液,并设空白对照组,每组设2个平行组。每隔1 d观察1次,取样滴于玻片,用0.03%美蓝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原头蚴约400个,计算死亡率。直至其中一组的原头蚴全部死亡为止。 结果 ASOX、L-ASOX和D-ASOX两个浓度(50 μg/ml和100 μg/ml)组不同作用时间原头蚴的死亡率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OX组与D-ASOX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L-ASOX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SOX与L-ASOX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作用至第9天时,ASOX、L-ASOX、D-ASOX的50 μg/ml组原头蚴死亡率分别为(93.6±3.7)%、(56.2±3.9)%和(99.0±1.9)%,各药的100 μg/ml组死亡率分别为100%、(74.5±3.7)%和100%,对照组为(19.1±1.3)%,溶剂组为(22.5±1.9)%。 结论 ASOX、L-ASOX和D-ASOX在体外均有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D-ASOX抗原头蚴作用较L-ASOX强。  相似文献   

18.
包根书  史大中  陈根 《地方病通报》2003,18(2):16-17,21
通过比较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以探讨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抗包虫病的作用,将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分别配成不同浓度,加入RPMI 1640培养基中,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观察其每天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各用药组原头节的死亡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苯达唑和汉防己甲素联合组与阿苯达唑组,汉防己甲素低、中浓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汉防己甲素高浓度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汉防己甲素在体外有明显的抗原头节作用;汉防己甲素体外抗原头节作用与阿苯达唑相当.同时两药联合抗原头节效果明显优于单药组,两药联合可能具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巢式PCR在鉴别多房棘球绦虫及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水泡带绦虫、犬弓首蛔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等样本的DNA用巢式PCR扩增.结果 巢式PCR可以扩增出多房棘球绦虫和水泡带绦虫,而对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及其他寄生虫均不能扩增出.结论 在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方面,巢式PCR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不能用于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20.
犬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证实家犬体内是否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方法 从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现场收购的30条牧羊犬,经麻醉后处死解剖,在1只雌性牧羊犬小肠内发现棘球绦虫成虫1万条以上,经显微镜观察,疑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用Eg1f/r和EM-15/17EM引物分别对两种棘球绦虫的线粒体DNA特异目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 形态学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孕节长大,生殖孔偏后,位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突(侧囊),内含虫卵200~800个。多房棘球绦虫较短小,4~5体节。孕节中子宫呈简单的囊状,无侧囊。生殖孔开口于侧缘的前半部。线粒体12S RNA序列鉴定,扩增样本DNA经同源序列比较发现,与细粒棘球绦虫G1型具有相同的序列;扩增样本与多房棘球绦虫具有相同的序列。分别确定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两种虫种。结论 首次证实家犬体内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