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文化与中医学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幼李 《中医杂志》1995,36(8):456-459
鲁迅曾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原来道教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融熔过程中,它不仅承继道家思想,还兼收墨、兵、法各家,因而道教糅合了众多中国民族民俗文化,并把纷繁杂  相似文献   

2.
修我灵气     
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 〔解读〕司马承桢是唐代著名道士。唐朝多个皇帝召他进朝问事。他认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素质,只要不为人世间的污泥浊水所诱,不为种种荒谬邪说所惑,“修我灵气”,“遂我自然”,人人都可成为“神仙”。对于漂洋过海,去三神山寻觅长生之药的秦始皇,对于贪食八卦炉“长生药”身亡的古代怨鬼,司马道士的“神仙亦人也”的呐喊,无疑是极大的进步。起码为人们对“神仙”的向往,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他把“神仙之道”,概括成“三戒”:简缘、无欲和静心,只要“勤…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峨嵋山有位道士,善用奇方异术治病。当时的四川学政患了病,总是心慌心跳,心里害怕,睡眠不好,还做恶梦,请了很多大夫,都没治好。成都有一位将军去看望他,学政便向将军倾诉他的苦恼。将军听了,突然想到峨嵋道士,说道:"学政兄是否听说过有位峨嵋道士治病善用奇方异术的?他现在正在此地,何不请他前来给您看看病?"学政听了将军的话,立即派人前去请道  相似文献   

4.
大医传奇(续)310011杭州市和睦医院陈加水宋徽宗奉道尊羽客第二回郑贵妃游园惊恶梦上回说到蔡京等人正议论间,门外踏进一人来。知客吃过苦头,自是分外眼尖,跳起来惊叫一声道:“师父,就是这妖道。”道士且不理会众人,上前对蔡京稽首道:“适才多有不礼,望大...  相似文献   

5.
后庭花     
范伟 《东方养生》2014,(3):83-83
现在他前面看像和尚,后面看像道士,活像一个胖葛优。我最近得到的消息是,老史不幸患上了肾病和抑郁症.眼下又开始重操旧课,“端坐养息”了。  相似文献   

6.
清凉禅境     
《坛经》记载:一次,慧能禅师寄寓在广州法性寺,晚上风起,吹动寺庙的旗幡,发出阵阵响声。对此,寺内两个和尚辩论,一个说是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争论不休。慧能见状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啊!”慧能这句经典的禅语直指人的心灵,意味着一切对于外界的执著都只是心的变现,一切妄念都只是心中之物,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虚”,就是用静坐思维的方法,获得大彻大悟。禅是打开心灵解脱之道的一扇门。生活是一种艺术,而禅是探究人生命意义的极高智慧。在喧嚣的红尘中,在缤纷的交际…  相似文献   

7.
话说薏苡     
相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率兵转战至豫南地带,因天气炎热、连日降雨,他竟患了脚气、膝胫肿痛,行走不便。一天路过一座庙宇,李世民正想进去休息片刻,见位道士手持拂尘立于门外,口中喃喃地说:壮士有疾何不医治呢!李世民回答:我的脚气十分痛痒,望请道长赐予良方。于是道士告诉他,将寺内的薏仁米加东壁的黄土,炒后再用水熬成膏状,向患部敷即可,李世民依法用后果然见效痊愈。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派人探寻那位道  相似文献   

8.
死后肉身不腐之谜·楼益圣·今年3~4月,一些报纸报道,河北香河县周凤臣老大大停止呼吸1年多,肉身不腐。其实,此种事例古已有之,而且大都是和尚与道士。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载:义师和尚“坐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肢不摧。”《晋书·葛洪传》记述:葛洪...  相似文献   

9.
张伯端师承刘海蟾考辨许寿霖学气功的人都想找到正宗传人,做道士的人都想找到嫡系祖师,这是正当的合理愿望。可惜气功骗子吹得光怪陆离,道书上的神仙谱系使历史学家哭笑不得。元始、灵宝、道德三位天尊的有无与等级,难以稽考,姑且不论。道教南宗的开山祖师是张伯端,...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是以修道养生为宗旨的,自古以来房中术做为养生延命方法之一被道家采纳,并经历代道士们不断研究充实无论从理论到方法都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较完整的养生体系。1道家房中养生观道家房中养生观认为人的生存应顺乎自然之道,故人欲养生、长寿则不可禁欲,认为男女...  相似文献   

11.
守美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写不好。”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我就是觉得不好。”小和尚继续哭:“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一点都不错呢?”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你什么都要完美,一点不满意,就生气,就哭,这反而是不完美了。”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个小和尚正在殿中打坐,这时一只蚊子飞了过来,只在他的额头上叮了一个包,小和尚心里非常气愤。方丈在旁边全都看见了,他对身边的一个和尚吩咐道:"去,把殿门打开。"于是,一大群蚊子都飞了进来,这下许多人都被蚊子咬了,方丈对那名小和尚说道:"这下你心里是不是舒服多了?"小和尚回答说是。于是方丈便轻叹一声,说道:"世间的烦恼皆来自差别,没有了差别,烦恼也就不复存在。可是,要想彻  相似文献   

13.
以我从事气功数十年的体会来说:气功,究其买质,是修行的入门阶段。在行文中,我用了“气功修行”一辞,因为一般人熟悉气功,而不熟悉修行,这样说容易被大家接受。因单提修行容易误解为是道士、和尚的事。其实,气功是一种用身心体现的文化现象。气功修行在低层次阶段,偏于治病强身,进而可以起到返老还童的作用。因此,用气功修行的方法来保持身心健康、精力充沛,是没有问题的。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走向高层次阶段,则偏向于觉性、灵性的提高。这一层次与佛家的“禅定开悟”,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儒家的“知止而后定,定…  相似文献   

14.
珍珠     
珍珠▲太一真人曰:予有经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诵之成圣,道士诵之成仙,和尚诵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体认奉行。一字经曰;“忍”;二字经曰:“方便”;三字经曰:“依本分”,是也。三经不在大藏,只在灵台,有味乎言哉。▲书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乃济,君...  相似文献   

15.
两个和尚过河,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子落水,其中一个和尚下河救起了这个年轻姑娘。事后那个没救人的和尚说:“师傅讲过出家人不能近女色呀!”救人的和尚反驳道:“我早把她放下了,你怎么却还放在心上呀?”在活得简单的和尚看来,人命关天,救人要紧,见有人落水便不顾一切救人;活得复杂的和尚则机械地理解师傅的话。可见人一旦拘泥于繁杂的教条和无知之中,其智慧、爱心和灵性就容易被遮蔽,自己也只能生活在苦恼之中不能自拔。如此看来,人生还是简单为好。简单,才会淡然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不为名利得失荣辱褒贬而耿耿于怀,不为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纠…  相似文献   

16.
5 苏东坡听到歌声不禁大喜过望 ,便顺着歌声传来的方向走去。走近一看 ,原来是一位须发如银、面目如童的道士在歌唱。道士见到苏东坡 ,便笑嘻嘻地请他坐下来谈谈。6 苏东坡向道士请教养生之法 ,道士告诉他自己已经九十多岁了 ,练的是胎息法。苏东坡要求传授胎息诀窍 ,道士哈哈大笑 ,说苏东坡舍近求远 ,自己的师傅已经一百多岁 ,就在苏东坡家的旁边。7 苏东坡按道士的指点找到了离他家不远的太白风小酒店 ,只见一位目光如电、精神抖擞的老道士正在用大瓢喝酒 ,见苏东坡过来 ,便对他说 :“小徒饶舌 ,我早知道居士一定要来找我了”。8 苏东…  相似文献   

17.
名人寿字菜     
北宋任杭州太守的苏轼,一天,接到一份请帖,说是佛祖诞辰敬请高朋,佛印和尚在禅堂接待苏轼,献过香茗,便畅谈起来,已从辰时谈到过午,竟未见别的客人来,东坡只得问:“大师所请高朋,谅必到齐。”佛印合掌笑道:“所请的高朋只学士一位。”随即高喊:“快上菜来!”小和尚很快端上用碗盖着一大盘菜。苏轼问:“大师请我来,想必是山珍海味呀?”佛印摇摇头:“不是山珍海味,胜似山珍海味呀。”苏轼早已捺不住了,随手掀开盖碗一看,原来是两道豆腐菜,东坡举筷一尝,不禁叹道:“此菜香赛花吐芳,甜似槐流蜜啊!”佛印笑道:“年纪大的人,多吃此菜能健脾开胃,益…  相似文献   

18.
正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讲的那个故事:有个寺院的住持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对他说两个字。第一年,一位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他又说"食劣",第三年,他没等住持开口就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住持说的"魔",就是新和尚心中没完没了的抱怨。  相似文献   

19.
班南 《东方养生》2007,(8):135-136
道乐对道徒和信众二者起着修养与教化的作用,也是道乐的最终目的 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它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士在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  相似文献   

20.
陶弘景是儒、道、释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人们普遍认为陶氏在儒、道、释之间主要信仰道教,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陶氏在历史上也是以道士著称的,但笔者主张应把陶弘景定位于一位以致力于实现儒家理念为己任,兼修道释,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更确切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