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福仁  张祥林  王志铭  雷振 《江苏医药》2013,39(2):202-204,249
目的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经普通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8例,均行3D-CTA和DSA检查并同时获得CT三维图像;对颅内动脉显示情况、动脉瘤检出情况、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颅骨解剖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DSA一样,CTA图像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动脉瘤确诊患者35例,检出动脉瘤42个;其中,DSA检出动脉瘤40个,CTA检出动脉瘤41个.CTA对25个瘤颈形态及与载瘤血管三维立体结构清晰显示,DSA仅对8个动脉瘤颈清晰显示(P<0.05).结论 3D-CTA可以作为临床筛选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MSCTA及DSA检查,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结果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MSCTA发现34个,DSA发现35个,准确率分别是89%和9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CTA漏诊动脉瘤均小于3mm。CTA诊断直径〈3mm、3~10mm和〉10mm的动脉瘤敏感度分别为84%、95%和100%;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62%和8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和94%。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全面、合理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方法。方法收集在本院行MSCTA检查的颅内动脉瘤36例,使用Philips Lightspeed 16CT机,图像经二维及三维后处理得VR、MPR、MIP图像。其中16例行DSA检查,并比较两者图像上的差异。结果MSCTA立体、直观脑血管空间解剖细节,可充分观察到动脉瘤的准确起源、瘤体大小、颈部宽窄及走向等。35例中与手术及DSA对照,准确率达100%。三维成像中以容积显示图像为最佳。3D-MSCTA与3D-DSA比较,在显示动脉瘤形态及瘤颈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前、术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罗青 《现代临床医学》2017,43(3):209-210
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情况。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CTA及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及宽度均准确,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无创伤,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于急性期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层螺旋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 97例患者资料,在SAH急性期(3~10 d)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结果 97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83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14例首次CTA未见异常。结论 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可作为SAH急性期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双源CT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 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双源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双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结果、对微小动脉瘤及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检出情况;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动脉瘤瘤颈/瘤体比例、动脉瘤显像情况、瘤体大小检出情况.结果 90例患者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3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105例患者109个动脉瘤,其中94例为单发动脉瘤,6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64排螺旋CTA能旋转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6.4%。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并且CTA能模拟手术入路,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CT平扫确诊的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室内出血、8例二次以上脑出血的患者,行头颅CTA检查,观察其出血原因,并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及术后结果相对照。结果 MS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阳性率达90%。其中检出动脉瘤40例(80%),动静脉畸形4例(8%),血管发育不良1例(2%),与DSA及介入栓塞、动脉瘤夹闭术中所见进行对比,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病灶、可以观察到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吻合率达100%。结论 MSCT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明确其大小、位置,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方面具有安全、快捷、有效、无创的特点,准确率高,还可以在计算机工作站上模拟手术路径,对临床采取及时、适当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霞  刘小红  郭欣  刘传金  郑磊 《江西医药》2021,56(6):835-837
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对检出率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8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16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探讨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不同部位脑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图像质量.结果 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MSCTA检出76个动脉瘤,检验结果阴性患者4例,检出率为95.00%.M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瘤颈最大径、脑动脉瘤最大径数据相似(P>0.05).瘤体形态检测结果显示,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瘤壁血栓伴钙化检测结果中,MSCTA检查的最大密度投影数据明显低于DSA检查结果,而容积重建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 MSCTA检查中追触发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检出率较高,能较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位置和结构等相关诊断数据,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颅内动脉瘤CTA的应用技术。方法20例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是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成象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20例显示了非常清晰的三维颅内血管影像。CTA能较好的显示正常血管解剖形态和动脉瘤的病理特征。结论scTA是一种无创、实用、能显颅内血管三维解剖的技术,其中,在各项技术因素中造影注射速度和CT阀值最为重要。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基本上可替代血管造影或DsA。  相似文献   

11.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疑诊动脉瘤病例 ,先后行 3D CTA、DSA和手术治疗。采用遮盖容积重建 (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彩色表面阴影显示法 (SSD)和CT仿真内窥镜 (VE) 4种处理技术。结果  3D CTA检出动脉瘤 39个 ,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 35个 ,漏检 2个前交通动脉瘤和 1个大脑前动脉瘤和 1个大脑中动脉瘤。CTA的检出率为 10 0 % ,DSA的检出率为 89% ;两者检出率经 χ2 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χ2 =1 4 5 ,P >0 0 5 )。 37例病人有 2 6例接受手术治疗 ,3D CTA诊断与术后诊断一致 ,瘤体最大直径 19 7mm ,最小直径 1 2mm ,与DSA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t=1 6 7,P >0 0 5 )。结论  3D CTA检出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 ,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 ,尤其适于紧急情况下 ;CTA数据采集和图像编辑技术对提高动脉瘤检出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9例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运用不同处理方法,显示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体生长方向、瘤颈形态、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等。通过相关比对数据总结分析CTA、MRA、DSA的技术特点及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结果74例CTA扫描中,动脉瘤74例,动脉瘤最小径为3 mm,最大径为22 mm。CTA、MRA检出率分别为87.2%、82.3%。结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病情等级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66-570
目的:探讨256层3D CT血管成像(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D-CTA及3D-DSA诊断的38例(4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以3D-DSA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动脉瘤数目、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子瘤显示的差异。结果:3D-CTA显示38个微小动脉瘤,漏诊2例2个,2例3D-CTA显示单个动脉瘤,3D-DSA证实为2个动脉瘤。3D-CTA显示2例假阳性。颈内动脉7个,基底动脉环18个,大脑前动脉8个,大脑中动脉7个。CTA与DSA两者均能清楚显示IMA特征性征象情况。结论:256层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显示清晰,与3D-DSA检出无明显差异。256层3D-CTA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 DE-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9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DE-CTA、MRA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对患者进行确诊,分析DE-CTA及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结果198例观察患者中,共有172例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而DE-CT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30%及76.92%;MR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9.19%及61.54%;CT检查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MRA检查。同时经ROC分析显示,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以DE-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均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探讨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临床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MS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T)等.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的关系.结果 DSA和(或)外科手术在53例患者中共发现61个动脉瘤(真阳性和假阴性).CTA发现55例63个动脉瘤,被DSA和(或)外科手术证实的动脉瘤57个(真阳性),漏诊4个动脉瘤,未被DSA和(或)外科手术证实的动脉瘤6个(假阳性).CTA诊断直径<3ram、3~10ram和>10mm的动脉瘤敏感度分别为84%、95%和100%,在疑似患者中发现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62%和87%.结论 MS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6.
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Advantx LCV加高档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3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做旋转X线DSA检查.并于常规DSA检查比较。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35例病人常规DSA发现32例。3例只有通过旋转DSA才能发现。30例动脉瘤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的加摄旋转DSA后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结论:旋转DSA可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治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葛德亮 《黑龙江医药》2014,(6):1455-145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在显示血管形态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比较,诊断阳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瘤壁血栓伴钙化导致的血管狭窄,MIP与DSA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无创、准确可靠的特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技术进行扫描范围内脑血管三维成像,回顾性分析31例脑血管病患者CTA检查。结果CTA检出脑血管异常30例,CTA检出颅内动脉瘤22例(共25个),动静脉畸形6例,硬脑膜动脉静脉瘘1例,静脉血管畸形1例。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3%,对脑血管病总符合率96.8%。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显示脑血管畸形的部位、范围、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能快速、安全、无创有效地诊断脑血管疾病,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及脑血管畸形出血等急症病人的筛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测为A组,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检测为B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统计两组的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组检出颅内动脉瘤最大径及瘤颈最大径。结果 经A组检测证实有123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率为100%,B组122例,符合率为99.19%;两组灵敏度均为100%;两组在检测动脉瘤位置:B组检测动脉瘤最大径(9.81±2.54)mm、瘤颈最大径(4.29±1.45)mm,A组检测结果(9.83±2.52)mm、(4.32±1.38)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颅内脑动脉瘤诊断方面两组均具有较高灵敏度,且MSCTA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特点,有助于医师了解动脉瘤解剖结构、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方法 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无创性CTA检查,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动脉瘤诊断中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 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CTA及手术所见,DSA共发现26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中,CTA敏感性达95%,DSA发现26个,有一个漏诊,而且是CTA所见的动脉瘤,CTA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等方面优势明显.结论 DSA虽然是目前诊断动脉瘤的新标准,但CTA也是诊断动脉瘤的一种快速、敏感性、安全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