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BMI分组,比较孕前及不同孕期各组GDM的发生率.结果: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及肥胖组孕妇GDM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消瘦组(P<0.01),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P<0.05),孕晚期各BMI组孕妇GDM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早、中期超重及肥胖均导致GDM发生率增加;孕晚期BMI对GDM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可能与孕晚期低体质量及正常体质量样本量相对不足及医疗干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258例定期产检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患有HDP分为HDP组(n=190)和非HDP组(n=12068).比较不同孕前BMI孕妇HDP发生率及妊娠结局,分析孕前BMI及其他相关因素与HDP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受教育程度、产妇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两组分娩孕周、是否为辅助生殖、孕前BMI及B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高于孕前偏瘦、孕前BMI正常、孕前超重的孕妇(P<0.05);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孕妇(P<0.05).结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孕前肥胖可增加HDP的发生率,建议孕前肥胖的妇女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俞巧稚  张文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55-1056,1059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前、孕早期体质量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消瘦组(P<0.01)。孕中、晚期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最高,而正常组或消瘦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前及孕期各阶段BMI均与巨大儿的发病率正相关。严格监测孕妇BMI,控制体质量增长在正常范围,有利于防止巨大儿的发生和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GWG)对妊娠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方法 932例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女在孕24~28周常规行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完整记录年龄、孕前体质量及分娩前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按孕前BMI分为偏瘦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析4组孕妇在不同GWG情况下GDM的发生情况。结果 4组GDM发病率依次为1.2%、3.3%、10.5%及33.3%(<0.05)。GWG超出IOM推荐范围的孕妇,GDM发病率增加(<0.05);在同一孕前BMI组别内,GWG超标亚组GDM发生率高于未超标亚组,但仅在孕前超重、肥胖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孕前BMI是GDM很强的风险预测因子,超出推荐范围的GWG增加GDM风险,这种风险的增加在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妇女中尤其显著,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度是GDM重要的协同风险因子。在孕前体质量基础上合理的管理GWG是防治GDM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早期母体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孕中期增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孕期保健的孕妇2533例,检测其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采用Pearson相关及混合线性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孕早期母体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孕中期增重的关系。结果随着孕期的增长,孕妇血清TSH逐渐升高,FT3和FT4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无论整体还是BMI分层下,孕早期TSH、FT3、FT4与孕中期增重均无相关性(均P>0.05),调整孕妇年龄、BMI、分娩孕周、孕周差及TSH、FT3、FT4影响后,经线性回归分析,孕早期TSH、FT3、FT4水平与孕中期增重亦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孕早期母体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孕中期增重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前肥胖/超重女性的孕期管理模式及胎盘因子改变。方法 收集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 kg/m2的149例单胎孕妇。分为饮食指导组及常规产检组,取同期孕前BMI正常的590例孕妇作为对照,比较分娩结局,随后检测不同孕前BMI孕妇胎盘中补体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 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6,CTRP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表达。结果 饮食指导后的肥胖/超重孕妇的孕期增重、产后出血、难产率均显著降低,但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剖宫产率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率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前肥胖/超重孕妇胎盘中CTRP6及TNF-α的表达高于孕前BMI正常/低体质量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者CTRP6的表达升高。结论 孕期有效饮食控制可减少肥胖/超重孕妇孕期增重,但未能降低新生儿体质量,考虑孕前体质量对母儿影响更大。CTRP6可能参与孕前肥胖女性的脂肪炎性反应及血糖代谢,进而对子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孕期体质量变化与巨大儿、分娩方式、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140例,其中分娩新生儿体质量≥4 000 g产妇68例为巨大胎儿组,分娩新生儿体质量2 500~<4 000 g孕妇72例为正常胎儿组,比较巨大胎儿组与正常胎儿组孕妇的孕前BMI及孕早、孕中、晚孕期体质量的增长速度(kg/周),研究孕妇体质量变化与巨大儿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组孕妇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平均孕次、身高、产前体质量、孕前BMI及孕周均大于正常胎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的孕中期及孕晚期体质量增加速度、产前体质量、产前腹围及孕前BMI均大于正常胎儿组(P<0.05);2组孕期体质量增加速度均以孕中期为主,孕中期>孕晚期>孕早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胎儿组中剖宫产率和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胎儿组(P<0.05)。结论孕期体质量增加值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孕妇可通过控制孕期体质量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以900例具有完整产科资料的妊娠女性作为受试对象,依据孕前的体质量指数(BMI)的不同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20 kg/m2)、正常组(20 kg/m2≤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依据孕期体质量增加的不同,将孕妇分为:<15 kg组、15~20 kg组和>20 kg组.观察孕前不同BMI和体质量增加的不同程度对产妇最终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3组孕妇顺产率依次降低,剖宫产率依次升高(P<0.01).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升高,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呈升高趋势(P<0.01).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检出率依次升高(P<0.01);肥胖组孕妇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逐渐升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后出血检出率逐渐升高(P<0.01).结论: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发病风险,亦可显著增加剖宫产率、巨大胎儿率、不良妊娠结局如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早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关联,以及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孕期增重情况对这一关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募集的孕前BMI ≥18.5 kg/m2的双胎孕妇,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孕早期血清hsCRP,前瞻性随访得到孕期增重和GDM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与GDM的关联效应,转换得到风险比(risk ratio, RR),采用分层卡方检验、中介效应分析BMI、孕期增重情况对hsCRP与GDM关联的影响。结果: 570名双胎妊娠孕妇中,31.6%发生了GDM,26.1%孕前超重或肥胖,49.5%孕期增重超过推荐范围。调整混杂因素后,孕早期血清hsCRP中三分位和上三分位发生GDM的风险是下三分位的1.42倍(95%CI:1.02~1.89)和1.54倍(95%CI:1.12~2.02),且呈线性趋势(P=0.022)。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孕前BMI对高水平hsCRP增加GDM风险的解释程度为23.84% (P < 0.001),对两者的关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联合hsCRP和孕期增重情况发现,孕期增重超过推荐范围且hsCRP较高水平(>1.21 mg/L)者发生GDM的风险是孕期增重在推荐范围内且hsCRP在下三分位者的2.31倍(P < 0.01)。结论: 孕早期高水平hsCRP显著增加双胎妊娠发生GDM的风险,hsCRP-GDM关联独立于孕期增重,且孕前BMI对hsCRP-GDM关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双胎妊娠孕期管理要同时注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孕期体质量,以降低GDM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代谢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孕妇45例,根据孕妇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分为3组,对照组:孕前BMI正常且孕期增重适宜;高BMI组: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适宜;高孕期增重组:孕前BMI正常且孕期增重过度。检测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的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以及瘦素受体、胰岛素受体、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高BMI组新生儿和高孕期增重组新生儿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新生儿瘦素、胰岛素水平分别与孕妇瘦素、胰岛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高BMI组新生儿和高孕期增重组新生儿SOCS3、STAT3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而瘦素受体、胰岛素受体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孕前超重/肥胖或孕期过度增重可以通过影响胎儿STAT3-SOCS3信号通路对新生儿的代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期进餐频率与孕期过度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4~10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578例健康孕早期孕妇作为调查对象,并追踪随访至分娩。分别于孕早、中、晚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的膳食摄入和体力活动资料,孕妇增重情况和新生儿胎龄、体质量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孕妇进餐频率与孕期过度增重及适龄胎龄儿的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孕妇进餐频率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 结果最终纳入503例孕妇。在调整年龄、教育年限、家庭人均月收入、体力活动、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和膳食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后,与孕早期进餐总次数和加餐次数低值相比,孕早期进餐总次数和加餐次数高值可增加孕期过度增重的发生风险(进餐总次数:OR=2.03;95%CI:1.18~3.47;加餐次数:OR=1.84;95%CI:1.08~3.15);与孕早期正餐次数为3次相比,孕早期正餐次数多于或少于3次可增加不适龄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多于3次:OR=2.83;95%CI:1.07~4.58;少于3次:OR=1.92;95%CI:1.08~3.61)。孕早期正餐次数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β=236.17;P<0.001)。孕中期、孕晚期均未发现相关性。结论孕早期孕妇进餐频率与孕期过度增重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有关,孕早期每日3次正餐有利于正常新生儿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妇女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妇女孕期体质量增长情况.方法 检测1 165例孕妇孕前、孕期每周、产前体质量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计算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结果 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7.5±2.9)岁,孕前平均体质量为(58.02±8.02)kg,孕前平均BMI为(22.38±2.85) kg/m2.孕期体质量平均增加(16.03±4.85)kg.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2 500~4 000 g的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值为(15.77±4.72) kg.孕晚期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过低、正常、超标的孕妇每月体质量的增加值依次增多.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正常的孕妇孕前BMI过低、正常和超标者孕期体质量增加均高于肥胖者,差异有显著性(F=5.161,P<0.05).结论 本文调查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值高于推荐值12.5 kg,孕妇在孕28周后应加强监测体质量的增加情况.  相似文献   

14.
<正>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长是妊娠过程中两个重要的营养状态指标,已被证实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密切相关~[1]。孕前肥胖或超重以及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快的孕产妇,其不良孕产结局发生风险更高,而孕期体质量增长不足则可能导致低出生体质量儿等问题。胎盘是母体和胎儿之间的重要交换器,负责由母体向胎儿传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帮助胎儿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姓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孕前体质量状况,评价GDM孕妇的孕期体质量增长,探讨其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有关原因,为GDM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10月在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的59例确诊为GDM并经饮食干预治疗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孕前体质量、身高、确诊为GDM时的体质量和分娩前的体质量、分娩出新生儿的体质量。选取同期在本医院定期检查的健康孕妇52例作为对照,回顾孕前体质量、身高、孕30周时的体质量和分娩前的体质量、分娩出新生儿的体质量。结果 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分娩前体质量指数随着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总孕期增长值、确诊前的孕期增长值、确诊后孕期增长值对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合理的饮食干预,降低孕前肥胖和(或)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快的GDM孕妇的体质量增长幅度,有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早产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沈丘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收的214例孕妇,根据孕前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n=45)、正常组(18.5≤BMI≤25.0 kg/m2,n=133)、偏重组(BMI>25.0 kg/m2,n=36);根据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将上述研究对象重新分为<7 kg组(n=52)、7~12.7 kg组(n=121)、>12.7 kg组(n=41)。分析对比孕前不同BMI及孕期不同体质量增长孕妇早产发生率。结果偏瘦组与偏重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1.11%、8.33%,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的1.50%(P<0.05),偏瘦组与偏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增加<7 kg组与>12.7 kg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7.31%、9.76%,均显著高于7~12.7 kg组(P<0.05),<7 kg组与>12.7 k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偏低或偏高、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或不足均是导致孕妇发生早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西南地区育龄妇女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GDM组3 593例,对照组15 346例)的方法,选取18 939例于2013~2015年在四川、贵州、云南定期产检的单胎孕妇,测量身高及孕期体质量,于孕24~28周进行GDM筛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暴露水平1)、孕期增重(暴露水平2)与GDM结局的关系。结果 孕前超重和肥胖可增加GDM的发生风险〔比值比(OR)=2.44,95%可信区间(CI):1.98~2.99;OR=4.98,95%CI:2.52~9.91)。采用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孕期增重标准,调整了预产年龄及孕前BMI后,与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早期增重过多或孕中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OR=1.33,95%CI:1.03~1.70;OR=1.48,95%CI:1.26~1.72)。孕早期,高龄组(预产年龄≥35岁)中,与增重适宜者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发生GDM的风险更大〔OR和95%CI为1.42(1.02~2.28)〕,而非高龄组(预产年龄OR值无统计学意义;孕中期,高龄组和非高龄组发生GDM的风险均是增重过多者高于增重适宜者〔OR和95%CI分别为1.59(1.14~1.88)和1.49(1.20~1.72)〕。结论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妇女中,孕前超重和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的高龄妇女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55-58
目的 比较不同孕周孕妇体成分的变化情况及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生物电阻抗方法,对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门诊定期产检孕妇547例,分别在孕前期(孕8周内)、孕早期(孕12~14周)、孕中期(20~24周)、孕晚期(28~32周)、分娩前(36周后)进行人体成分测试,观察并记录孕妇总体水、体脂指数、体脂率、去脂指数、体质指数、腰臀比及基础代谢率。孕中期行糖耐量试验并记录结果。结果 发现孕妇体成分各个指标随孕周的增长而增加(P_(TBW、BFM、FFM、BMI、PBF、BMR)0.001),但晚孕期与分娩前无明显差异(P_(BFM、BMI、PBF、WHR)0.05)。孕前BMI升高与GDM的发病较孕期更有意义(P=0.014)。结论 妊娠期孕妇的体成分变化显著,至分娩前趋于稳定。孕前控制体质指数更有利于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分娩巨大儿的孕妇的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前、分娩前体质量的测量,分别计算孕前及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并分析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孕前理想体重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G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BMI≥28kg/m^2),其中肥胖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而产后出血率低体重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中超重组最高。结论孕前BMI在评价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BMI的增加值。4组BMI的增加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和分析孕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4月产前检查并分娩的产妇615例的病历,并对各种不良妊娠分类统计.结果 615例孕妇中,孕前超质量和肥胖占32.4%(199/615例),孕期超质量和肥胖占49.8%(306/615例).不良妊娠结局总例数为206例,占总分娩人数的33.5%,其中巨大儿率为8.8%,剖宫产率为23.1%,死产率为1.6%.孕前和孕期体质量过低组的巨大儿、剖宫产和死产率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和孕期超质量、肥胖组其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都明显高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P<0.01).孕前和孕期超质量组死产率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相当,孕前和孕期肥胖组死产率高于孕前和孕期正常体质量组(P<0.05,P<0.01).结论 孕妇超质量或肥胖能增加巨大儿、剖宫产、死产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