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针灸过程中病人会出现晕针现象,也就是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悸等;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降低,甚至突然意识丧失。我院针灸科自2003年12月~2005年12月对114例针刺有晕针倾向的病人,在针刺前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的晕厥现象。opl年至今我科发生6例晕针病人,男2例,女4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0岁;初诊5例,复诊1例.为杜绝晕针现象的发生,最主要是做好预防工作。l晕针预防我们认为根据引起晕针各种原因,要有针时注,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主要有7条:1.l确定针刺治疗时,医生应向病人讲明用针刺方方法治病的优点、适应征、注意事项,使病人坚定用针刺治病的信心.l.2治疗前应首先了解病人精神状况,体质强弱,对针刺的耐受程度,根据求治时不同心理状态,做好说明解释工作,使患者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和紧张心理.1…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实施针刺坐骨神经干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阿是穴、腰夹脊、大肠俞穴,并结合辨证取穴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坐骨神经干刺激法,针刺环跳、环中,并配合常规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用针刺坐骨神经干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未出现皮下瘀血、血肿、断针、晕针等不良反应,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多较短暂,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人初感疲倦、嗜睡、继之头昏、心慌、恶心、冷汗,甚至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不温,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脉沉细欲绝等。我科临床是以针灸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因此,晕针并不少见。晕针的恢复主要以临床护理为主,现将我们的经验和护理方法简要总结,报道如下:1针灸晕针的原因分析1.1心理因素主要见于首次接受针灸治疗或有过晕针史的患者。其原因主要是病人的痛觉生理所致。针灸常给患者带来一定强度的痛觉刺激,引起患者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等。首次接受针灸治疗或有…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按压癔病性口噤病人的生物全息诊疗法的第二掌骨侧的头穴时,该穴有明显的压痛,因而对癔病性口噤的病人,采用针刺第二掌骨侧的头穴及体穴内关穴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治疗16例,一般针刺1~3次即愈。现将典型1例报道如下。 普××,女,63岁,农民。1994年8月16日初诊。病人20天前因生气而突然牙关紧闭,双手紧握,上肢抽搐。经当地医院治疗,症状缓解,但效果不佳而入我院住院治疗。住院号:200789。入院后各项理化检查均正常,诊断为癔病性口噤。8月18日  相似文献   

6.
胸壁扭挫伤多见于体力劳动者或青壮年人。笔者自1985年以来,用针刺加外敷消肿止痛膏治疗35例胸壁扭挫伤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5例病人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8岁,平均33岁。病程最长5个月,最短4小时。搬动重物损伤18例,直接暴力损伤157例。 诊断标准 患者有扭伤或挫伤等明显的外伤史。挫伤局部有肿胀压痛。胸壁疼痛明显,可有放射性肋间神经疼,吸气或咳嗽时疼痛加剧。治疗方法与结果 针刺取穴 孔最、内关。病在前胸加大溪穴;病在侧胸加丘墟穴:病在后背加昆仑穴。以上穴位均取患侧。 治疗方法 75%酒精消毒穴位,然后用1——2寸不锈钢针灸针刺入选好的穴位,针尖指向近心端。待得气后,嘱病人做深呼吸或咳嗽动作,每1——2分钟行针一次,用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20例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分成A、B、C三组,每组均为40例;分成采用针刺治疗、语言康复治疗、针刺联合语言康复治疗。结果 C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A组和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三组患者均没有发生滞针、断针、晕针和全身反应情况;A组和C组中有少数患者出针时发生点状出血,选择无菌棉球进行按压有效止血。结论在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针刺结合语言康复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刺曲骨穴治疗术后尿潴留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琨  丛秀玲 《中原医刊》2003,30(2):40-41
尿潴留是外科手术后病人的常见并发症 ,有些经诱导排尿可见效 ,也有须经导尿管插入方能排尿。在临床工作中 ,本人试用针刺曲骨穴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0例患者均为外科手术后病人 (排除泌尿系原发病 ) ,患者均经西药及下导尿管治疗。其中年龄最小2 2岁 ,最大 5 3岁。尿潴留最短 8小时 ,最长 2天。1 2 治疗方法 :①仰卧 ,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腹白线上取曲骨穴。②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屈膝 ,以 2 8号 3寸毫针 ,再以 3 5度角向阴部方向针刺 1 5~ 2寸。若病人体质较弱宜用补法 (即呼气时进针 ,吸气时出针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刺引起晕针的相关诱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将2008年8月~2009年7月接受针灸治疗的293例为对照组,2009年8月~2010年7月接受治疗的27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一般交流方式,观察组采用心理疏导方式,观察两组病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针情况。结果观察组晕针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晕针各项诱因有针对性进行的心理疏导,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针灸晕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有时患者会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神情倦怠、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等,甚者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不省人事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晕针。一般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精神因素、体质情况、体位状态或医生的针刺操作手法不当而引起的脑部暂时缺血所致,它会加重病人的心理精神负担,对针刺产生畏惧而放弃治疗。故此,在临床治疗中对晕针的预防是很重要的。1988年8月,法国法兰西针灸学院针灸代表团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期间,介绍了一种压眼防晕法。该法经我们临床运用收到了较好的防晕效果,现将我们临床运用及其与常规防晕法对比观察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日月穴(右侧)、阳陵泉穴和胆囊穴对急性胆绞痛患者的镇痛作用。方法对260例急性胆绞痛患者在静脉补液治疗之前,予针刺日月穴(右侧)、阳陵泉穴和胆囊穴进行镇痛治疗,留针30rain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价镇痛效果。结果260例患者经针刺治疗,15例疼痛感完全消失,160例镇痛效果明显(缓解≥5分),60例镇痛效果不明显(缓解〈5分),25例无变化,总有效率达90.4%(235/260);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平均8.02±1.32分,治疗后平均6.73±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日月穴(右侧)、阳陵泉穴和胆囊穴使90.4%的急性胆绞痛患者得到缓解或减轻,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胆绞痛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原发性膝关节骨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治疗组)25例,针刺膝关节局部25例(对照组),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均有减轻,膝关节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上下肢同名经交叉对应穴可作为治疗原发性膝关节骨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3.
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疾病。针刺是治疗该病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国内有不少报道,疗效肯定。为了探讨其治疗机理,我室于1987年对24例坐骨神经痛病人,经穴及非经穴针刺前后的皮肤阻抗值作了测定并观察其特点和规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三穴同针治疗颅脑损伤后持续昏迷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2年 7月~ 1998年 11月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417例 ,其中有受伤后或手术后持续昏迷超过 6天的病人共 34例。采用三穴同针治疗 ,在促进病人苏醒方面收到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4例病人 ,年龄 9~ 6 8岁 ,平均 37.2岁。其中男 2 7例 ,女 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 3例 ,脑挫裂伤16例 ,脑干损伤 6例 ,颅内血肿 10例 ,脑瘤术后 2例。1.2 治疗方法 :针刺时间均在受伤或手术后 6天 ,生命体征稳定 ,颅脑CT检查表明病人基本度过了脑水肿高峰期后进行。取主穴百会 ,配太冲、委中穴。本组病人均取三穴同针治疗…  相似文献   

15.
采血室200例晕针病人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晕针是指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临床表现轻者有头晕、恶心、心悸等 ;重者面色苍白 ,出冷汗 ,血压降低 ,甚至突然意识丧失[1] 。在门诊采血室晕针现象几乎每天发生 ,且频率较高 ,常给病人及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此 ,本文尝试采用深呼吸放松疗法对将会晕针者实施心理干预 ,经实际应用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 0 0 2年 1月~ 2 0 0 2年 5月有晕针倾向的采血病人 2 0 0例 ,其中男性 87例 ,女性 113例 ,年龄 15~ 5 6岁 ,平均2 9.13岁。1.2 方法1.2 .1 通过工作人员的贯注行为分析判断病人有无晕针…  相似文献   

16.
针刺益脑十六穴对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益脑十六穴治疗脑血管病的机理。方法选择30例经DWL型超声诊断仪检测出颅内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针刺益脑十六穴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颅内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针刺益脑十六穴治疗脑血管病的机理,与针刺益脑十六穴可使颅内各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组织供血改善,引起一系列脑组织能量代谢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庞灵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4,(20):2682-2682
笔者自1997年—2013年运用提针配合针刺疗法治疗了62例呃逆患者,经过临床实践非常有效,具体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本组62例患者中男46例,女16例,其中以中青年占多数,均为门诊患者。2治疗体位及方法首先让患者仰卧于诊断床上,医者站于患者右侧面,以方便施针(左撇子站于左侧面)。医者先针刺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章门穴、天枢穴并留针30 min;同时用提针按于患者一侧眉头凹陷中的攒竹穴上,用力由轻到重且朝向后上方,以患者耐受为度,持续按10min后,再换另一侧攒竹穴。如此患者呃逆即停。  相似文献   

18.
针刺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1995-1996年在人工流产术前对精神较紧张者针刺合谷、三阴交穴(晕针者不作为观察对象),对减轻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观察116例,针刺组与对照组各58例,皆为妊娠40~70天。年龄最小20岁,最大47岁。针刺组初孕者45例,2胎以上者13例;对照组初孕者47例,2胎以上者11例。术前检查均无禁忌证。1.2治疗方法针刺组:术前30分钟用0.40号25mm针直刺人合谷13~20mm,行捻转补法,再用0.40号50mm针直刺入三阴交穴25~35mm,行捻转泻法。以上两穴均留针30分钟,10分钟运针回次,30分…  相似文献   

19.
晕针发生的机制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针是指在针刺时患者发生头昏、恶心、面色苍白,甚则肢冷汗出,意识淡漠等症状。 目前在笔者所见的针灸方面的专著,在一些专门论述晕针的文章中也少有论述,现综合文献资料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从晕针的分型,发生的机制和防治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刺少阳经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前后的基因表达谱。【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比较采用经穴(经穴组)和非经非穴(非经非穴组)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各10例)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选取部分基因进行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穴组治疗前后筛选出72个差异基因;非经非穴组治疗前后筛选出110个差异基因。经穴组差异基因涉及的功能包括脑内啡肽酶、 ATP合酶等,与治疗该病的关联性大。但非经非穴组涉及的基因功能广泛且分散,与治疗该病关联性较小,如细胞凋亡、 DNA修复等。 RT-PCR检测了经穴组的ATPAF2、 PTGS2、 TOR3A基因,非经非穴组的ACP2、 AURKA、 ARHGEF11、 CASP8基因,验证了基因芯片数据的可靠性。【结论】本经取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经穴效应在分子水平是多基因作用的综合结果,而非经非穴产生的安慰效应并未找到与之对应的与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相关的靶基因,进一步证明了经穴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