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靶向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纳米粒具有靶向性,能直接向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靶结构输送药物,同时具有缓释、保护药物、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优点.肝靶向纳米粒可用于肝肿瘤的化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细胞内感染的治疗、抗肝部寄生虫及基因治疗.随着纳米粒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肝肿瘤及非肿瘤领域,纳米粒都将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新一代亚微粒给药系统,由于其生理相容性好,可控制药物释放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日益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体外释药,给药途径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纳米粒的靶向修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纳米粒在转运基因,运载多肽和蛋白质药物,输送免疫调节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和抗原或疫苗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综述了提高纳米粒靶向性的几种方法,包括被动靶向修饰、主动靶向修饰和物理化学靶向修饰等。通过对纳米粒表面进行修饰提高其靶向性是目前药学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粒给药系统必将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去甲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在小鼠体内分布及肝靶向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NCD-NP)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肝靶向性.方法:利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后,经小鼠尾静脉给药,采用HPLC法检测去甲斑蝥素在小鼠血浆、心、肝、脾、肺、肾中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与去甲斑蝥素溶液(NCD-SOL)组进行比较.并以靶向指数TI=(AUC)NCD-NP/(AUC)NCD-SOL来判断NCD-NP对主要器官的靶向性.结果:NCD-NP组在肝脏中组织浓度明显高于NCD-SOL组,肝、脾的靶向指数大于1,而在其他器官靶向指数小于1.结论:去甲斑蝥素纳米粒可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作用实现肝脏被动靶向,能够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徐连敏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29(6):329-332
壳聚糖是一类带正电的直链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有效增加药物通过眼部、鼻腔及胃肠道粘膜上皮的吸收,降低药物的吸收前代谢,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壳聚糖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溶解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作物特点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靶向长效纳米粒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靶向长效纳米载药系统可将药物靶向到特定器官或组织,并逐步释放,达到最佳疗效,并使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靶向长效纳米粒的研究与面市非常重要。通过文献就靶向长效纳米粒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2007年5月,凭借耶鲁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Mark Saltzman博士领导的实验室成功发明的新型纳米技术,该项目的几位主要发起人共同创办了一家新的、名为Carigent Therapeutics的靶向纳米药物制剂公司。 相似文献
9.
纳米粒穿透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使98%的药物无法进入脑组织,是制约神经系统药物发展的重要因素.纳米粒载药系统能够透过BBB,并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是实现脑内靶向给药的良好载体,但其透过BBB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白.自从2001年Kreuter提出关于纳米粒(nanoparticles,NP)透过BBB的6点可能机制后,针对此机制并进而提高载药NP入脑效率的探讨已成为热点之一,文中就目前NP穿透BBB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氟尿苷二丁酸酯(FUDRB)固体脂质纳米粒(FUDRB-SLN)和半乳糖苷(G2)修饰的FUDRB-SLN(FUDRB-G2SLN)。透射电镜研究其形态及粒径分布;凝胶色谱法测定载药量、包封率。结果表明,FUDRB-SLN和FUDRB-G2SLN的粒径分别为(137.5±11.1)nm和(95.0±10.7)nm,载药量分别为9.64%和8.56%,包封率分别为99.81%和96.23%。为比较其肝靶向作用,小鼠尾静脉给药后,HPLC法测定氟尿苷(FUDR)在血清及肝、 肾、 肺匀浆中的浓度,计算出FUDR-sol、 FUDRB-SLN和FUDRB-G2SLN的肝靶向效率分别为2.56、 5.90和8.28。FUDRB-G2SLN组480 min时在肝脏中仍可检测到FUDR。这些结果说明FUDRB-SLN和FUDRB-G2SLN在小鼠体内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G2修饰的SLN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可使药物选择性地导向肝细胞,且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脑屏障的存在,导致药物不能有效到达靶部位发挥作用,极大的影响神经系统药物的发展和进步。纳米技术已被证明是用于脑靶向治疗的一种有效工具,尤其在脑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甚广。功能化纳米粒通过表面修饰等提高药物的顺应性,在药物原来的治疗基础上,达到更加精准的靶向性,高效率在靶部位聚集,起到治疗作用。本文主要综述功能化纳米粒及其功能化策略,总结了影响功能化纳米粒脑靶向运输的因素,同时对功能化的纳米粒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和应用进行阐述,为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s)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有序介孔结构、比表面积大、表面易修饰性等特点,在很多生物医药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基于MSNs的纳米药物输送体系被广泛用于各种药物的递送。主要介绍MSNs和可降解MSNs的制备,同时介绍了MSNs膜包被及官能团修饰在缓释控释药物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MSNs递进到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HMSNs)的更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以脂质体和纳米粒为载体的抗生素靶向给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华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27(6):357-359
本文叙述了以脂质体或毫微粒为载体增加抗生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胶体粒子的生物可降解性聚合物也被使用,而且显示了在未来的抗微生物化疗中使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这些药物载体(脂质体,毫微粒)可增加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而且降低了毒性,静脉注射抗生素的普通载体可以靶向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隐性载体避免了这些细胞的大量捕获,扩大了这些载体的全身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纳米粒具有在肿瘤细胞靶向定位和促进细胞吸收的功能,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纳米粒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介绍纳米粒的主要结构及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抗癌药物的特性,讨论目前第1代纳米粒疗法的临床应用以及处于临床前研究的最新纳米粒治疗系统,并总结纳米粒治疗系统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及挑战。 相似文献
17.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由于药物自身理化性质的限制,可能使一些很有希望的药物由于不符合药物动力学要求而遭淘汰.于是,脂质体、微乳、聚合物纳米粒等一系列药物载体被发展起来,并在选择性吸收和靶向给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以上几种给药系统又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生物可降解物质存在细胞毒性以及不易提高制备规模等[1]. 相似文献
18.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治疗药物由于潜在的不良反应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发挥药物的肝靶向性成为医师们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肝脏靶向给药系统三大类型的靶向释药原理,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脂质纳米粒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药物传输载体,对脂质纳米粒表面修饰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表面修饰的手段能有效的避免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延长脂质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主动靶向于病灶部位。本文就脂质纳米粒的体内命运及脂质纳米粒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