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雅安市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掌握菌群动态,为钩体病的科研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四川省和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从患者和带菌动物中分离钩体,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钩体菌种检定程序进行检定。血清标本用显微镜凝集溶解试验测试其各型钩体抗体滴度。结果雅安市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群及高山姬鼠为优势种群的2种疫源地。423株钩体菌株,分属黄疸出血群、秋季热群、七日热群、爪哇群、澳洲群、犬群、流感伤寒群、曼耗群8个血清群。黄疸出血群仍为啮齿类动物携带的主要菌群,占59.34%,秋季热群居第2位,占22.93%。人间钩体流行却以秋季热群为主要菌群,占41.08%,黄疸出血群次之,占33.51%。结论这种主要菌群变化的趋势,可能与雅安市钩体监测点更换有关。提示雅安市应在2种不同鼠类优势种群区域各设监测点一个,坚持钩体菌群监测,多方探讨并掌握钩体病的流行规律,从而更有效的预测并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2006年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感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6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7个监测点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来确定菌型。结果共采集677份标本,其中有效培养622份,培养钩体11株,阳性率为1.77%。其中浏阳市7株,阳性率7.14%;邵东县2株,阳性率3.12%;沅江市2株,阳性率2.33%;黑线姬鼠中培养出钩体6株,感染率为3.11%;从褐家鼠培养3株,感染率为2.73%;从东方田鼠培养出1株,感染率为2.13%,从小家鼠培养出1株,感染率为0.53%。其中浏阳市流感伤寒群7株,邵东县黄疸出血群2株,沅江市拜伦群1株,赛罗群1株。结论湖南省宿主动物密度和带菌率差异较大,主要为姬鼠型钩体病疫区,带菌种群以流感伤寒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防制工作应以灭鼠和人群免疫相结合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皖南山区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发展趋势。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血清学 (MAT)、病原学。结果 皖南山区是我省钩体病重疫区 ,病例数占近十年总数 92 .90 % ,且疫情稳定 ,季节明显 ,是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疫区。从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分离的钩端螺旋体分属 8群 9型 ,鼠肾PCR检测感染率为1 1 .67% (1 4 / 1 2 0 )。黄山区鼠血清学分属 3群 4型 ,并从黑线姬鼠肾中首次分获钩体棉兰型一株。牛血清检测感染率为 3661 .2 9%分属 8群 9型 ,其中赛罗群占 33 .31 4 2 .1 1 %。自然人群MAT总感染率为 2 1 .2 4 %分属 7群 7型 ,其中赛罗群占 42 .70 % ,黄疸出血群仅为 1 9.1 0 %。而 1 992年之前自然人群血清学分属 7群 ,其中黄疸出血群占 2 2 .75 % ,犬和七日热群各占 1 7.96 % ,病人血清检测结果 91 .80 %为黄疸出血群。结论 皖南山区钩体病菌型出现更迭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1993—2000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目的:分析、研究四川省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菌群分布,掌握菌群动态,为钩体病的科研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钩体菌苗生产提供流行菌株。方法:按全国本病监测方案,从病人和带菌动物中分离钩体,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钩体菌种检定程序进行检定,结果324株钩体分属8个血清群。即黄疸出血、七日热、秋季、澳州、流感伤寒、波摩那、犬、爪哇群。另从水牛尿中首次检出七日热群钩体2株。结论:黄疸出血群钩体仍为四川省人间钩体病流行和啮齿食虫目动物携带的主要菌群,占81.48%。趴齿食虫目仍为主要宿主动物,尤以黑线姬鼠为四川稻本病主要传染源,水牛是七日热群钩体病的重要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沅江市钩体病宿主动物鼠的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鼠类带菌调查,对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4年平均鼠密度为4.76%。鼠种构成以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属种,总阳性率为5.41%,各年间、夏季和秋季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分型以赛罗群为主。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0%,年龄、性别、年份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沅江市宿主动物钩体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需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钩体病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贵州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进行钩体分离鉴定和分子分型,了解其病原学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采集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黔东南州黎平县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对分离的钩体疑似菌株通过致病性钩体G1/G2-PCR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钩体血清群特异PCR进行分群鉴定,然后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并与国内常见血清群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35例发热病例血液中分离得到3株钩体疑似菌株,分离率为8.6%,分别命名为17BX002、17BX003和17AJX008;3株菌株经钩体特异性G1/G2-PCR鉴定为致病性钩体;钩体血清群PCR鉴定显示,17BX002株为流感伤寒群钩体,其余2株菌为阴性(排除其为黄疸出血群、赛罗群、犬型、秋季群、流感伤寒群和七日热群);进一步的MLST显示,17BX002株为ST106型,与流感伤寒群聚类最近,而其余2株为ST96型,与巴达维亚群菌株一致。结论 高发季节贵州省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存在钩体感染病例,流感伤寒群和巴达维亚群为贵州省新发现钩体菌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怀远县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流行病学方法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感染率流行季节高于非流行季节(9.00∶0.96),均为黄疸出血群。宿主动物鼠种构成较以往发生明显改变,黑线姬鼠占84.02%,鼠密度秋季高于春季(10.54∶8.63),鼠带菌率秋季高于春季(24.53∶4.54),感染菌群与人一致。结论怀远县钩体病流行菌群由1970年代波摩那群更迭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带菌宿主动物由猪改变为黑线姬鼠,鼠感染菌群更迭与人感染情况吻合。今后应加强宿主动物调查和人群钩体病疫情调查研究,掌握流行动态,及时采用有效的防治对策,防止黄疸出血群钩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8-2009年峨眉山市钩体疫源地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采集的健康人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 2008年、2009年采集健康人血清202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51.5%(104/202),2年监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1.4%(83/102)、21%(21/100)。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年龄无关,健康人群含12群钩体血清抗体,澳洲群为41.58%,黄疸出血群为23.76%,七日热群为8.91%,流感伤寒群为3.47%,犬群、秋季群、波摩纳群均为0.99%,赛罗群、明尼群、蛮耗群为0.49%。结论峨眉山市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5~2019年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钩体病例个案,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在钩体病高发地区对宿主动物的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并分析与人间疫情的相关性。结果:2015~2019年,贵州省共报告钩体病118例,死亡2例。年发病率在0.0142/10万~0.0770/10万之间波动。病例的职业主要为农民,共96例(81.36%),其中男女性别比为3.72∶1。贵州省钩体病有明显季节性,每年集中于9~10月发病。以黔东南州报告病例为主,共102例,占全省的86.44%。疑似病例经血清学检测阳性56例,阳性率为52.83%,有11个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34例,占60.71%)。黑线姬鼠密度较2010~2014年上升,是钩体病的主要动物宿主,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分离阳性率为14.7%。结论:贵州省钩体病高发地区仍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建议在黑线姬鼠密度高的地区开展灭鼠,同时做好健康宣教,做好秋季田间劳动防护,减少农民接触疫水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2008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做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型). 结果有效培养鼠肾334份,总感染率为1.80%.湘潭县、沅江市的宿主动物钩体感染率分别为4.55%、2.56%(P<0.05).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0.51%、4.48%、4.35%(P<0.05).6株钩体分别是赛罗群1株、秋季群2株、澳洲群2株、爪哇群1株.蛙肾和猪肾中未能培养出钩体. 结论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密度和感染率差异较大,菌型以秋季群和澳洲群为主,因此必须加强综合防制措施,预防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1.
长沙地区1986~200O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因素与防治策略.方法用公认的方法进行鼠情调查和对病人、动物进行病原学、血清学研究.结果 15年中湖南全省年均发病率为9.86/10万;长沙地区则年均发病率为19.06/10万,近全省发病率的2倍;鼠密度为6.33%,流行前期、后期鼠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病人钩体培养阳性率17.29%,至少分属8个血清群,以流感伤寒和秋季热群为主;鼠肾中分离钩体阳性率为11.78%,至少分属5个血清群,黑线姬鼠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其次,黄毛鼠携带爪哇群,家犬带菌率为22.50%,鼠与犬带菌率差异无显著性;钩体病人双份血清抗体,黄疸出血群、犬群等6个群抗体均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爪哇群其抗体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对动物血清抗体调查中,检测了犬、猪、牛具有某一抗体阳性的分别为60%、53.33%和84%,其差异有显著性.犬抗体分属6个血清型,以澳洲为主;猪则分属5个血清型,以巴达维亚为主;牛分属11个血清型,以巴达维亚为主.结论在15年监测中长沙地区平均发病率为全省的2倍左右,几乎每年发病率都较高,是湖南省的典型代表.鼠类尤其是优势鼠种黑线姬鼠、犬、猪和牛是主要传染源.病人感染菌群非常复杂,至少有8个钩体菌群.用现行的四价菌苗接种易感人群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峨眉山市2005-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动态、鼠密度及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按照全国钩体监测方案要求,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 2005-2014年峨眉山市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2.46%,春季略高于秋季,密度较低;在鼠种构成中四川短尾鼩居首位,占总数的82.51%,黑线姬鼠位列第三;仅2007年从蛙肾中培养出一株流感伤寒型钩体菌株,其它培养结果为阴性;健康人群钩体抗体监测显示,黄疸出血群是峨眉山市人间钩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占42.93%,其次为澳洲群。结论峨眉山市钩体疫情呈下降趋势,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和种类均在减少,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适合钩体的繁殖和生长,增加了钩体防制的难度,需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加强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金英  孙小康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46-1848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对清远市1988~2004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全市钩体病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死亡率为0·09/10万,病死率为5·31%;钩体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2)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5%和12·86%,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7·84%,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结论:清远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和鼠带菌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从人群中分离出赛罗群钩体以及从水禽类(鸭)血清检出拜伦群和致热群钩体抗体在广东省属首次报告。需继续对钩体流行菌株和流行特征进行监测调查,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 2005-2009年安徽省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055/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是2007年(0.08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7.15%(156/179)。年龄分布以15~60岁为主,占86.59%(155/179),男女病例数之比为2.25∶1(124/55)。病例主要分布在旌德县(57例)、歙县(52例)及黄山区(15例)。2005-2009年共检测出177株毒株,其中黄疸出血群占93.22%(165/177)。健康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5.64%(122/2 162),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03%(83/122),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84.55%(1 779/2 104),带菌率为8.94%(159/1 779)。结论安徽省钩体病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宿主是黑线姬鼠,钩体病流行血清群正在改变,需长期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1-2003年广东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监测,了解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中钩体病菌群的变化,为预防钩体病的爆发流行,合理有效地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采集相关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抗体测定;采集相关人群全血、宿主动物脏器做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及分群鉴定。[结果]健康人血清、疑似病人血清、宿主动物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90%、4.59%、36.69%;在疑似病人血中分离培养出秋季热群钩体1株;在鼠肾中分离培养出21株钩端螺旋体,其中爪哇群14株、秋季热群4株、黄疸出血群2株和澳洲群1株;在猪肾、蛙肾中均未分离到钩端螺旋体。[结论]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人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的菌型以黄疸出血群为多,而宿主动物以爪哇群为多。鼠类动物脏器分离培养及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显示老鼠仍然是传播钩体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提示我们要警惕由于菌群的更迭而引起钩体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菌群(型)更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安徽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菌群(型)更迭情况进行研究,掌握菌群动态,为甲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显微凝集试验(MAT)对自然人群、病人、疑似病人及宿主动物进行病原学调查和血清学分析。结果:该地区自然人群及病人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标体现以赛罗群棉兰型为主,其阳性率分别为34.13%和25.82%。结论:皖南山区流行菌群(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出现更迭现象,从黑线姬鼠肾组织标本中新分离出赛罗群棉兰型钩体菌株,啮齿动物仍是该地区钩体病的主要宿主,水牛是棉兰型钩体病宿主之一。  相似文献   

17.
自1958年我区首次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以来,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乃至暴发。自1960年起,开展了系统的防治、监测与调查工作。为了解近10年我区的钩体病流行情况,我们对我区1980~1989年人与动物钩体流行菌群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人群钩体菌群(型)共采集钩体病人血标本1041份,分离出钩体332株,检出率31.89%。经鉴定属干黄疸出血群、秋季热群、七日热群、澳州群、爪哇群、犬群、流感伤寒  相似文献   

18.
1974年5~11月,我们对钩体病自然疫源地进行了调查。根据不同地理景观和生物群相,共调查10个乡36个点,调查黑线姬鼠等9种小型啮齿动物和食虫类,仅从黑线姬鼠中检出67株(17%)钩螺体,均属黄疸出血群澳尔登型。1982和1985~1989年,我们收集临床诊断为钩体病病人的早期和恢复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赛罗群沅江型的发现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钩端螺旋体在湖南省的分布。方法:采集洞庭湖洲上的东方田鼠的肾用Korthof和EMJH培养基培养。结果: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群东方田鼠中分离了9株钩体,经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钩体专业实验室鉴定5株,4株为赛罗群萨克期可宾型,1株为赛罗群沅江型。结论:赛罗群沅江型为国内首次发现,有可能为世界新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四川省江油市1995年9月,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期间,首次从33例病人血液标本检出钩体7株,阳性率为21.21%,分属二个血清群三个血清型、黄疸出血群黄疸出血型5株,赖型1株,七日热群棉兰型1株。培养鼠肾225份,检出钩体31株(待定1株,失传1株),阳性率为13.78%,以黄疸出血群赖型为主要血清型,病原体带菌宿主以黑线姬鼠为主,为我市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携带钩体与本次钩体病暴发流行人间主要流行菌群和型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