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方面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学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90例患者;并将患者分别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心功能分级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组,比较各组间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差异.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NT-proBNP的水平与冠脉的病变支数正相关(r3=0.596,P<0.01),而在冠脉造影中提示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比非复杂冠脉病变患者的水平高(t=-2.478,P=0.02);NT-proBNP与NYHA心功能的分级呈正相关(r3=0.696,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46,P<0.01).结论 NT-proBNP是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并对估计冠脉的病变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伴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浓度反常下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终末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测定16例终末期心衰患者和22例心功能Ⅳ级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收缩末横径(LVEDS)、左室舒张末横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心功能Ⅳ级组比较,终末期心衰组LVEDS和LVEDD显著增大,LVEF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终末期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反常下降,提示依赖血浆NT-proBNP浓度判断严重心衰患者病情轻重存在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和自然进程。C反应蛋白(CRP)作为炎性反应的一种敏感而非特异性标志物,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CRP升高不仅是CHD的危险因子,而且是预测心血管高危事件的重要标志。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清CRP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为预测心血管病变和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比较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冠心病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RP是冠状动脉硬化炎症状态的一种敏感、可靠指标,可用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同时定期进行CRP的检测也可用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肌钙蛋白(cTnI)的相关性,探讨NT-proBNP对ACS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定量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ACS患者血浆NT-proBNP与cTnI,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正常对照组NT-proBNP浓度的变化,分析NT-proBNP与cTnI的相关性。结果:血浆NT-proBNP浓度STEMI、NSTEMI组高于UA组,U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冠状动脉病变分组,NT-proBNP浓度3支病变组高于1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cTnI浓度与NT-proBNP浓度呈正相关。结论:NT-proBNP水平测定可用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对临床制定治疗干预策略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T(cTnT)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在心力衰竭不同分级检测NT-proBNP和cTnT,分析NT-proBNP和cTnT的变化.结果NT-proBNP和cTnT在心力衰竭治疗前后有着显著变化,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NT-proBNP和cTnT对心力衰竭具有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其对冠心病诊断及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10 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SAP 组)35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UAP 组)32 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AMI 组)43 例。选取3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和乳胶比浊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Hcy 和hs-CRP 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冠心病各亚组血清Hcy、hs-CRP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冠心病各亚组血清Hcy 水平比较,AMI 组>UAP 组>SAP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 组的hs-CRP 水平分别与UAP 组和SAP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UAP 组的hs-CRP 水平与SA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AP 组和UAP 组血清Hcy 与hs-CRP 的水平无相关性(r =0.263,P >0.05 ;r =0.311,P >0.05)。AMI 组血清Hcy 与hs-CRP 的水平呈正相关(r =0.559,P <0.05)。结论 Hcy 和hs-CRP 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高水平的Hcy 及hs-CRP 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对于冠心病的患病风险预测及冠心病的诊断、分期、预后评估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重症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诊断与病情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2例CHF患者(CHF组)和38例以呼吸困难为主诉并排除心脏疾病患者(对照组),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CHF组患者行肺动脉漂浮导管置管测定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结果 CHF组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组患者中,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不同LVEF分级、不同Forrest血流动力学分级的各亚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浓度分别与LVEF、CI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重症患者左室功能状态,有助于重症患者CHF的诊断与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及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CAHD患者280例(CAHD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分析CA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CAHD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吸烟比例及高脂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受试者的血压、高血压患病率及CAHD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HD组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发现斑块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AASI、斑块积分均显著低于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与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血压、IMT、发现斑块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血清hs-CRP检测对于诊断CAHD及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干预以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不同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rat Disease,CAHD)的关系,以及阿司匹林对CRP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前瞻性地对首次确诊的96例不同类型的CAHD与23例对照者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RP;96例CAHD给予30d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日100mg)后再次测量血清CRP.结果初诊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各组CAHD的CRP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升高最为显著(P<0.05);口服30d阿司匹林肠溶片后,各组CAHD的CRP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降低最为显著(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CRP与CAHD的发生、进展及不良事件的产生相关,口服阿司匹林可通过降低血清CRP,减少CAHD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46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冠心病组95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3例,根据Gensini积分法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分为0~20分,20~40分和>40分3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CMIA)法测定血清NT-pro BNP浓度,采用免疫透析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结果 UAP组和AMI组血清NT-pro BNP、hs 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AMI组LVE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SAP组和UAP组(P<0.05);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血清NT-pro BNP、hs CRP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清NT-pro BNP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r=-0.413,P=0.00),与hs CRP呈正相关(r=0.194,P=0.019),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42,P=0.018),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r=0.010,P=0.922)。结论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相关,同时也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用于反映心肌受损程度,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分析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脑钠肽(BNP)的含量,探讨BNP含量的变化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免疫测试仪测定观察组14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脑钠肽含量,心脏多普勒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测量心胸比,同时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类型,与对照组3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脑钠肽含量(865.6±590.9)pg.mL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1±5.2)pg.mL-1(P<0.01)。心功能II级组、心功能III级组、心功能IV级组血浆BN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心功能III级组、心功能IV级组BNP含量明显高于心功能II级组(P<0.01),心功能IV级组血浆BNP含量明显高于心功能III级组(P<0.05);心功能III级组、心功能IV级组与心功能II级组相比,左室舒张内径、心胸比增大(P<0.01),LVEF下降(P<0.01);心功能IV级组与心功能III级组相比,左室舒张内径、心胸比增大(P<0.05),LVEF下降(P<0.05)。心功能IV级病例组中,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内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两两比较BNP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浆中BNP含量可反映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和分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TnI)在心肺复苏(CPR)术后的变化与意义。方法65例CPR术后患者按预后分为三组,A组:CPR 30 min,无效死亡,或自主循环建立(ROSC)<24 h;B组:复苏成功,ROSC≥24 h,但最终死亡出院;C组:复苏成功,存活出院。于0、3、6、12、24 h检测NT-proBNP和cTnI。结果在0h,NT-proBNP、cTnI均无明显升高。B、C组6 h水平接近,B组在12、24 h显著升高,较C组升高(P<0.05);C组于6 h达峰值,24 h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NT-proBNP、cTnI能反映心肺复苏术后心肌损害的程度和心功能状况,如其持续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诊断心功能不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6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资料,经实验室影像诊断分别确诊患有假性正常型、松弛减退型及充盈限制型心功能不全,对于所有患者的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进行检测并记录,以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10例心功能健全人员的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心功能不全诊断过程中的临床价值。结果:与正常受检组相比,患有假性正常型、松弛减退型及充盈限制型心功能不全患者的 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提高(P<0.05)。结论: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会因患者心功能不全而表现出上升趋势,故可以作为临床心功能不全诊断及病情严重性分级的重要标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实验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yr—proBNP)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浓度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r)。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浆NT—proBNP下降幅度和6MWT上升幅度大于常规组,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曲美他嗪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和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心力衰竭患者不同时问点的血浆氮末端一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分析其在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心衰患者52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52例。评价其心功能情况及临床变化。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时、第5天血浆NT-proBNP浓度及入院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实验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可以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力衰竭的敏感指标,并可用于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由于NT-proBNP浓度与LVEF值呈负相关,有望通过NT-proBNP浓度来预测患者的LVEF值。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易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原因复杂,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异常、高凝状态、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慢性全身性低度炎症状态和氧化应激等。糖尿病合并CAD具有冠状动脉病变弥漫,狭窄程度重的特点。治疗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有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以及并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时静脉溶栓治疗,血运重建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本文就糖尿病合并CAD的治疗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