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0排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20排CT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22例于发作间期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颈内动脉系统颅内外血管状况及脑灌注情况。结果:17例(77.27%)患者存在血管病变;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受累最多见(81.81%),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受累多见(61.11%);12例(54.55%)患者CTP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Ⅰ1期2例,Ⅰ2期6例,Ⅱ1期3例,Ⅱ2期1例;灌注异常者患侧、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TTP)分别为(16.64±2.04)s和(14.81±1.99)s(P<0.05),患侧、对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为(4.45±0.74)s和(3.87±0.33)s(P<0.05);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CTP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者及无狭窄者(P<0.05)。结论:320排CT可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状况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CT灌注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方法对15例临床诊断TIA的病人行CT灌注成像,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到达峰值时间、血流量和血容量,对这些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IA患者中有8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迟和/或血流量下降;另外7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15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12.01±3.53)s和(10.31±2.68)s,经配对t检验:t=3.68,P<0.01,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两侧平均血容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脑灌注成像能够为TIA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显示灌注异常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全脑CT灌注(WB-CTP)及联合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0天内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对208例TIA于入院48 h内行WB-CTP检查及ABCD3评分,比较患侧与健侧脑灌注参数差异,分析WB-CTP结果与ABCD3评分的相关性;随访90天,记录脑梗死发生情况,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A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因素,评价ABCD3评分、ABCD3评分+WB-CTP及多因素联合预测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208例中,190例(190/208,91.35%)共230处脑灌注异常,CTP分期Ⅰ期86例(86/190,45.26%)、Ⅱ期104例(104/190,54.74%);于175例(175/208,84.13%)发现责任血管。患侧脑血流量(CBF)低于健侧(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均大于健侧(P均<0.05),而两侧脑血容量(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程度与CTP分期呈正相关(r=0.529,P<0.05)。ABCD3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CTP分期及相对MTT (rMTT)均呈正相关(r=0.839、0.556、0.497,P均<0.05),与CBF呈负相关(r=-0.519,P<0.05)。随访90天,65例发生脑梗死,年龄、高血压史、ABCD3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及CTP分期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ABCD3评分、ABCD3评分+WB-CTP、多因素联合模型预测90天内继发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7、0.888及0.904,ABCD3评分+WB-CTP、多因素联合模型优于ABCD3评分预测效能(P均<0.05)。结论 WB-CTP联合ABCD3评分可有效预测TIA 90天内继发脑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方法: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随机选择56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进行诊断。对比患者患侧与镜像对侧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以及延迟时间等灌注参数。结果:患侧与镜像对侧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以及延迟时间等灌注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和延迟时间的患侧与镜像对侧灌注参数比值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诊断评价具有可行性,可有效评价患者的血管情况及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453-2454
目的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30例。观察组在发病24小时内行CTP检查,对照1组在发病12~72小时内行MRI检查,对照2组在发病12~72小时内行CTA检查,比较三组的检出率,分析健康侧、病灶侧在脑灌注成像中的各个参数值:获得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结果观察组检出病灶41个,对照1组检出27个,对照2组检出24个,观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41个病灶表现分型中,Ⅰ2期最多,与其他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侧和健康侧参数中的TTP、MTT、CB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BV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病灶检出率高,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6)
目的探讨脑CT血管造影(CTA)及脑CT灌注成像(CTPI)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诊断为的TIA患者73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A和CTP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责任血管的显示情况,比较患侧与镜像区、不同分期患侧的CTPI参数。结果 CTA显示责任血管狭窄的57例中,CTPI显示责任血管异常的49例,阳性率85.96%;CTA显示责任血管无狭窄的16例中,CTPI显示异常的5例,阳性率31.25%,责任血管狭窄的异常阳性率高于责任血管无狭窄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的达峰时间(TTP)、局部脑血流(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值分别为(14.32±0.67)s、(56.48±4.33)[ml(100 g·min)]和(43.75±2.31)s,与镜像区的(10.24±0.43)s、(67.73±5.26)[ml(100 g·min)]和(35.48±3.64)s比较,患侧TTP和MTT参数值明显高于镜像区,RCBF参数值明显低于镜像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期患者的TTP、RCBF和MTT参数值分别为(12.48±0.54)s、(61.42±3.28)[ml(100 g·min)]和(39.82±2.14)s,Ⅱ期患者的TTP、RCBF和MTT参数值分别为(15.26±0.72)s、(51.44±4.73)[ml(100 g·min)]和(45.28±2.76)s,Ⅰ期TTP和MTT参数值明显低于Ⅱ期,RCBF参数值明显高于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和CTPI均能显示TIA患者脑内病变,TTP、RCBF和MTT在TIA的鉴别诊断及临床分期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参数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疾病情况的关系.方法 选取邓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的7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体检的7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的脑血流参数[最大血流速(Vmax)、平均流速(Vmean)、平均血流量(Qmean)及动态阻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烟雾病治疗前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烟雾病患者术前和术后320排容积CT一站式全脑灌注成像检查的常规CT图像、CTA表现及全脑灌注资料。结果 术前:常规轴位CT显示脑出血7例,脑梗死8例。CTA显示颈内动脉末段轻度狭窄1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26支;大脑中动脉闭塞19支,大脑前动脉闭塞13支;灌注成像显示脑内异常灌注区22处,与对侧相应区域比较均表现为rCBV、rCBF减低,TTP、MTT及DLY延长(P<0.05)。术后:常规轴位CT无新发出血、梗死,CTA显示血管狭窄、闭塞情况与术前相似,搭桥动脉显示率为100%;灌注成像相对应术前22处异常灌注区域rCBV、rCBF增高,TTP、DLY及MTT较术前缩短,但仅DL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不仅可显示烟雾病闭塞的血管及异常血管,还可为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提供血流灌注信息。 相似文献
9.
刘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17):44-45
目的:研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 A)患者发作间期CT灌注成像的特征,并总结该诊断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TIA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CTP检查观察参数指标,包括峰值时间(rTTP)、部分脑血容量(rCBV)、部分大脑的血流量(r C B F)和平均值基于时间(r M T... 相似文献
10.
李福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999,3(3):376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1993年1月~1995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50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82岁,平均68.3岁。病例选择符合1986年全国第三次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另... 相似文献
11.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1993年1月~1995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50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82岁,平均68.3岁。病例选择符合1986年全国第三次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另选体检健康老年人45例作为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为60-83岁.平均69.2岁,无TIA病史。 相似文献
12.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min组,TIA20—60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lt;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r=6.75,P&;lt;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r=5.07,P&;lt;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χ^2=5.48,P&;lt;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定义包括症状持续不超过24h且不遗留神经系统持续性损害的体征等。但头CT或MRI检查常发现部分病人有与其临床表现相关的脑缺血灶。这提示TIA病人伴有和不伴有梗死灶预后可能不同。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TIA病人的临床表现、CT所见和预后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颈内动脉系统TIA住院病人50例,无脑卒中史,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0~86(60. 98 ±9.78)岁。每例病人均行头部CT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将脑梗死灶分为与临床相符的梗死灶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 方法 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 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 结论 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周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4):51-52
目的:探究对于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采用血管成像(CTA)联合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共同评价的价值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挑选2018年2月—2020年2月到我院经临床诊断50例TIA患者进行研究,随后分别实施颈动脉CTA、脑CTP以及头颅CT平扫等检查.分析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脑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P)评价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全部患者发病12 h内行颅脑CT及CTP检查,入院后29例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1周内复查脑CT,两次CT检查图像均通过后期图像处理,去除颅骨、脑脊液影响,定义血管,减少噪声,得脑灌注参数图,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并进行前后定量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前,CT检查发现12例存在脑梗死灶,CTP发现全部患者存在脑灌注异常区域,CBF、CBV减低。治疗后CT检查显示,缺血边缘区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中心区脑血流量与血容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可以较好地显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缺血病灶血流情况,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准确依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目前被公认为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因此探讨TIA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对TIA患的病情演变、发展、估计预后、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尼达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4例患者均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50mg、尼达尔20mg,1次/d,晚餐后或睡前顿服,连续服用1年;对照组48例患者均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50mg,1次/d,晚餐后或睡前顿服,连续服用1年。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年均各检查一次经颅多普勒(TCD)。结果 TCD结果统计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脑血流改善有明显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尼达尔可以明显改善TIA患者的脑血流供应,能减少再发作及减低脑梗死发生的机会,作为TIA预后干预性治疗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TCD)对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100例TIA患行TCD常规检查,检测其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不仅表现在血流速度的减慢、加快、不对称,而且伴有血流杂音及血流频谱异常等。结论:此种无创性检查对TIA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