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不同狭窄程度缺血患者左心室心肌局部应变变化。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13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狭窄组(104例),另将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亚组(A亚组,n=34)、中度狭窄亚组(B亚组,n=36)和重度狭窄亚组(C亚组,n=34)。测量LAD供血区域心肌的应变指标:峰值径向应变(PLS)、峰值面积应变(PAS)、应变显像舒张指数(SI-DI),分析2D-STI及3D-STI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3D-STI的PLS较2D-STI值偏低(P<0.05),相关性良好(r值:0.58~0.76)。A亚组PA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亚组全部节段及B亚组前壁中间段及心尖段、前间隔中间段及前间隔心尖段的PAS值减低(P<0.05),C亚组全部节段及B亚组前壁基底段及心尖段、前间隔中间段及前间隔心尖段的SI-DI值减低(P<0.05);与B亚组比较,C亚组的前壁中间段及心尖段的PAS值减低(P<0.05),前壁中间段及心尖段和前间隔心尖段的SI-DI值减低(P<0.05)。结论 3D-STI可有效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纤维早期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肌扭转运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心室肌的旋转运动及扭转特征.方法 病例组为24例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室间隔和左心室前、侧壁增厚归为病例组1,室间隔中上部肥厚归为病例组2;正常对照组为48名健康志愿者.采用GE Vivid 7超声诊断仪,采集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脱机分析得到不同水平、不同节段的旋转角度、旋转速度及扭转角度,计算舒张早期解旋率.结果 病例组乳头肌水平旋转角度较正常对照组趋向于逆时针方向,且病例组2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水平和心尖水平旋转运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1、病例组2与正常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早期解旋率分别为(0.22±0.11)%/ms、(0.23±0.08)%/ms、(0.43±0.19)%/ms,病例组1和病例组2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不同的表现型其左心室扭转及旋转运动表现不同;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扭转及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后左心室扭转变化,揭示心室激动顺序异常时左室心肌扭转的变化.方法 选择11例右室心尖(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患者,11例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患者及13例正常志愿者,应用STI技术对其胸骨旁左室心尖和基底段短轴的二维图像分析左室心肌的旋转.结果 ①起搏组的扭转曲线普遍较正常对照组降低、顿挫,RVA起搏组(12.57°±4.19°)、RVOT起搏组(12.43°±5.46°)的扭转角度峰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18.98°±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起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角度达峰时问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尖段扭转角度在正常对照组、RVA起搏组及RVOT起搏组中呈现递减趋势,但仅RVOT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0°±4.27°对12.70°±6.82°,P=0.0364).③基底段扭转角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比较,RVOT起搏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14.1%对4.87%,P=0.0298);而整体Tp-SD比较,RVA起搏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7.6±6.5)%对2.26(1.62~3.51)%,P=0.0423].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起搏组的扭转速度曲线较杂乱无序,但三组间两两比较扭转速度峰值、解旋速度峰值、扭转速度达峰时间、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起搏器植入后心肌节段扭转同步性降低,左室整体扭转受到抑制,可能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整体纵向功能.方法 正常对照组31例;肺动脉高压患者42例,根据肺动脉收缩压程度将其分为轻度(17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三组.获取心尖四腔观,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并比较各组右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L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GL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GLSRa),分析影响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整体纵向功能的指标.结果 轻、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GLS、GLSRs、GLSRe、GLSRa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GLS较轻度者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之间右室GLSRs、GLSRe、GLS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收缩压是影响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整体纵向收缩功能的决定因素(r=-0.466~-0.549,r=-0.403~-0.425,均P<0.05),三尖瓣环收缩峰值速度与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GLS、GLSRs有良好的相关性(r=0.556~0.585,P<0.001).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室整体功能减低,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右室整体纵向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心脏移植患者左心室收缩及扭转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及M3S探头,对9例心脏移植患者和10例正常人采集标准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心尖长轴观以及二尖瓣水平短轴观、乳头肌水平短轴观、心尖水平短轴观图像,应用EchoPAC多参数工作站分析各节段心肌应变、位移及扭转角度.结果 9例心脏移植患者在未出现急性或慢性排异反应时,其整体收缩功能正常,但部分节段心肌收缩功能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节段的扭转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能够无创、简单而迅速地评价心脏移植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扭转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不同时期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 30例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分别于PCI前、治疗后3~7天、治疗后3个月时采集左心室短轴及心尖切面图像。应用STI技术检测各梗死心肌节段应变参数: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峰值(LSpeak、RSpeak、CSpeak)及达峰时间(TPSLS、TPSRS、TPSCS);左心室短轴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Ptw base、Ptw apex)及旋转角度达峰时间(TPtw base、TPtw apex);并计算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及扭转角度达峰时间(Ptw、TPtw)。另选30名正常人作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患者PCI术前及术后各梗死心肌节段LSpeak、RSpeak、CSpeak较正常人减低,TPSLS、TPSRS、TPSCS较正常人延迟;Ptw base、Ptw apex、Ptw较正常人减低,TPtw base、TPtw apex、TPtw较正常人延迟(P均<0.05)。与PCI治疗前比较,PCI治疗后3~7天内各梗死心肌节段LSpeak、RSpeak、CSpeak增高,TPSLS、TPSRS、TPSCS缩短(P均<0.05);PCI治疗后3个月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均<0.05)。与PCI治疗前比较,PCI后3~7天内Ptw base、Ptw apex、TPtw base、TPtw apex、Ptw、TPtw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随着微循环再灌注时间的延长,PCI治疗后3个月时Ptw base、Ptw apex、Ptw较PCI治疗前及PCI治疗后3~7天内均有所增高,TPtw base、TPtw apex、TPtw亦缩短(P均<0.05)。结论 PCI治疗能有效改善AMI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改善明显。2D-STI可准确评价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E)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旋转和扭转变化规律的价值。方法 对30例左心室正常构型(LVN)的EH患者、30例左心室重构(LVR)的EH患者及30名正常人,经胸采集左心室短轴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的二维图像,测量并计算心底部旋转角度峰值(Rotbase)、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Rotap)、左心室峰值扭转角度(Ptw)、收缩末期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末期扭转角度(MVOtw)、扭转角度达峰时间(t-Ptw)和等容解旋率(IUR)。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LVN组及LVR组的Ptw、AVCtw、MVOtw、Rotap、Rotbase增加,IUR减低(P均<0.05);t-Ptw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VN组比较,LVR组的Ptw、AVCtw、MVOtw、Rotbase增加,IUR减低(P均<0.05)。高血压患者的IUR与二尖瓣环间隔及侧壁部位的舒张早期峰速度均值(Em)呈正相关(r=0.685,P<0.001)。结论 STE技术可有效评估EH患者左心室扭转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心肌力学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TI测量42例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72 h内)以及同期47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左心室心尖旋转角度峰值、心底旋转角度峰值、扭转角度峰值、扭转速度峰值、扭转达峰时间、解旋速度峰值、等容舒张期解旋百分比的数值,分析扭转参数与常规超声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术前收缩期左心室心尖旋转角度峰值及扭转角度峰值减小、扭转及解旋速度峰值减低、收缩期达峰时间提前,等容舒张期解旋百分比减小(P均<0.01),同时心底旋转角度峰值减小(P<0.05)。对照组及AMI患者术前及术后心尖旋转角度峰值及扭转角度峰值均与射血分数(EF)明显相关(r=0.706、0.774);心底旋转角度峰值、扭转速度峰值及达峰时间与EF无明显相关性;解旋速度峰值、等容舒张期解旋百分比与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呈明显直线相关关系(r=0.873、0.830)。PCI术后各扭转参数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I能无创、准确评价AMI患者心肌扭转力学参数改变,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AMI预后提供较全面的左心室心肌功能信息;PCI术后左心室扭转运动虽可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恢复至正常仍需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跟踪技术(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探讨当左心室构型改变时,以二尖瓣环位移(MAD)作为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其中左心室构型正常(LVN)20例,左心室重构(LVR)20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30名.应用STI计算左心室收缩期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左心室扭转(LVtw)、MAD,并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LVN组、LVR组和对照组在心肌不同方向上应变的规律,并分析左心室GLs、GCs、GRs、LVtw与MDA和LVEF间的关系.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LVN及LVR组的LVt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N组参数除无明显变化,LVR组均明显减低(P<0.05).②LVN组、LVR组和对照组的MAD与LVEF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83、0.76和0.84.③LVR组的GCs、LVtw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40、0.47(P<0.05).④LVR组的GLs、GRs、GCs及LVtw与MAD显著相关,GLs是MA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STI可以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发生构型改变时的整体功能变化.评价MAD有望成为临床观察高血压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快捷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并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研究。方法肺动脉高压患者31例,正常对照组33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各房室腔的大小、右心室游离壁厚度;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得右心室各个节段纵向应变、应变率及运动速度;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动脉高压组右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5);右心室各段收缩期应变除了心尖段外,其余各段较对照组减低(P〈0.05);右心室应变率除室间隔侧心尖段外,其余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游离壁、室间隔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平均值与肺动脉收缩压、三件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射血分数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各参数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收缩压及射血分数呈较好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左室几何构形正常的1~2级高血压患者心室扭转运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正常人和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于胸骨旁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上,经胸采集并存贮3个心动周期左室短轴二维图像,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并记录心肌扭转运动角度、等容解旋比例、解旋率、解旋减半时间、左室旋转速度峰值、扭转速度达峰时间、解旋速度峰值、标化解旋速度峰值、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对不同研究对象问心率差异进行时间校标.结果 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心尖水平、心底水平旋转均在收缩期末达峰值,左室扭转角度在收缩末(97±10)%达峰值.高血压组的左室扭转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01).正常组左室解旋主要发生于等容舒张期(≈31%),与正常组相比较,高血压组解旋率下降(P<0.05),等容解旋比例减小(P<0.001),解旋减半时间延长(P<0.05),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延长(P<0.05).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以准确测量心室扭转角度,从心肌解剖力学角度早期识别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左心室舒缩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 65例左室正常构型(LVN)的EH患者,其中33例为无左房扩大(NLAE)者,32例为左房扩大(LAE)者,45例正常人,测量长轴三节段纵向应变率(SrL)和短轴三水平径向应变率(SrR)、圆周应变率(SrC)及旋转率(RotR)的收缩期S峰值、舒张早期E'峰值、舒张晚期A'峰值及E'/A'值.结果 NLAE和LAE组SrL的A'在三节段间和SrR的S和A'及SrE的S在三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组相比,NLAE组和LAE组SrL的S和E'及SrL、SrR和SrC的E'/A'降低,SrL、SrR和SrC的A'及RotR的E'升高.结论 STI检测EH患者早期左心室功能的受损不仅为舒张功能,而且收缩功能亦同时受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左室几何构型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29例.采取心尖全容积图像,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并比较各组左室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左室整体径向收缩峰值应变(GRS)、左室整体圆周收缩峰值应变(GCS)及左室整体三维径向收缩峰值应变(3DGRS),三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高血压患者左室GLS、GRS、GCS及3DGRS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组左室GCS、GLS、GRS与LVEF相关(r1=0.930,P1<0.001;r2=0.705,P2<0.001; r3=0.474,P3=0.001),对照组左室GCS、GLS与LVEF相关(r1=0.838,P1<0.001;r2=0.697,P2<0.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室整体三维形变能力降低,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发现高血压患者早期心功能的变化.左室圆周运动在左室三维运动中占重要作用,对左室射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不同病理状态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DCM组)和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LVH组)各20例,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组).应用STI技术测定各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及左室扭转角度(LVtw);同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心肌应变和扭转参数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检测参数,对照组与Dc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LV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与LV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73、0.49、-0.52及0.60),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回归系数beta值分别为-0.67、-0.34(P<0.01);DCM组GIJs、GRs、GCs及LVtw与LVEF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78、0.66、-0.74、0.75.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52、-0.43(P<0.01);LVH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相关性较好,r值分别为-0.75、0.40、-0.65、0.64,GCs、LVtw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42、0.49(P<0.01).结论 STI技术能全面了解心脏不同病理状态下心功能的变化情况,为评价左室整体运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超声斑点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长轴心肌节段应变与位移   总被引:10,自引:13,他引:10  
目的 评价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左心室壁长轴方向心肌节段应变、位移和内径改变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获取心脏起搏组(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3例)、对照组(14例)标准心尖四腔观;分别测量计算室间隔、侧壁的心尖和基底四个节段长轴峰值应变和位移以及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差值;比较各组问测值差异并分别进行各参数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心脏起搏组室间隔基底段峰值应变大于心尖段(P〈0.05);对照组侧壁基底段峰值位移及相对心尖段峰值位移大于右束支阻滞组和起搏器组(P〈0.05);右束支阻滞组侧壁应变差与相对位移显著相关(r=-0.607,P=0.037)。结论 起搏导致的拳川隔基底段应变异常增高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导致的心尖和基底节段峰值位移及相对位移降低将会减低左心室射I衄能力。未能在多数节段建立长轴应变、位移和内径的相关关系,表明心尖与基底相对扭转对心室收缩功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左心室短轴方向的收缩同步情况.方法 选取28例CLBBB患者[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CLBBBa组,15例)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CLBBBb组,13例)者]、29例CRBBB患者[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CRBBBa组,16例)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CRBBBb组,13例)者]及对照组25例无心血管疾病者,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分析左心室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径向应变、周向应变以及旋转角度收缩期达峰时间,计算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结果 除CLBBBa组心尖水平周向应变收缩期达峰时间外,CLBBB患者径向应变、旋转角度及周向应变收缩期达峰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CRBBBb组径向应变收缩期达峰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CLBBB患者径向应变、周向应变及旋转角度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CRBBBb组径向应变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大于CRBBB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CLBBB患者存在明显心肌收缩不同步现象,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CRBBB患者心肌存在径向应变上收缩不同步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