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邢新  周剑虹  姜玉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18-119,i0004
目的:观察反映端粒酶的活性的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增生性瘢痕标本和瘢痕疙瘩标本各18例,来源于2004—06/2005—05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8例,取自瘢痕邻近的正常皮肤。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3组皮肤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观察其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A值和阳性面积率。结果: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5.940&;#177;0.675,0.456&;#177;0.078,1.352&;#177;0.193,P〈0.01).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②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阳性面积率: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0.203&;#177;0.025)%,(0.038&;#177;0.010)%,(0.067&;#177;0.011)%,P〈0.01],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端粒酶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增高,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密切相关。设想减少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端粒酶活性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鼻咽和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与鼻咽癌恶性生物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38例鼻咽慢性炎性黏膜组织和56例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鼻咽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患者生存期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①鼻咽癌组织hTERT的阳性率为78.6%,与鼻咽慢性炎性黏膜组织hTERT的阳性率15.8%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与鼻咽癌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患者的存活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改变可能在鼻咽组织癌变早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善峰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836-183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前列腺癌组织、18例前列腺增生组织和11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及淋巴结或骨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1例前列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83%,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6%)及正常前列腺组织,而且表达率随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升高而增加,有淋巴结或骨转移者表达率高。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率高,在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①对象:收集2005-08/1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下的瘢痕标本4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8例、瘢痕疙瘩12例、正常瘢痕16例)和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和供皮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过程:标本用40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③实验评估:观察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白细胞介素8在上述标本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采用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率二者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判断结果。结果:①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正常皮肤中无相关性。结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且二者在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提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对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端粒酶hTRT mRN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hTRT mRNA的表达水平,标本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理室1980年至2000年的病理标本,其中口腔鳞癌46例、非典型增生18例、单纯性增生5例、肿瘤周围邻近组织5例、正常口腔黏膜2例,共76例口腔病理标本。结果80.5%鳞癌(37/46)、55.6%非典型增生(10/18)、20%单纯性增生(1/5)、20%肿瘤周围邻近组织(1/5)、0%正常口腔黏膜(0/2),端粒酶hTRTmRNA显示阳性表达。其中口腔鳞癌与非典型增生之间端粒酶hTRT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非典型增生与轻度及中度非典型增生之间端粒酶hTRT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鳞癌各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端粒酶hTRTmRN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均有表达,端粒酶活性的激活可能发生在口腔癌前病变晚期,其活性的激活是口腔癌前病变恶变及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表达延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命周期的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肿瘤及肿瘤细胞系研究表明端粒酶活性对于永生性肿瘤细胞生长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而正常体细胞大多未检出端粒酶活性 ,仅胚胎细胞、男性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和活化淋巴细胞中有表达。因此 ,分析和研究端粒酶活性 ,对于癌变的诊断、作为癌症化疗策略的抗端粒酶药物的潜在作用 ,都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 [1 ,2 ] 。1 端粒、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端粒 (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 DNA-蛋白质结构 ,端粒 DNA内含有大量的 5′TTAGGG3′重复序列 ,在体外形成发夹样折叠的 2级结构 ,为染色体末端提供了一个保护性的“帽子”,对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SODN封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TERT基因的表达,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以ASODN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计数和MT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不同处理浓度和时间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ASODN作用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72h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受抑,增殖能力减弱,并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端粒酶活性检测显示:ASODN0.5、1.0和1.5μmol/L作用组OD450-690值分别为0.612±0.038、0.535±0.027、0.423±0.023,与空白对照组(0.898±0.0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义寡核苷酸1.0μmol/L作用组(OD450-690值为0.893±0.04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ERT基因ASODN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降低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进行抗瘢痕疙瘩治疗可能是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端粒酶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06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法及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两种方法检测9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3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9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3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端粒酶均呈阳性,A值分别为0.5371&;#177;0.3407.1.2077&;#177;0.154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66.23,P&;lt;0.05)。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法检测结果:阳性对照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标本的提取液均为阳性,可见52bp及相差6bp的梯性条带,阴性对照标本均未见梯性条带。结论:端粒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凋亡的一个重要机制,端粒酶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端粒酶及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恶性卵巢肿瘤、良性卵巢肿瘤、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mRNA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比较,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强、hTERTmRNA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在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有助于恶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的表达。方法对纤维内窥镜下活检的胃组织采用对TRAP方法加以改进的银染TRAP法,检测了端粒酶活性。结果29例胃癌中阳性率(23/29)82.7%:胃溃疡8例及胃息肉1例皆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度化生(AGIM)8例中4例有端粒酶表达。胃癌及AGIM端粒酶阳性率与良性病变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银染TRAP法具有检测标本用量少,周期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对胃活检组织进行端粒酶检测在胃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端粒酶检测阳性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H-ras/N-ras/K-ras)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方法:从14例皮肤病理性瘢痕,14例瘢痕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28个样本均成功提取DNA,扩增出基因片段,经测序均未发现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的点突变。结论: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的突变位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端粒酶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过度表达与胃癌恶性病理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免疫组化链菌素亲物蛋白-过氧化酶法分别检测端粒酶和TERT在胃癌组织和癌旁非癌组织中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65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和hTER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2%和81.5%,显著高于相应癌旁非癌组织(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的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hTERT的表达和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检测端粒酶和hTERT可以帮助判断胃癌的发生、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38例增生性瘢痕和13例正常皮肤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Survivin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1.6%,且高表达为22例,低表达为9例。13例正常皮肤仅有2例为低表达,阳性率15.4%。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8.59,P<0.01)。瘢痕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染色强。Survivin在大部分正常成人皮肤无表达,在弱阳性的2例中Survivin表达定位于表皮层,染色弱。结论:Survivin在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增强,提示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参与瘢痕形成,故针对Survivin靶向治疗瘢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大鼠脊髓胶质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与脊髓胶质瘢痕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只,观察组为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造模;对照组为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1,3,5,7,14,28,42,56d取标本,用PCR-ELISA端粒酶检测法检测端粒酶表达,ELISA法检测胶质酸性纤维蛋白的表达,采用组织病理学观察胶质瘢痕的形成和发展。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端粒酶及胶质酸性纤维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各时间点胶质瘢痕较对照组严重;观察组胶质瘢痕中胶质酸性纤维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755,P<0.01)。结论端粒酶在脊髓胶质瘢痕中呈动态表达,可能是促进胶质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研究了37例大肠癌、50例大肠腺瘤、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1)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在大肠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分别为86.5%、20.0%,而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癌组织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01).(2)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肿瘤大小、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呈高表达,端粒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