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反式—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苯并(a)芘的代谢产物反式-BPDE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P53基因突变,探讨苯并(a)芘在人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P53抑癌基因第5、6、7、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经反式-BPDE处理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20d,后P53基因第8外显子出现点突变。结论 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可能是苯并(a)芘诱发肺癌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乙酸镍对K—ras基因和P15基因的改变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探查乙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K—ras基因Exonl和P15基因Exon2存在状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乙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K—ras基因Exonl和P15基因Exon2未发生改变。本实验所选用的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条带数在1-6条之间。7条引物中P4、P7二条引物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其余5条引物均有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他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结论:P15基因第2外显子和K—ras基因第1外显子(包括第12、13密码子)可能不是乙酸镍作用的靶部位。在乙酸镍诱发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基因组变得逐渐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肺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53基因突变蛋白检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P53基因突变在肺癌癌前病变(支气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肺癌中的作用.方法 在41例支气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150例肺癌患者手术标本及51例正常肺组织中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53基因突变蛋白的表达,并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检测P53基因在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诱导人气管上皮细胞系转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7.8%(4/51)的正常肺组织中可检测到P53基因突变蛋白;43.9%(18/41)的支气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和68.7%(103/150)的肺癌组织中可检出P53突变蛋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肺组织癌变过程的变化,P53基因突变蛋白的表达呈逐渐增高的趋势,P<0.001.吸烟者P53突变蛋白检出率高于非吸烟者.BPDE诱导人气管上皮细胞的转化细胞可同时检测到P53突变蛋白的表达及P53基因序列的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与肺组织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吸烟暴露可导致P53基因的突变,检测P53突变将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硫酸镍对K-ras基因和P15基因的改变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探查硫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K-ras基因Exon1和P15基因Exon2存在状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硫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K-ras基因Exon1和P15基因Exon2未发生改变。本实验所选用的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条带数在1~6条之间。7条引物中P1、P4、P7三条引物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其余四条引物均有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他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结论P15基因第2外显子和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可能不是硫酸镍作用的靶部位。在硫酸镍诱发细胞恶变转化过程中,基因组变得逐渐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硫化镍对16HBE细胞中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结晶型硫化镍(NiS)对K-ras基因和P15基因的改变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探查结晶型NiS在诱导16人气管上皮细胞(HBE)恶变过程中的K-ras基因Exonl第12密码子及第12密码子以外的密码子改变情况。采用PCR-SSCP分析方法探查结晶型NiS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P15基因Exon2存在状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来对结晶型NiS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K-ras基因Exonl和P15基因Exon2未发生改变。本实验所选用的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其中P4、P5、P7两条引物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其余4条引物均有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他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结论 P15基因第2外显子和K-ras基因第1外显子(包括第12、13密码子)可能不是结晶型NiS作用的靶部位。在结晶型NiS诱发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基因组变得逐渐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恶性卵巢上皮肿瘤的P53基因点突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揭示P53抗癌基因与卵巢上皮肿瘤发病学的关系,对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进行了检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以同期良性卵巢上皮肿瘤作对照组。结果 30例卵巢良性上皮肿瘤中P53基因突变3例(10%);而50例恶性卵巢上皮肿瘤中发生突变19例(38%),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不同组织学分级时P53基因点突变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恶性卵巢上皮肿瘤P53基因5—8外显子点突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上皮肿瘤,该种突变可能与恶性卵巢上皮肿瘤的发生有关。但P53基因5—8外显子点突变与组织学分级天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X射线剂量的安全性。方法 5份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细胞经不同剂量X射线处理后,采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P53基因5~9外显子突变、PCR-RFLP技术检测P53基因249位密码子突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和采用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Bio-dUTP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细胞凋亡频率与X射线剂量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X射线剂量>50cGy在48h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差异明显(P<0.01),20cGy在72h后与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5~10cGy则与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5~200cGy剂量的X射线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培养96h以PCR-SSCP技术测定细胞P53基因的5~9外显子变异,结果均未出现单链DNA的异常泳动,同时通过PCR-RFLP亦未发现P53基因突变热点249位密码子的突变。此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未检出P53蛋白的异常表达。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凋亡对X射线较为敏感,可作为人体反映X射线剂量的生物学指标和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利用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来研究石棉肺癌的基因突变情况,选用10例石蜡包埋的石棉肺癌组织进行PCR-SSCP分析,检测其抗癌基因p53的第5、第7和第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经银染检查,发现4个病例的p53基因的第7或第8外显子片段呈突变阳性。用放射性自显影的PCR-SS-CP方法分析这10例病例,检测到7个病例的p53基因第7或第8外显子片段呈突变阳性。用两种方法检测均未发现这10个病例的第5外显子呈突变阳性。银染PCR-SSCP检测可检出放射性自显影PCR-SSCP分析结果的60%,二者的结果相符合。因而,简便、灵敏而且危害性小的银染检测方法,可以代替放射性自显影用于PCR-SSCP分析,研究石棉肺癌的基因突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185例华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特点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185例NSCLC肿瘤组织,分别提取DNA,采用荧光PCR法扩增EGFR基因第18、19、20、21号外显子,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正反向测序并分析。结果185例NSCLC中,62例(33.5%)EGFR基因突变,其中18、19、20、21外显子突变分别为2例、41例、5例、14例;共见突变类型16种,热点突变类型为19外显子DelL747→P752(P753S)(构成比8.1%)、DelE746→A750(构成比45.1%)和21外显子L858R(构成比22.6%);其中4例19外显子突变正、反向测序结果不一致。见20外显子2361G→A沉默突变(28.1%);女性突变率显著高于男性(46.2%vs24.3%,X2=9.670,P=0.002)。不吸烟者突变率高于吸烟者(41.4%vs17.1%,X2=7.380,P=0.007)。腺癌患者突变率高于鳞癌患者(38.3%vs6.3%,X2=6.426,P=0.011)。临床Ⅲ期患者突变率显著低于临床Ⅱ期、Ⅳ期患者(10.8%vs53.8%,X2=8.026,P=0.003;10.8%vs41.3%,X2=9.518,P=0.002)。同时,未发现EGFR基因突变率与年龄相关。结论华南地区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以19、21外显子突变为主。突变率以女性、不吸烟、腺癌者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泰安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突变特点,为该地区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的产前诊断、预防、治疗及人群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对34例泰安地区PKU患儿及其父母的PAH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与外显子连接的上下游200 bp内含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34例患儿的68个PAH等位基因中共检出63个突变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为92.65%(63/68),共检出28种突变类型。34例患儿均检测到突变位点,且均为杂合突变,其中1例患儿检测出3个突变位点,25例患儿检测到2个突变,8例患儿检测到1个突变。第7外显子为高频突变区,共检测到8种22个基因突变,相对突变频率为34.92%(22/63);第12外显子检测到4种10个基因突变,占总突变的15.87%(10/62)。共发现4种PAH基因新突变,p.H271L、p.D415N和p.M276K被确定为国内首次报道,p.E56D为国际上目前尚未报道过的PAH基因新突变。结论泰安地区PAH基因突变谱广,突变均为杂合突变,第7、12外显子为高频突变区。  相似文献   

11.
硫化镍转化人细胞翻译启动因子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晶型硫化镍(NiS)在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变过程中蛋白质翻译启动因子(TIF3)的异常表达,以阐明不容性硫化镍的人类分子致癌机制。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以及敏感先进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翻译启动因子TIF进行检测。结果相对于非转化对照细胞,RT-PCR实验初步显示,这些镍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TIF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平均分别是对照细胞的2和4倍,表明TIF3的异常表达水平与硫化镍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变程度有关。结论不容性结晶型硫化镍在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蛋白质翻译启动因子TIF3异常表达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恶变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结晶型硫化镍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p53基因突变在鼻腔鼻窦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8例鼻腔鼻窦肿瘤标本进行p53基因产物检测。结果2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IP)中未见阳性p53蛋白;25例恶性肿瘤和9例IP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中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6%和44.5%,经统计学处理,二组间p53蛋白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二组对比IP的p53蛋白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恶性肿瘤中不同性别、吸烟嗜好、癌症发生类型及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与IP发生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3.
In our previous study, we found no genetic alteration in exons 1 and 2 of Ha- and Ki-ras oncogenes nor in exons 5 to 9 of the p53 suppressor gene in seven Japanese malignant mesothelioma patients exposed to asbestos. To examine further whether malignant mesothelioma due to asbestos has genetic alterations in the p53 suppressor gene and in Ha- and Ki-ras oncogenes, we analyzed point mutations of these genes in paraffin embedded operative open biopsied samples of the primary tumor o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in twelve American patients. The gene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the PCR-SSCP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method in all patients and by sequencing analysis of DNA bases in the two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gene mu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p53 suppressor gene showed an amino acid converting mutation of exon 7 in one patient and a polymorphism of exon 6 in another patient; the former patient was a heavy smoker with a biphasic cell type. No genetic alteration was found in exons 1 and 2 of Ha- and Ki-ras oncogenes in any of the pati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s of asbestos on the p53 suppressor gene and Ha- and Ki-ras oncogenes in malignant mesothelioma are negligible.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observed mutation of the p53 suppressor gene is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asbestos and smoking or to other unknown factors.  相似文献   

14.
杂色曲霉素致人胚肺细胞p53及Ki-ras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中国恶性肿瘤高发区粮食中优势污染霉菌毒素-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in,ST)的致癌作用,运用银染PCR-SSCP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的ST(1μg/ml和3μg/ml)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肺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抑癌基因p53第5、6、7、8显外子及癌基因Ki-ras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ST处理后第22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的第8外显子和Ki-ras癌匀出现异常泳动带型,表明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氯化镉(CdCl2)诱发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系恶性转化过程中human MutS homologue 2(hMSH2)基因mRNA和蛋白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序列突变情况,进一步探讨CdCl2的致癌机制.方法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HBE细胞、CdCl2恶性转化16HBE细胞系不同阶段(第5、15、35代细胞及成瘤细胞)hMSH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测序分析hMSH2基因第6、7、8、9、12外显子的序列情况.结果 随着转化代数的增加,hMSH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到第35代细胞后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SH2基因第8外显子在第1、2、7位点上均出现胸腺嘧啶T缺失,第9外显子在第20、182位点出现腺嘌呤A缺失,第12外显子在241位点上出现腺嘌呤A插入,所有的突变均为移码突变.结论 CdCl2的分子致癌机制可能与hMSH2基因的下调和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与胆管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PCR检测36例胆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抑癌基因甲基化诱导静止基因(TMS1/ASC)、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和p14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对p53基因外显子5~8进行DNA测序,分析以上基因的突变与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24例(66.7%)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至少有1个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p14、DAPK和TMS1/ASC的甲基化率分别为25%、30.6%和36.1%。5例(13.9%)患者的癌旁组织中存在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TMS1/ASC启动子区甲基化3例(8.3%),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2例(5.6%)。DNA测序显示,22例(61.1%)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8存在突变。其中14例(38.9%)p53基因外显子突变伴1个以上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胆管癌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抑癌基因非甲基化及p53突变阴性组(4例)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43%、28%,抑癌基因甲基化及p53突变阳性组(14例)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8%、5%、0%,前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后者(X^2=9.060,P=0.03)。结论p53-Bax线粒体凋亡通路中抑癌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是胆管癌组织中常见的分子事件,癌旁组织中TMS1/ASC和DAPK基因甲基化程度虽然较低,但可能对胆管癌有早期诊断意义。p53突变伴抑癌基因甲基化与胆管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有关,趋向于较高的恶性程度和较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