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完带汤     
完,有修治、治疗的意思。完带汤是治疗白带过多的主要方剂,由清代医家傅山(字青主)所创制,载于《傅青主女科》一书。药物组成是:炒白术一两(30克),炒山药一两(30克),人参二钱(6克),白芍五钱(15克)酒炒,车前子三钱(9克)酒炒,制苍术三钱(9克),陈皮五分(1.5克),黑芥穗五分(1.5克),柴  相似文献   

2.
<正> 完带汤系《傅青主女科》中治白带之专方,笔者临证23年用此方治疗带下247例,确有良好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方药组成、功能主治、加减运用、方义浅解、治疗效果及讨论分述如下,供同道进一步验证和参考并希指正。 一、临床资料 自1973年12月至1996年2月,共收治农村妇女带下患者247例,其中汉族185例,回族60例,土族2例;病程1个月至3个月者165例,4个月至6个月者80例,6个月以上者2例;全部病例均属脾  相似文献   

3.
完带汤为清代名家傅山所创,以补脾为主,佐以疏肝化湿,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山药补脾肾,白术健脾益气,以复脾之统摄功能;陈皮理气,苍术温阳升散,燥湿和胃;车前子利水通淋,苍术、陈皮化湿运脾,使邪有出路,利湿而不伤正;荆芥升阳除湿,白芍疏肝缓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共奏补中健脾,化湿利水之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病。因配伍用药严谨,效果显著,后世辨证论治将其广泛应用于妇科、内科、外科、男科属脾虚肝郁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完带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中药治疗.结果 患者服三剂后,白带大减,头晕腰酸诸证均减.结论 纵观上述对带下病病情分析及用药原则,在中医治疗中,只有识其症,合理用药,才能事半功倍,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我们常见的腰痛有风寒腰痛、风寒湿痹腰痛、劳损肾虚腰痛、瘀血腰痛等,而妇女特有的带下腰痛易被人们所忽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由带下所致的腰痛较为常见,用加味完带汤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李东垣之前,治湿大多以渗利水湿为主,并有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观点。而东垣独创升阳除湿法以治之,并且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在傅氏完带汤从湿治带的组方思路中就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汤是载于《伤寒论》的一首著名方剂,由吴茱萸、人参各6克,大枣4枚,生姜18克组成。 吴茱萸汤的功用是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凡是由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病症,都可用以治疗。所谓“浊阴”,在这里主要是指由于津液不得运化而形成的湿浊、寒饮等病理产物。根据《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记载,可以将吴茱萸汤所适用的病症归纳为以下三组:一、食谷欲呕,胃脘满闷或疼痛;二、干呕,吐涎沫,头痛;三、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这三组症状中都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汤方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一升(现代常用量3克,下同),人参二两(6克),大枣十二枚(4枚),生姜六两(18克)4味药组成。有关该方的证治,《伤寒论》中提出三条:1.食谷欲呕,属阳明;2.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不难看出,以上三条都有呕吐的症状,此是吴茱萸汤主治的症状之一。 呕吐的病机是胃气上逆。第1条说“属阳明”,阳明就是指  相似文献   

9.
10.
漫谈归脾汤     
归脾汤方出自南宋严用和撰写的《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一书。该书载内、外、妇等科疾病79篇,并选录作者试用有效方剂450余首,归脾汤方即其中之一。若将汤剂制成丸剂则称为“归脾丸”,亦称“人参归脾丸”。全方由人参、木香、远志各6克,白术、茯神、当归各9克,炙黄芪、龙眼肉、炒枣仁各12  相似文献   

11.
漫谈朱雀汤     
探讨朱雀汤的来源、方义,并从古代和现代研究总结朱雀汤的临床应用和名家经验。临床应用的阴虚内热、心肾不变为宗旨。  相似文献   

12.
茵陈蒿汤是一首治疗湿热黄疸(又称“阳黄”)的卓效方剂,出自《伤寒论》,并见于《金匮要略·谷疸病》篇。 湿热黄疸的发病,多因饮食不洁,病毒乘机入侵,致使热(毒)与湿相合,郁结在内(胃肠),不得泄越,从而引起黄疸。《伤寒》和《金匮》分别指出:湿热黄疸病初起,在黄疸出现以前,常先表现有“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以及“身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等。  相似文献   

13.
漫谈归脾汤     
以归脾汤为名的方剂约有4首,其中载于南宋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中的一首,流传较广。该方主要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怔忡”,即心律不齐。明代医家薛己(字立斋)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药,以加强其养血安神之效,同时扩大了该方的治疗范围。薛氏将此方放入了其所著的《内科摘要》(又名《薛氏医录》、《薛氏内科摘要》)一书中。经后世医家的应用推广,不仅适应范围不断有所扩充,而且流传至今,应用不衰。以此方制成的丸剂,即成药“人参归脾丸”,亦称“归脾丸”。  相似文献   

14.
漫谈桃花汤     
桃花汤方,就目前所见到的有两首,一首载于日人吉益东洞撰写、村井辑录的《东洞先生家塾方》(简称《家塾方》)中,由桃花、大黄二药组成,主治水肿、大小便不通。另一方载于《伤寒信纸·少阴病脉证  相似文献   

15.
酸枣仁汤是一首治疗失眠症的常用方,出自《金匮要略》一书。原文说:“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全方的药物组成是:酸枣仁15~30克,茯苓、川芎各6克,知母6~9克,甘草3克。用法:上述药物以水800毫升,先煮酸枣仁,取600毫升,再下余药,煮取300毫升,分2次温服。失眠症临床表现不一,轻的仅为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严重的则彻夜不眠。失眠往往与情绪变化有关,可随着情绪变化减轻或加重,伴有心烦、多梦、畏光、怕声等。失眠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或年老体弱,或久病不愈,或长期用脑过度,或平时精神紧张焦虑,或突然受到不…  相似文献   

16.
“柴葛解肌汤”原名“干葛解肌汤”,此方出自明代医家陶华撰著的《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全书》)中。“解肌”与通常所说的“解表”,都是解除肌表之邪的治法,但  相似文献   

17.
蒿芩清胆汤方载于《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书。该书是在清代医家俞根初的原著《通俗伤寒论》的基础上,经何秀山加按语,何廉臣、曹炳章等医家在内容上予以补充、修订,最后由徐荣斋重订全书,始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全书对伤寒、温病及某些重要的内伤杂病进行分类、归纳,并融会了古今有关论著及上述医家的经验之谈,流传颇广。  相似文献   

18.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一书,由柴胡、生姜各15克,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克,大黄6克,大枣5枚组成。 该方是由小柴胡汤减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小柴胡汤本是治疗少阳病证的主方。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后,发病的病位在肌表的称为太阳病证或表证;病邪传入于内的,称为阳明证或里证;若病邪既不在表又未传里,而是在表里之间,则称为少阳病证或半表半里证。少阳病的病机是:邪气欲传于里,正气欲驱邪于外,正邪分争,相持不下。所表现的典型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欲呕,默默不欲食(不想说话,也不想进食)等。所谓“往来寒热”,是说寒与热交替发作,一阵怕冷,一阵发热,而且反复发作无定时,有  相似文献   

19.
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是治疗冷积便秘而正气未虚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阳散寒、泻下冷积之功。因此,本方也可说是温下剂的代表方。唐·孙思邈在本方的基础上创制了六个方剂,所针对的病证虽然亦属于里寒积滞,但脾阳损伤明显,属于虚中夹实证者,其中温脾汤方最为著名。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为: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9克),上药  相似文献   

20.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18克)、牡丹皮(9克)、桃仁(12克)、冬瓜子(30克)、芒硝(9克)组成。煎法是,先将诸药煎煮、去渣,再纳入芒硝,煮数沸即可。 原书此方是为肠痈证而设。中医所说的“肠痈”,包括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肠痈的主要症状是腹痛,痛在天枢穴附近的名为“大肠痈”;痛在关元穴附近名为“小肠痈”;腹痛时右腿屈而不能伸的名为“缩脚肠痈”;绕脐生疮的名为“盘肠痈”。虽然名称不同,但均以急性阑尾炎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