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长期机械通气鼻饲患者留置胃管的更换时间。方法:将传统的每1周更换一次胃管改为4周更换胃管1次,在鼻饲时间相同时情况下,观察具胃管通畅度及病人反应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4周更换一次胃管不但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只要加强管理护理,4周更换一次胃管,既减少插管次数,大大减轻病人痛苦,还节省人力,物力、减少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患者胃管留置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留置胃管的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减少插管过程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0年6月至2006年10月机械通气患者共14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8例为常规留置胃管法,B组78例为垂直留置胃管法,记录两组病例插管所需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插管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种方法插管成功所用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及意识状态等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垂直置管法能有效地提高机械通气患者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朱丽丽  姜萍  王敏 《吉林医学》2007,28(5):685-685
鼻饲胃管是经一侧鼻孔置管终止于胃内,通过导管供给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以营养丰富的流食,保证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营养和热量的供应,满足病人的身体需要,近年来常用于脑卒中及危重不能进食患者.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工作中为病人留置胃管常常出现呛咳、呕吐、局部疼痛,有时不能一次插管成功,造成病人很多不适,所以对于长期留置胃管的病人来说,每周更换胃管参见《基础护理学》无疑是增加了病人痛苦。随着器材的不断更新,胃管的材料已经由橡胶换成了硅胶,能否延长更换胃管时间许多学者意见不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年来我院80位需要留置胃管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神经内科住院病人进行了分组观察,以探讨胃管更换的适宜时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郭银业 《中外医疗》2009,28(19):25-25
目的浅析留置胃管到一定长度对于减轻不能由口进食者的痛苦效果甚佳,胃管不易脱出,食物不易返流。方法选自内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鼻饲病人120例,其中观察组60例,用新方法置入胃管,即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的长度加10cm;对照组60例,用传统方法置入胃管,即鼻尖至耳垂在至剑突的长度,按常规方法插入并固定,确定是在胃内。结果均鼻饲15d,对照组鼻饲的病人中,有14例病人胃管脱出,6例病人因食物返流而患吸入性肺炎;观察组鼻饲的病人无1例发生胃管脱出及吸入性肺炎。结论鼻饲病人采用新方法留置胃管,即置入胃管的长度为病人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的长度加10cm,可减少传统留置胃管方法的许多弊端,从而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对鼻饲病人的治疗和生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带导丝胃管在机械通气患者行胃管置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机械通气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普通的一次性硅胶胃管,观察组使用带导丝的一次性硅胶胃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胃管的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留置胃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带导丝的胃管明显提高了机械通气患者留置胃管的成功率,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2种营养液在长期鼻饲老年患者留置硅胶胃管的更换时间。方法将60例长期鼻饲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使用自制的匀浆膳和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进行鼻饲,两组均每4周更换硅胶胃管1次。比较不同营养液对胃管前端颜色,弹性、硬度的变化。结果在同一周期更换胃管时,使用自制匀浆膳比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鼻饲的老年患者留置的硅胶胃管前端颜色加深,硬度程度加重。结论需长期留置胃管鼻饲的老年患者,使用匀浆膳分次鼻饲的硅胶胃管留置的安全时间为3周。  相似文献   

9.
改进留置胃管方法与传统留置胃管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华红 《广西医学》2006,28(7):1065-1066
留置胃管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措施,虽然大部分护士都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但在工作中常遇到极度敏感的患者及一些急腹症、昏迷、机械通气等病人,采用传统方法留置胃管往往困难或失败.为了提高一次留置胃管成功率,减少置胃管过程中反复插管对患者黏膜的刺激和损害,减轻病人痛苦,笔者摸索出一套改进的留置胃管方法,经与传统留置胃管方法比较,病人感到安全、舒适,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硅胶胃管留置时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胃肠道营养支持(鼻饲)是改善危重病人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耐受能力的有效方法。临床上鼻饲管分为橡胶和硅胶两种,橡胶胃管因其有管壁厚、管腔小、有异味、弹性差、质量重及对鼻、咽部刺激性强等缺点而不受欢迎。临床上多采用质量轻、弹性好、无异味,在一定时间内对鼻、咽粘膜刺激程度小的硅胶胃管。硅胶胃管对机体来说,仍是一种异物,为了减轻对一侧鼻、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留置胃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 1 2 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昏迷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实验组 6 4例为入院 36h内留置胃管鼻饲营养液 ,对照组 6 4例采取传统的方法 ,入院 5d后留置胃管进行鼻饲 ,对两组患者的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作了统计学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死亡率分别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早期留置胃管 ,配合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 ,能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改善营养、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留置胃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对12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昏迷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4例为人院36h内留置胃管鼻饲营养液,对照组64例采取传统的方法,入院5d后留置胃管进行鼻饲,对两组患者的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作了统计学处理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死亡率分别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早期留置胃管,配合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能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改善营养、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中呼吸机湿化罐液体的更换时间.方法:将33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7 d更换呼吸机湿化罐液体,对照组采用每天更换呼吸机湿化罐液体,分别每天对2组的湿化罐液体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采集样本119例,有细菌生长3例(2.5%);对照组采集样本112例,有细菌生长15例(13.4%).结论:呼吸机湿化液频繁更换可能造成细菌污染,7 d更换湿化液的细菌污染率明显低于每天更换湿化液的细菌污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无菌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观察组首先使用5 cm×6 cm大小的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紧贴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粘贴在局部皮肤上,然后再按常规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观察并比较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能有效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马海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19-2320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采用两种不同角度进行穿刺对患者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与皮肤成15°-30°角进针,观察组采用与皮肤成30°-40°进针,观察2组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自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两种通气模式对撤机后果的影响,并比较常规撤机指标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 60例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两组:ASV组(n=27)和BiPAP组(n=33).床旁监测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阻力(R)、顺应性(C);在自主呼吸试验30 min时分别测定RR、VT并计算浅快呼吸指数(RSB).结果 两组平均带机时间分别为ASV(5.9±2.4)d;BiPAP(6.6±3.0)d.与BiPAP组相比,ASV组患者RSB较低[(68±19)次/(min·L)vs(80±22)次/(min·L),P<0.05],VT较高[(387±73)ml vs(339±64)ml,P<0.05)],而撤机成功率无显著性提高(81.5% vs 78.8%,P>0.05).以撤机后果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RSB与机械通气时间(DMV)是回归模型中有显著性的两个指标.常规撤机指标RSB、RR、VE和VT的ROC曲线显示RSB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ASV和BiPAP是两种较好的通气模式,二者具有相似的撤机后果.ASV在预防浅快呼吸和操作简单两方面优于BiPAP.RSB在预测撤机后果上优于常规撤机指标,对呼吸机撤离有一定指导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respective effects between 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 (ASV) and 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 The outcome of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predictor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weaning techaniques :ASV( n = 27) and BiPAP( n = 33). RR,VT,VE,R, C were measured in 60 case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t the bedside. RR, VT were measured after 30 min of a 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and calculated rapid - shallow breathing index ( RSB ). Results The median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as (5.9 ± 2.4 ) days for ASV and ( 6.6 ± 3.0 ) days for BiPAP. Compared to BiPAP, during ASV patients had lower RSB [( 68 ± 19 ) bpm/L vs ( 80 ± 22 )bpm/L, P <0.05)]and higher VT[(387 ±73)ml vs(339 ±64)ml, P <0.05)] and no significant increasing in the rate of successful weaning(81.5% vs 78.8% , P >0.05). To perform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the weaning outcome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RSB and DMV were the only two significant variables in the model.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RSB was bigger than the other traditional predictors including RR, VT and VE. Conclusions ASV and BiPAP are two of better ventilatory modes and have similartary weaning outcome. ASV is superior to BiPAP in improving RSB and easily to be controlled by clinician. RSB is superior totraditional predictors in predicting weaning outcomes.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和各项护理策略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组织通气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急诊科2009年1~12月应用有创通气的COPD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患者有创机械通气前后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清酸碱度(pH)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42例COPD患者经有创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后,死亡3例,病死率为7.14%,其中肺部感染死亡2例,呼吸衰竭死亡1例。39例治疗有效,恢复有效通气,成功脱机。治疗时间5~37 d,平均18.36 d;39例治疗后PaO2/FiO2和SaO2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PaCO2和呼吸频率(R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对COPD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可以通过增强组织通气,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应在临床尝试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和各项护理策略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个体化指导对首次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9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人,观察组47人;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指导。根据患者不同时段对无创呼吸机的耐受率、动脉血气结果及病人气管插管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率、ICU住院天数等评价2组患者首次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依从性。结果:对照组患者插管率为23.91%,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5.00±2.80) d,观察组患者插管率为8.51%,ICU平均住院时间为(9.70±2.10) d,2组患者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无创机械通气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