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现状,提出改进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法该院2013年9月的506例医学危急值报告,包括危急值项目的分布情况、1天中不同时间危急值发生频率、不同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量等。结果检验医学危急值报告量最多的项目是血小板(PLT),占16.80%,然后依次为白细胞(13.24%)和血肌酐(12.25%);危急值报告量集中在9:00~11:00点,占全天的34%左右;周二和周四危急值报告量较多,周日较少;危急值报告量最多的科室是重症医学中心(ICU)占总报告量的24.70%,然后依次为肾内科(21.15%)和血液科19.57%。结论检验科室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检验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各临床科室应认真执行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每年需要对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的状况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检验科1年来危急值报告数据进行评估分析,为持续改进危急值报告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系统,统计2014年的危急值项目及结果数据,经数据处理,计算出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临床科室分布、天内分布、周内分布、评估危急值范围。结果该院检验科医学危急值项目17项,报告共5 066例,危急值报告的发生率是1.86%,出现率最高的项目是钾,占危急值报告总量的13.48%,其次是血小板(10.09%)和血肌酐(9.08%);危急值报告集中在9:00~13:00,占全天46%左右;每周一危急值报告最多,周日较少;危急值报告最多科室是ICU,占危急值报告总量的28.37%,其次是肾内科(16.86%)和血液科(12.16%)。结论急值报告制度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加强与临床沟通,共同探讨,持续改进,才能提高检验科与临床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3.
吴小漫  邓丽萍 《当代护士》2017,(11):176-178
总结了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经验,认为护理人员作为该制度实施的主要参与者,需要加强对相应工作的细节化管理,如需对标本的采集、运送、登记、传递、报告管理等环节加强质量管理,从而规范危急值的处理流程;通过强化护理人员的危急值意识,加强规范化培训,保证危急值报告护理管理的有效落实,使危急值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治疗,有效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检验危急值案例解读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应用检验危急值案例解读教学法的21名学生为教改组,应用传统讲授模式教学法的19名学生为对照组,通过笔试理论考试、实际检验危急值处理能力和学生接受度调查等形式,分析检验危急值案例解读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学生见习、实习的效果.结果 教改组理论考试成绩、危急值处理技能、课程满意度、课程兴趣和临床沟通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验危急值案例解读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于实验室常见危急值的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室常见危急值,夯实日后成为检验技师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统计检验科危急值报告情况,分析我院危急值发生状况,为危急值报告的管理及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瑞美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统计检验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发生的3587例危急值,对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科室分布、时间分布、标本类型等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结果医院2017年发生率为0.48%,危急值排名前五位的项目分别是:肌酐(C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钠(Na)、钾(K)、白细胞计数(WBC)。发生危急值最多的科室是肾病学科、ICU血液肿瘤科,一天中危急值发生高峰时段为9:00至15:00,低峰时段为凌晨1:00至7:00。一周中分布规律为周一至周五较多,周六、周日相对较少。从标本类型分:住院危急值最多,门诊危急值最少,生化危急值最多,其次为血液分析。结论加强重视对危急值的管理,不断完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解决危急值报告的影响因素,保证快速、高效的将危急值结果报告给医护人员,以提高实验室的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危急值报告现状,为危急值报告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危急值报告及临床医生对危急值的应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检验科向临床报告危急值3 190例,其中真正危急值2 865例,误报325例,误报率为10.18%;漏报35例,误报率为1.10%;在2 865例真正危急值中,护理站登记2 802例,2 796例得到及时处理,占总报告数的97.59%,2 614例(91.24%)危急值在病历记录中得到分析。结论目前的危急值报告过程存在一定的不足,需加强管理、提高危急值报告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国内17家大中型医院的危急值设定,探讨检验危急值的正确设定.方法 依据16篇国内已报道的文献和江苏省中医院危急值设置,并结合国外报道,统计分析危急值的项目设置和均值.结果 17家医院设置有51种危急值项目,共有265个危急值.危急值的项目和范围差异均很大.设立最多的三种项目为GLU(16/17),K+(16/17), Na+(16/17),项目Ca2+,Cl-,Hb,PLT,WBC,APTT和PT在一半以上的医院设立有危急值,其余41种项目设立的医院不足50%.结论 各家医院危急值项目的设置有较大的随意性;<患者安全目标>的要求项目在各家医院开展尚可,可再增加项目Hb,Cl-,Urea,Cr,HCO3,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阳性;标准化的设定危急值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临床检验危急值。方法随机选择临床检验危急值的患者分成应用常规危急值管理的对照组和PDCA循环法管理的观察组各100例,在检验结果回报时间、医疗干预开始时间以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检验结果回报时间、医疗干预开始时间以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检验结果回报时间、医疗干预开始时间短于对照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PDCA循环法管理临床检验危急值,明显提高了医疗干预开始时间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使有危急值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有利于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9.
李军  杨爱慈 《护理与康复》2013,36(6):412-414
目的了解某综合院检验科危急值项目报告的频率及科室的分布情况,对检验科危急值进行评估分析。方法通过查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某院2012年检验科产生的危急值数量、科室来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检验科危急值数量为11003例,危急值发生率为0.45%,构成比前4位的是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肌酐、血K+;报告危急值项目前4位为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LT、血K+;报告危急值最多的科室前3位为儿科,监护室一区、二区,急诊科。结论通过评估分析,采取适当措施对危急值项目及范围进行整改,可以有效提升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的实用性,提升临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苏晓荣 《全科护理》2013,11(10):927-928
分析急诊科检验危急值报告在质量控制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强调急诊科护士应在危急值报告中从采集到危急值信息传递和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的处理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利于提高抢救病人的时效性及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建立血清钾危急值报告制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检验科2012年1—6月血清钾检测资料,以3.0 mmol/L为低血钾危急值界限值,6.0 mmol/L为高血钾危急值界限值,对报告的血清钾危急值患者进行临床追踪随访,记录患者分布情况,以及住院患者血清钾浓度分布情况、不同程度高钾血症及低钾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临床医生采取干预措施的时间。结果 114 871例次检测中共有2240例次(1.95%)血清钾检测达危急值,以住院患者为主。其中血清钾低危急值患者617例,高危急值患者201例,共死亡120例,病死率10.51%,低、高钾血症患者中分别以血清钾2.50 mmol/L和6.50 mmol/L者病死率最高;且低钾或高钾程度越严重的患者临床医生给予有效干预措施的时间越短。结论建立血清钾危急值报告制度对危险性电解质紊乱的临床救治、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脊柱外科危急值管理质量现状,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实行PDCA循环管理前(2014年1-12月)27例次危急值管理进行质量现状分析,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全面质量改进,检查管理后(2015年1-12月)发生危急值20例次质量改进现状;对危急值发生的项目及例次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PDCA循环管理后护理人员危急值处置后,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30%上升到96%,危急值知识考核合格率由64%上升到98%,责任护士主动参与危急值管理,做好预见性治疗和护理,使可控性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血钾危急值报告下降,血标本送检质量符合率达100%。结论 应用PDCA循环管理不断改进脊柱外科危急值管理中的质量问题,达到了质量持续改进,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患者安全管理的心理评估、干预以及心理危急值报告体系的可行性.方法 结合文献检索,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筛选的14项患者安全管理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指标进行讨论.向43位专家发放问卷,征求心理评估维度的意见和各维度量化评分、评估方法、评估分级、评估原则等建议.根据专家意见,计算专家权威系数及各指标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循证评价英国医疗风险监管经验,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EI、SCI、SSCI、EMbase、SCOPUS(100%包含MEDLINE)和 VIP、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同时检索WHO、英国卫生部等官方网站,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时间截止2006年1月。全面搜集有关英国医疗风险、病人安全和医疗差错等方面的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B级9篇,C级2篇。2000年《An Organization with a Memory》报告披露了英国医疗差错的严重程度,同年布莱尔首相发布NHS改革五年计划。7年间NHS的预算连翻两番;成立国家病人安全中心 (NPSA);建立国家不良事件和近似差错分析处理系统;针对主要问题和重要高危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确保病人安全、防范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的措施,有效改善困扰英国政府和民众多年的问题,如病人候诊时间、 NHS服务范围、医疗设备利用率、高危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等,明显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结论英国的医疗风险监管体系较完善,其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风险的防范、医疗质量的提高,实现人人享有公平、安全的卫生保健目标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层次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的评估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靖  刘红波 《护理学报》2007,14(2):37-39
目的 了解不同层次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进一步加强重症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对科内12名护士,采用护理叙事研究的方法,在参加完重症患者救护后1周在病例讨论会上讲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的护理场景,再现护士的分析判断及处理过程,通过对照经集体讨论确定的护理标准,评估其重症思维能力。统计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护士重症处理的优秀、良好、不合格结果,以评估不同层次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结果 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的护士重症护理的思维能力不同,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好于夜校大专学历护士(Z=3.314,P=0.001)和中专学历护士(Z=2.998,P=0.003),夜校大专学历护士与中专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45,P=0.345)。主管护师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好于护师(Z=2.212,P=0.027)和护士(Z=3.805,P=0.00014),护师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与护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12,P=0.107)。结论 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在重症护理中思维能力的评估有助于提高重症护理质量及推进护理分级管理模式的建立,并促进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调查护理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CTDI-CV)对53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硕士生(医学专业七年制)328人、本科生204人(包括护理专业128人,临床医学专业76人)。结果医学生总体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正性表现(〉280分),护理本科生在总分和分析能力两方面得分比医学本科生高,医学生CTDI-CV总分在了解批判性思维、热爱本专业、成就感、宗教信仰、性格、课外阅读时间和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需要等方面存在差异(P〈0.05)。结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批判性思维的了解,增强对专业的热爱和成就感,加强交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拓展视野,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循证评价新西兰医疗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的现状与防范措施,为我国医疗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EI(1969~2006)、SCI和SSCI(1975~2006)、EMBASE (1966~2006)、SCOPUS(100%包含MEDLINE)(1960~2006),VIP (1989~2006)、CNKI(1979-2006)数据库和官方及医疗相关网站,如WHO、新西兰卫生部、新西兰医疗协会和新西兰健康与残疾委员会等。收集有关新西兰医疗风险防范和监管方面的相关文献,筛选和评价文献质量,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主要涉及医疗不安全事件、病人安全和医疗诉讼保险等内容。新西兰在防范医疗风险过程中采取了多层次的防范和处理措施,通过加强医疗操作规范、医患交流、安全意识及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等措施防范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同时,通过修订卫生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法案和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诉讼体系等,构建了与其相适宜的法律环境,从各个层面上防范和监管医疗风险。结论新西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风险监管体系,特别是其医疗诉讼体系和相关法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