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针治疗颈椎病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电针与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上的意义。方法 :电针组应用电针疗法 ,以天柱、百劳、大杼为主穴 ;对照组应用牵引治疗 ,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体感诱发电位。结果 :颈椎病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低于健康者 ,峰间潜伏期则明显延长 (P <0 0 1) ;电针疗法对上述体感诱发电位两指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体感诱发电位可以作为颈椎病患者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与肌电图(EMG)在脊髓疾患手术中联合监测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9例脊髓疾患进行术中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记录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图形变化。结果:本组19例病例中,8例监测SEP记录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未达到预警界值,有11例SEP监测记录出现潜伏期延长或波幅下降达到监测预警界值,手术结束有10例逐渐恢复到界值以内,有1例于手术结束未恢复到界值以内。所有监测肌电图病例,手术中均监测出自由肌电反应,其中14例通过直接电刺激触发肌电图确定所支配肌肉神经根。结论:SEP及EMG联合应用术中监测对保护脊髓及神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董博  杨利学  谭龙旺  王冰  姚洁  记蓉 《陕西中医》2013,(12):1615-1617
目的:研究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对比颈椎病角度牵引与垂直牵引治疗前后疗效。方法:分别选取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颈椎病角度牵引与垂直牵引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皮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比角度牵引与垂直牵引的治疗效果。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量化定位角度牵引治疗前后较垂直牵引治疗可以使脊髓局部传导速度改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颈椎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眭承志 《中医正骨》2007,19(3):63-64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从青年到老年均可罹患,在临床颈椎病的诊断中,CT、MRI对颈椎病的诊断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它终究还是一种形态学检查,对适应性和代偿性有很大个体差异的人体来说,有时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病损的功能改变。某些病例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却无明显的影像学改变,而有些患者影像显示明显组织结构变化,而临床症状、体征却很少,为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迅速发展,弥补了影像学的不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陆续有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的报道,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作为其中的一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测定感觉通路全程的一种客观的方法,可以反映病损神经组织的功能状态,具有节段性特点,可准确进行脊髓感觉功能定量分析,一般分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的诊治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较广泛,主要包括刺激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胫后神经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角度复位与点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小角度复位与点穴治疗(治疗组)36例和单纯牵引治疗(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小角度复位与点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牵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SE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7.2%,对照组69.7%;治疗...  相似文献   

6.
多普勒超声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红 《中医正骨》2005,17(5):24-24
颈椎病的病变基础是颈椎的椎体后缘的骨唇形成、椎间关节(椎间盘、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颈椎韧带、关节囊的退行性变.增生的骨刺对椎动脉挤压刺激,导致椎动脉移位、扭曲.  相似文献   

7.
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的作用,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和TTC染色法,结果表明,电针能促进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可使脑缺血后脑梗塞体积减小,且督脉穴位针刺在促使脑缺血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恢复上可能具有相对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改良颈前路扩大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39例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7例 ,女 12例。年龄 4 1~ 80岁 ,平均 5 8.3岁。病程最短 6个月 ,最长 15年 ,平均 31个月。1.2 病变节段及减压范围 病变累及单节段者 13例  相似文献   

9.
半导体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局部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6年Choy与Ascher最先将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的成果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后,近年来在国内外已相继开展PLDD,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PLDD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报道较多,而用于治疗颈椎病相对较少,相应适应症的选择或名称的使用并不统一.我院自2004年5月~2005年5月,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行PLDD治疗局部型颈椎病37例,均获得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并对相对的名称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体感诱发电位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良宵  陈志强 《中国针灸》1998,18(12):759-760
诱发电位系神经系统对外界特异刺激的反应。体感诱发电位(SEP)则是指通过刺激外周躯体感觉神经所诱发的自外周、脊髓到大脑皮层的电位变化。通过这种无损伤的检测技术,不仅能够在头皮记录到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而且可以在体外记录到外周神经、脊髓、脑干和丘脑等深部结构的生物电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相应神经轴不同水平的传导功能与机能状态,并提供有关神经传导功能的精确定量信息,因此其价值愈来愈受到有关学者的极大重视。近年来,随着针灸学术的不断发展,SEP技术作为临床上较为成熟的电生理检测手段,正被不断引入并广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中医手法治疗5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治疗前后患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发现治疗前由于神经根受累,患者表现为患肢疼痛、麻木,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延长,与正常值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治疗后随着症状和体征的缓解或消失,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也恢复正常,24例复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0-212
体感诱发电位(SEP)是神经系统高级中枢对外周神经刺激所产生的电反应。检查SEP是一种客观、定量神经传导功能的有效方法。文章介绍近年来采用SEP技术评价脑卒中治疗效果的应用现状,通过在电生理学水平上探索与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对中医针灸理论给予了现代医学诠释,从而实现了传统中医药学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接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前路应用PCB颈椎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病、颈椎椎间盘突出、颈椎骨折等疾病需要减压融合的适应症、技术要点和效果。方法:选择25例经过临床诊断存在严重的颈脊髓受压的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和PCB颈椎钢板融合器融合,并进行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评价、Nurick分级对比和临床疗效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Nurick分级平均为(2.37±0.48)级,术后平均为(0.66±0.71)级,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PCB颈椎钢板融合器可提供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恢复脊柱生理平衡,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临床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颈前路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凯  李杰  付连冲  李会全 《中医正骨》2004,16(10):11-12
为观察颈前路钢板结合钛网植骨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钛网植入后融合及沉降情况.对23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10~18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以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钛网植骨融合率及钛网沉降率.结果显示,23例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依据JOA评定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中4;JOA评定由术前8.6±1.4分升至术后15.5±2.8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合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术后6个月钛网植骨融合率达到89%,1年达到91%.术后6个月沉降出现率11%,1年13%.表明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沉降率低,没有供骨区并发症,钛网植骨融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郑远华  邢增修 《中医正骨》2002,14(11):43-43
为了寻找一种既能使脊髓充分减压、植骨牢固融合,又使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理想方法,我们在传统的颈前路脊髓减压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菱型扩大骨孔、充分减压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赵明宇  梅伟  杨萌 《中医正骨》2008,20(2):29-30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缓慢,症状也比较隐匿。一旦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手术效果很难令人满意。而在发病早期作出诊断,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原则上一旦确诊,应及时行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我院自1999年3月~2004年7月采用不同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4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蔡恩  孙国华 《中医正骨》2000,12(12):57-57
脊髓型颈椎病包括髓核突出或椎体后缘骨刺形成导致脊髓受压者。临床治疗大多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我院自 1994~ 1998年对 2 8例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8例 ,男 18例 ,女 10例。年龄最大 5 8岁 ,最小 39岁。其中C4~ 5间隙 6例 ,C5~ 6间隙 11例 ,C6~ 7间隙 3例 ,双间隙 8例。病程 5~ 10年。全部病例临床表现有脊髓压迫征象 ,MRI显示脊髓前方明显受压。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均在局麻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住院 3~ 4周 ,拆线后颈围或头颈胸石膏 …  相似文献   

18.
周惠钧 《中国针灸》2007,27(9):649-651
目的:研究大椎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并探索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针刺大椎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BAEP变化情况。结果:治愈17例,好转26例,未愈9例,有效率达82.7%。BAEP中ⅤPL、Ⅰ-ⅢIPL、Ⅲ-ⅤIPL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有效组(治愈和好转)与无效组(未愈)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大椎穴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BAEP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MRI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颈椎病在脊柱疾病中发病率最高,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50%-60%。临床表现随病程进展而不同,无症状的“影像学颈椎病”以及影像学所见与临床症状不相一致者相当多见,这些常给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有时甚至误诊。脚对其诊断具有特征性,作者收集了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经临床证实的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试找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脚特点与神经根障碍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陈伟仁 《中医正骨》2002,14(5):32-32
自1994~2001年,作者采用颈牵引配合手法和辨症用药等综合治疗颈椎病122例,取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