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都说中国是自行车王国,但是到了荷兰才发现,这里才真正是自行车的王国。这里自行车比人还多,像阿姆斯特丹和海牙这样的城市,市民出行70%是靠骑车。荷兰并非欠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的汽车数量就已猛增,为何现在市民爱骑自行车?其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孩子的安全。汽车多了之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随之增加。在1971年,曾有3000多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有450名儿童。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2006-2008年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状况。方法分析2006-2008年度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总结与描述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状况、事故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结果从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数、伤亡人数、人口死亡率、万车死亡率、里程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每起事故平均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08年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为5.56/10万人口,伤害死亡率以西藏、青海、新疆、天津、浙江等地较高。伤亡人员以男性、21~45岁青壮年为主,60岁以上的伤亡呈上升趋势;乘客、摩托车驾驶者、行人是主要的受害者。道路交通事故以19~20时为最高,平均每起事故死亡人数在3~5时最高。道路交通伤害原因主要是机动车肇事,主要肇事机动车类型为客车、摩托车和货车。电动自行车是非机动车肇事的主要交通工具,且其造成的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呈上升趋势。驾驶人员的违法行为是机动车肇事的主要原因,其中超速驾驶、未按规定让行、无证驾驶、逆行和酒后驾驶是引起交通肇事的前五位原因。结论 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呈下降趋势,事故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6-2007年山东省蓬莱市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为当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提供依据。方法以2006-2007年蓬莱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交通事故导致死亡资料和2008年蓬莱市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计算率、构成等指标。结果2006-2007道路交通事故导致309人死亡,死亡率为34.72/10万,男性是女性的4.47倍,主要集中在15~59岁,骑乘摩托车人员死亡最多;非致死性交通伤害约为5 017人次,发生率为0.56%,男性为女性的2.17倍,主要发生在15~59岁,驾乘两轮摩托车发生伤害人次数最多,主要分布在3月、8月和10月及上午的8点和10点;2006-2007年蓬莱市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约5 325.82人次受伤或死亡,发生率为0.60%;男性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15~59岁年龄段的劳动力人口伤害发生率最高;伤害受伤人数是伤害死亡人数的16.24倍;骑乘摩托车人员伤害发生最多,且受伤者大多为驾驶者。结论蓬莱市道路交通事故中驾乘摩托车发生伤害较多,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措施,针对摩托车的交通安全应是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4.
1951~2004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伤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机动化增长,道路交通事故不断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已从每年5万多人猛增到10万多人,连续10余年居世界第一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可能会超过23万人。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全球第10位死因和第9位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原因.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拟探讨我国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趋势,提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为制定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宝山区居民终极性伤害发生的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7年死因登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区近5年的终极性伤害死亡原因主要是意外跌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中毒。男性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高,女性意外跌落的死亡人数最高。伤害死亡随着年龄增大有增高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的伤害死亡最高。结论要降低伤害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首先要加强社区居民预防跌落和交通安全的意识,各级政府应积极为预防各种伤害发生的监督机制和网络建设提供政策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泰州市交通事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为道路交通事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ICD-10分类法,收集整理2009—2015年泰州市居民交通事故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群分布及不同交通方式死亡人数构成比。结果 2009—2015年共报告交通事故死亡7 155例,平均死亡率21.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54/10万,占全部伤害死亡的47.19%,200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男性交通事故标化死亡率22.36/10万,女性为8.80/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是女性的2.54倍。随着年龄的增加,交通事故死亡率有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其中5~岁年龄组最低,之后缓慢上升,65岁以上老年人交通事故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85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最高。公路上行人与骑自行车和摩托车(包括电动助力车)死亡5 475人,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76.52%,机动车驾驶员死亡1 026人,占14.34%。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数占68.74%,高于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死亡数。结论居民意外伤害是泰州市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之一,交通事故居意外伤害之首,应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对减少居民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1997-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交通事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1997-2008年闵行区所有户籍居民的交通事故死亡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分构成、圆分布、电子地图等方法描述交通事故死亡人群、时间、地区特征;利用潜在寿命损失年、早死指数等指标分析交通事故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交通事故死亡数据来自上海市死因监测系统,人口数据来自公安系统当年户籍人口资料。[结果]1997~2008年闵行区交通事故导致1198人死亡,年均交通事故死亡率为13.83/10万,标化死亡率9.90/10万,居伤害死因的第一位,男女性别比为2.06:1。死亡率、潜在减寿损失年、早死指数呈下降趋势。死亡人数中,行人、骑自行车者和骑摩托车(包括助动车)者占81.92%。60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于交通事故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交通事故死亡数占全区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41.84%(农村人口仅占18.52%),靠近城区的占8.16%(其人口占16.25%)。交通事故有向12月9日和周日集中的趋势。[结论]老年人群、行人、骑自行车者和骑摩托车(包括助动车)者交通事故死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厦门市湖里区伤害死亡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制定相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二级、三级医院各1所为哨点监测医院,并收集该院发生于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伤害死亡病例。结果:2007~2010年湖里区共报告伤害死亡病例112例,男女性别比2.86:1;伤害死亡首位死因是机动车车祸(40.18%),首位损伤性质是器官系统损伤(40.19%),首位损伤部位是头部(38.39%),按平均期望寿命80岁,平均每人潜在寿命损失年数是44.11年。伤害死亡主要威胁25~44岁年龄组人群(41.96%)。结论:交通事故是损伤与中毒死亡的首位原因,加强交通事故的防范宣传、改善交通环境,可以减少交通伤害死亡。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自行车伤害流行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城市自行车伤害的流行特征,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与自行车伤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 probability proportion to size,PPS)系统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常住居民46 049人进行人户调查;同时采集58家医院自行车伤害信息及全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及其相关人口统计学资料.结果 1992-2007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685%,但自行车伤害死亡率反而增加了79.6%.总受伤率为259.502/10万,其中10 ~ 14岁组儿童受伤率在所有年龄组中居于首位.女性自行车伤害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与自行车伤害率之间成反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死亡率为12.33/10万(51.72%),受伤率为501.57/10万(41.74%).居民收入与自行车伤害率之间成反比,位于中心城区的卢湾和静安死亡率最低,而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为最高.在所有自行车伤亡者中,头部受伤致死比例达71.9%,且所有病例无一在受伤时戴头盔.结论 自行车伤害防治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建议尽快建立一个电动自行车强制戴头盔的地方法律,在新医改推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系统中增加伤害防治服务包以降低自行车伤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提出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方法:通过余杭区2007-2009年居民意外伤害死亡分析,发现区域内居民意外伤害致死的主要原因,提出预防措施。结果:2007-2009年共发生居民意外伤害死亡1 064人,3年平均死亡率42.65/10万,造成意外伤害死亡的死因前5位依次为机动车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溺水、自杀、意外跌落,〉60岁老人自杀死亡53人,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5.2%,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结论: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居全死因顺位的第四、五位,平均减寿年数列第二位,伤害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对居民进行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和影响居民的行为,2009年因伤害致死呈下降趋势,表明意外伤害是可以被认识、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共享单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方法 通过网络邀请、街头拦截和学校抽取,调查北上广深杭等10城市2 883名共享单车用户的道路交通伤害、骑行体验、安全认知和骑行行为。在杭州市抽取205名共享单车使用者,测量骑行速度并评估风险。结果 研究对象中的202名报告292次过去一年内的与骑行有关的道路交通事件,44例符合伤害定义,调查伤害发生率为1.53%(44/2 883),部位多为下肢(30/44,68.18%)。过去一周骑行次数(OR:1.94,95%CI:1.38~2.73,P=0.006),紧张情绪(OR:1.82,95%CI:1.32~2.52,P=0.004),刹车失灵(OR:1.96,95%CI:1.39~2.75,P<0.001)与车轮打滑(OR:1.94,95%CI:1.38~2.73,P<0.001)为危险因素。骑行体验、安全认知情况较差的研究对象分别占35.10%和15.68%,83.80%有危险行为。现场观察共享单车平均车速为(12.2±2.6)km/h,34.15%骑车者(70/205)存在危险行为。结论 共享单车道路交通伤害是应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应开展减少损伤发生及降低损伤严重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n a Swedish municipalit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 Schelp  R Ekman 《Public health》1990,104(1):55-64
A continuous all embracing registration of acute,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visits at hospitals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centres, was conducted in Skaraborg County in western Sweden. A special focus was directed at accident cases which account for 2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acute visits. The accidents were divided up by environment: home, work, traffic and other. Cases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have been mapped out in more detail with the help of standardised and structured surveys via telephone interviews, information from hospital records, and death certificates. This study aimed at achieving an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accident pattern in the traffic environment in a municipality. Road traffic accidents accounted for 6.5% of all accidents. Cyclists, car drivers, car passengers and pedestrians were the most common victims. Children showed a high frequency of bicycle accidents. There was an increased risk of injury for young car-drivers. Thirty-six per cent were single-accidents. Cars and bicycles dominated among injury-inducing vehicles. Head, arm and knee injuries were most common. Twenty-six per cent of the victims were hospitalized. Safety devices were not used in 10% of cases where they should have been used according to legislation. A comparison of our registration system for road traffic accidents with the official statistics of Sweden reveals a substantial under-reporting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n the latter. Consequently, a need exists for the surveillance of injuries by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s as a basis of injury control.  相似文献   

13.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Pelotas, southern Brazil, focusing on the determinants and patterns of bicycle use as a mode of commuting by workers. Accidents during commuting and use of safety equipment were also studied. The sample included 1,705 workers (> 15 years of age) living in the urban area of Pelotas and using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during commuting. Crude and adjusted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Poisson regression, taking the design effect into account. Prevalence of bicycle use was 17.2% (95%CI: 15.4%-19.0%). Male workers and those with low schooling and low income presented higher prevalence. Less than 1.0% of the bicycles featured the safety equipment required by the Brazilian Traffic Code, and 15.0% did not even have brakes. Nearly 6.0% of workers who commuted by bicycle had suffered accidents resulting in injuries during the previous 12 month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bicycling workers are a priority for interventions aimed at reducing traffic accid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深圳市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提供的2000—2003年交通事故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年共发生交通事故22039起,死亡3649人,男:女为6.57:1,伤19274人,直接经济损失12481万元。伤害人群主要年龄段为20~50岁,3164人,占86.71%,各年龄段10万人口年死亡率则以30~50岁为高峰,范围为10.22~28.98之间,10万人口交通事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日时间段以0~1时及19~24时为高发时段,月份分布较为均匀。地段以城市主干道路及一级公路为主。死亡人员身体部位损伤有效统计1864人,头部1276人,多部位477人,分别占35.0%(1276/3649)、131%(477/3649)。平均减寿年数为40.0年。结论深圳市交通事故危害性大,主要伤害青壮年流动人口。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等,是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7年西安市居民全死因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春红 《职业与健康》2009,25(4):388-389
目的了解西安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及潜在寿命损失(PYLL),对我市2007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西安市2007年报告总死亡率为572.88/10万,前5位死因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78.91%;交通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和自杀是损伤和中毒的主要死因,是造成该市居民“早死”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死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总死亡中的比例最高,是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损伤和中毒是危害西安市青壮年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16.
张艳  ;马力扬 《中国校医》2014,28(7):489-491
目的了解银川市中学生对交通安全的知信行情况,为开展中学生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4个班的637名学生进行了 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初中学生主要的交通方式是骑自行车和乘公共汽车,男女生、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均P<0.05);对“黄色信号灯的用途”“推车横过斑马线”回答的正确率只有35.2%和51.6%,且男生对“走人 行道”“法定骑车年龄”“推车横过斑马线”作答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女生(均P<0.05);“步行闯红灯”“走路看书”“逆 向骑行”“骑车搭人”等交通违规行为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加(均P<0.05),且男生“步行闯红灯”等多项交通违规行 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均P<0.05);对“主动学习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走斑马线”“乘车系安全带”的意识 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减弱(均P<0.05),且男生的“遵守交通规则”“走斑马线”“乘车系安全带”的意识明显弱于于 女生(均P<0.05)。结论家庭、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说教方式,引导其 建立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正确的交通行为,预防和降低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光明新区机动车伤害监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机动车车祸急诊伤害分布情况,为伤害事件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2010-2011年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首诊伤害病例进行登记,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1年机动车车祸伤害病例累计4 887例,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和16~50岁,分别占5.44%、84.59%;其主要职业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73.42%)、商业/服务业人员(占9.17%)、学龄前儿童(占5.93%)等。机动车车祸伤害事件大部分发生在7-24时之间占89.67%;对比2010年,2011年12月机动车车祸伤害发生下降幅度达47.43%。绝大部分伤害事件为非故意伤害事故(99.84%),以轻度伤害事故为主(78.21%),小型载客汽车和摩托车是造成伤害的主要直接交通工具(分别占36.32%、32.11%),另外重度伤害事件中小型载客汽车占52.42%。结论机动车车祸伤害呈下降趋势,绝大部分为轻度非故意事件,但小型载客汽车和摩托车仍是造成机动车车祸伤害的主要原因,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以及加大交通安全执法力度,以及采用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手段,能有效预防与控制机动车车祸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萧山区5-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为降低儿童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7年萧山区5-14岁儿童的死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6-2007年萧山区5-14岁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损伤和中毒是5-14岁儿童的第1位死因,占总死因构成的60.66%,以淹溺和机动车交通事故为主。恶性肿瘤是该年龄段的第2位死因,以白血病为主。结论:损伤、中毒和肿瘤是危害萧山区5-14岁儿童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卫生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儿童早期伤害预防和重要疾病监测控制,维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部分人群交通伤害意识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不同人群交通安全的知、信、行,为开展交通伤害干预、减少交通伤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 0 0 3年12月至2 0 0 4年1月在广州市随机选取小学生家长、清洁公司的外省籍工人、违章非机动车驾驶员进行人群访谈,并进行违章行人的现场拍摄,对访谈资料和拍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交通安全教育严重不足,对交通伤害认识不够,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大部分人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小学生家长普遍认为交通管理混乱、道路的交通标志不完善、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学生没有系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等,而为学生的交通安全担忧;工人认为走在路上感到不安全,抽查交通标志的辨认正确率为4 5 % ;违章非机动车驾驶员知道自己的违章行为,但对其持无所谓态度;不少错误的观念导致他们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行人违章行为主要有行人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和不遵守交通信号灯、翻越马路中心护栏、马路上嬉戏、家长接学生放学占道一半。结论 广州市居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和不良交通行为非常严重,必须加大力度开展宣传教育,使居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防范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