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烟曲霉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机制。方法 自1例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体内分离得到1株烟曲霉,分别利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M38-A2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和卡泊芬净对该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有效浓度(MEC);并对该菌株中唑类药物靶酶基因cyp51A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该菌株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分别为≥16、8、1 mg/L,卡泊芬净的MEC为0.5 mg/L。E-test法显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泊沙康唑的MIC分别为≥32、≥32、12和≥32 mg/L,卡泊芬净的MIC为0.047 mg/L。对cyp51A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后发现,该菌株的cyp51A序列中存在启动子区-288到-322位间34 bp的串联序列的插入,以及该基因编码区364位碱基的点突变(T364A),导致了编码区98位亮氨酸的置换(L98H);该菌株的cyp51A基因编码区还存在137位碱基(A137T)、585位碱基(G585A)、814位碱基(C814A)、836位碱基(G836C)、991位碱基(T991C)、1350位碱基(A1350G)的突变,并分别导致编码区相应氨基酸的置换。结论 分离到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烟曲霉临床株,该菌株的cyp51A基因存在启动子区34 bp的串联序列插入和编码区364位的突变(T364A),这种变化参与了其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交叉耐药;该菌株cyp51A基因编码区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点突变,并可导致相应部位的氨基酸置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抗真菌药单用及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96孔板构建皮炎外瓶霉生物膜,通过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卡泊芬净单用或联合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活性。结果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卡泊芬净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50%和80%最低抑菌浓度(SMIC50、SMIC80)均 > 32 mg/L,两性霉素B的SMIC50为1 ~ 2 mg/L,SMIC 80为4 ~ 8 mg/L。两性霉素B与伏立康唑联合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有协同效应;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或卡泊芬净联合,以及伏立康唑与卡泊芬净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均无协同作用;所有组合均未见拮抗效应。结论 两性霉素B具有较好的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活性,与伏立康唑联合能够增强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上述4种抗真菌药物对20株新生隐球菌悬浮状态与生物膜状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结果判定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 inner salt]-降解法。结果悬浮新生隐球菌20株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1μg/mL),3株对氟康唑耐药(>64μg/mL);1株对伊曲康唑耐药;20株均对卡泊芬净耐药。而生物膜新生隐球菌显示:在20株中,除4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外,其余各株均对两性霉素B耐药。20株菌均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远远高于耐药浓度。对卡泊芬净,均高于其耐药浓度。结论标准微量稀释法结合四甲基偶氮唑盐(XTT)-降解法测定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和一致性的特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明显降低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对曲霉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降血脂药物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曲霉体外抗真菌活性,以及它们与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的联合抗曲霉作用。方法 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烟曲霉、黄曲霉、土曲霉和黑曲霉的抗菌活性。用纸片扩散法、琼脂扩散联合Etest法测两种药物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的联合抗曲霉作用。结果 纸片扩散法显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有体外抗曲霉活性。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8 ~ 128 μg/mL、4 ~ 64 μg/mL;最低杀菌浓度(MFC)与MIC的差异在2个稀释度内。对于非烟曲霉,48 h时,20 μg洛伐他汀或辛伐他汀不能产生清晰抑菌圈。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黄曲霉的MIC分别为128 μg/mL和64 μg/mL;两者对土曲霉和黑曲霉的MIC均 > 256 μg/mL。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均无协同作用。结论 在体外,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有抗曲霉活性;但与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4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①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9株临床分离PM的酵母相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②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联合用药或单独给药。结果:①体外药敏试验:伊曲康唑、酮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是0.002-0.064μg/mL、0.012-0.250μg/mL,无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1株,敏感株8株.MIC值范围是1.500~32.000μg/mL。两性霉素B的耐药株4株(44.4%),MIC值范围是0.047~2.000μg/mL。②临床疗效:6例患者(其中2例合并艾滋病)接受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共4~12周,好转率达66.67%。好转后口服氟康唑及伊曲康唑0.5~1年。3例患者予口服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好转率达33.33%。结论:受试菌株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差。但对病情严重的播散性PM病患者如尽早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病情较轻的患者,可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或酮康唑0.5~1年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马尔尼菲青霉(PM)广西野生银星竹鼠寄生株与临床人分离株对伏立康唑和几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M27-A2和M38-A方案中的微量稀释法,测定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 及氟康唑对14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25株临床人PM分离株25 ℃菌丝相及37 ℃酵母相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比较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MIC的差异性,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株菌在两种不同温度相下的MIC差异性。结果 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PM寄生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 ~ 0.1250、0.1250 ~ 1.0000、0.0313 ~ 0.5000、0.2500 ~ 4.0000、2.0000 ~ 8.0000 mg/L;对PM寄生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78 ~ 0.2500、0.0313 ~ 0.5000、0.0313 ~ 1.0000、0.2500 ~ 2.0000、1.0000 ~ 8.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 ~ 0.2500、0.0625 ~ 1.0000、0.0313 ~ 1.0000、0.2500 ~ 4.0000、2.0000 ~ 32.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39 ~ 0.2500、0.0313 ~ 0.5000、0.0313 ~ 2.0000、0.1250 ~ 2.0000、2.0000 ~ 16.0000 mg/L。5种抗真菌药物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均敏感。同一温度下伏立康唑对两种不同来源PM的MIC最低,其他药物的MIC依次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 < 两性霉素B < 氟康唑。同一药物在同一温度下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PM临床分离株的MIC无明显差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对同一菌株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下的MIC存在差异。结论 PM对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最高;来自于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的MIC类似;菌相的改变可影响PM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烟曲霉ERG3B基因,并构建烟曲霉ERG3B基因额外拷贝株,了解该基因对烟曲霉表型的影响。方法通过同源性比对,在烟曲霉基因组找出烟曲霉可能的ERG3基因的开放读码框(ORF),PCR扩增ERG3B基因ORF连同其上下游各约1kb的DNA片段,将该片段重组到穿梭质粒pRG-AMA1-NotI。用重组后的质粒转化嘧啶营养缺陷株烟曲霉AF293.1。观察转化子的生长速度并测定转化子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①烟曲霉ERG3基因有3个拷贝(ERG3A,ERG3B,ERG3C)。Erg3Ap和Erg3Bp与其他真菌的Erg3同源性高。②烟曲霉ERG3B基因被重组到了pRG-AMA1-NotI,产生质粒pERG3B。用pERG3B和空载体pRG-AMA1-NotI转化AF293.1后,分别得到转化子AF-pERG3B和AF-empty。AF-pERG3B与AF-empty的生长速度无差异;两者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灰黄霉素的敏感性也无差异。结论额外拷贝的ERG3B基因不影响烟曲霉的生长速度及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灰黄霉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伏立康唑与其他5种抗真菌药在体外抗深部致病念珠菌的活性。方法按NCCLS推荐的M27A方案(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伏立康唑等6种抗真菌药对6种共52株深部致病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在体外的抗真菌活性。结果对受试菌株总体而言,伏立康唑的活性最高(MIC90≤0.5μg/ml)。伏立康唑对6种念珠菌的MIC90从小到大依次为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法氏念珠菌。伏立康唑对各受试菌种的MIC90均低于氟康唑和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的MIC90低于伊曲康唑;对克柔念珠菌和法氏念珠菌的MIC90低于两性霉素B。结论伏立康唑在体外能有效抑制深部致病念珠菌的生长,其抗菌谱较广,尤其对唑类药耐药的两种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也具有较好的抗真菌活性,部分菌种抗真菌活性甚至优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的可比性,观察申克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检测和Rosco纸片法检测申克孢子丝菌在菌丝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MIC值。结果采用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检测20株临床分离株25℃菌丝相时,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012~2.0μg/mL,14~29mm,氟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256μg/mL,0mm。结论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申克孢子丝菌25℃菌丝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高于氟康唑。  相似文献   

10.
双相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比较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effei,PM)分别在25℃菌丝相和37℃酵母相时的MIC值,研究PM菌丝相和酵母相的相位改变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采用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6株PM分别在25℃菌丝相(mycelial)和37℃酵母相(yeast)时对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等5种药物的MIC值。25℃菌丝相时伊曲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002-0.032цg/mL、0.016-0.19цg/mL、0.008-0.19цg/L、1.0-8.0цg/L、0.125-6.0цg/mL,仅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株各2株。37℃酵母相时伊曲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002-0.75цg/mL、0.012-0.125цg/mL、0.012-0.25цg/mL、1.5ц6.0цg/mL、0.047-2.0цg/mL,对氟康唑耐药株1株,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株各2株。结果示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是酮康唑和5-氟胞嘧啶,两笥霉素B敏感性最弱。PM在25℃菌丝相和37℃酵母相时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但菌丝相和酵母相的相位改变不影响其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和环境来源曲霉的基因分型情况以及不同基因型曲霉的药敏结果。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型方法对45株烟曲霉、59株黄曲霉和30株黑曲霉进行基因分型,采用M38-A方案分析曲霉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45株烟曲霉产生8种基因型,59株黄曲霉产生12种基因型,30株黑曲霉产生5种基因型。8种基因型烟曲霉对特比萘芬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3.092,P < 0.01),而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种基因型黑曲霉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185,P < 0.05),而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型别的烟曲霉和黑曲霉对部分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烟曲霉体外诱导伊曲康唑耐药株,初步探讨与CYP 51A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含有伊曲康唑的固体培养基对烟曲霉进行梯度浓度体外诱导耐药,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诱导株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提取诱导株基因组,扩增唑类药物靶酶CYP 51A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诱导获得8株烟曲霉体外诱导株,其中6株对伊曲康唑表现出耐药性。耐药株唑类药物靶酶CYP 51A基因发生G54(G54R,G54E)和L98H的点突变。结论伊曲康唑体外梯度浓度诱导是获得烟曲霉伊曲康唑耐药株的有效方法;烟曲霉对伊曲康唑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可能与唑类药物靶点基因CYP 51A的点突变相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地域致病烟曲霉临床分离株CSP基因型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地域、不同CSP基因型烟曲霉药物敏感性有无差异。 方法 对福建、上海、河北及北京四地临床分离到的112株烟曲霉分别通过形态学、温度试验及β微管蛋白分子生物学测序鉴定,再对烟曲霉进行CSP基因分型,同时用M38-A方法测定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对不同型别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 112株曲霉均鉴定为经典烟曲霉,共确定11个CSP基因型,其中t04A、t03、t01最多见,分别为32株、17株、24株。福建分离株以t10、t04A、t01最常见,上海分离株以t04A、t01最常见,河北分离株以t01、t03、t04A最常见,北京分离株以t02、t04A、t01和t03最常见,t25为1个新CSP基因分型,新基因型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最适生长温度与其他菌株并无显著差别。不同CSP基因型烟曲霉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福建地区分离株对伊曲康唑的MIC值低于其他三地的分离株。 结论 烟曲霉临床株CSP基因型存在一定的地域特点,不同基因型的烟曲霉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地域来源烟曲霉对伊曲康唑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的皮炎外瓶霉对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M27-A2方案测定特比萘芬(TRB)、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LC)、伏立康唑(VRC)及卡泊芬净(CAS) 对16株皮炎外瓶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以E-test法测定VRC、ITC和AMB对16株皮炎外瓶霉的MIC,并进一步测定每种药物的最低杀菌浓度(MFC)。在此基础上,观察TRB与ITC及VRC联合应用时对皮炎外瓶霉的抗菌作用。结果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得TRB、VRC、ITC、AMB、FLC和CAS 对皮炎外瓶霉MIC范围分别为:0.125 ~ 0.25、0.25 ~ 0.5、2.0、2.0、16 ~ 32和16 ~ 64mg/L;TRB、VRC、ITC、AMB和FLC的MFC范围分别为:0.125 ~ 0.5、0.25 ~ 0.5、2.0 ~ 4.0、2.0 ~ 4.0和16 ~ 64 mg/L。E-test法测定VRC、ITC和AMB的MIC范围为:0.032 ~ 0.094、0.047 ~ 0.5和0.125 ~ 3.0 mg/L。TRB与ITC及VRC在体外联合应用对皮炎外瓶霉无协同效应。结论 皮炎外瓶霉在体外对TRB、ITC、AMB、VRC敏感,对FLC和CAS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体外检测小檗碱对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TM)的抗菌活性。方法:TM标准株(ATCC22019)1株,临床分离株10株,野生竹鼠分离株10株。TM以(1~5)× 10 3菌落形成单位/ml菌悬液接种于用微量稀释法制备的小檗碱、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药敏板,在37 ℃下培养48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探讨pH值对微量液基稀释法的影响。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颁布的酵母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27-A2,测定氟康唑(FLC)、伏立康唑(VOR)、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和米卡芬净(MCFG)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调整RPMI-1640液体培养基的pH值至4.5,测定FLC、VOR和ITC的MIC值。结果FLC的MIC值均>64μg/mL;VOR的MIC值,6株菌>16μg/mL,1株为2μg/mL,3株<1μg/mL;ITC的MIC值,7株≥1μg/mL,3株为0.25~0.5μg/mL;MCFG的MIC值为0.125~0.25μg/mL,AMB的MIC值为1~2μg/mL;使用pH值为4.5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变化不明显。结论10株耐氟康唑的白念珠菌对MCFG均敏感,部分菌株对VOR和(或)ITC交叉耐药;部分耐FLC的白念珠菌对AMB的敏感度有所降低。降低RPMI-1640的pH值,可明显减少拖尾现象,但不影响药敏结果的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